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波科学城对开发区发展转型的启示

2022-12-29朱洪艳朱隆斌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学城开发区用地

朱洪艳,朱隆斌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区这一特殊的地域形式不断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快速城市化初期的城市经济发展需求。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社会、人口要素不断向开发区集聚[1],开发区在空间上总体由与城市空间割裂的飞地式孤岛逐步向与城市空间融合的综合新城转变。但由于城市空间、资源的不断收缩,许多开发区原有的发展模式与空间结构逐渐难以适应城市的总体发展,开发区发展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和机遇。筑波科学城作为成功且发展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其成功经验可以为现阶段的中国开发区发展提供启示。

2 国内开发区现状问题

2.1 用地结构失衡,产城分割与职住分离严重

许多开发区至今仍然受到传统规划模式遗留问题的影响。传统单一规划模式为追求工业产值,片面强调产业用地的开发,忽略城市型功能用地的开发,导致开发区的城市功能使用高度依赖母城,产城分割严重。然而,工业与城市型功能应该是互为支撑而不是互相独立的,与工业生产相匹配的城市化规模,影响并制约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张[2]。

2.2 现状产业集聚度不够,产业结构单一

国内开发区在建设时由于缺少成熟的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成片式盲目开发,造成许多土地资源的空置与浪费,以致许多开发区至今仍缺乏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园区产业与经济基础薄弱。同时,产业结构层级单一也是较为普遍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缺失使许多开发区缺乏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2.3 综合服务功能欠缺,缺乏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吸引

当前许多开发区都存在服务功能结构断层、不完善以及公共空间缺失与人性化不足的问题[3]。一方面,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与生活服务设施在结构体系和空间分布上都有所欠缺,综合服务能力低;另一方面,由于受产业主导功能布局的影响,缺乏对适合人的尺度的公共空间和步行体系的考虑[2]。

3 筑波科学城发展与转型案例分析

3.1 科学城概况

筑波科学城是日本政府尝试建立的第一个科学城,始建于1963年,坐落于离日本东京约60km的筑波山麓,距东京成田国际机场约40km。由茨城县筑波町、大穗町、丰里町、谷田部町、樱村町和茎崎町共6村町组成。南北长约18km,东西宽约6km,总面积284.07km2,现有人口约20万,是日本最大的、以基础科研为主的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同时也是一个“产、学、住”一体化的科技工业城市。

3.2 建设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不断涌向以东京为首的大都市,城市建设几乎膨胀到区域承载力的极限。为将城市的部分人口、职能、产业向外疏解,日本政府决定在城市外围进行土地开发[4]。此外,当时以出口经济为主的日本在工业生产核心技术上高度依赖西方,研发技术储备与产业转型严重受限,日本政府决定以技术立国取代贸易立国战略,强调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5]。在此背景下,筑波科学城应运而生。

3.3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3.1 产业规划起步晚,集聚难度大

筑波科学城在规划初期没有完整的产业规划,政府侧重考虑筑波科学城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功能以及对东京城市压力的疏解作用,而没有看到其作为一个独立区域所需的生存与发展动力。因此,筑波科学城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初期规划的几处园区曾一度大量空置,产业集聚与规模化难度大;同时科研机构产值严重低于政府投入成本,政府财政压力大[5],有城无业使科学城缺乏长足发展的经济支撑。

3.3.2 功能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缺失

筑波科学城建设初期侧重于城市硬件设施,功能布局中缺乏对城市型功能的配置,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贫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实际搬迁人口远低于计划人口数量的现象,且已搬迁至科学城内的居民被迫改变原有生活习惯,日常购物、就餐等都极不方便。

3.3.3 政府绝对主导,市场化不足

在筑波科学城建设初期的二十多年中,政府的主导与市场的弱化使产业发展困难,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究其原因:①政府难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对科研的投入不符合市场预期,导致缺乏市场机构与社会资本的参与;②政府拨款提供科研经费,缺乏创新激励机制,政府掌控并支撑科研工作的展开,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被忽略,难以形成产业化[5]。

3.4 发展转型的经验

3.4.1 产业与科研并行,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意识到产业缺乏的弊端后,筑波科学城通过实施“产业集群计划”和“知识集群计划”[5]、引入市场化力量、采取技术应用转化作为企业绩效考核标准等,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集聚,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同时,以建设国际研发高地为目标不断推进科研机构对外开放,促进科研活动的高端国际化发展。如今,筑波科学城已发展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级科技产业新城。

