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宽教授“多脏调燮”理论指导风湿性心脏病辨治*
2022-12-29范建民余桂枝喻远霞卢圣花
范建民 余桂枝 喻远霞 卢圣花 张 稳△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王行宽,男,全国名中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临证50余载,学验俱丰,倡导“多脏调燮、综合治理、杂病治肝”[1],精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治。
风湿性心脏病常因感染风湿热疾病,累及心脏瓣膜,发生不可逆心脏损害,心力衰竭是本病最终转归[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总患者数约3.30亿人,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数约250万人,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3]。目前临床常规疗法以利尿强心为主,其虽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但对于心脏瓣膜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4];而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仍可发生心肌重构,导致心功能降低[5],且治疗费用高昂。王师倡导“多脏调燮、综合治理”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临床多有效验,笔者系王行宽教授学术继承人,随师侍诊多年,现将其临床经验飨用如下。
1 病机概要
风湿性心脏病临床症状主要是胸闷、心悸、气促,甚则浮肿,中医学归属于“胸痹”“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6]。王师融汇前贤学术思想及现代医学认识,根据本病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认为本病当属“心痹”范畴,并提出其发生与正虚邪侵,心脉痹阻密切相关。
1.1 气营亏虚,卫外不固,心神失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治病必求于本”。王师认为,心之气营亏虚,不抵外邪入侵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诚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机体气营本虚,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内舍于心,心痹乃成;邪气反复,浸淫血脉,耗气伤营,虚者愈虚,心失所养。临床症见心悸、怔忡等心神不安表现。再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心血得以生化,且其运行亦依赖于心气推动与脾之统摄,王师感于《症因脉治》所载“心痹之因,或焦思劳心,心气受伤,或心火妄动,心血亏损,而心痹之症作矣”[7],指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部分患者由于思虑过度或情志过极,脾失健运,水谷精微难以输布周身,致使心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心气不敛,病情缠绵难愈,而致心痹。
1.2 外邪入侵,化热蕴毒,内舍于心 《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王师指出,本病多是在人体气血内虚、肌肤腠理不固的情况下,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皮、肉、筋、骨、脉形成五体痹[8],五体合五脏,五体痹进一步深入五脏,影响五脏功能,其中“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素问·痹论》),若脉痹久治不愈或外邪反复侵袭,化热蕴毒,络脉相传,内舍于心,使心之扃牖受损,产生畸变,启闭失常。王师临证多年发现风心病患者以风湿热侵袭较为常见,一则风寒湿邪易入里化热,一则因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均可导致火热内生。临床心痹早期因其风湿热活动,可表现为反复发热、四肢活动不利、关节红肿热痛等。
1.3 痰瘀内生,瘀水互结,心脉痹阻 王师认为,痰瘀内生、瘀水互结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机转,也是难治之因。痰瘀二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常相互化生,相互兼夹[9]。心气营不足,鼓动无力,加之风寒湿邪搏结于血脉,血行涩滞,久而成瘀;心脉瘀阻,脏腑气化不利,津停成痰。痰瘀内生,壅滞心脏,甚则心体胀大。肺为水之上源,朝百脉,助心行血,心主血脉,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若心脉痹阻,血行异常,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肺宣肃失司,从而导致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如心悸气短、喘促咳嗽等。故《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至于瘀水互结者,本病发展至后期,气损及阳,心脏真阳虚衰,亦可导致多脏器相累为病,三焦气化失常,加重水液潴留。《金匮要略·水气篇》中载“血不利则为水”,瘀水互结,内窜脏腑,外溢肌肤,可出现难以平卧,呕恶胀满,胁下痞块,下肢浮肿等表现。
