古人爱不爱吃香菜?
2022-12-29善俊
“落滚水微焯,漉起入油锅一炒,加小料葱花、芫荽、蒜片、椒、姜、酱汁、酒、醋一烹即起。”这是明代养生学家高濂在自己撰写的《遵生八笺》中记载的一道“炒腰子”的做法。这道菜中加入的配料可不少,其中“芫荽”很抢眼,这便是人们熟知的香菜。
起初,香菜可以代指很多植物,如刺芹、香薷等,但也许是芫荽过于出众,在流传中,“香菜”的称呼逐渐成了芫荽的专属,一提到香菜,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芫荽。
芫荽也有很多别称,比如盐荽、香荽等,但它最早的汉语称呼是“胡荽”,盖因它的原产地在西方。香菜传入中国的时间很早,晋代人张华在《博物志》里说:“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胡荽。”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香菜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提味菜。晋代文学家潘岳曾写过一篇《闲居赋》,在总结自己官场生涯的同时表达了对闲居的向往。在其中就提道:“堇荠甘旨,蓼荾芬芳。”其中的“荾”就是香菜,意思是堇菜荠菜甜美可口,蓼菜香菜多么香美芬芳呀!
晋代陆翙在《邺中记》里记录了一个和香菜名称有关的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后赵的皇帝石勒是胡人,听不惯身边人说“胡”字,于是把带“胡”字的事物名称全改了,胡荽被改为了“香荽”。或许,香荽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通俗的叫法—“香菜”。
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详细阐述过香菜的种植方法。此外,香菜还有药用价值,比如《本草纲目》里就详细介绍过香菜,而且强调香菜主治牙齿疼痛等病症。
宋朝时香菜还和官场搭上了关系,《宋史·舆服志》记载过:官员的束带纹饰有师蛮、胡荽、凤子等,不同的纹饰代表着不同等级,看来,宋朝的香菜很吃“香”。
香菜在古代有哪些吃法呢?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不仅教大家如何种香菜,而且还教大家如何吃香菜:作胡荽菹法。“菹”是腌制的意思,就是教大家腌香菜,“汤中渫出之,着大瓮中,以暖盐水经宿浸之。明日,汲水净洗,出别器中,以盐、酢浸之,香美不苦。”用开水沥过再用温盐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搭配盐、醋一起吃,非常美味。
开头提到高濂的“炒腰子”是将香菜加入锅里过一遍,这是熟吃,香菜还可以生吃,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里说:“(胡荽)食馔中多作香料,以助其味。于蔬菜子叶,皆可用,生熟皆可食。甚有益于世也。”还挑明了香菜在菜肴中“黄金配角”的地位。
生吃香菜在吃鱼时尤为常见,古籍《大业拾遗录》里记载了唐朝的一道名菜“金齑玉脍”,这道菜以吴郡八九月霜下之时的鲈鱼为食材,然后将鱼肉与香菜花叶相拌,再加上金橙汁水制作而成。
元代人吃香菜很有讲究,元代陈元靓编的《事林广记》里记载了很多需要用到香菜的菜肴。比如元代名菜“聚八仙”,这需要将众多食材切丝汇在一起制成:鸡肉、草肚、羊舌等煮熟后切丝,衬肠焯熟剪为线,姜、笋、藕等也分别切丝装簇在碟内,虾米煮至微软后捣碎加入,再配以芫荽等香菜作青头,吃的时候用醋或芥辣浇入其中食用。这道菜食材丰富且极其考验刀工,不仅好吃还能醒酒,香菜在其中不仅是点缀,更起了提味去腥的作用。香菜能够搭配各类美食,喜欢香菜的古人可不少,比如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里说:“(蒝荽)甚香美脆嫩。”
然而,不同的人对香菜的感觉可能会有不一样。明朝的植物学家屠本畯通过调查研究,写了一首《蒝荽》,其中就有:“臭如荤菜,脆比菘薹。肉食者喜,藿食者谐。”对于喜欢的人来说,香菜就是人间美味,对于不喜欢的人来说,恐怕避之不及。
有古人就将香菜称为“秽荽”,并与臭蒜、邪蒿放在一起。唐朝人顾非熊在《灵物志》里甚至说:“下芫荽种,须说秽语。”将香菜与秽语关联在一起显然没有科学依据,想必喜欢香菜的人也不会将香菜与秽语联系起来,会这么想的人或许对香菜存在一定的误解。
不爱吃香菜的古人在历史上也不难找,比如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瓜蔬疏》里就直接说:“胡荽味苦无当。而在五荤之内,不植吾圃中,可也。”
有趣的是,历史上的许多美食家都有专著,比如清代袁枚就有一部《随园食单》,记述了三百多种南北美食等,里面却没有出现香菜。也许,袁枚先生觉得香菜这种配料并不起眼,所以没有刻意强调,又或者大胆推测一下:袁枚可能不喜欢吃香菜?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种食物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香菜更是这样,有人对它爱得深沉,有人却不习惯它的味道。现代人如此,古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