3.4.2 增加城市型功能用地,合理布局配套设施

为突破服务配套缺乏对园区产业和生活的制约,筑波科学城不断增加城市型用地的比重,现已形成文化、体育、商业、娱乐、休闲、办公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综合服务体系,除科教用地之外,其他城市型功能用地占比42%[4],产城融合度极高。在空间布局上,总体覆盖范围广、局部集聚,呈网络化分散布局。各种服务功能沿园区交通主线均匀分布,可达性高。其他生活性公共设施呈分层级、高密度式集聚在居住区和商业商务区,具有较高的人均和总配套用地指标。

3.4.3 创新发展机制,多方主体参与建设

为扭转政府失灵、产业发展困难的局面,筑波科学城逐渐放开建设的参与主体限制,引入社会力量,从基础研究基地向市场化、产业化开发转型。通过科研机构市场化,鼓励科研人员和大学师生积极创业,为产学研合作奠定基础。另外,通过设立研究协会引进民间力量进入筑波,在促进各学术机构交流沟通的同时,形成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3.4.4 注重生态规划,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

空间质量,包括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质量是塑造园区风貌的重要因素,筑波科学城的生态保护与景观塑造一直是走在众多园区的前列。其在规划初期即以在环保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规划和社区营造作为规划方针之一,筑波科学城的山地、森林、农田、公园等用地占园区总面积的65%以上,平原绿地面积多达103.2km2,蓝绿空间占比高,其生态化水平远超日本平均生态水平[4]。

在交通组织上,筑波科学城建设了自中心城区起往南北延伸纵贯筑波的中轴线人车分流城市慢行走道系统,总长超过7km。合理利用了原生地高低差,通过过街天桥、小型公园、人行平台等将市中心各设施连接,完美实现了人车分流[8],塑造了宜人的步行系统和空间环境。

4 对国内开发区转型的启示

4.1 政府督责,市场引领,多方主体协同的建设原则

从筑波科学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发展转型经验和可以看出,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作用。首先,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或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基础的形成,做好宏观把控工作,监督管理开发建设的不规范行为,调节企业恶性竞争等问题。同时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市场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加入,为开发区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其次,应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护良性和谐的发展环境,解决产业链上下游的问题,不断实现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开发区的价值与竞争力。

4.2 以产业规划为基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规划是开发区发展的基础。国内开发区的建设应吸取筑波科学城发展历程中的教训,在建设初期就做好高起点产业规划,首先确定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和发展目标。其次,学习筑波科学城的科研机构集聚、多学科交叉经验,促进产业链中的多层级产业在开发区的规模集聚,促进产业间的合作交流,缩减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开发区应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腾退或改善发展滞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生态化集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重视服务功能,合理配置和布局各类功能

首先,在开发区建设中应增加各类住宅用地以满足开发区内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缩短每日通勤时间与距离成本;其次,增设各类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用地,如商业、娱乐、体育、文化、医疗等,并分层级合理化布局于园区之中;再次,注重产业服务设施的配置,如信息共享中心、企业管理用地等,进而达到满足园区居民多元化生活、工作需求,促进职住平衡和产城融合。

4.4 提升空间环境软实力,吸引高端技术人才

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和园区生态是吸引人才、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法宝。开发区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基底条件,做好系统的蓝绿空间规划,将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景观肌理相互融合,塑造成体系、高质量的生态休闲空间。同时,注重人的尺度和步行空间体系的完整性,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绿道、街头公园、人行天桥等,在丰富步行休闲体验的同时,提高园区的交通效率与安全性。

5 结语

由于影响开发区发展的因素众多,如国家政策、市场化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类型、人才质量等等,再加之我国城市化走向转型和存量发展,开发区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筑波科学城的发展模式与发展过程中曾经历的问题与国内开发区有很多相似之处,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今后的开发区建设中,应以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为参考,提高规划的前瞻性与整体性思维,增强发展政策与规划的灵活度,及时调整不恰当的举措,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科学城开发区用地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南沙未来15年最重要规划出炉!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神秘的科学城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集体建设用地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