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2-12-29汤文庭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病原废弃物传染病

汤文庭,李 赫,唐 奇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长春 130062)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性的危险因子在现代技术与应用中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可能对当今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及对其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和控制措施。生物安全实验室是指通过一级隔离、二级隔离达到生物安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是保证研究人员不受实验因子的伤害,保护实验因子不受外界因子的污染,是建立科学、安全的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平台。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具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1]。传染病实验室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病原微生物。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以其传染隐蔽性强和传播速度快、感染后不易察觉等特点成为生物类实验室重点危险源之一[2]。高校传染病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当、实验环境不达标、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等,均极易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近年来生物实验室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事件时有发生,如:2010年12月,东北某大学28名师生因使用未经检疫的山羊做实验而被感染布鲁菌病[3]。

1 高校传染病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和其他实验室相比,传染病实验室的安全隐患更为复杂和多元化,包含多种化学试剂、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高压锅、气体钢瓶等。根据《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条例》[4-5]、《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标准规范,明确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规范与安全管理,将实验室安全隐患总结如下。

1.1 传染病实验室建设与设备设施不达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高校对生物实验室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传染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标准、空间布局、设备设施方面都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构建,甚至有的实验楼由其他建筑物改建而成,其实验室通风管道、下水管道等都不能满足传染病实验室的标准,此类安全问题亟需整改。但实际上此类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很多不完全符合我国生物类实验室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传染病实验室仍然在运转。

1.2 传染病实验室中病原微生物种类繁杂,缺少危险评估过程 生物安全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传染病实验室中病原微生物进行危险评估,以此为依据选择与之相适应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及合适的个体防护装备,以确保在安全的环境中开展实验。根据实验室所操作对象的危害性与对此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按照国际标准,将实验室安全防护水平分为四级,Ⅰ-Ⅳ级实验室防护水平依次上升。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仅从事体外操作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水平。高校生物实验室多为BSL-1、BSL-2实验室,仅适应于进行三、四类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在某些高校实际管理中,其传染病实验室中涉及多种致病微生物,大多数是根据经验进行实验,对三、四级病原微生物很少进行危险评估,出现了超出安全范围进行病原微生物实验的现象。而且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的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改造和升级,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生物安全隐患[6]。

1.3 实验动物安全风险性较高 在传染病实验室中,实验动物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主要的实验材料。实验动物安全是指实验动物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7]。目前,在实验动物安全认知方面,国内高校普遍缺少动物安全知识培训。很多师生不了解人兽共患病与实验气溶胶产生的危害;在购买动物时,大多数高校从带有资质的动物饲养场所购买,但仍有不少实验室使用通过其他途径购买并且未经检验病菌检测的实验动物直接用于实验;在饲养动物方面,较多不具备动物饲养资质的实验室会直接在实验室内饲养动物,并且还会出现动物逃逸、咬伤实验人员等现象。

1.4 实验人员缺少生物安全知识培训 近年来,我国实验室的实验人员培训是处于“重成果轻防护”的状态,无论在学生学习阶段还是在老师评职称阶段,都是把基础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放在首位,而把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列入较少,导致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传染病实验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常见的错误操作有:对病原微生物没有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对生物安全柜进行定期维护与保养,试验区与生活区没有分开,实验结束后没洗手进行饮食,甚至将食物饮料与实验材料放置同一冰箱,生物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等。

1.5 生物废弃物处置不规范 生物实验室中,传染病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物废弃物往往含有病原菌和其他有活性的物质等,危险性极高[8]。妥善处理生物废弃物可以减少实验气溶胶的产生,减少对实验人员、社会环境的危害。我国生物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生物安全二、三、四级的实验室废弃物必须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处理货焚烧后方可丢弃[9]。但部分高校将一级实验室生物垃圾与需要进行高温高压处理的二级生物垃圾基本当成生活垃圾进行处理,造成了极大的生物安全隐患。传染病实验室也缺少病原微生物泄露的应急预案,这一问题必须得到学校、政府层面的重视。

2 高校传染病实验室建设对策与建议

实验室认可体系是现阶段被众多实验室所采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该体系包含了从生物实验室的组织机构、实验室建设标准、人员培训等多方面内容。现阶段我国CNAS是作为实验室认可的唯一权威机构。基于CNAS实验室认可体系内的高职院校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针对多数高校生物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2.1 建立严格的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生物实验室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完善生物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与制度,一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的菌种、样本,危险性的实验设备,生物废弃物处理的管理细则、危险性实验的操作规程和具有相应生物特色的应急预案,并张贴至实验室醒目位置。二是明确实验室安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与考核标准,确保实验室安全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做到“有制度可循,有标准可依”[10]。三是分级管理,不同等级的病原微生物要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实验室开展实验,高等病原微生物不得在非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开展实验,在进行传染病实验前要进行实验安全风险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应的应急预案,方可开展实验。

2.2 推行生物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 建立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主要考试内容包含化学类、生物类、机械类、消防类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考试内容。无论是进入传染病类实验室的学生,还是外来的实习人员,都必须先参加生物安全培训,了解实验室化学试剂存放标准、传染病与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生物安全柜的规范操作、仪器设备规范使用及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等,最后通过学院的实验室安全考试并取得实验室准入证,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11]。我院相关人员在参加实验室安全考试前,学院先发放实验室“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安全工作手册”进行生物类实验室内容学习,该手册结合我院学科特点主要介绍了兽医实验室动物实验、传染病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事故及其处理方法等。但此次学习与考试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传染病的全部内容,更专业、更系统的培训与练习必不可少。

2.3 规范生物实验室建设 高校传染病实验室的建设、改造必须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在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造中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实验区与学习区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二是实验室布局要科学合理,要设置防护装置和废弃物收集和处理装置;三是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管理,在保存病原微生物菌种的场所加装监控、防盗系统;四是要在具有资质的实验环境内饲养实验动物;五是根据实验室的安全等级,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生物安全柜和其他防护装置;六是要做好警示标识,如生物安全柜内的紫外灯要张贴上警示标识等。

2.4 加强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与个人防护 对不同等级的传染病实验室均有建设与装修标准,我国对于生物安全三、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标准均有较高要求,但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却缺乏有效监管。建议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根据国家标准规范化建设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的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锅等均能达到病原微生物实验要求的标准设备,确保设备设施正常、安全运行。逐步建立健全涉及仪器使用与实验方法的规范标准,并严格执行,保障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与有效性。实验室需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物品,配备应急救助药箱,放置在醒目位置,方便取用。

2.5 规范化处理生物类垃圾 实验结束后对动物尸体的处理,以及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器具的处理至关重要。建立学校与院级的管理制度,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置部门,并且与专业的废弃物处置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废弃物处理要有明确的记录,生物垃圾要使用专用的黄色生物垃圾袋进行处理,废弃物标签要如实填写,如:种类、数量、责任人,日期等,保证无害化处理的标准,最大程度的降低生物类垃圾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改进实验技术及精准度,以使用更少的样品与实验动物,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12]。

3 结语

目前、传染病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还是存在较多的问题。我校基于CNAS实验室认可管理体系,在管理制度、培训考试、检查机制、废弃物处理等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当前学校还是存在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安全意识低、废弃物未按学校要求处置等等现象。仍然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去解决问题,完善传染病实验室的安全实践工作。

猜你喜欢

病原废弃物传染病
制造了全世界三分之一废弃物的产业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新型医疗废弃物焚化舱
电子废弃物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废弃物”中有孩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