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作格动词研究反思

2022-12-29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句法语料句式

李 佳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100872)

如果一个动词可以有“X+V”和“Y+V+X”两种句法表现,在语义关系上,在“X+V”中,V是X的状态,在“Y+V+X”中,V表示使X产生V的状态,这样的动词就是作格动词。如:“我开了门”和“门开了”。这一类动词涉及动词的分类、语言的类型归属以及一系列重要的句法语义问题,所以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者们已从该类动词的特征、鉴定标准、相关句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汉语中这类动词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经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只是基于理论,而没有结合真实语料进行考察分析,对该类动词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对作格动词鉴定标准的研究

在作格动词相关的研究中,其鉴定标准的研究是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如:曾立英[1]、丁苑[2]提出了针对现代汉语作格动词的鉴定标准;杨作玲[3]、宋亚云[4]提出针对上古汉语作格动词的鉴定标准。汉语中该类动词在使用时不像其他语言一样具有明显形态标记,所以在判断该类动词时主要是通过句法语义结构,这使得要客观准确地判断该类动词的难度非常大,学界目前也并没有达成一致的作格动词鉴定标准。我们认为对筛选出来的对象基于真实语料的考察,可以检验鉴定标准是否正确或完备。曾立英提出了三条针对现代汉语作格动词的鉴定标准,即:(1)看该动词有无“NP1+V+NP2”和“NP2+V”的同义句式的转换现象;(2)看该动词能否出现在使令句中,即这个动词能否出现在“使+NP+V”的句式中;(3)看该动词能否受“自己”修饰,能否出现在“NP+自己+V了”的句式中。其中,第1条标准是必须满足的,第(2)(3)条是可选的,当然也可以同时满足。运用设立的标准考察孟琮、郑怀德等编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5]后,曾立英筛选出了160个作格动词,按语义将他们分成表状态变化、表心理变化、兼属形容词和表自身变化等四类动词。我们随机选取了其“状态变化”(1)状态变化动词是最没有争议的作格动词语义类别,因此对它的研究可以为其他语义类别的作格动词研究提供参考。类中的“败坏、爆发、出版、出动、成立、淡化、断绝、发展、分裂、分散、腐化、改变、改进、改善、贯彻、贯穿、轰动、缓和、缓解、荒废、荒疏、恢复”等22个动词,然后基于BBC语料库,考察了曾立英所提标准的满足情况。(2)具体的操作:每个词从新闻和文学类中各选取300条语料,满足曾立英提出的3条标准中的一条的语料则计入相应的标准之下。考察发现“爆发 出动 出版 成立 贯穿”5个词只满足第(1)条标准,即:具有“NP1+V+NP2”和“NP2+V”的同义句式的转换现象。根据曾立英(2009)的标准,这5个词不是作格动词。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结果和基于理论的判断存在误差,表明曾立英的标准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只要动词可以出现在格式“NP1+V+NP2”和“NP2+V”的同义替换中,该动词就具有致使性,但是出现在这两个句式中并不能说明这个词就具有致使义。如“爆发”在文学类的14例语料中,有12例NP1是指人/某人之间,有2例是表示地点。在报刊中出现的21例语料中,有19例NP1是地点,有2例是只指人/某人之间。其语料统计如表1。

表1 “爆发”语料统计结果

具体的例句,如:

(1)与此同时,他还要在自己心灵中爆发一场革命,最终也是最关键的是她做出抉择,战胜自我。(张平《抉择》)

例句中NP1是指人,根据句义,“他”和“革命”之间不具有致使关系。

(2)会场上突然爆发一声呼叫。(高行健《一个人的圣经》)

(3)11月初,德国爆发11月革命,德皇退位,成立共和国。(人民日报1999年6月4日)

(4)柬泰两国军队曾在4日下午、5日早晨和6日傍晚边境争议地区爆发3次武装冲突,双方都动用了火箭炮、大炮等重型武器,双方均有人员伤亡。(人民日报2011年2月8日)

例(2)(3)(4)的NP1是指地点,“会场”和“欢呼”、“德国”和“革命”、“地区”和“冲突”之间显然也不存在致使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像是表示存在。

“出动”“出版”“成立”等词的“NP1”通常是机构、单位、地点等,我们认为这些语义的NP1都可以看作是广义的地点,同上面的“爆发”一样,这一语义的NP1和后面的NP2也是不存在使役关系的,不管NP2是怎样的语义属性。具体的例子如下:

