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及其在运动损伤防控中的应用
2022-12-29李伟丁杰宋洪强姜雯君李昂徐宝林黄平谈艳
李伟 丁杰 宋洪强 姜雯君 李昂 徐宝林 黄平 谈艳
1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61)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泰安271000)
3 南京邮电大学体育部(南京210000)
近些年来,我国无论竞技体育还是大众健身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健身”、“运动是良医”的理念深入人心,与之伴随的运动损伤防控问题也越来越引起运动医学界的重视。自从van Mechelen 等[1]提出运动损伤四步预防模型以来,相关理论被不断充实。探讨损伤风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应考虑到样本量、风险因素间相关性和预测性实验设计等问题[2],应重视在实践中评价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效果[3],并认识到损伤是多种风险因素和诱发场景相互作用的结果[4],以及损伤风险筛查在损伤防控中的价值,这需要开展大量高质量的针对性及预防性康复计划的循证对照性研究来验证[5]。骨科运动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倡导“功能至上、早期康复与重返运动”[6]。这种“功能”显然不仅要满足日常活动的需要,还要满足不同运动水平人群的运动需求。对运动功能水平的客观评价有助于了解大众或运动员运动能力,发现运动损伤风险,还可用于确定康复时机、疗效和重返运动标准。因此,实用、可靠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对于运动损伤的防控至关重要。
简易运动功能评价是指不借助工具,或者借助便携式设备或工具,可“现场”进行的运动功能测评方法,因其实用性和可靠性广泛应用于不同人群运动损伤的预防、康复和运动功能促进等方面,避免了精准测量测试方法的繁复、耗时和高成本等不利因素[7]。常用方法包括运动功能评分量表[8]、动作模式评价[9]和运动表现测试(physical-performance test,PPT)[10]。由于测试对象的运动水平、测试目的、损伤康复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一些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尚存争议,旨在发现可能导致运动损伤或再损伤的受试者的整体和局部运动功能缺陷或不足的简易运动功能评价,在运动损伤防控中的应用尚无规范。对运动损伤防控中常用的简易运动功能评分、测试和系列测试方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有助于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对相关评价方法的恰当选择、规范运用和准确解读,并可为该领域相关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1 简易运动功能评价的常用方法
1.1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骨科运动医学临床上,常用各种问卷式量表,如Oswestry 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11]、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ee,IKDC)量表[12]、膝关节损伤和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13]等,对患者的骨与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通过患者对相关功能性问题的回答和专业人员的计分和解读,判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作为治疗方案、康复计划和出院标准的依据。Garcia等[14]设计了肩关节术后患者关节功能的自我评价方法,患者通过5个方向肩关节活动度的自测并选择相应的功能状况图示,结果显示与临床检查有较高一致性,可有效减少术后复诊次数。这类量表虽简单实用,但仅可用于旨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的特定人群的部分运动功能评估,而不适用于大众和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重返运动和运动功能促进等方面的评价。
