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刺绣研究综述

2022-12-29徐家乐

纺织报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灵宝针法刺绣

徐家乐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河南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刺绣艺术。其中,以地域命名的代表性刺绣有汴绣、灵宝刺绣、顺店刺绣、安绣、洛绣等,而以刺绣艺术特点命名的有洛阳雀金绣。2008年,汴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顺店刺绣技艺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灵宝刺绣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雀金绣织绣技艺及洛绣入选洛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2021年10月18日,以河南刺绣及其他代表性刺绣名称为检索词,对河南图书馆进行图书检索,相关专著共有13篇;以河南刺绣为检索词,对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共有4篇文献;以汴绣为检索词,对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共有225篇文献资料;以灵宝刺绣为检索词,对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共有3篇文献;以安绣为检索词,对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共有4篇文献资料;以雀金绣为检索词,对知网进行主题检索,共有8篇文献。图书馆及数据库检索显示:2005年之前,共有4本专著与9篇学术论文,其余皆为2005年以来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并分析河南刺绣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研究河南刺绣的文献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

1 对河南刺绣的历史研究

河南刺绣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三千六百余年。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针法印迹锁绣出土于商代河南安阳妇好墓中的一件铜觯上,锁绣呈现出菱形纹样的绣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能通过连环针法绣出龙凤图纹;到了宋代,刺绣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宋绣延伸出数十种针法,在宫廷及民间盛行,宫廷中有“华以绣衣”[1]的美称,民间则以闺阁绣为代表,“佳者较画更甚”[2],而中国古代历史上对河南刺绣的文字记载在此时已可见,如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涉及宋绣(汴绣)刺绣发展的繁荣景象。”之后关于宋绣的相关记载也散见于一些古籍文献,如明代屠隆的《画笺》:“宋之闺绣画……设色开染,较画更佳。”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记载:“宋绣针线细密,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有远近的趣味,花鸟则绰约多姿、亲昵活泼,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备画中之一格。”这些散见于我国历代文献各处的文字为后人研究汴绣提供了史料依据。

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河南刺绣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曹增军[3]的《神针异彩:开封汴绣》梳理了汴绣在我国古代的发展脉络,并详细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宋绣的复苏工作以及汴绣的产生与发展,勾勒出汴绣的源流及其演变历史的大致轮廓。赵宏[4]编著的《河南省纺织类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梳理了河南汴绣、灵宝刺绣、顺店刺绣的传承谱系和传承现状等。此外,段卫红[5]编著的《河南民间艺术传承与活化研究》将汴绣分成了传统汴绣与现代汴绣,按照汴绣的时代和工艺特点进行了分类探讨。

在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中,周萍[6]的《论宋绣与汴绣的盛衰演变》对宋绣及汴绣进行了界定,认为汴绣是当代人在延续宋绣技艺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挖掘、创新和汲取姊妹艺术与当地民间文化而成的一种绣品,并分析了宋绣及汴绣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熊瑛[7]在《宋绣发展源流及风格演变》中阐述了宋代时期的绣画与民间刺绣二元格局。郑高杰等[8]在《现代汴绣绣品的变迁》中对汴绣绣品自民国时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论述。胡丹丹[9]在《基于河南开封汴绣的起源及其艺术特色的研究》中勾勒出战国以来汴绣的发展脉络。此外,殷玥[10]也在《雀金绣在高级定制服装中的应用研究》中描述了洛阳雀金绣织绣技艺历史。

以上文献对汴绣的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涉及工艺的历史发展、时代特点、绣品变迁,而河南其他代表性刺绣也有因历史悠久传承发展至今,相关内容还有待研究。

2 对河南刺绣图案的研究

关于河南刺绣图案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主要从河南刺绣图案创作题材、创作手法、造型选择、构成形式、色彩、针法规律、风貌特色、图案载体等方面对河南刺绣图案进行研究。

李绍翰[11]编绘的《河南古代图案》从历代艺术作品中收集和整理了河南民间刺绣图案纹样,为后人研究河南刺绣提供了图片资料,直观地展现出河南民间刺绣的图案特色。党春直[12]的《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对汴绣、豫北刺绣、洛绣、商丘手绣的图案、色彩、针法特色进行了分类介绍。程健君[13]编著的《河南民间工艺十家真品鉴赏》分析了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素花的刺绣作品。

