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河南省农户种粮获得感研究

2022-12-29褚帅强熊烨箐朱国红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年6期
关键词:种粮农户因素

范 辉 , 褚帅强 , 熊烨箐 , 朱国红 , 王 蒙

(信阳师范学院 a.地理科学学院;b.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粮食作为人类的基本必需品,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1]。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2],是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战略性焦点[3]。近年来,由于从事农业收入相对较低,且农村家庭开支日益增大,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粮食生产主体逐步进入“老年化”阶段,现阶段1/4的种粮农民超过60岁[4]。事实上,获得经济收益仅仅是农民种粮的一项基本要求,农民需要从种粮过程中获得多种需求。种粮获得感是农民衡量选择种粮或外出务工的主要指标之一,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探索种粮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对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学术界对农户种粮进行了较多探索,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已有成果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从微观层面探索农户种粮的影响因素。周清明[5]研究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李明贤等[6]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种粮意愿较低。冷亦欣等[7]探索湖北省种粮大户的种粮意愿并得出影响因素。耕地承租方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3类,即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粮食生产条件[8]。其二,从宏观层面探索农户的种粮意愿。大部分研究指出农户种粮积极性较低。魏君英等[9]调查发现,92.5%受访农户子女不懂得种粮,90%不愿意种粮。蔡弘等[10]研究发现农民种粮态度消极化逐渐蔓延。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不断疏远[11]。也有学者对农户种粮持乐观态度。黄季焜等[12]研究指出,尽管农户务农比例未来会逐渐下降且有老龄化态势,但未来谁来种地问题不需要担心。

农户是种粮的主体,农户对种粮收获的主观感知直接影响着其种粮行为。对农户来说,种粮不仅仅是经济收益,还涉及精神获得感、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领域。然而,农户种粮收获等主观感知方面的探索研究还较为缺乏。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呈不断上升态势[13]。本研究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河南省为研究区,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农户种粮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以期拓展农户种粮的研究视角,并能够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1 理论分析

1.1 农户种粮研究的新视角

从农户获得感的视角探索其种粮意愿、积极性和提高措施等,拓展了农户种粮系列问题的研究视角。学术界在对获得感进行内涵界定时,基本上都遵循“客观获得”加“主观感受”的路径[14]。农户对种粮收获的主观感知越高,其种粮的积极性越高。种粮获得感是影响农户未来种粮意愿的重要因素。

1.2 种粮积极性的多视角探索

现阶段,农户不愿意种粮主要是由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而且种粮的农户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没有达到其期望水平。因此,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提高需要从经济收益、社会地位、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实施相应的措施。

1.3 种粮获得感的内涵

种粮获得感具有丰富的内涵,农户期望从种粮中获得经济收益和精神享受。因此,可以把种粮获得感分为3个部分,即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同时,种粮获得感也会因农户自身和家庭特征不同而有所差异,尤其是农户类型。农户类型可以反映农户的家庭结构、收入结构和生计模式等,而这些因素均对种粮获得感产生影响。

1.4 需求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5个等级构成[15]。前两者属于低层次需求,后三者属于高层次需求。近年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已被运用于各种领域,并取得较强的解释能力,包括房地产业发展[16]、宜居城市评价[17]、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18]等。获得感的形成源于个体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19]。农户在种粮过程中需要多样化的需求,从基本生存、产权安全到获得尊重、自我发展等。此外,种粮获得感主要用于测度农户对种粮的主客观感知。因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适合解释该问题。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黄河中下游。全省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2021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为1 077.2万hm2,全年粮食产量6 544万t,乡村常住人口占比4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万元。

2.2 数据来源

2020年7月分别在郑州市中牟县、新乡市新乡县、洛阳市宜阳县、信阳市潢川县和周口市鹿邑县5个样本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各样本县农业户籍人口,利用分层抽样确定各样本县目标样本数,然后,采取编号法在每个样本县内随机选取3~4个乡镇,在每个样本乡镇同样随机抽取3~4个村庄进行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21份,问卷有效率为96.48%。

2.3 研究方法

2.3.1模型选择。本研究假定被解释变量——种粮获得感(包括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选项只有“较大”和“较小”两种情况,并将“较大”赋值为1,“较小”赋值为0(表1)。通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估算,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周清明[5]的研究。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2.3.2变量赋值。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区实际状况,本研究将种粮获得感设置为因变量(表1)。在自变量的选取中,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种粮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划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5个层次;同时,农户及家庭特征也对种粮获得感具有影响。在变量遴选过程中,遵循系统性、典型性和地域性等原则。

3 样本农户种粮获得感统计分析

3.1 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在受访农户中,以青年和中年为主;以初中学历为主,占50%。在家庭类型上,纯农户的占比最高,以非农业为主体的农户占33%。根据非农收入比例,仅30%的受访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22%的受访农户的非农收入比例超过60%,表明大部分农户的家庭收入占比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并不高。