1.4 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心气不畅 肝木、心火二者为母子之脏,肝主疏泄,以气为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若肝主疏泄有度,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行畅达,心脉通利,气血冲和;若肝主疏泄失司,气机郁滞,气不行血,血行瘀滞,心络不通,气血不荣。王师强调此病不乏肝失疏泄,因病程多迁延反复,病患多时情绪低落抑郁,惧怕复发,影响肝木调畅,致使气机阻滞,血道瘀阻更甚,心气受损,正如《明医杂著·医论》所言“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之意。
综上所述,王师认为心痹病位在心,涉及血脉,与肝、肺、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正气虚者责之于心之气营亏乏;实者即为邪气盛实,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内而生。病初以邪实为主,渐至后期各种致病因素交互影响,逐步形成正气亏虚,外邪未尽,痰、瘀、水、气互结,甚则发生心衰重证。
2 治则治法
王师认为,由于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正虚邪侵,治疗上当审机定治,以“多脏调燮、综合治理”为治疗大法,益气养营以固其本,并根据痰、瘀、水、外邪之偏重灵活选方用药以治其标,如此扶正祛邪并举,通络复脉宁心。
2.1 益气养营,气血调和 《难经·十四难》载“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王师紧抓本病心气营亏乏之病机,提出治疗应时时谨记益气养营之法,常以生脉散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效,原用治暑热损伤元气,阴液亏耗的气阴两虚之证[10]。方中三药合用,大补心气,敛阴生脉,亦可顾护肺、脾,强固御邪门户。此外,王师恐养营之力不足,临证多在生脉散基础上配伍当归、白芍增强补血敛阴之功,使气血阴阳调和,达气营并补之效。若病程日久,心脾两虚,气血生化不足者,王师常合参芪四物汤取其益气健脾补血之功。一般调护中,王师尤重视病患起居作息、衣食住行,冀达“形劳而不倦”“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境界[11]。
2.2 清热除湿,蠲痹通络 王师临证发现风湿热毒滞络是心痹急性期主要病机。现代医学指出风湿性心脏病的主要病理表现为变性渗出、增生和瘢痕,导致瓣膜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局部疤痕灶,并在反复炎症发作后留下永久性病变(关闭不全和狭窄),导致心脏扩大[12]。这与中医学认为由外邪而致心痹的论点,在病因病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据此,王师提出针对风湿热痹的治疗是纠正心痹的重要手段,清热除湿、蠲痹通络的治法不容忽视。临床常用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苍术、黄柏、薏苡仁、晚蚕沙、威灵仙、豨莶草除湿蠲痹;忍冬藤、络石藤、丝瓜络、寒水石清热蠲痹等。因此类药物大多苦寒败胃,王师指出可酌配健脾和胃、养阴生津之品。
2.3 豁痰化瘀,活血利水 现代病理解剖学认为,心脏瓣膜的纤维化、钙化是引发本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关键所在[13]。王师认为,痰瘀互结,心脉不通即是心瓣膜改变的重要病理机转。因此,王师强调豁痰化瘀为本病治疗大法。对于顽痰,王师习以功专宽胸化痰散结的陷胸汤之类,药用半夏、瓜蒌、陈皮、茯苓等。至于血瘀者,王师常选丹参、鸡血藤、川芎之类,其活血化瘀通络之效佳,且效不峻猛,可使瘀血徐徐消散,令正气不伤。若血瘀甚者,王师提出可加一味炙水蛭,本品活血之力强,能通络脉中瘀阻。如此痰瘀同治,使痰化瘀消,瘀去痰散,心络得通。
同时,王师指出,心痹后期出现心衰表现,其根本在于心,肺脾肾三脏为标,心气亏损,瘀水互结,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当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原则,方选联珠饮加减。联珠饮方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组成,寓益气补血与健脾利水珠联合璧之意。若喘促短气甚者,王师常加善泻胸中水饮之葶苈子,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更增利水之功;对于以气虚湿滞为主,而瘀血证不甚明显的心衰患者,王师常以春泽汤加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2.4 疏泄肝木,身心同调 王师受《明医杂著》“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和”的影响,提出“肝心共主血脉”理论,确立从肝治心的治疗大法,处方用药常加瓜蒌、柴胡、郁金之类。王师视瓜蒌为肝心同治的首选药物,诚如《重庆堂随笔》曰“瓜蒌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用瓜蒌在祛痰之外更含从肝治心之意。此外,肝气郁结甚者,加强疏肝解郁以行气血,治之以刚;心肝阴虚甚者,柔肝养心以养阴血,治之以柔。从肝治心,刚柔相济,气血调和,方使心气渐复,心神渐守。同时,王师在诊治过程中亦重视对患者精神情志的调适,倾听患者的苦闷,开导患者以放松心情。如此身心同调,才能更快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趋向健康。