河南刺绣图案择取种类繁多,不同代表性刺绣图案有着不同特色。在对开封汴绣的图案选材研究中,周萍等[14]的《汴绣题材特征研究》认为汴绣艺术的题材主要表现为历史性、地域性、开放性、传承性4种特征。以灵宝刺绣为代表的豫西刺绣,其图案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如植物花卉、动物形象,此外,还涉及当地其他民间艺术中的情节人物。这些图案常绣于嫁衣等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的载体上,表现出豫西地区的风俗民情。倪宝诚[15-16]在《描龙绣凤 美在民间—灵宝民间刺绣》中研究了灵宝刺绣绣品,阐述了根据不同节令及传统民间习俗绣制的图案,类型择取以花鸟鱼虫、亭台楼阁为主,同时在《灵宝民间刺绣与民俗》中又指出灵宝刺绣图案取材与当地其他民间艺术有关,在绣品图案中可常见民间戏曲、皮影艺术中的情节以及服装、色彩、人物造型。在洛阳雀金绣的图案择取中,殷玥[10]在《雀金绣在高级定制服装中的应用研究》中指出,雀金绣图案的择取以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人物图案等为主。

在图案设计方面,毛本华[17]的《说说河南民间刺绣》认为,河南刺绣常采用独立色块、钉线勾勒、剪纸式图案设计手法及借形和借意的图像创作手法。王科[18]在《汴绣艺术研究》中指出汴绣艺术常进行适当剪裁,注重画面布局,以追求整体之美。

在色彩方面,张玉梅[19]的《汴绣的文化再生及其艺术特色》指出汴绣艺术绣线纯度较低,图案色彩用补色对比,具有整体雅致的色彩特色。刘志阁[20]的《从当代汴绣看汴绣的色彩观》研究了当代汴绣的色彩特点。董玉倩[21]的《河南汴绣与灵宝刺绣之比较研究》认为灵宝刺绣色彩鲜艳明快,以纯色为主,同色系之间色彩过渡不明显,色彩层次比较单一。

关于河南刺绣图案的研究在学术论文中已有较多讨论,从多方面研究了河南刺绣图案,进一步展现了河南刺绣艺术特色,但研究著作较少,且大多只是简单介绍,占比较小,尚未见系统性著作对此进行总结。

3 对河南刺绣工艺技法的研究

刺绣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上绷、画稿、选线、劈丝、刺绣、落绷、成合等步骤。其中,刺绣环节占据特殊地位,即根据图案灵活运针,针法使用与刺绣自身特色相辅相成、相互适应。因此,要想传承和发展一门刺绣艺术,要先对其针法进行研究。汴绣的针法是在运用宋绣针法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引进、发展而来的,而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较高地位的宋绣在之后的传承发展中逐渐湮没无闻。1949年之后,众多研究者开展了对宋绣的复苏工作,并将其以汴绣的名称恢复和发展起来。1984年,王少卿[22]主持编写了《汴绣(宋绣)针法汇编》,是第一本关于汴绣技艺的著述,整理了汴绣的36种针法,对宋绣技艺的恢复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臧秀娇[23]的《汴绣技法及艺术特征的研究》在前者基础上对汴绣现有36种针法中的传统针法、借鉴针法、创新针法进行了分类与研究,并结合具体针法图像资料与汴绣艺术作品分析了针法特点。此外,陈岩[24]在《开封汴绣的艺术特征及发展保护研究》中分析了汴绣的工艺特征,提出了汴绣在针法上可以划分为平针绣和乱针绣两大类。

周家樵[25]编著的《灵宝民俗志》介绍了灵宝民间常用的传统平绣与民国末期兴起的挆花、割花3种刺绣形式。倪宝诚[15]在《描龙绣凤 美在民间—灵宝民间刺绣》中指出灵宝刺绣常用的拉锁子、辫绣、打籽绣、包针绣、纳纱绣、平针、水路钉金、盘金、补绣针法皆继承于宋绣,并阐述了绷花和补绣这两种创新技艺。