临床上,为便于评价损伤或手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以及健康人群运动功能水平,发展出了可以自我评价运动功能等级或竞技运动能力(如跑步、变速和变向能力)的评分量表,如Tegner运动评分和Marx运动评分[15]。有的功能评价量表兼具基本功能活动和运动能力的评价内容,而既可用于术后自我评价又可作为重返运动的参考指标,如KOOS[16]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arm shoulder hand,DASH)[17]。职业运动员对运功能力的高要求、项目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原因,决定了运动员的运动功能评分量表需要更为精准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特定损伤或者运动项目的具体要求。如,脑震荡是高能量运动项目(如冰球、橄榄球、拳击等)中危害最大且发病率较高的运动损伤之一,也是运动损伤防控的重点。Yeung等[18]基于冰球运动脑震荡发病情况创制了体育组织脑震荡风险评估工具(sports organization concussion risk assessment tool,SOCRAT),包括年龄、既往脑震荡病史、既往身体冲撞史、可承受冲撞、头盔类型和赛训环境等因素,该工具有助于确定整体和单个风险因素的风险值,而其可靠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用于大众健康中的运动损伤预防的自我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尚不多见,以老年人防摔倒的平衡能力评价较为经典,如Berg 平衡量表,通过对14 个基本动作的评分判断平衡能力,得分越低提示摔倒风险越大[19]。李伟等[20]为便于大众了解自身脊柱功能并有效预防相关脊柱伤病,创制了脊柱自我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包括脊柱姿势、核心力量和脊柱运动功能测试等三方面内容,共8个项目,每个项目0~3分,总分24分。该量表操作简单,可提供脊柱整体和局部功能状况两个维度的评价,总分越低提示脊柱运动功能越差,同时可确定功能异常的部位和程度,有利于大众准确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预防性康复方法。其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信效度检验,并需在实践中应用推广和改进。
可见,运动功能评分量表通过综合相关问卷和动作的主观得分来评价功能状态,较为实用、可靠,多用于临床功能状况评价,以恢复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为目标。作为临床决策的辅助手段,此类量表的使用并不“简易”,需专业人员结合查体、影像学资料等加以甄别和解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健康人群和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量表,在运动损伤防控中有一定作用。对于以提高运动表现为目的的健康人群,尤其是运动员来说,问卷式评分显然已不能准确反映其运动功能,而应综合其他实用性客观评价指标,如人体测量学、运动康复评价和专项运动表现测试等方法,研制出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功能部分,甚至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功能评分量表。
1.2 动作模式评价
任何运动都是通过运动系统各环节的协调工作来完成的,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也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各运动项目都有特定的技术动作要求。有效预防运动损伤需要从“整体”角度对运动模式进行评价。运动控制(motor control)能力通过各种动作反映了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关节稳定性等功能,是传统测量工具所不能准确评价的。通过标准化功能性动作(如跳跃、下蹲、弓箭步、步行、跑步、落地等)的代偿模式、对称性、功能障碍和动作控制能力等参数,对基本运动能力进行评价,可用于重返赛场评估和损伤风险预测[21,22]。尽管此类测试的相关评价标准较为主观,但其中针对相应动作模式进行标准化功能分级的、相对客观的评价方式还是逐渐发展并被广泛应用起来。
旨在通过发现动作模式异常来预测健康人出现损伤风险的功能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21,22],由7 个动作测试组成,每个动作1~3 分,总分21分。FMS一经问世就在各大体育组织和军方流行起来,其信效度和损伤预测能力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且颇具争议[23]。在评测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和评测者内信度(intra-rater reliability)方面,除少数研究结果显示较低[24,25],目前多数研究认为FMS具有较高信度[23]。在效度检验方面,有研究认为FMS各测试分级的主观性强,可靠性不高[25]。由于现有数据尚无相关指标的比较标准,尚不能确定FMS 可作为评价功能障碍和不对称问题的有效工具[26,27]。有些以FMS为标价指标的研究发现,经过运动干预,FMS得分均有显著提高[23]。