基于上述认识,王师创制圣愈联珠饮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本病,方由圣愈汤合联珠饮加减化裁而成。药物组成包括:白参10 g,黄芪20 g,当归10 g,白芍10 g,熟地黄15 g,川芎10 g,桂枝10 g,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5 g,柴胡10 g,郁金10 g,丹参10 g,鸡血藤15 g。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血、疏肝宁心复脉、活血利水通络之功。
3 验案举隅
患某,女性,62岁,2019年11月29日初诊。30年前患者发热后现胸闷、心悸、活动后气急,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扩张术,术后症状控制尚可。18年前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规律服用华法林等治疗。刻下患者间歇性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尤甚,微咳,痰少白黏,口不渴,上腹作胀,纳食不佳,夜寐梦扰,神疲乏力,头晕,面色萎黄,尿少,大便干结,日1解。舌淡暗红,苔薄黄,脉参伍不调。查体:心界扩大,心率90次/min,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二尖瓣膜听诊区闻及金属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房颤,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心痹。辨证:心气营亏虚,痰浊瘀血痹阻,心络不畅,心体失养。治法:益气养营,豁痰祛瘀,活血通络。处方:白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5 g,黄芪20 g,当归 10 g,白芍 10 g,桂枝 10 g,白术 10 g,茯神 15 g,炒葶苈子 10 g,杏仁10 g,泽泻15 g,全瓜蒌30 g,郁金10 g,丹参10 g,炙甘草5 g。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嘱调畅情志,作息规律,加强营养。二诊,2019年12月12日。药后咳嗽咯痰已不著,胸闷、心悸稍缓解,腹胀减轻,大便改善。双下肢无水肿。舌淡暗红,苔薄黄腻,脉参伍不调。心痹,心动悸,心气营亏乏,心脉瘀阻,心神失养,动击无序,肝为心之母,肝主血道。治守原法,增加疏泄肝木之品。处方:原方去当归、茯神、泽泻、郁金,加柴胡 10 g,茯苓 10 g,石菖蒲 5 g,炙远志5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三诊,2019年12月28日。药后胸闷、心悸、气短明显改善,咳嗽咯痰已除,大便转正常。舌淡暗红,苔薄黄,脉参伍不调。肝木渐疏,心气营渐复,原法有效,加减续治。处方:二诊方加全瓜蒌20 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2次温服。
按语:王师认为,心痹者乃风寒湿热痹阻,久治不愈,形成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而成。此例患者病延已久,风湿虽去,而心之扃牖受损,使其畸变,启闭失常,心体胀大。心痹而成,一则暗耗气血,使心之气营愈发不足,血不养心,心失所养,此为其虚;二则痹阻于心之扃牖,畸变后启闭失常,心体胀大,此为其实。其中,心、肝、肺、脾参与了此病之发生。心脾两虚,火不生土,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虚不能上荣于脑面,故头晕、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血亏虚,心之络脉失养,胸中气机不宣,故胸闷、心悸;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脉痹阻则肺宣肃失司,表现为气短、喘促、咳嗽;肝虚疏泄不力,加之心之气阴不足,使血行不畅出现瘀象,故舌淡暗,唇暗,脉沉弱涩滞或参伍不调;瘀阻津渗为饮为水,故见下肢水肿。为此,王师治疗上扶正祛邪并举,以验方圣愈联珠饮加减,方药可鉴。方中圣愈汤意在气血双补,使气旺则血自生,补血养血而不留滞,气血生化健旺,则心有所养;联珠饮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组成,取益气补血与健脾利水珠联璧合之意,合葶苈子以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冀“肝气通则心气和”之意;丹参和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血、活血利水通络、疏肝宁心复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