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浪潮下株洲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2022-12-29黄靓怡
黄靓怡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
1 引言
我国正在经历人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尤其是“421”家庭较多、养老压力较大、专业的养老机构短缺,同时伴随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高龄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也使得家庭或老年人追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的养老服务。此外,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养老模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以家庭子女照料为主的传统模式已向社会养老进行延伸,促使多种养老模式的产生,并衍生出具有便利性的社区居家养老、专业性机构养老、以服务为主的养老地产等多元化的养老供给模式。
近年来,很多城市积极响应国家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推进医养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家庭赡养向社会延伸的第一步,它也是应对和缓解家庭养老压力问题的关键所在[1]。由此,本文基于株洲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实践,重点聚焦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出现状存在的问题,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积极老龄化和城市更新,探索出一种可行的方式,提出具有实施性的规划策略,进一步完善株洲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 株洲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与问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株洲市老龄化人口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近5年株洲市老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高于常住人口年增长率,2021年老龄化率19.92%,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线。根据现状数据分析,株洲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五区内有21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共33处,缺口178处,其中中心城区现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仅有18%。现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家庭养老的延伸和补充方式还存在几方面问题。
1)设施总量严重不足,覆盖率存在缺口
通过运用GIS人口空间分析可知,株洲市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呈圈层式向外拓展,由密集度最高的旧城区逐渐向外递减,其中芦淞区和石峰区的老年人口密度分布最高,而芦淞区和石峰区现状日间照料中心分别只有3处和5处。从全市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布局来看,总体空间布局分散,设施总量与服务人口落差大。新建的日间照料中心多位于新城区,虽然用地宽裕,但是周边老年人较少,造成实际使用率不高等现象。
2)设施服务功能配置和服务对象单一
通过现状调研走访,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功能内容配置不齐全,以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为主,提供看书、下棋、打球、舞蹈和老年餐桌等服务,缺少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护和医疗保健管理等功能。从现状设施使用者来看,重点以身体健康、能自理的老人为主,服务对象单一,未能将行动不便、失能的老人列入服务对象,并开展相对应的照护料理、康复理疗等养老服务。
3)现状设施陈旧,缺少适老化设计
旧城区内部分日间照料中心的通风、日照等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陈旧,户外活动空间有限,出入口未设置无障碍通道,走廊、卫生间等多处缺少扶手等适老化设计,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给老年人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4)旧城区内空间资源紧张,挖潜存在困难
从调研情况看,现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两种建设形式分别为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内改造配建或租用住宅底层改造设置。
相比新城区,旧城区普遍存在城市拥挤、用地紧缩、可开发用地少、产权关系复杂等问题,重新择地新建养老设施受旧城区现状资源条件的制约。旧城区内现状社区服务中心本身使用空间有限,再重新改造植入养老服务功能难道较大;同时也存在通过房屋租赁等形式设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情况,其服务政策和机制不够完善。
3 一种可行的方式:社区居家养老与积极老龄化、城市更新的结合
随着人们观念与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老年人及家庭的养老需求具有多元化与多样化的特征,以家庭子女照护为主的单一方式向多元主体的助老、养老方式转变。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家庭迈向社会养老的第一步,它更应强化承接与扩展养老功能,满足老年人及家庭的需求。从现状问题梳理的情况来看,株洲市社区居家养老存在设施总量不足、服务对象和功能单一等问题,老年人口密度大的旧城区内新增养老设施也受到多重制约,如何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全面性与实施性,需探寻一条可操作、可实施的方式至关重要。