3.2 样本农户种粮获得感统计

全体样本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均较低,且经济获得感低于精神获得感。仅有17.85%的受访农户认为自己的种粮获得感高;14.97%的受访农户认为种粮的经济获得感较高;22.84%的受访农户认为从事种粮的精神获得感较高。这说明现阶段农民种地收入的主观感知较低,与社会现实相符合。不同类型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呈现出明显的特征。第一,4种家庭类型农户的获得感统计指标值均较低。第二,所有类型农户种粮的精神获得感均高于经济获得感。第三,从纯农户到非农化农户的各种类型农户种粮获得感逐渐降低,种粮获得感受家庭类型的影响较大。

3.3 样本农户不同层次需求分析

根据表2可知,第一,受访农户最关心的是安全需求,这说明农户最关心的是惠农政策、土地产权等是否能够长期稳定。第二,自我实现层次需求指标最低,表明农户对通过种粮来实现人生理想没有抱较大的期望。第三,受访农户在情感需求层次和尊重需求层次的指标相对较高,这间接说明农户对种粮有一定的感情;同时,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第四,受访农户的生存需求层次指数较低,表明种粮不是农户生存的主要途径,农户还有其他的谋生途径。此外,各种家庭类型农户的需求层次结构与总体样本农户需求层次相同,即安全需求最高,自我实现需求最低,情感需求和尊重需求高于生存需求。

表2 农户种粮获得感的不同需求层次指数

4 河南省农户种粮获得感影响因素

4.1 共线性诊断

采用SPSS 22.0软件,根据方差膨胀因子(VIF)判别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通常认为,如果VIF≥5.00,认为存在共线性问题。模型中所有变量的VIF均小于1.80,因此,可以判定模型自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4.2 农户种粮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农户种粮经济获得感主要受低层次需求的影响,精神获得感主要受高层次需求的影响,总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与精神获得感相似,主要来自于高层次需求(表3)。

4.2.1种粮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主要受生存、安全等低层次需求的影响,其他因素对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有限(表3)。农户种粮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生存需求层次。“种粮收入能否满足家庭开支”(X6)对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极显著(p<0.01),系数为2.303,说明种粮收入高低对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影响较大。“种粮是否具有兜底作用”(X7)对经济获得感的影响也比较显著(p<0.05),系数为1.003,表明种粮对农户仍然具有兜底作用。安全需求层次也影响着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政府是否应该为种粮农户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X11)对经济获得感影响极显著(p<0.01)且方向为负。虽然社保制度对农民种粮来说也是一种收入,但农民更在乎能够拿到手的直接收入。自我实现需求层次也影响着农民种粮的经济获得感。“种粮能否实现人生价值”(X19)对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种粮经济收入影响到农户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农户及家庭特征对种粮经济获得感产生有限的影响。仅“家庭非农收入比例”(X5)对经济获得感产生影响,且系数为负,表明家庭非农收入比例越高,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越低。此外,情感需求层次和尊重需求层次的指标均对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影响不显著。高层次需求对种粮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比较有限。

表3 全体样本农户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4.2.2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农户种粮精神获得感主要受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影响,同时,生存需求仍影响着种粮的精神获得感。而农户及家庭特征、安全需求层次等对种粮精神获得感影响不显著。情感需求层次的3个影响因素对种粮精神获得感影响均显著。“农户对种粮是否具有情怀”(X14)对精神获得感影响极显著(p<0.01)且方向为正,说明种粮情怀对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影响较大。“社会各界是否关心农户种粮”(X13)对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也较显著,表明农户比较重视社会各界对种粮的关心。尊重需求层次对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也较大。“自己认为种粮是否有成就感”(X17)对种粮精神获得感影响极显著(p<0.01)且方向为正,表明农户对种粮成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粮的精神获得感。“种粮能否得到周围人的尊重”(X15)对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也较大,农户比较在乎周围人对种粮的看法。同时,自我实现需求层次对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种粮能否实现人生价值”(X19)对种粮的精神获得感影响比较显著。然而,生存需求层次对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也较大。“种粮收入能否满足家庭开支”(X6)对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方向为正;“种粮是否具有兜底作用”(X7)对种粮精神获得感也有影响。这说明农户种粮的精神获得感离不开生存需求层次的支持。

4.2.3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因素。种粮总获得感主要受精神层面的影响,且需求层次越高其影响力越大。自我实现需求层次对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最大。“种粮能否让自己过上理想生活”(X18)与“种粮能否实现人生价值”(X19)两者对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方向均为正。这说明种粮总获得感倾向于受农户高层次需求的影响。尊重需求层次对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也较大。“自己认为种粮是否有成就感”(X17)对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较大;“种粮能否得到周围人的尊重”(X15)对种粮总获得感也具有影响。情感需求层次对种粮总获得感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各界是否关心农户种粮”(X13)对种粮总获得感影响显著,表明社会各阶层对种粮的关心影响着种粮获得感。然而,来自于生存需求层面的“种粮收入能否满足家庭开支”(X6)对种粮总获得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方向为正,这说明农户对生存层次的认知影响着他们的种粮获得感。

