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2022-12-29朱爱孔宋乡圆易涛乐韦玉芬魏美娟谷佳璐姜冉冉黄三妹韩笑笑
■ 朱爱孔 何 芳 宋乡圆 易涛乐 韦玉芬 魏美娟 谷佳璐 姜冉冉 黄三妹 韩笑笑
〔1.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712100〕
一、引言
数字经济可以有效的促进产业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经济的高效循环。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信息通信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6—2021)》年度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信息经济总量为18.6万亿元,占GDP总量的27.5%,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总量的38.6%,2020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规模分别为7.5万亿和31.7万亿,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9.1%和80.9%。
棉纺织产业是我国现代纺织工业体系的基础,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8 288家规模棉纺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 922亿元,占到纺织行业的26.4%,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发展动力不足成为传统纺织企业的主要问题,数字经济与棉纺织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打破传统产业内外部的“数据孤岛”,对促进供给侧要素优化配置,推动纺织工业数字智能化发展,巩固我国纺织强国地位,实现纺织产业绿色发展十分重要。
二、数字经济与棉纺织产业的契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7年对数字经济的定义是:把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重视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实现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数字经济包括两部分,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主体的数字产业化和以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而发展起来产业数字化[1]。棉纺织产业属于产业数字化的范畴,本文研究的数字经济重点针对的是棉纺织产业数字化。
从产业发展来看,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原棉纤维占纤维消费量的13.9%,棉制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占到全行业的1∕4左右。但是随着纺织产业全球发展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决定核心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发生改变,劳动密集型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再明显。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反经济全球化的新势头导致发达国家传统纺织制造业回流;另一方面以越南、印度等东南亚新兴纺织工业国家在全球纺织产业布局中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源比较优势,两者均成为威胁我国纺织产业对外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这迫使我国寻找更有效率的数字化要素资源来弥补人口红利缺失的不利条件,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2021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对“十四五”纺织发展形势进行了准确研判,指出“数字经济将开创我国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并将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新的驱动力”。因此需要把数字化作为全新的生产力要素,通过在棉纺产业内部的棉花种植加工、纺纱、织布、印染、制衣、销售等领域的数字要素集聚和数字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链与数字化信息融合,以此推动供应链现代化改造升级,同时做好数字化产业一体化平台建设,减少不必要的能耗要素扩张,从而形成棉纺制造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棉纺织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质
(一)数字经济是棉纺织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
棉纺织产业数字化是现代数字技术实现供给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次深刻变革。而要实现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首要的就是要把产业数字化当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从供给侧要素结构来说,传统棉纺领域的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是行业的关键供给要素。随着棉纺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数字经济不断改变着要素价值[2],为了实现棉花种植-纺织工业制造-产品销售与服务这三大产业的产供销协同,就要以工业互联网等基础数字化设施为依托做到供给侧的要素互通互联。以棉纺产业源头的棉花种植加工为例,得益于农业数字化的发展,新疆地区棉花种植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北斗导航播种、无人机作业、6行自走式打包棉花收获机、锯齿轧花机、智能干燥智能调温系统等数字化智能设备的应用,可以通过PC端进行实施监控和精准工作。通过棉纺织产业供给侧数字化赋能来保证新疆棉花原料供给的质量,降低传统要素的成本[3]。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行业的信息壁垒,提升了信息交流的效率降低产业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以棉花加工环节的质量追溯系统(QST)为例,通过数字化流程再造,可以实现棉花种植、采摘、收购和加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4]。数字化还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要素,推动传统纺织产业链内的技术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并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为基础的平台载体,开放共享的数字资源可以在平台内让资源提供者和获取者同时精确匹配供需。此外,在供应链方面,技术层面的数字化可以有效对接上下游物流管理和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缩短全产业生产周期,刺激棉纺织产业内各个产业链条提高供给效率,巩固纺织产业规模经济优势。
