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尔堡病治疗和预防研究进展①

2022-12-29王歆玮张妤亭郑源强石艳春陈国江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58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腺病毒存活率载体

王歆玮 张妤亭 郑源强 石艳春 陈国江(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 010058)

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是人类马尔堡病(Marburg disease,MARD)的病原体,病死率23%~90%[1-2]。MARV是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的一员,丝状病毒科主要由马尔堡病毒属(Marburgvirus)、埃博拉病毒属(Ebolavirus)组成[2-3]。马尔堡病毒属包括马尔堡病毒(Marburg virus,MARV)和拉文病毒(Ravn virus,RAVV)两个亚型[4-5],MARV 主要有Angola、Musoke 和Ci67 等分离株[6]。最近的一次马尔堡病毒疫情发生在2021 年8 月,几内亚东南部发现了马尔堡出血热确诊的死亡病例。

MARV 具有非分段负义RNA 基因组,编码7 种结构蛋白,从3'至5'依次为核衣壳蛋白(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viral protein,VP)VP35、VP40、糖蛋白(glycoprotein,GP)、VP30、VP24 以及RNA 依赖的RNA 聚合酶L[7]。其中GP 蛋白作为MARV 唯一表面蛋白,能介导病毒与靶细胞的黏附以及病毒的进入[8]。MARV 糖蛋白基因包含一个编码全长GP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在内质网中合成后,前体GP 被反式高尔基体网络中的Furin 蛋白酶在435 位氨基酸位点处水解切割,产生两个二硫键连接的亚基,GP1和GP2[9]。由GP1形成的胞外结构域介导与受体的结合,而GP2 上含有融合肽,能介导病毒与细胞膜的融合[8]。MARV 通常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唾液、尿液、汗液等)而透过损伤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10]。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是MARV 感染的早期目标[11],这些被感染的细胞通过淋巴液或血液将病毒传播至周围淋巴结、肝脏和脾脏等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的多个组织和器官进行复制[12-13],促使受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大量促炎细胞因子(IL-6、IL-8、IL-15 和IL-16)、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从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14]。同时病毒本身会抑制人体Ⅰ型干扰素的分泌,而干扰素是机体抗病毒感染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在病毒感染晚期,血管内皮细胞是MARV 感染的主要靶细胞,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毛细血管受损可能与MARV 在内皮细胞中的复制有关[13,15],这也是马尔堡病毒病发生出血症状的主要原因。此外,淋巴细胞虽不是MARV 感染的主要目标,但在感染者的淋巴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NF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和一氧化氮(NO)的表达增加,改变淋巴细胞生存微环境,导致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大量凋亡[14]。

MARV 既是一种自然获得性疾病,也是生化武器的潜在病原体,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马尔堡病毒病的防治研究举足轻重。MARV GP 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定位于GP1的38~188位氨基酸[16],其中MARV 进入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内体蛋白酶水解GP1,促进受体结合域与内体进入因子Niemann-Pick C1(NPC1)蛋白的结合[8]。MARV 包膜糖蛋白GP 作为主要抗原,其RBD 区既为疫苗设计常用的序列,也是抗体识别的主要位点[17]。本文总结了MARD 潜在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包括疫苗、单克隆抗体、小分子药物和小干扰RNA(siRNA)等。

1 马尔堡病的预防性疫苗

自从MARV 被首次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就一直致力于MARV 等丝状病毒的疫苗研究,但至今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获得批准任何针对MARV 的疫苗。目前有三种候选马尔堡疫苗(cAd3、MVA-BN-Filo和MARV DNA)正处于1 期临床试验。多个MARV 疫苗(腺病毒、DNA、rVSV、VLP)已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nHPs)中显示出保护作用[18]。

1.1 腺病毒载体疫苗 现针对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已有几种腺病毒疫苗,但针对MARV的腺病毒疫苗有限。重组腺病毒5 血清型(recom⁃binant adenovirus serotype 5,rAd5)是糖蛋白GP 疫苗最常用的载体。在一项研究中,给猕猴注射单剂量表达MARV-Angola GP 的rAd5 疫苗,4 周后给予同种MARV 攻击,均未出现临床症状,表明该疫苗对nHPs提供完全保护性免疫[19]。