4.3 不同类型农户种粮获得感影响因素

4.3.1经济获得感。不同类型农户种粮经济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两个特征(表4)。其一,所有类型农户的种粮经济获得感均受生存需求层次的影响。其中,“种粮收入能否满足家庭开支”(X6)对4种类型农户的经济获得感影响均显著(p<0.05);“种粮是否具有兜底作用”(X7)对以农业为主的两种类型农户的经济获得感影响显著,而对非农为主的两类农户影响不明显。这说明种粮收入对所有类型农户的经济收入影响均明显。这与张体委的研究结论相似[20]。而种粮的兜底作用则因农户类型而有所差异。其二,情感需求层次对所有类型农户的种粮经济获得感均不显著。此外,在安全需求层次中,“政府是否应该为种粮农户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X11)对两种农业类型农户的经济获得感影响显著,但方向为负。尊重需求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层次对不同类型农户种粮经济获得感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

4.3.2精神获得感。第一,所有类型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主要受高层次需求因素的影响(表4)。4种类型农户种粮的精神获得感主要受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高层次需求因素的影响;相反,低层次需求和农户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对4种类型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几乎没有影响。第二,纯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影响因素较少。仅有两个因素影响纯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即“农户对种粮是否有情怀”(X14)和“种粮能否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X16),且影响程度均较低(p<0.10)。第三,农业为主兼营其他类型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与其他3种类型农户相比其影响因素比较广泛。该类型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受到情感需求、尊重需求、生存需求3个需求层次5种解释变量的影响,且部分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较大。第四,以非农业为主导的两种类型农户种粮精神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相似性,主要受到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两个需求层次因素的影响,且影响方向相同、影响程度相似。

4.3.3总获得感。自我实现需求层面对农户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较大,农户及家庭特征、安全、情感和尊重等需求层次对农户种粮总获得感影响较小(表4)。其一,自我实现需求层面对农户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较大。自我实现需求层面对4种类型农户的种粮总获得感均有影响,表明所有农户都希望在种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而且,自我实现需求层面对纯农户的影响因素较多、影响程度较大,说明纯农户希望在种粮过程中达到较大程度的自我实现从而提高获得感。其二,在生存需求层次,仅“种粮收入能否满足家庭开支”(X6)对农户种粮总获得感产生影响,且对纯农户、以农业为主兼营其他两类农户的种粮总获得感影响极显著(p<0.01)。其三,其他需求层次对农户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很小或不明显。所有类型农户的自身和家庭特征均对种粮总获得感影响不显著。安全、情感和尊重3个需求层次解释变量对4种类型农户种粮总获得感的影响相对有限,且没有明显的规律。这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21]。

表4 不同类型农户种粮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模型参数估计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受访农户的种粮获得感较低,且种粮的经济获得感低于其精神获得感。不同类型(纯农户、农业为主兼营其他、非农为主兼营农业、非农化)农户的种粮获得感与全体受访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大致相同。然而,家庭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种粮获得感。

从纵向比较,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主要受生存需求层次的影响;农户种粮的精神获得感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种粮的总获得感在影响因素的分布领域上与精神获得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从横向比较,生存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需求层次对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均有显著影响。

不同类型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在影响因素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存在差异。生存需求层次对各类型农户的种粮经济获得感都显著影响;而情感需求层次均对所有类型农户的经济获得感不显著。4种类型农户的种粮精神获得感主要受高层次需求的影响。

5.2 建议

提高种粮收入是鼓励农户种粮的核心。种粮收入影响到农户种粮的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提高种粮收入是增强农户获得感的核心措施之一。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其次,健全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最后,完善农户种粮补贴政策。

强化种粮对农户的兜底作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通过宣传让农民感知种粮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也要让农户了解种粮对农户个体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重要价值。种粮的兜底作用对农户及农村发展非常重要。

针对农户类型,分类制定措施提高其种粮获得感。应根据农户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分类提高农户的种粮获得感。同时,种粮的经济获得感、精神获得感和总获得感在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应根据获得感的不同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政策增加相应的获得感。

短期通过提高精神获得感进而增强农户种粮获得感。在短期内应重视提升农户种粮的精神获得感,进而增加农户种粮的总获得感。通过评选种粮模范、鼓励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种粮农户、树立社会尊重种粮农户等措施提升农户种粮的精神获得感。

猜你喜欢

种粮农户因素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山西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4.8亿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