尽管FMS 的可靠性、有效性以及损伤预测功能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加以证实,但因其成本低、易操作及相对严谨的综合运动能力分级标准等特点,还是被选择作为较可靠的实用性测量工具来评价特定人群的运动功能。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SFMA)是Cook 及其团队[28]在FMS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10个测试动作组成的功能评价工具。针对肌骨疼痛或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观察和检测动力链的异常来发现病因。目前关于SFMA信效度检验的研究较少,且均发现其可靠性较弱[29-31]。但是,各个研究的研究对象、测试者要求、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存在差异。Glaws 等[29]的研究中,3 位不同水平评测者分别对健康人群的测试动作视频进行评分,并检验了测试的评分者间信度和评分者内信度。Dolbeer 等[30]选择2 位同水平测试者分别对临床患者进行视频和现场实时评分,且仅验证了SFMA 的评测者间信度,认为相比二维视频分析,SFMA 更适合在临床机构采用实时评分的方式。Stanek 等[31]通过3 位水平不同评测者对健康受试者的测试,仅检验了SFMA 的分级评分方式的可靠性,结果发现评测者经验越丰富,其评测者内信度和评测者间信度的可靠性越高。综上所述,我们推测SFMA 可能更适用于确定肌骨疼痛患者的病情状态、进展和出院标准等临床情况,其可靠性尚需更为深入的研究加以验证且需要评测者具备丰富的测试经验。
在竞技体育中,也有针对某种运动损伤风险的预测性动作模式评价方法。落地错误评分系统(landing error scoring system,LESS)是针对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动作生物力学模式的简便现场测试方法[32]。其通过2 个摄像机采集受试者矢状位和冠状位的起跳-落地动作的视频,评价下肢和躯干运动学指标;包括17 个指标,最小0分,最大19 分;LESS 得分越高提示受试者落地生物力学机制越差,下肢非接触性损伤可能性越大[32]。由于临床关注度高、方法简便、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以及其他优势,LESS被广泛应用到运动员的动作筛查中[33-35]。一项系统回顾研究显示,LESS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6]。Smith 等[37]则认为,LESS与原发性ACL 损伤发病率并无显著相关性。Hanzlíková等[36]对LESS 相关研究的年龄、性别、既往损伤史和干预计划等影响因素的荟萃分析研究发现,性别、ACL 既往损伤史和至少6周的神经肌肉控制训练可显著改变LESS评分,但是相关循证医学依据的测试、研发和评价推荐级别(Grade)极低。尽管关于可靠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LESS测试在对运动员下肢动作模式的评价中仍较具实践价值。团身跳跃测试(tuck jump assessment)是用以确定超等长动作技术不足提示高损伤风险的测试[38,39],要求受试者在特定位置10 秒内连续完成团身跳,并用10分等级评分评价其膝关节和大腿动作、足部落地姿势以及整体动作情况,得分越高提示损伤风险越大。为增加准确性,还可采用二维摄像分析设备对动作进行捕捉并评分。相关研究显示,该测试评分者间信度为中高度(ICC=0.72~0.97),评分者内和评分者间信度的Kappa一致性评价结果显示高度一致(k=0.88)[40]。Read等[41]的相关研究发现,尽管团身跳测试总分结果较为可靠,但所有指标中仅有膝关节内翻达到显著一致性,因此,该测试对相关损伤风险因素判定的准确性还是不能确定。
平衡错误评分系统(balance error scoring system,BESS),让受试者分别在硬表面和软表面上完成三个不同姿势,每个动作持续20秒,间隔15秒,通过记录动作错误(如睁眼、失去平衡等)次数来评价其静态平衡能力[42]。Zarei 等[43]对失聪女学生平衡能力的研究中,就采用BESS 测试受试者静态平衡能力,并作为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指标。这项测试操作简单,结果较为可靠,可用于各类人群平衡能力的评价。
1.3 现场运动表现测试(PPT)
借助便携式设备的运动功能测试,通过直接测量角度、距离、高度、时间,以及最大力量、峰力矩等运动生物力学指标,或者规定时间内动作次数,评价受试者某些专项运动表现(如力量、爆发力、稳定性、灵活性等),可用于重返赛场评估和损伤风险预测[10]。这类测试操作方便,数据可量化,但存在设备依赖性强、测试成本高以及测试者专业要求高等弊端,对其实用性和普及性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1.3.1 肌肉功能测试