殷玥[10]在《雀金绣在高级定制服装中的应用研究》中介绍了雀金绣的雕塑绣、线条绣、拐子绣、缂绣、平针绣5种主要刺绣针法。

以上研究成果对汴绣、灵宝刺绣、雀金绣的主要针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并结合具体作品对刺绣工艺、作品特征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部分河南刺绣已发展出不同于其他绣种的独特艺术体系。

4 对河南刺绣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的研究

关于河南刺绣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豫西灵宝刺绣上。李迎丰[26]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集萃:纺织工艺品》谈到了汴绣艺术的文化背景。张静娟等[27]的《中国民俗传承:刺绣》阐述了灵宝刺绣在嫁衣上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学术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倪宝诚[15-16]的《描龙绣凤 美在民间—灵宝民间刺绣》《灵宝民间刺绣与民俗》,其对绣品中所包含的生活美学、当地民俗习俗等进行了论述。张春彩[28]的《谈河南灵宝民间刺绣图案艺术文化特征》分析了灵宝刺绣图案的造型、色彩和表现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

5 对河南刺绣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随着河南代表性刺绣相继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于河南刺绣的传承保护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当前,河南刺绣的传承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封汴绣上。汴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代发展中不容乐观。胡中慧[29]的《开封汴绣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王丽丹等[30]的《开封汴绣的当代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谈及汴绣产品存在市场不规范的问题:(1)由于汴绣缺少宣传,受众无法了解汴绣的价值,使廉价绣品混入汴绣市场,汴绣精品市场需求量少;(2)汴绣产品在开封本地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战略。胡中惠[29]还指出汴绣产品创新不足、绣品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杨帆[31]的《浅谈汴绣针法形式美》指出汴绣艺术存在原材料匮乏、产业结构薄弱的问题。张许乐[32]的《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汴绣现状及其保护》指出汴绣存在科研动力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其创新发展。赵娟[33]的《探析汴绣绣画之艺术特色及其发展现状》、陈腾[34]的《浅论汴绣的现状与发展》都指出汴绣艺术人才匮乏的问题。

针对汴绣在当代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胡中惠、王丽丹等[29-30]都认为应更新发展管理策略,从促进本土绣品精品化、传播方式现代化、政策保护产业化3个方面进行探讨;杨帆等[31-32]认为应完善教育传承机制、加强各地区之间刺绣行业交流学习;陈腾[34]还提出应加强品牌建设、博物馆建设。也有学者认为应从其他学科领域入手,促进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社会发展的结合,包括通过非遗教育教学改变汴绣传承人不足的现状。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于解放[35]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汴绣传承与发展研究》等6篇学术论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其中,硕士论文有两篇。将刺绣的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也成为研究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成果有10余篇学术论文,涉及河南刺绣与现代服饰设计、河南刺绣与现代首饰设计、刺绣与屏风家具、文创产品等内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传承保护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视角和方法日渐多样化,而顺店刺绣、灵宝刺绣、洛绣等相继进入河南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应加大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作用。

6 结语

河南刺绣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范围较广,涉及河南刺绣的历史梳理、刺绣工艺针法、刺绣图案分析、构图特点、针法特色、色彩及文化艺术特征、传承保护、教学研究、现代产品转型、刺绣产业化、河南刺绣与其他地区刺绣的比较分析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河南刺绣本体的研究,从对各类文献资料的梳理中大致勾勒出河南刺绣取得的成就;二是针对河南刺绣的问题进行研究,在传承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肯定河南刺绣研究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学者们也应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河南刺绣的整体研究较少,微观研究多集中在部分代表性刺绣;虽然对汴绣进行了多维度研究,但较少有系统性论著对其进行总结;对其他代表性刺绣的研究或多或少存在不足,例如顺店刺绣、灵宝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有待推进;对河南刺绣介绍较多,深入分析程度还不够;对河南刺绣的研究缺少多学术视角。这些不足都有待后者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猜你喜欢

灵宝针法刺绣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基于河南省道S250线灵宝—朱阳段改建工程的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灵宝人大:认真履行“两个机关”工作职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我家娘子是把剑
仙君,你的宝宝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