(二)数字经济是做好棉纺织产业需求侧管理的必然选择
棉纺织产业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与高效衔接,其最终落脚点是针对多元化需求来挖掘新的市场潜力[5],实现产业的销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于数字经济而言,做好供给侧数字化赋能的基础上还要针对终端消费需求的变化,利用大数据需求信息分析与数字化技术研发,从棉纺织产业终端沿着产业链条逆向,向产业源头传递需求,并进行相关行业数字化赋能。面对消费终端之一的纺织制衣消费,市场近年来差异化需求,迫使印染、织布、纺纱、棉花种植与加工等产业链条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以数据创新为驱动的柔性制造[6]。
传统棉纺织产业资源订单式、订单资源式和库存生产式的供需模式弊端凸显。维持传统规模经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以数字研发赋能生产加工,针对目标客户需求,开展市场用户信息收集与分析,并作用于产业链内各环节的企业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运输与市场销售。构建产业内“市场用户数字需求信息分析(数字分析环节)——棉花种植、纺纱、织布、印染(面料生产)——数字化工艺(制衣环节)——智能物流销售系统(精准销售环节)——客户满意度及消费倾向调查(数据收集环节)”的数字信息平台。实现以柔性生产模式为主的棉纺织产业数字化创新,满足消费差异性市场需求,以产业数字化为引领,实现数据共享和技术改造的纺织产业智能转变,以销定产实现产业柔性生产模式与数字经济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完美融合,实现集中差异化的战略优势。
(三)数字经济是棉纺织产业组织战略的优化要求
组织的战略目标是组织设计和发展的基本依据。面对数字经济由IT信息技术向DT数据处理技术的变化,不仅会对纺织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促使产业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渐进式变革。
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公司治理模式,并加速集权制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转变[7]。职能制组织模式因为其高长型的结构特点致使企业组织决策与客户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障碍和信息壁垒,缺乏组织的弹性、协同的韧性和信息的敏感性。为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棉纺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向着扁平化的网络型组织结构转变,这种组织结构扩展了传统组织结构的宽度,通过数字化信息技术加强了基层操作工人与高层决策者的沟通组织效率,促进数字经济与现代纺织产业“小单快反、差异化发展、柔性化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面对时代发展的要求,棉纺企业在对自身发展战略决策时,将会更多的依靠大数据、智能化操作工具进行行业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收集分析,克服传统组织结构自上而下的战略决策中,过分依赖领导个人智慧的经验主观主义的弊端,做到以数据为依据,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上下结合”的战略决策,统筹考虑市场需求驱动、数字要素带动、科技创新拉动的战略协同,实现战略管理数字化。
四、数字经济时代棉纺织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一)棉纺织产业数字经济环境有待完善
数字资源作为全新的生产力要素,其在促使各传统要素优化配置过程中,可以实现产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数字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数字垄断、数字安全与数字封锁也成为阻碍棉纺织产业核心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关键因素。微观企业环境层面,企业数字资源集聚与数字赋能不能有效协同。企业内部数字信息在上下游企业内,以及自身产业内部受制于主观认知和客观数字基础条件的影响,信息壁垒导致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传递与“数字——技术——产能——效率”的动能转换。
中观产业环境层面,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棉纺织产业融合不足。面对棉纺织产业供给需求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变化,原有的规模经济优势正在逐渐趋于弱化,以数字经济为导向的数字产业化转型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数据显示,目前棉纺织产业百强企业中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率为60%,MES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率为29%,从纺织企业百强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形势来看,数字化上升空间还很大。由于广泛存在对数字化发展目标认识不清,加之纺织工业固有的设备专用性强,前期数字信息技术建设薄弱,面对迅速发展的生产技术,具有投资大、风险高、收益慢的特点,致使产业普遍存在对数字经济赋能棉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热情不高。
宏观经济环境层面,数字化、网络化关键硬件、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不足。在新发展理念和“双循环”的宏观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棉纺织产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要想实现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政府相关的产业政策相配套支持。政府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中虽然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针对棉纺产业的数字化资金扶持、政策引导与数字安全运行环境监管力度等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棉纺织产业数字化改造的进程。
(二)数字化人才不足制约棉纺织数字经济的发展