手持测量器可较为准确地评价相关肌肉的力量和对称性,但是评测者间可信度较差[44]。有研究通过固定测试仪来克服其人为误差的缺点,认为这种测试敏感性更高[45]。McCall 等[46]采用便携式测力台直接测量运动员的腘绳肌离心肌力,结果显示该测试可用于评价成年足球运动员腘绳肌力量。有研究采用北欧腘绳肌力量测试作为腘绳肌拉伤风险筛查测试方法之一,结果发现该测试与腘绳肌损伤并无相关性[46]。还有学者利用北欧腘绳肌力量测试研究膝关节角度位移,发现运动员在失去离心控制前膝关节角度越大提示腘绳肌离心力量越大[47]。这类现场测试操作简便、数据准确,但是仅能反映某一肌肉或肌肉群的部分功能,并不能代表特定动作中相关肌肉的实际运动功能,同时存在设备要求较高、人为误差、操作和分析需要专业人士进行等不足,因此较难单独应用于运动损伤的防控中。
1.3.2 平衡功能测试
星型平衡测试[48]是用于评价动态平衡能力的评价方法,要求受试者单腿站立,另一腿伸向8个特定方向并作最远距离标记,以腿长作为参照计分。Plisky等[48]在利用星型测试预测篮球运动员下肢损伤风险的研究中发现,前方左右距离差在4 厘米以上者下肢损伤风险高2.5倍;综合距离少于其肢体长度94%的受试者下肢损伤风险高6.5 倍。在此基础上改良而来的Y 型平衡测试[49]只需受试者进行前方、后内侧和后外侧3个方向的测试。相关研究显示,星型和Y 型测试是可靠性和敏感性较好的运动损伤筛查工具[7,50,51]。还有学者开发了上肢Y 型平衡测试(upper quarter Y-balance test,UQYBT)[52],用于评价上肢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1.3.3 爆发力和稳定性测试
单足跳测试(single leg jump test),包括测量高度或距离的跳高、单跳、三级跳、交叉跳和计时的6 米单足跳,都具有较高的信度[53-56],用于评价下肢不对称性、爆发力等运动功能。Goossens 等[57]将单足跳测试用于确定存在腘绳肌拉伤高风险的青年足球运动员,认为该测试为保持落地姿势增加了腘绳肌离心能力要求。落地起跳(drop vertical jump)测试要求受试者站在31 cm 高的平台上(双足间距35 cm)跳下紧接着垂直起跳做双手触篮板的动作,结合视频量化膝关节外翻程度,用以评价ACL 损伤风险[58,59]。Myer 等[60]比较了落地起跳动作的实验室测试(三维动作分析)和临床测试对ACL 损伤风险评价的可靠性,认为包括膝关节外翻测量、屈膝角度、胫骨长度、体重和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比(H/Q)的临床测试对女子篮球运动员高膝关节外翻力矩(knee abduction moment,KAM)的预测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高KAM女篮运动员的ACL损伤风险增加,并可通过针对性神经肌肉训练加以预防。Redler 等[61]对15 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落地起跳测试,242 位未受培训的观察者对动作视频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该测试对ACL损伤风险的预测有良好的测评者内和测评者间信度,以及高敏感性。结合便携式力台的跳跃测试,可提供较为准确的生物力学指标,有助于相关测试参数的标准化和量化。
计时稳定性(time to stabilization,TTS)测试常用于评价动态稳定性,其中最常用、最适合评价损伤风险的方法是单足定点跳远(single leg hop and stick)。采用便携式力台量化受试者落地后的动作稳定时间,有研究显示该测试有较高的信度(ICC=0.87~0.97)[62]。单足反向跳跃测试[63]借助便携式力台对青年业余运动员优势侧下肢峰力矩和最大做功参数测试的可信度很高(ICC=0.88~0.97)。这些参数提示相关运动损伤风险可能会增加[64]。因此有学者建议,该测试可作为ACL 重建术后重返赛场的评价方法之一[7]。Read 等[65]采用便携式力台对青年足球运动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系列现场测试进行了对比性研究,测试了最大垂直落地地面反作用力(peak landing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pVGRF)、稳定时间、pVGRF 时间和pVGRF 对称性,对比落地起跳(drop vertical jump)、75%单足跳(horizontal hop and stick,HOP)和单腿下蹲跳(single-leg countermovement jump,SLCMJ)的可靠性。结果发现,75%HOP和SLCMJ、pVGRF和对称性指标较为可靠,可用于青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风险筛查。还有通过量化规定时间内的动作次数或距离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例如闭链上肢稳定性测试(the closed kinetic chain upper extremity stability test,CKCUEST),通过俯卧撑姿势计算10 秒内触碰对侧标志物的次数来评价上肢稳定性,显示了良好的重测信度、测试者间信度和准确性[66,67]。
1.3.4 核心功能测试