复合腺病毒(the complex adenovirus,CAdVax)疫苗平台使用5 种抗原:EBOV、SUDV、MARV(Musoke和Ci67)和RAVV的GP以及EBOV和MARVMusoke 的NP。研究人员采用初免-加强免疫策略(prime-boost strategy)对猕猴进行这种疫苗接种,并用EBOV、SUDV 和MARV-Musoke/Ci67株进行攻击,它们产生了针对以上5 种丝状病毒的抗体,所有动物均未出现临床疾病[20]。

但是,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使用受到人群中预存免疫(preexisting immunity)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尝试采用不太常见的血清型,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口服或鼻腔疫苗接种。科学家们使用黑猩猩腺病毒3 型(chimpanzee Adenovirus 3,cAd3)载体及EBOV GP 制备疫苗,针对EBOV 攻击显示100%的保护作用[21]。cAd3 马尔堡疫苗的1 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

2016 年发表的MVA-BN-Filo 疫苗1 期临床试验采用与复合腺病毒疫苗相同的免疫策略,参与者没有产生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并且所有接种者在接种增强疫苗后第21 天和8 个月均可检测到IgG水平[22]。

1.2 DNA 疫苗 丝状病毒的DNA 疫苗在nHPs 试验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易于生产,能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但在临床试验中,这些疫苗的免疫原性有限[23-25]。将含有MARV-Musoke GP 和MARV-Angola GP 的DNA 疫苗在食蟹猴身上进行试验,产生IgG 反应并保护其免受同种病毒攻击,但是,所有动物都出现临床症状,这表明仅有IgG 反应不能控制感染[19,26]。但将DNA 疫苗作为初免-加强免疫策略的一部分,先使用DNA 疫苗初次免疫,再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免疫,能够完全保护实验动物。表 达MARV-Angola GP 的DNA 疫 苗(VRC⁃MARDNA025-00-VP)已完成1期临床试验。

1.3 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rVSV)载体疫苗 MARV rVSV 疫苗是一种重组的、具有复制能力的水疱性口炎病毒候选疫苗,将水疱性口炎病毒外膜糖蛋白基因替换为马尔堡病毒糖蛋白基因,目前有几种rVSV疫苗已经在nHPs 中进行研究[27]。用含有MARV、EBOV 和SUDV 3 种GP 的rVSV 载体疫苗免疫nHPs 后,所有3 种组分均能产生抗体免疫应答,且对MARV、EBOV、SUDV 和TAFV 均有100%的交叉保护作用,其中一只动物出现了可检测到的病毒血症[28]。另一项研究表明,在接种rVSV-MARV-GP疫苗14个月后仍可检测到抗MARV GP 的IgG,且对MARV 的攻击显现出有效保护作用,这一结果也证明了rVSV载体疫苗的持久性[29]。rVSV 载体疫苗对于MARV 来说很有前景,目前还没有进行临床试验。

1.4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疫苗马尔堡VLP(MVLP)疫苗是基于MARV VP40 和GP制备的一种亚单位疫苗,产生的VLPs在形态上类似于Marburg 病毒粒子[30]。MARV-Musoke、Ci67 和RAVV 分离株的VLP 疫苗在nHPs 中进行了试验,其对所有3种毒株均可产生抗体反应,4周后用MARV攻击时,所有动物都表现出交叉保护作用[31]。

2 马尔堡病的治疗

目前多种抗马尔堡病毒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包括治疗性疫苗、抗体疗法、小分子药物、脂质包裹的siRNA等。

2.1 治疗性疫苗 以预防为目的的MARV 疫苗品类很多,但以感染病毒后的患者为治疗对象的MARV 疫苗主要是以rVSV 为载体的疫苗。研究表明,一种表达MARV-Musoke GP 的rVSV 疫苗(rVSV ΔG/MARV-Musoke-GP)可充分保护恒河猴免受高剂量MARV-Musoke的致命攻击。暴露后注射该疫苗,30 min 存活率为100%,24 h 存活率为83%,48 h 存活率为33%[32-33]。为了评估暴露后对最具致病性的MARV-Angola 突变株的疗效,研究人员设计了表达同源的MARV-Angola GP 的rVSV 疫苗。猕猴受到高剂量(1 000 PFU)或低剂量(50 PFU)Angola 突变株的攻击,并在暴露后20~30 min 接受治疗。在高剂量和低剂量的攻击下,分别有25%和60%~75%的治疗猕猴幸存下来[34],这也表明病毒载量与存活率相关。而在MARD 没有其他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暴露后疫苗应该是保护实验室和医护人员免受感染的极佳选择。

