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奢侈品”到“白菜价”
2022-12-29甜诗
甜诗
最近和我妈聊天,她看到我手里的可乐,感慨地说,她年轻的时候,可乐可是奢侈品。3块钱的可乐是奢侈品?我没听错吧!
20世纪80年代,一瓶可口可乐0.45元,那时人均月收入不过百元。随着国人收入的增加,如今几块钱一罐的快乐水早已不再“奢侈”。让我们盘点一下这些年从“天价”到“白菜价”的商品吧。
电视机、手机
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有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场景,就是大家不惜“吵架拼命”,也要拿着票,去抢购电视机。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可是个稀罕物件,一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在五六百元,后来出的彩色电视机售价更是高达2000元。同样象征“富贵”的还有重达两公斤、售价两万元的大哥大,在早期港片里能看到它的身影。
如今,手机入网的门槛几乎为零,曾经高不可攀的各家手机厂商也纷纷推出高端机型“神仙打架”。
手机、电视类数码产品价格之所以能“跳水”,除了技术不断精进外,还跟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关系。这些能在大工廠流水线上规模化生产的商品,成本越来越低,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自然也越来越亲民。
机票、流量费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内航线只有150条。1986年从北京飞到上海的单程机票就要700元,这对普通工人来说遥不可及。
如今,只要能在对的时间找对航空公司,就能买到低价机票。机票越来越便宜,一方面是航空技术的进步,飞行成本变低;另一方面是机场越来越多,新航线不断被开辟,一条航线有不同航空公司来飞,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其他交通工具也在争夺飞机的客源。以火车为例,以前从北京到杭州,绿皮车要开一整天,如今的高铁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和机票类似的,还有流量费用。2000年,市内通话每分钟是2~3角钱,长途每分钟1元,长途加漫游就更贵了。4G、5G时代,人人都习惯用网络电话、视频通话,流量套餐的价格也大幅跳水,普通人也都用得起。
钻石、珍珠
把自然形成的东西,通过技术、工艺等方式,变成人造的产物,也是一种把物品价格打下来的方式。
拿钻石来说,由于天然钻石是在10亿多年前在地球表面以下160多公里处形成的,因此价格不菲。但钻石终究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于是早在80多年前就有人研究人工合成钻石这件事。
2020年,全球培育钻石产能高达600万~700万克拉,其中近一半产能都来自中国,当中又有80%来自河南。提高技术的同时又形成产业化,直接把零售和批发价都打了下来。
珍珠也同样依靠天然蚌类产出,古时候不成规模,数量稀少,只能归贵族垄断拥有。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工养殖的珍珠占领了市场,高贵典雅的珍珠落入凡间。
浙江诸暨山下湖小镇是如今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有超过3000家企业和作坊日夜运转,供应着全世界近70%的淡水珍珠。
《甜与权力》一书里提到20世纪的欧洲糖的价格居高不下,成了上流社会的专属,甚至一度演化成了权力、地位的象征,伊丽莎白女王因为爱吃糖,有一口黑色烂牙,竟成了底层人民竞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吃不起糖的普通人纷纷在牙齿上涂上黑色粉末。
随后糖价的下降,也恰恰反映了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欧洲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欧洲,尽管只是这么一小粒不起眼的糖,但没有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而在今天,我们或许也能从那些曾经奢侈的商品的“跌落”中,品出相同的意味。
大浪淘沙//摘自局部观察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