核心能力的评价也是运动损伤防控中的重要测试之一,包括核心稳定性、躯干肌肉耐力、核心本体感觉等方面的测试方法很多,但是多数研究显示其可靠性不足[68]。还有研究发现,核心能力测试与运动专项测试之间相关性较低(ICC=0.37~0.62)[69]。可见,单一的核心稳定性测试并不能准确反映运动损伤风险,而动作异常提示的核心能力不足还可通过动作模式来评价,如团身跳、LESS。更实用、科学的综合测试方法尚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1.3.5 特殊人群的简易测试
普通人群的简易运动能力评价,多针对基本运动功能,更强调安全性。如6 分钟步行,通过测量6 分钟内步行距离评价心肺功能障碍患者、体质虚弱或者老年人的心肺功能[70];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用于老年人、身体虚弱者或者术后患者的平衡能力评价[71,72]。
2 简易评价在运动损伤风险筛查中的应用
预测运动损伤风险从而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相关损伤,也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用于运动风险筛查的现场运动功能测试方法的研究较多,大多数相关研究关注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阈值和由系列现场测试组成的预测性评价方案对特定运动损伤的预测能力等方面。
2.1 运动损伤风险阈值的确定
用于风险阈值评价的现场运动功能测试多为动作模式测试,其中尤以FMS 在运动损伤风险预测能力方面的研究为主。Kiesel等[73]发现,职业橄榄球运动员赛季前FMS 评分14 分及以下者出现运动损伤风险远大于14分以上者,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确定FMS 的损伤风险预测阈值为14分。此后,关于此阈值的研究争论不断[74,75]。Brown 等[76]对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损伤的FMS研究则发现,这一阈值为16.5 分。Bonazza 等[23]对FMS相关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FMS 评分14 分及以下者比14分以上者的肌肉骨骼损伤风险高2倍。还有学者认为这一阈值为12 分[77]。可见,FMS 对运动损伤风险筛查的阈值并不能统一,而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运动水平和不同运动项目等条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Padua等[78]研究发现,LESS评分对非接触性或间接接触ACL 损伤风险预测的敏感性良好(86%),特异性可接受(64%),LESS 超过5 个及以上错误时ACL 损伤风险增加10.7 倍。另外,用于特定人群的功能性问卷也有相关阈值的设定,如针对老年防摔倒的Berg 平衡量表评分<40分,提示有跌倒风险[8]。
阈值的设定有助于了解损伤发生风险程度,提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但其准确性尚需要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证实。能够预测阈值的创新性现场测试方法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风险阈值并不能确定可能发生损伤的部位和造成损伤的原因,因此缺乏指导预防措施制定的作用。
2.2 运动损伤风险的综合性简易评价
2.2.1 健康风险筛查
竞技运动中,定期健康检查(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PHE)对于损伤预防至关重要,并可作为确认和处理风险因素和运动表现不佳的预测工具,但是由于PHE 系列测试并不能确定损伤风险高低的阈值,近些年来其损伤预测能力也备受质疑[5]。PHE 相关因素可能会增加损伤风险,而运动员损伤相比大众数量较少,很难选择适合运动员的信效度、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测试方法,因此并非所有的PHE 方案都对运动员有帮助[79]。Hughes 等[80]在PHE 与职业足球运动员损伤预测的综述中认为,PHE 可为康复和运动表现提供基础数据,并有助于预防措施的选择,而很难用于损伤病因的确定;PHE还可用于运动员损伤预测,但是建议采用更为宽泛的“预后”(prognosis)概念,在预测性研究策略框架下发挥其总结损伤风险、确认个体与损伤相关的预后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和选择减低损伤风险的特定预防方案的作用。