棉纺织产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将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会进一步扩大。一方面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用工成本增加、人力资本比较优势不足的困境,提高产业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形态的数字化转型,纺织企业工业数据采集、产业链工业网络改造、生产设备数字化升级转型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数字化人才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0年纺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52.1%,高于消费品行业平均水平2.6%。纺织设备联网率为45.3%,高于消费品行业平均水平的3.6%;人才结构方面,总的来说我国R&D(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型人才比例为43.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面对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数字化人才进行基于智能制造数字化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信息反馈等数字闭环过程优化。目前我国纺织产业从业人员主要分为普通操作工人、技术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数字化人才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需求,同样掣肘着着数字经济发展。
(三)棉纺织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普遍形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需要数字化的平台为支撑,然而当下棉纺织产业数字化基础相对薄弱,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根据2019—2020年部分纺织企业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财务数据分析显示,纺织企业近两年销售毛利率为3%左右,纺织产业受盈利水平影响,产业投资的研发费用仅占营业收入的1%左右,研发投资增长潜力不足。另外数字基础建设具有初始投资大,见效不明显的特点,企业很难单独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影响产业创新研发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政府引导还是产业自发,往往侧重于数字加工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以物流运输数据中心、全流程质量追溯中心、智能制造云、5G基建为代表的基础设备建设不完善问题,因而未能有效的促进产业内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这就使得一部分没有能力进行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化改造不充分的企业不能充分享受产业发展的数字红利,在零和博弈的条件下,必然导致产业内数字化发展的不均衡,最终影响整个棉纺产业数字经济发展。
五、数字经济赋能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强化政府引领,优化棉纺织产业数字化发展环境
在企业层面上,从规模结构分析来看,纺织中小型企业占比超过90%,且分布于产业链内全过程,因而中小型企业的产业数字化发展决定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步伐。由于中小型纺织企业自身发展环境限制,“不愿转、不会转、不能转”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一条鸿沟。这就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引领和行业内部协同创建良好的数字化环境让中小企业共享数字经济带来的产业红利。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环境,首先,政府应该做好数字经济服务功能,完善相关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适应棉纺织产业布局的“东中西”5G网络立体布局,推进适应产业上下游沟通的供应链、物联网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两大中心区域棉纺集散中心产业布局的大数据中心枢纽工程建设,完善原料产地、棉纺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的产业集群基础网络工程的建设,进而构建良好的数字基础环境。
其次,政府落实好政策扶持,综合运用市场化和法制化的手段建立健全棉纺织产业数字化改造的专项资金帮扶政策,并有针对性的向棉纺产业关键行业、重要领域、重要节点的中小型企业倾斜。用好政策奖补和税收调节作用,在数字化专用设备购置方面可以积极探索与传统减税降费政策红利相结合,综合运用固定资产购置补贴、加速折旧、进项税加计扣除、融资租赁、数字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与企业所得税税额抵免、高新技术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增值税、所得税税收优惠精准政策帮扶策略。通过政策红利的引导企业进行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升级,促使其对生产工艺、生产模式的数字化变革,构建适宜数字化的政策环境。
此外,为了解决好“数据孤岛”问题,要充分发挥全国性纺织行业协会以及地方企业联合会的自治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的产业战略规划与组织协同能力,协同产业内外部优势资源,精准施策分行业、分阶段、分链条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行业政策引导与数字化产业交流提高企业数字化环境的动态适应性,利用好产业数字化专项支持资金,加强产业内的数字化信息协同。以协会平台为依托,构建棉纺系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主动联系产业内高水平数字化转型企业,搭建数字经济交流学习平台,进行相关优势互补的企业联盟与战略合作。着力解决好产业链内信息的割裂,拓宽数字经济的合作范围,通过数字化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与销售服务环节数字技术参与的灵活性,提高数字技术的行业渗透[8],优化产业内各环节产业链传统要素数字化整合,实现棉纺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有效管理,形成一个良好的棉纺织产业数字自治环境。