2.2 抗体疗法 有研究表明,从一例MARV 幸存者的B 细胞中成功分离的一株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其识别区域为MARV GP1 上的NPC1 蛋白受体结合域,这提示了该抗体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抑制GP1 与NPC1受体的结合[35]。

2.2.1 多克隆浓缩IgG 从MARV 攻击中存活下来的nHPs 中分离浓缩的多克隆IgG,给MARV 攻击后的恒河猴注射3 剂(100 mg/kg),可提供完全保护作用,无病毒血症或临床疾病,但动物产生了IgM 反应,77 d 后再次用MARV 攻击显示出完全保护。另一研究中,MARV攻击后48 h静脉注射给药,随后在第4 天和第8 天给药,存活率100%,其中一只患上轻微疾病[36]。

2.2.2 单克隆抗体 几种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在小鼠感染模型展示了对MARV致死性攻击的保护作用。在恒河猴暴露于MARV后第4 天和第7 天分别给予静脉注射50 mg/kg 的人类单克隆抗体MR191-N,存活率100%。另一实验表明该mAb 针对MARV 的攻击存活率80%,针对RAVV 的存活率100%。接受治疗的动物其异常的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这使得mAb MR191-N成为治疗和预防MARV 的潜在候选药物。目前人体试验尚未开展[37]。

2.3 小分子药物

2.3.1 加利司韦(Galidesivir,BCX4430)BCX4430由美国BioCryst 制药公司研发,为人工合成的腺苷类似物,通过一种非专一性RNA 链终止子来抑制病毒RNA 聚合酶功能,进而导致病毒所需蛋白不能表达,该药属于广谱抗病毒药,其作用机制是阻断RNA 基因组的复制,抑制病毒繁殖[38]。实验显示BCX4430 可以抑制MARV 在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中复制,此外,在MARV 攻击食蟹猴后1 h、24 h 和48 h,肌注BCX4430(15 mg/kg)2次/d,1 h组存活率83%;24 h 和48 h 组存活率100%,接受治疗的动物均未发现明显的病毒感染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全部死亡。该药物的1 期临床研究已于2016年结束,目前结果尚未发表[39]。

2.3.2 法匹拉韦(Favipiravir,T-705)T-705 由日本富山化工制药公司研发,是一种新型的RNA 聚合酶抑制剂,主要通过阻断病毒核酸复制的方式来抑制病毒繁殖,该药对多种RNA 病毒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已在日本被批准用于治疗流感。已有研究表明,T-705 在小鼠模型中展示了对抗EBOV 的疗效[40]。BIXLER 等[41]证明,从食蟹猴接受MARVAngola(1 000 PFU)攻击当天开始,每日两次静脉注射T-705,持续14 d,存活率83%;但口服给药没有任何疗效。

2.3.3 瑞德西韦(Remdesivir,GS-5734)GS-5734由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研发,是一种腺苷类似物的前体药物,具有体外抗MARV 活性。PORTER 等[42]已证明猕猴在感染MARV 后4~5 d 内,每日一次服用瑞德西韦5 mg/kg 或10 mg/kg,持续12 d,低剂量组存活率为50%,高剂量组存活率83%,证明该药对感染MARV 的猕猴有效,且存在剂量依赖性。该药已被成功用于治疗nHPs 中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曾在患埃博拉病的护士及婴儿身上使用,证实可以提供保护作用[43-44]。

2.3.4 干扰素β(IFN-β)人类的EVD 与干扰素α的产生有关,患者血浆IFN-α 浓度远远超过其他病毒感染者(60~100 倍),但很少产生干扰素β。这一发现推进了在猕猴感染MARV 后注射IFN-β 的研究。早期用IFN-β 治疗显著延长了MARV 感染后的存活时间,但不影响病死率。根据现有的数据IFN-β 作为抗MARV 感染的单药疗法似乎前景不大,但有望作为MARV感染后的辅助治疗[45]。

