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拓奉献:青藏公路的精神财富

2022-12-29

关键词:青藏公路筑路开路

戴 燕

(青海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青海 西宁 810008)

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胜利通车,从此,这条解放之路、团结之路和发展之路成为西藏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基础。青藏公路建设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但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下,慕生忠筑路团队穿越可可西里,勇闯生命禁区,历经千难万险,战胜高寒缺氧困难,终于在世界屋脊上开辟出了一条生命运输线,为共和国历史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雪域高原高寒山地和茫茫戈壁逶迤伸展的一条公路,慕生忠团队在筑路过程中凝聚成的坚忍实干、拼搏奉献、开拓奋斗的开路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确实,艰苦卓绝的环境,往往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课堂。“老西藏精神”“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等这些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伟大精神符号都产生于青藏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而青藏公路开路精神就是构成这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高度评价和赞扬。1993年7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青海省军区部队时,亲笔题词“继承老红军传统,弘扬青藏高原精神”。2005年12月14日,胡锦涛同志在接见驻青部队师以上干部时强调,要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的“五个特别”的“老西藏精神”。2014年8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重要批示中指出:“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论述,准确地阐明了青藏公路开路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力地诠释了包括青藏公路筑路团队在内的一代又一代青藏公路交通运输人创建、守护、传承青藏公路开路精神的内涵特质和精神底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展现了筑路团队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和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苦干实干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体现了筑路团队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和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军民一家、民族团结”,展示了民族情谊和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青藏公路筑路壮举,处处涌动着感天动地的精神力量,闪现着精神力量的光彩。在筑路过程中铸就的青藏公路开路精神,不仅是全体筑路者实干奉献、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也是整个筑路团队凝聚队伍、鼓舞士气的力量源泉。慕生忠筑路团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雪域高原铸就了坚忍实干、拼搏奉献、开拓奋斗的开路精神。

一、忠于信念,执着坚忍的实干精神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标志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之后,党中央发出了向西藏进军的号令,范明、慕生忠、牙含章等带领十八军独立支队赶着牦牛、驼马,携带物资北线进藏。此路进藏,必须经过黄河源头,也就是要横穿一片淤泥地。这是一段极其艰难的路程。据范明回忆:“在泥沼草地里第一天才走了不到40里,使我终身难忘。那哪里是走路啊,许多地方不是走的,而是躺下趴下滚出来的。这一天,我们连队有十几个同志陷在泥沼里牺牲了。”十八军独立支队从8月22日由香日德出发,12月1日进驻拉萨,历时102天,行程2800余华里,历经无数艰难困苦,胜利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十八军独立支队在艰难的进藏行程中,牺牲了20多名战士,死亡牦牛、驼马共计2000多头/匹。

1951年底,解放军顺利进军西藏,但是,粮食短缺问题,后勤补给运输问题,成了困扰解放军的最大难题。其实,从十八军进军西藏的第一天起部队就被粮食和物资短缺困扰着。1952年下半年,粮食、药品与其他生活物资的极度缺乏,已经威胁到三万多驻藏解放军战士的生命安全和西藏社会的稳定。西藏上层少数分裂分子在外国反动势力的挑拨和支持下,对进藏部队实行经济封锁,扬言要把解放军饿绝困死。

必须保证西藏物资供应,必须保证运输线路通畅,已经成为当时确保国家安定的战略问题。要以最快的速度把粮食运进西藏,必须选择一条安全快捷的运输线路。1951年解放军进藏时,分别从四川、甘肃、青海等不同路线运粮入藏,但三地到西藏都没有公路交通,都是通过组织畜力的方式,沿着骡马便道把粮食驮运进西藏。从西康运粮入藏,气候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但途经大山、河流阻隔,地势相对复杂,暴雨季节突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多,而且沿途经常会遭到反动分子和土匪的袭扰。从青海运粮入藏,地势、海拔高,道路却相对平坦,高寒缺氧成为最大困难。但如果能克服高寒缺氧问题,青海路是一条相对比较快捷的道路。鉴于此,中央指示西北局与西北军区迅速组建一支支援西藏的运输队,从甘肃、青海紧急向西藏运粮。慕生忠临危受命,组建骆驼运粮队,带领驼队再进西藏。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运进西藏,慕生忠经过与当地牧民的交谈,派出人员沿柴达木盆地一路向西,找到“噶尔穆”,再向南行进穿越昆仑山,找到了一条避开黄河源头淤泥地,相对安全快速的道路。驼队在寒冬腊月顶风冒雪,战胜高寒缺氧,经过3个多月的千辛万苦,1954年1月,终于把百万公斤粮食运送到聂荣宗,胜利完成了驰援西藏的任务,缓解了驻藏部队的粮食危机,但一路艰辛,驼队付出了惨痛的生命代价。由于极端的寒冷和严重缺氧,有30多名驼工死在了运粮路上,在香日德聚集的28000峰骆驼,完成任务后回来的不足5000峰,死亡率达70%以上。粮食也丢了不少。