(5)镇上先后出动100余人次,为他家耕田耙地、收割打场、修理房子。(人民日报1995年5月15日)

(6)在泰国,1980年出版了由王际真英文译本转译的泰文40回节译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5月26日)

(7)年初就传说辰州府地方,快要成立一个新式油业公司,厂址设在对河。(沈从文《长河》)

同样“贯穿”的“NP1”和“NP2”不管是什么语义属性,“NP1”和“NP1”之间都不可能存在致使关系。如:

(8)324国道贯穿4个乡镇,省道和县乡公路120多公里,交通事故频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6月18日)

(9)据了解,中国—东盟文火交流年活动贯穿2014年全年,中国和东盟各国成员将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系列文火交流活动。(人民日报2014年4年5日)

很显然,“国道“和“乡镇”、“活动”和“全年”之间不存在使役关系。

基于真实语料考察发现,这些词可以出现在“NP1+V+NP2”和“NP2+V”同义替换中,貌似满足标准1。但正如例句所示,“NP1”和“NP2”之间基本都没有致使义,所以也不会出现“NP1+使+NP2+V”的用法了,不满足标准2,实际上并不是作格动词。基于真实语料对筛选结果的考察可以检测其是否为作格动词,从而检验我们的鉴定标准是否完备。而且结合汉语中没有形态标记可以提供参考的实际情况,为了使判断结果尽可能客观,在研究作格动词鉴定标准时更要结合真实语料进行考察。

二、对作格动词内部类别的观察

已有的基于理论的研究将作格动词看作一个同质的系统,主要关注的是它们与非作格动词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而并未关注其内部类别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别。仍以曾立英为例,其研究只判断了是否为作格动词及其表现出的普遍性的句法特点,并未发现作格动词内部类别的特点。而基于真实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作格动词内部是不同质的,具有作格性高低的差别,并反映在句法语义上。“作格动词内部有很多差异,很难把它们看成一个相同性质的类,不能作统一处理,汉语中作格动词构成了一个渐变的连续体序列。”[6]

采用曾立英的标准(3)文章仍使用曾立英的标准,虽然其标准不够完善,但是因为笔者是基于真实语料进行考察,且参考了词典释义,所以认为这个统计数据基本是可靠的。,基于真实语料对“败坏、淡化、断绝、发展、分裂、分散、腐化、改变、改进、改善、贯彻、轰动、缓和、缓解、荒废、荒疏、恢复”考察之后,发现其内部是不同质的。“败坏、淡化、断绝、分裂、腐化、改变、改进、改善、缓和、缓解、恢复、恶化”等12个词作格性较高,是最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其理由具体如下。

1)这些动词在真实语料中都存在数量较多的格式“NP1+V+NP2”和“NP2+V”的交替用法,且两个格式的数量相当(见表2)。

词的意义和分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Mckoo & Macfarland认为:“动词的词汇语义结构代表了动词意义的一部分,这部分意义参与决定了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而且这部分意义显示了动词的论元及论元之间的相互关系。”[7]所以这些量化了的句法统计其实体现的是一个状态变化动词作格性的高低,这种致使交替的数量越多,致使交替用法的频率越高,表明作格性越高,这个状态变化作格动词越典型。

2)这些动词在语料中出现致使性,都是在独立性较强的“NP1+使+NP2+V”格式中。如:

(10)公款点歌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使国家财力流失,社会风气败坏。(人民日报1993年10月23日)

(11)第三,她认为只有现代科学技术进入管理阶层,才能使官僚体制淡化。(李国文《情敌》)

(12)所以,闻季爽建议造一座浮桥,辅助木桥,使交通不至于完全断绝。(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13)他们为了要把年青一代的注意力,从当前最尖锐、最迫切的政治斗争问题上吸引开去,使之颓唐、腐化、堕落。(人民日报1964年3月29日)

(14)我们希望通过接触,使双方的关系逐步恢复和改善。(人民日报1999年6月28日)

这些独立性较强的致使句表明这些动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致使义,是典型的作格动词。并且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8]中的释义,以上动词在词典中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致使义项和非致使义项。所以基于真实语料的考察以及词典的释义,文章认为这些状态变化动词是典型的状态变化作格动词。