Edouard 等[81]将运动员赛前健康问卷(pre-participation health questionnaire,PHQ)纳入运动损伤和疾病的风险因素筛查,对赛前赛后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问卷有助于发现运动员损伤风险,且室内运动项目损伤可能与跑道尺寸、坡度和跑步技术等外因有关。Pozzi等[82]在用赛季前肩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预测手过头项目(overhead)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风险的荟萃分析研究中发现,肩关节外旋ROM 可作为棒球投球手和游泳选手的损伤预测指标。Schultz 等[83]对澳大利亚帆船奥运选手进行季前运动损伤风险筛查的研究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灵活性、稳定性和神经系统的临床测试,结果发现仅左侧单腿下蹲动作可以预测损伤(OR=0.29;95%CI=0.09~0.88;P=0.03),而年龄增长与胸腰椎损伤显著相关(P=0.03)。这说明临床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运动损伤的风险筛查,而应根据需要加以改良,成为适合运动项目特点和健康人群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2.2.2 运动专项风险筛查
相关研究表明,FMS 与某些运动专项能力(如,后抛实心球、T形跑、立卧撑、冲刺、最大力量、核心稳定性等)以及身体姿势和平衡等基本运动功能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84-86],因此并不能准确评价运动能力。Moore等[87]对运动人群中FMS与运动损伤相关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研究,认为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和运动项目差异造成FMS损伤预测研究中结果的差异;相比青年运动员,FMS总分和不对称性对成年运动员损伤风险的预测更有用;仅FMS总分对橄榄球、冰球和美式橄榄球项目的损伤预测有帮助。有学者[88,89]认为,动作模式评价有助于指导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的制定。Whittaker 等[9]对竞技体育和职业相关性下肢运动损伤的动作模式筛查进行系统回顾研究,认为并无确凿证据表明基于动作模式筛查的损伤预防性措施有助于下肢损伤的防控,没有“异常动作模式”与运动损伤相关的理论基础,动作模式测试对于制定减少损伤风险的干预方法很难起到指导作用。Slodownik等[80]对手球选手运动损伤风险筛查的研究发现,FMS 不能单独用于风险筛查,损伤既往史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损伤风险因素。Jones等[90]采取PPT结合FMS测试对澳大利亚青年足球运动员的损伤风险的研究发现,FMS≤14结合既往损伤史可能增加赛季内运动损伤,PPT(包括20米冲刺、垂直跳、灵活性测试和折返跑)并不能增加FMS 的损伤预测能力,FMS 测试结果的不对称性并结合垂直跳和既往损伤史才与损伤相关。显然,单一测试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运动损伤风险,还应考虑到其他可能因素,如性别、既往损伤史、专项训练时间等[9]。
竞技运动员根据运动项目不同,对运动能力的要求也各有特点,相应的运动能力测试方法也各不相同且无统一规范。比如,足球强调速度、耐力、灵活性和爆发力,需要进行系列测试和综合评价[91]。比较经典的现场测试包括评价下肢爆发力的反向跳跃测试(counter movement jump,CMJ)[92]、反映专项灵活性的T型测试[93]、针对心肺耐力的Yo-Yo 测试[94]等。而高尔夫项目则侧重于专项技术,采用最大击球距离和标准杆上果岭次数就足以准确评价专项能力[95]。这些测试可用于训练水平监控、损伤后重返运动的评价。
一项针对女篮运动员损伤风险筛查的研究[96],采用FMS、YBT 和LESS 相结合的系列测试,发现受试者的动作功能障碍和落地模式异常与下肢损伤有关,而下肢动态稳定性不足与下肢损伤率无关。这类测试组合操作耗时,不利于大样本量评价,且测试方法的叠加并不能增加其评价方法的可靠性。因此,完整的实用性运动损伤风险筛查应注重功能评分量表、动作模式测试和PPT 等内容的合理结合,形成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运动项目的规范化运动损伤预测体系。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修正,从而确定可靠测试项目,避免相关争议。通过智能化信息管理和测试,可进一步简化评价过程,提高风险筛查的时效性。
2.3 特定运动损伤风险的简易评价