两次进藏,慕生忠亲眼看到人畜遭受的巨大牺牲和死亡。千里运粮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损失深深地震撼了他。每次想到在黄河源的沼泽地和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失去的年轻生命,想到一峰峰骆驼倒地时的挣扎,想到因无法运走而丢弃的粮食,慕生忠就心痛不已。慕生忠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一条能走汽车的路。慕生忠派出任启明和王庭杰两支马车探路队,经过实地勘查,终于探通了一条经格尔木向南,沿昆仑山进入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到达黑河的新的进藏路线。有了实地探查的科学依据,更坚定了慕生忠修路的决心和信心。

1954年2月初,慕生忠从青藏高原到北京见到了彭德怀,根据两次进臧经历和两次实地探路的科学依据,力陈修筑青藏公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慕生忠从实地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得到了彭德怀的支持。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示,青藏公路的修建正式批准。国之所需,就是己之所为,慕生忠毫不犹豫地担起重任。

二、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奉献精神

无私奉献是社会成员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贡献自己力量的一种精神。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公路,也是条件最艰苦、自然环境最恶劣的线路之一。青藏公路建设所经路段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形和地质结构复杂,需穿越长年冻土区528.5公里,戈壁、沙漠、盐湖、沼泽、雪山、草地的线路占90%以上。然而,慕生忠和他领导的筑路团队最终却用短短的7个月零4天时间就修通了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1200多公里的公路,创造出非凡的人间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正是对精神力量的最好见证。正是在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精神的激励下,筑路大军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树立起“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大无畏气概,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手中简陋的工具,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冲击,最终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铲平一座座难关险道,变天堑为通途。可以说,正因为有了精神力量的激励,青藏公路筑路队伍中才涌现出一大批勇于担当、甘于坚守的建设者。

在青藏公路的建设过程中,慕生忠是指挥筑路的灵魂,工程师邓郁清是解决技术难题的核心,在他们身后是千百个普普通通的筑路队员,他们是征服青藏高原、让天堑变通途的力量保障。可以说,青藏公路是慕生忠带领这支筑路团队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1]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London:Edward Arnold,1978:4-5.

在修路过程中,慕生忠要求干部不能搞特殊,不分军民,不分职务,都得干活。他说:“检验一个干部,不只是听汇报,而是先看干部们的手,起茧了吗,磨烂了吗?是否和队员一起生活了、劳动了?” 慕生忠要求别人这样,自己首先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站在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以实际行动为大家做表率。修路伊始,他就在自己的铁锨把上刻了“慕生忠之墓”5个字。为了修通这条路,他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工人吃住在一起。炊事员看他太辛苦,有时候给他开小灶,炒一盘鸡蛋,可是他坚决分给大家一起吃。在工地上,他什么活儿都干,抡起18磅的铁锤和民工一起打桩的时候毫不含糊。在慕生忠的带动下,每个干部都把参加劳动、和队员一起生活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齐天然,原国民党少将司令,解放战争后期,在四川率部起义。西藏运输总队成立后,他担任购驼组组长,赴宁夏等地购买骆驼,并直接带领骆驼队到达香日德。1953年12月,根据西藏运输总队的布署,齐天然组建可可西里转运站,为进藏运粮大军和筑路大军的休整、补给提供了保障。当筑路大军在可可西里断粮时,齐天然去安多买马部落向昂才头人买粮过程中,表现出的机智沉稳与当机立断,被传为佳话。

慕生忠非常欣赏齐天然这种豪爽果断的性格和高效的办事能力,也正是因此,慕生忠毫不犹豫地将修筑敦煌至格尔木这条具有战略意义公路的任务交给了齐天然。齐天然带领招募的40多人的筑路民工,从敦煌出发,把路修到了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边上。 这片方圆5800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区,寸草不生,齐天然带领民凭着顽强的信念,经过多次试验,硬是在在盐湖上修出了一条长30多公里、平整坚硬的“万丈盐桥”。齐天然没有辜负慕生忠的期望,1954年12月26日上午,在康藏线和青藏线举行通车典礼的第二天,齐天然把汽车开进了格尔木。从此,格尔木向东至西宁、向北至敦煌、向南至拉萨的交通格局基本定型。

在青藏公路建设中,有许许多多个感人的事迹,邓郁清、刘奉学、尤忠、马珍……我们记住了这些有名的英雄,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个无名的筑路队员,他们顽强拼搏,甘当路石,不计个人得失,不讲任何条件,只为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念——“为祖国干一件好事”。负重劳动、超常付出,甚至透支生命,从不讲索取,只为奉献。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最宝贵的健康甚至生命都奉献在了这条路上。他们以超常忍耐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青藏公路开路精神无私奉献的本质和内涵。

正是在甘当路石的奉献精神引领下,一代又一代青藏线上的养路人扎根雪域高原,护守着“天路”的畅通。筑路难,养护“天路”更不易。在公路的改造、整治和养护过程中,青藏公路交通人发扬开路精神,以路为家,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克服困难,履行职责,以“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护守着这条生命运输线。

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一种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伟大事业的成功根源于坚韧不拔地努力工作,要不断追求进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艰苦奋斗。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艰苦创业精神,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青藏公路开路精神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斗精神的体现。