最后,数字安全是我国棉纺织产业走好“双循环”发展道路和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保障。行业协会和工信部门要重视其产业数据信息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方面的法规建设工作。尤其是纺织产业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统筹好棉纺织产业数字共享与数据安全的关系,以数字法规的形式规范数字信息交流共享的原则,促进产业内数据资源合规交流、有序传递、高效利用。在公平交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严厉惩罚数据垄断、数字封锁、数字窃取等影响棉纺织产业营商环境发展的垄断性违法性信息行为,为数字经济创建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促进棉纺织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人才链、生产链、管理链与物流链是数字经济赋能棉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技术驱动都离不开数字化人才的推动。人才链也是关系棉纺织产业数字化成败的关键。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目前,我国设有纺织服装相关的本科院校27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260余所,中职中专院校900余所[2],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都是纺织行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库。在科研方面鼓励有能力的数字化企业与纺织科研院校成立数字经济产业研发中心,着力解决好棉纺产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企业数字化管理与产业数字化应用。以招投标的形式进行关键棘手问题如“双碳目标、能耗双控、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横向课题研究,以纺织企业的问题为导向,利用好科研院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平台,为企业具体的数字堵点提供有目标性的解决方案,共同构建数字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合作模式。
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双向的互动联系。一方面纺织企业可以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组织企业内管理层或数字化领域的工人进入高校进行专业化的纺织物联网、纺织信息管理、工业互联网、MES等纺织领域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棉纺织企业内部员工运用所学的数字化技术解决实际生产工作问题的能力,增强企业员工整体数字化技能。在高校纺织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在做好传统纺织材料教学基础上,更多的融入数字化、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实践教学探索,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纺织专业的学科建设上来,为相关的纺织专业教学工作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推动纺织数字经济的“产教融合”。高校人才培养还可以对接企业数字化纺织车间,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习亲身感受纺织产业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可以促进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相关的网络形式的灵活教育模式,如“纺织云课堂”方面的培训,拉近学习和就业的距离。校企双方发挥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符合数字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好数字人才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夯实棉纺织产业数字基础,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从变革的模式来说,棉纺织产业数字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性变革的过程。棉纺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利用数字产业化循速渐进的对产业传统技术、人力、资本、研发、管理等要素进行整合,稳中求进而不能盲目的摒弃传统纺织产业的传统优势,盲目走上一蹴而就式的革命性数字化变革道路。
棉纺织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产业数字化研发能力,打通棉纺产业数字共享渠道,进而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内部“供产销”与外部市场需求的互通有无。
在研发投资上,棉纺织产业要以“科技、绿色、时尚”的产业发展定位为方向,以基础创新为驱动,完善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机制。构建产业链条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网络化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数字经济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对于不同规模的产业要分门别类的实施创新驱动,以价值链的视角运用系统化、精准化的研发投入解决好产业链中数字化设计、生产物流数字化、管理数字化、销售渠道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等环节的技术与管理问题[9]。对于大型且资金实力雄厚的棉纺企业要以推动“双碳目标”落实和产业绿色发展为己任,主动担当起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棉纺材料的柔性化、多元化改进,以数字技术做好棉纺设备的数字化升级,做到以数字研发为牵引的生产、销售、服务领域的数字化绿色转型。中小型企业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差异化技术研发,以挖掘和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专精特新”的发展布局积极谋求技术支持,可以与外部互联网公司进行技术联盟,增强自身在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的科技软实力,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逐渐进行纺织装备数字化升级,满足多元化需求,实现“专精特新”的高质量发展。
六、总结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的新发展格局下,在推动纺织产业“双碳目标”落实的环境规制背景下,数字经济赋能棉纺织产业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低碳发展与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行业协会、棉纺织企业应该加强数字化治理能力的协同,重点关注和推动棉纺织产业数字化环境、数字化人才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链、创新链与数字链的协同,提升棉纺织产业的综合实力,最终实现棉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