ACL 损伤是常见的非接触性膝关节损伤,其损伤风险预测的研究也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实验室测试(如三维动作分析、测力台等)可精确测量动作中膝关节的运动生物力学指标,是发现引起ACL损伤的动作技术或方式的理想方法,但存在造价昂贵、操作者要求高、不便于大样本量测试等弊端[97]。因此,针对ACL 损伤的现场测试方法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Fox等[97]的系统回顾发现,目前ACL损伤风险现场测试方法包括LESS、临床测试法、动态膝关节外翻观测法(observational screening of dynamic knee valgus,OSDKY)、二维视频法和团身跳测试;其中LESS在青年人群中对ACL 损伤的预测能力较为可靠,且可用于不同人群;临床测试法由人体测量、落地机制和力量测试组成,总分用于评价起跳-落地动作中出现较高膝关节外翻峰力矩(>21.74 Nm)受试者的损伤可能性,方法较可靠,但测试仪器较多、耗时,缺乏实用性。Husted等[98]对比了不同ACL 损伤风险测试的腘绳肌表现,结果发现侧向跑(sidecutting)与单足跳远及落地起跳测试之间相关性较低,说明三种测试并不能组成互补的ACL损伤风险筛查方案。Mehl等[99]在德国膝关节协会韧带委员会的《2017 年膝关节和ACL 损伤预防的循证医学指南》中指出,危险动作模式的简易筛查测试(包括落地起跳、单腿下蹲和FMS等)是运动损伤预防的第一要务。
Taylor 等[10]对大学生运动员的上肢动作模式测试的研究发现,CKCUEST 和UQYBT 并无相关性,其平均得分与性别和运动项目有关,两种测试均可作为运动损伤风险系列测试之一。Pozzi等[87]对采用肩关节ROM测试预测运动员肩肘损伤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赛季前肩关节ROM筛查不能预测手球、垒球、排球和网球运动员的损伤,仅肩关节外旋ROM可能提示棒球投手和游泳运动员的相关损伤风险。Bronner等[100]对180位准职业现代舞者的肌肉骨骼损伤风险因素进行了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全关节松弛(generalized joint laxity,GJL)、舞蹈技术、肌肉柔韧性和损伤既往史等4 种风险因素都有助于预防措施的执行,其中GJL采用Beighton评分[101]分级,舞蹈技术用舞蹈动作控制测试分级。
可见,对于特定运动损伤,目前尚无可用于不同职业、运动项目、运动水平和场上位置的,兼顾实用性和可靠性的规范化简易测试方法和系列测试方案。
3 总结与展望
在运动损伤发生或损伤后重返运动之前及时准确地发现运动功能障碍或不足,从而进行纠正和功能促进,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手段。简易运动功能评价兼顾实用性、科学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在运动损伤防控(包括疲劳判断、损伤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估)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运动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实践应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竞技体育中需要医疗人员、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共同协调工作,因此相关研究成果和结论也颇具争议。
简易运动功能评价基本包括量化测试和功能性分级两类方法。量化测试是通过各种测量和测试手段提供运动解剖学、生物力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精确数据。而功能性分级则包括经验性评估、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以及动作模式评价等。量化测试操作繁琐、精确性高,科学性较强;功能分级方法简便、经济高效,更为实用。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将二者优势相结合,研发智能化运动功能评价工具并在运动损伤防控中推广应用,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目前尚无针对各种运动项目、运动类型、运动水平、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等方面的用于损伤风险预测(筛查)、重返赛场评估以及运动功能促进的标准化评价方案。然而,简易运动功能评价的标准原则已基本确立:运动损伤风险筛查包括PHE、专项动作模式评价和PPT;重返赛场评价标准包括功能评分量表、临床指标、PPT 和专项技术指标[71]。竞技体育中,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高要求、项目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决定了运动员损伤的防控需要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功能测试和综合性评价方案。但是现有测试方法或系列测试基本都存在操作繁琐、成本较高、测试方法存疑以及难以兼顾运动项目、损伤类型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问题。未来可通过高质量研究确立信效度高、敏感性与特异性好以及实用、科学的简易测试,并建立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逐渐形成满足各相关要求的智能化、规范化、国际化运动损伤防控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