表2 典型状态变化作格动词语料统计

而“发展、分散、轰动、贯彻、荒疏、荒废”这6个词的作格性较低,是一般的状态作格动词,或者说是处于及物/不及物动词和作格动词的过渡阶段。具体的理由如下。

1)在真实语料中,格式“NP1+V+NP2”和“NP2+V”数量上不平衡,其中一种格式占有优势。如表3所示。

从表3的语料统计可以看到这些动词的两种格式在数量上很不平衡,要么及物用法较多,如“轰动、贯彻、荒疏”;要么不及物用法较多,如“发展、分散、荒废”。句法表现表明了这些动词在语义上的作格性还不够高,还不是典型的作格动词,是处于及物动词或者不及物动词的过渡阶段。

2)这些动词所在的致使句独立性不够强,有很多的修饰语。如:

(15)他在人们安于现成生活的时候为他们创制新生活,使他们向上快速发展。(许地山《观音崇拜之由来》)

(16)会议指出,现在应该研究如何使国家指导和群众资源的合作原则深入贯彻到实际的行政工作中。(人民日报1993年3月1日)

(17)突如其来的事故使他的学业荒废了半个月。(王火《战争与人》)

(18)创作活动的不够兴旺,不但使群众感到文化生活的饥渴,并且使不少的艺术工作者荒疏了自己的艺术业务。(人民日报1953年10月8日)

以上致使句都不够典型,因为以上例句都不能转换成作格动词的及物致使格式“NP1+V+NP2”,如(15)不能改为“他在人们安于现成生活的时候为他们创制新生活,向上快速发展他们。”其他例句依此类推。

表3 一般状态变化作格动词语料统计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8]中的释义,上述诸词在词典中没有相同或相近的致使义项和非致使义项,这也为我们的结论提供了佐证。这几个动词是一般的状态变化作格动词,或者说是处于及物/不及物和作格动词的过渡阶段。

三、对作格动词致使交替现象的解释

作格动词可以出现在“NP1+V+NP2”和“NP2+V”的致使交替、及物不及物的变换用法中,那么作格动词的底层是二价(dyadic)的致使动词还是一价(monadic)的不及物动词,及物用法中的使役义如何得来,不及物用法的使役义如何消失,这些都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派生观和非派生观。“派生观认为,交替动词属于同一词条的两个变体,两者属于派生关系(derivationally related)”,以Levin & Rappaport[9]、顾阳[10]、邓思颖[11]等为代表。非派生观,即共同基础论则认为“交替现象并不是从致使句或反致使句的任何一方作基础派生,而是基于一个共同基础而来”,以Lemmens[12]等为代表。目前针对该问题的研究仍主要是基于理论,没有结合真实语料的考察。我们认为对该问题的解释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路,并不是非黑即白,“派生”和“非派生”并非可以截然分开的,因为上面通过真实语料的考察,已经看到作格动词内部其实是不同质的,有典型和非典型的区别,这种作格性的高低和它的及物不及物、致使交替的句法语义的成因有关。并且“类型学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动词及物致使和不及物起动用法的推导方式并不一致”[6]。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结合真实语料的考察,根据研究对象表现出的具体的句法语义现象来解释这种成因,有可能是从及物致使句到不及物非致使句、不及物非致使句到及物致使句派生而成,也有可能是在共同基础上发展而来。而这需要根据真实语料考察该动词的典型性或者非典型性,以及根据具体的句法语义表现来确定。这样,比只是基于理论的概括性的解释更具体更准确,且更客观。通过对真实语料的考察,文章初步认为典型作格动词是词汇内部造成的,而非典型的则和句法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是句法和语义互动的结果。

除此之外,近段时间学者们也很关注和作格相关的一些句法结构,如存现句、把字句、致使结构、受事主语句等等,要想找出由作格动词构成的这些特殊句式和一般动词构成的该类句式有什么不同,作格动词在该类句式和其他句式中的句法语义有什么不同,都离不开对真实语料的考察。

四、结语

作格动词作为一种涉及众多句法语义的动词类别,学者们对与之相关的很多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之前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理论的,使与之相关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结合真实语料的考察,可以对鉴定标准进行检验,可以更细致地看到内部的差别,可以更具体和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关句法语义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推进对该类动词的研究。

猜你喜欢

句法语料句式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特殊句式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