外国探险家曾断言:从可可西里到唐古拉垭口的数百里地带,人类无法生存,是“死神主宰的地区”。当筑路工程推进到沱沱河路段时,正值洪水期,波涛滚滚的河水,挡在了工程队面前。公路要穿过沱沱河,首先必须弄清河水深度、流速以及河底情况。没有合适的测量工具,只能下水依靠人体探试。由于水深流急,试水队员身体受到浪涛冲击,站立不稳。河底是松软的泥沙,脚陷进泥沙里,每移动一步都很困难。有人尝试骑马过河,结果连人带马被水冲倒,大家齐力拖拽才救了上来。有人又试着骑骆驼过河,骆驼腿被淤沙深深陷住,也很难前进。

两天后慕生忠来到工地,看到此时的情景,他让警卫员拿来一瓶烧酒,仰头咕嘟咕嘟地喝下半瓶,拿出测量用的绳子系在腰间,叫人牵住另一头,不顾大家的阻拦,跳进河里,照直往河心走去。9月初的沱沱河水已是冰冷刺骨。河底的泥沙因身体重力的踩压向下塌陷移动,慕生忠的双脚很快就被流沙“套”住,费好大劲才拔出来。就这样,慕生忠身体踉跄着,在水中一步一步费力地向前移动。 在慕生忠的带动下,几名测量队员也跳入水中,一遍遍来回探索,经过几个小时,终于试探出一条比较安全的线路,也弄清了河底的大体情况。几人上岸后,双脚已经红肿得穿不上鞋。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作为公路翻山点,整个施工区都在永冻雪线之上,爬升到山口的30公里公路是青藏公路的最高点。测量队为了找到最合适的路线,获得准确的数据,工程师邓郁清带领五个测量队员硬是在唐古拉山顶住了四天四夜。他们没带帐篷,晚上睡在睡袋里,第四天半夜里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雪,邓郁清被冻醒,钻出睡袋,迅速将五人叫醒,赶紧下山,当邓郁清被抬进帐篷时,他已经虚脱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青藏公路建设过程,就是一段不断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筑路队员,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论是风餐露宿,还是爬冰卧雪,筑路队员以极大的毅力和忍耐经受住了恶劣环境和艰苦生活条件的严峻考验,他们做到了苦中见精神,苦中干事业,苦中有作为,创下了艰苦奋斗的光辉业绩。青藏公路开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

四、开路精神的当代价值

青藏公路的修建,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聚集起一支忠诚于党、听党指挥的筑路团队,才能有决心和能力完成筑路的伟大工程,才能发扬不畏艰险、开拓奋进的实干精神,创造出勇闯生命禁区,让雪域天堑变通途的筑路奇迹。在将军和筑路大军的背后,是新中国国家力量的支撑和保障。它证明了: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人民幸福。

慕生忠筑路团队在雪域高原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开路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艰苦奋斗,实干奉献,修筑青藏公路并创造“生命禁区人间奇迹”的民族骨气和顽强意志,它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勇毅力行”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体现。青藏公路建设中铸就的开路精神对巩固国防,实现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西藏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开路精神对我们提升综合国力,对和谐发展和建设富强国家都将提供有益的启示。

开路精神启示我们: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必须保障国防安全和边疆稳定;开路精神启示我们:要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民族团结,这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开路精神启示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发扬实干拼搏、团结协作精神,这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当代社会更需要开路精神,开路精神是“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四个自信”。“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开路精神就是在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支持下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体现,开路精神展示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情感以及实干奉献、毅勇顽强的气质,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青藏公路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它“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开路精神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中,成为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开路精神的引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需要全民族的奋斗与努力。爱国主义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民族团结是战无不胜的力量保障。新时代弘扬开路精神,发扬民族团结传统,将对各项事业发挥积极作用。纵观历史,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华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抗击疫情……在巨大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互助友爱,不屈不挠,共克时艰。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人民没有被吓倒,56个民族秉持着爱国之心、兄弟之情,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新时代赞歌,这何尝不是开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引领,我们的人民团结得更加紧密,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坚强稳定,我们的国家才更加和谐进步。

社会繁荣发展需要开路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是要有精神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新时代又焕发出勃勃生机,靠的就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这种精神鼓舞和支撑下,中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又是靠广大人民的双手实干出来的。青藏公路建设就是当年在技术落后、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建设者饿着肚子,冒着严寒,硬是抵抗住了艰苦的生存与生活环境,克服了高寒缺氧的施工困难,硬是靠着双手是干出来的,靠着无私的奉献奋斗出来的。

筑路时代虽已过去,但开路精神永存,并不断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动力。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开路精神不断传承、延续,让开路精神成为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青藏公路筑路开路
高效水泥磨开路系统的改造
格尔木将军楼主题公园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藏羚羊如何安全“过公路”
青藏公路旅游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思考
王旭鹏倾情献唱最新单曲《开路者》
冬令进补还需“开路药”
狱中忏悔录2“我习惯了用钱开路的潜规则”
筑路机械单机核算的思考与研究
从杂志到行业,看筑路机械30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