2.3.5 带正电荷的磷酸二酯吗啉基低聚物(phos⁃phorodiamidate morpholino oligomers,PMOs)PMOs是一类寡核苷酸类似物,通过空间位阻抑制mRNA翻译,从而抑制病毒复制。发挥作用时,RNA 中的核糖碱基被结构类似的吗啉基替代,亚甲基磷酸二酯键与mRNA 结合,进而阻止mRNA 翻译,同时PMOs 添加哌嗪残基提供一个正电荷,可以增强与带负电荷的mRNA的亲和力[38]。

研究人员制备了一种组合型PMOs 药物AVI-6003,其为AVI-7287(靶向VP24 mRNA)与AVI-7288(靶向NP mRNA)的1∶1混合药物,在MARV-Musoke株感染的恒河猴中,给药AVI-6003显示出完全保护作用。在一项nHPs 的研究中,暴露后30~60 min 内给予AVI-6003 10 mg/kg 时存活率50%,20 mg/kg 和30 mg/kg 具有100%的保护作用。但随后的一项研究表明,AVI-7287 没有观察到生存益处或病毒滴度降低,而AVI-7288 具有抗病毒活性,其抑制NP 的合成,从而对病毒mRNA 的产生、病毒基因组复制和病毒组装产生影响[46]。在食蟹猴感染模型中,分别在病毒攻击后24 h、48 h 和96 h 开始,每日给药15 mg/kg,持续14 d,保护效率依次为83%、100%和83%[47-48]。

在一项人体随机对照试验中,AVI-6003 在人体内以递增剂量(0.05~4.5 mg/kg)给药,30 名受试者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头痛和头晕,有两名受试者的ALT 和AST 出现1 级升高,8 名受试者的淀粉酶轻度升高[49]。随后一项涉及40名健康志愿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受试者每天接受1~16 mg/kg 剂量的注射,其中10 名参与者出现头痛或其他轻微副作用,但未发现安全问题或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根据nHPs 和24 h 药时曲线下面积推算出,人体保护剂量为9.6 mg/kg,而蒙特卡洛模拟支持的保护剂量为11 mg/kg[47]。

2.4 小干扰RNA(siRNAs)利用siRNA 抑制病毒基因表达是抗病毒研究的新兴领域,并且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具有前景的抗MARV 治疗方法之一。siRNA 通过空间阻断或触发DNA/RNA 双链的断裂来干扰mRNA 翻译。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靶向MARV NP 的siRNA(NP-718m),被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包裹时,可在体外抑制MARV 的复制,同时可通过与内体膜融合而进入细胞,并在豚鼠体内对3 种马尔堡病毒株(MARVAngola/Musoke、RAVV)表现出广泛的保护作用[50]。在另一实验中,对感染MARV的恒河猴进行NP-718-LNP 的进一步研究,使用致命剂量的MARV-Angola株攻击后30~45 min、24 h、48 h 和72 h 静脉注射NP718-LNP,所有接受治疗的动物全部存活,而未经处理的对照组在感染后7至9 d内死亡,这表明该药可在nHPs 中有效治疗MARV-Angola 的感染[51]。目前至少有14种siRNAs进入临床试验。

3 总结

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已经对MARV 研究数十年,从病毒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由于MARV 是高度致命的烈性传染病病原体,可引起严重出血热并迅速进展为感染性休克,被列为A级致命病原体,需要在生物安全4 级的实验室开展研究,因此研究过程存在诸多困难和风险。目前尚无针对MARV 的预防性疫苗及抗病毒药物上市。综合考虑,预防性疫苗中腺病毒或rVSV载体疫苗是目前最有前景的;而mAb 作为治疗MARV 的潜在首选治疗方案正在进行临床验证,BCX4430 可能是除mAb 制剂(如MR-191-N)以外的第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采取了上述治疗方案,支持性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液体复苏、电解质和酸碱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同时必须积极应对可能的疫情,预防二次传播和散发性感染,一旦发现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期待抗MARV 药物早日上市,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腺病毒存活率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人腺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现状
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 Hexon、FierⅠ、Fiber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1例后备蛋鸡禽Ⅰ群腺病毒病治疗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可溶性B7-H3与腺病毒肺炎患儿的相关性研究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