二十一世纪初期,世卫组织(WHO)针对人口老龄化首次提出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强调积极地、正面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全过程[2]。把“健康、参与、保障”作为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核心内容,目标是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营造健康优良的老年生活环境。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功能设置方面,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社区要做到全面支撑养老[3],需融合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内容,扩充养老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并联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慧养老平台,打造线上虚拟养老院,实现一键式“日常照料、健康管理、远程助家”等多项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多样性要求的同时,释缓老人子女的赡养压力。在城市空间资源紧缩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也更加注重内涵式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解决旧城区用地难、设施总量不足、交通拥挤、公共空间少、环境差等城市难题问题[4]。在旧城区或建成区内,规划新增社区居家养老设施需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高效利用低效和闲置的空间资源,植入老年学堂、文娱活动、医疗保健、上门服务、助餐服务等功能,保障养老设施的落地性,促进多元化的社区级养老服务。
4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规划的策略思考
4.1 科学构建养老服务格局,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设施
首先,综合考虑株洲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预测未来老年人口规模和养老需求,2035年老龄化率达到23%,即常住老年人口将达到64.0万人。规划提出株洲市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9064”养老服务格局,体现了社区居家养老在株洲市整个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性。对此,规划加大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建设,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老年人的出行范围及特点,规划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具体分为两个服务层级构建“15min养老圈”,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全覆盖。第一个服务层级是以老年人步行5min、服务半径500m设置小区养老服务驿站,满足基本的养老需求。第二个服务层级设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老年人步行15min、服务半径1000m,突出养老服务的综合性。
4.2 设置配置标准,构建功能模块
规划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按照两个服务层级设置功能模块,第一个层级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规划中心城区每个社区配置一处,可结合现状社区服务中心设置,主要包含医疗保健、文娱活动、餐桌服务等功能,服务规模1万~3万人,每个日间照料中心6~10个护理床位。第二个层级为小区养老服务驿站,规划小区养老服务驿站与居住用地配建,主要包含文娱室、日常保健室、助家服务等功能,服务规模0.4万~1万人,每个驿站设置3~5个护理床位。进一步拓展与延伸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功能内容,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强化老年人文化与健康需求的双层保障。
4.3 新城区采用融合式配建,引导混合功能型社区中心建设
引导新城区建设混合功能型社区服务中心,内置社区服务、老年人服务、医疗服务等功能,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日间照料、医疗保健、老人餐桌和文娱活动等日常需求,低楼层区域设置老年设施和无障碍通道方便老人使用,打造“小而全、精而美”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与社区服务中心共建共享。同时,明确其配建的养老设施必须按照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0.25㎡、日间照料中心面积750㎡~160㎡的标准,将具体配建标准列入规划条件中,作为审批依据,保障设施落地性与可实施性。
4.4 旧城区采用嵌入式配置,鼓励用地兼容
在中心城区用地紧缺的情况下,应充分挖掘现状空间潜力,开展现状条件摸底评估,盘活资源,解决用地难的问题,提出现状保留、规划改建、规划扩建等引导性建议。规划提出旧城区可通过多种方式补充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一是高效利用闲置资源。以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充分挖掘现状空间资源,利用闲置用房设置小区养老服务驿站,转换为老年人的日常托管、文娱活动功能。二是对现有设施整合提升。通过对现状社区服务中心的摸底调研,规划采用嵌入式配置方式,对有条件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建筑面积在200㎡~400㎡的日间照料中心,扩展养老服务功能。三是共享养老设施。可结合利用机构养老设施额外增设日间照料托养服务,满足社区居家老人及家属的需求。此外,在空间资源紧缺的旧城区内,以租赁、购买等合约形式进行补充完善。
4.5 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规划充分考虑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差异性,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街道或社区的公众服务号共同搭建智慧居家养老线上服务平台,为独居、高龄、出行不便的老人及家庭提供嵌入式养老服务,打造线上虚拟养老院,实现一键上门照料、健康检查、远程救助、上门家政及送餐等助老服务。
5 结语
目前,在规划的指引下,株洲市的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日益完善,促进了多元化的社区级养老服务。规划于2018年编制完成,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已有实施效果。天元区武广片区03单元一站式综合社区服务中心包括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现已进入项目施工阶段。株洲市心怡养老机构内新增日间照料托养服务,弥补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在社区内提供老年人娱乐休闲活动、早午餐等服务,同时还可以享有养老机构专业医护人员的健康咨询管理,得到社区老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荷塘区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下单的上门健康保健和照料服务,平台上线首月共接收近6000多服务订单,不断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