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抱数智,拓展优势,创新未来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专家谈

2022-12-29李桂华于泽源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文科教授

李桂华 姚 婷 于泽源 张 晨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5)

1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我国开始启动“新文科”建设[1]。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未来五年中国教育改革迫切要做的10件大事,其中之一为“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就在该任务之下[2]。同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发布会,将新文科作为建设核心,新文科建设正式在全国范围拉开帷幕[3]。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主持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开启了新文科建设的崭新篇章。2021年11月,教育部公布首批认定的1011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助力新文科理念和实践建设。目前,新文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进一步向覆盖广度和建设深度迈进。

新文科的提出,不仅要求社会科学各学科对自身理论和建设内容进行全面审视和反思,也需要对发展方向和体系格局进行契合时代需求的深刻变革与转型,这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学科中的新生力量,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更需要准确识别专业的立足点,把握专业前进方向,改善专业发展路径,为学科创新发展注入动能。因而,如何把握专业新内涵、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已成为当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命题。

基于此,旨在探讨在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为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共享学科发展经验,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于2021年11月28日举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论坛”,姚乐野、范炜、陈传夫、柯平、金波、王余光、夏立新、张斌、吴建华、张久珍、党跃武等11位专家先后就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新文科建设做主题报告。此次论坛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三个段落展开,李桂华、杨峰、袁莉分别主持了三个段落的专家报告。主题报告主要围绕新文科内涵、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挑战与经验、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路径等三方面展开。

2 新文科建设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发展

2.1 对接时代:新文科内涵的解读

新文科的概念由国外引入,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鼓励学生打破专业界限跨学科学习[5]。如前所述,2018年我国首次提出新文科,2019年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开始深入推动新文科建设。那么,何为新文科,“新”在何处?与会专家对此展开了讨论。

针对新文科的内涵问题,张斌教授指出,新文科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学科创新的“新”,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早已进入新文科阶段,一方面,技术已倒逼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范式的转变和专业发展的调整,有关技术变革对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影响的探讨已深入展开;另一方面,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立之初就已经明确,建设该专业是因为信息社会的变化所带来的组织与个人要处理的信息问题,因此,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本身就涉及包括图书情报档案学科、计算机学科、传媒学科、心理学科等多学科内涵。柯平教授提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学科交叉性,而信息资源管理领域近年来的学科输出日渐增长,学科渗透日趋加强,学科交叉日益突出,产生了诸如数字人文等新兴交叉领域,显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大有可为,也大有优势。王余光教授则认为,目前学界对新文科尚无统一的准确界定,但普遍认为其核心特点在于两方面——新技术与学科交叉,即将新技术与学科交叉视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这两方面均已经有较长的历史,这也使得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新文科建设上有较大发挥空间。

2.2 积极求变: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挑战与探索

在新文科建设和学科转型的背景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内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张久珍教授认为,图情档学科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诸如图情档学科的价值与意义模糊不清、年轻学子对各专业方向与内容的疑惑等问题仍待解决。针对专业教育导向偏差、多年来毕业生流失严重的现状,吴建华教授强调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人才招生、流动与培养上均存在挑战,而新文科建设背景为学科建设注入了更充足的底气和信心。姚乐野教授则指出,目前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图情档学科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这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因此,探讨新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的建设问题,为专业发展把脉问诊有重要意义。

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领域求新求变、积极探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新文科建设经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在论坛上分享了本校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新文科建设实践。张久珍教授分享了北京大学图情档学科各专业共建实验室,并与校内其他院系展开合作研究,在政、企、学、研等广阔社会空间中发挥作用的新文科建设实践案例。北京大学图情档学科基于以研究项目反哺课堂等举措,构建了融合人文和技术,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用户、信息技术、信息社会、大数据方法等五大课程模块的培养体系,并有效提升了招生吸引力。张斌教授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历程中探讨专业定位的经验,特别是通过邀请多位跨领域、跨学科、跨行业的外部专家共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问题,最终将专业定位于“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吴建华教授则分享了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大类招生策略,包括调整和细化大类专业方向选择以吸引优质生源,以核心课程设置彰显学科内涵,并结合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从深造、就业和相关学科三个方向开设多元发展的课程等措施,培养方案的完善为图情档学科招生赢得了优势。姚乐野教授和范炜副教授介绍了四川大学的实践路径,指出四川大学将开办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尝试,通过本科专业调整,将原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师资合并,对接数智时代,强化新时代信息资源认知观,打造以优秀师资队伍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相关举措也显著提升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吸引力。

3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新文科建设路径

3.1 发挥技术长处,彰显专业前瞻性

数智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驱动,专家们一致认为,新技术将持续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增添活力。党跃武教授认为,应当将习总书记所提出的“要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来催生新的发展动能”,作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金波教授指出,今天数据已成长为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主要形态,我们学科应依托大数据,借鉴数据科学的理论知识,融入数据管理的技术方法实现数据赋能,将书库、资料库、档案库变成“思想库”“知识库”“智库”,并充分夯实学科数据范式的理论根基,驱动学科数据转型。张斌教授认为新技术已经融入当代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中,影响着学科研究方法的更新,这为专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张久珍教授认为需要重视和寻找如“智慧图书馆”“健康信息学”等类型的技术着力点。

对于是“技术使能”还是“技术赋能”,与会专家展开了进一步深入讨论。范炜副教授认为技术使能与管理赋能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双驱动力。技术使能为信息资源管理业务自动化、数据化与智能化提供实现方案。管理赋能则是在组织架构中赋予权利,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效用发挥与价值实现。柯平教授则更强调技术赋能,他认为基于信息资源管理促进技术应用是关键,应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技术赋能。他还指出,赋能和使能都输出了正外部性,但两者的最终目的不同,技术使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帮助更多的领域,技术赋能则在于更好地应用技术来发展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二者发挥技术长处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学科发展的立场上又殊途同归。张斌教授则强调,既要看到技术对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应注意到技术并不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所涉问题的全部。

3.2 扩大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独特性

专业优势是专业自身特色的独特烙印,是专业发展潜力的重要彰显。陈传夫教授将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优势系统梳理为四个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需求,信息管理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的技术优势,把数据和信息看作一种资源优势,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应用优势。发展专业优势同样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即关注国家需求,注重人才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契合行业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发展专业通用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保持专业发展活力。张久珍教授认为,图情档学科教师的优势是既有人文精神,又有拥抱新技术的能力,而且研究领域存在较多可交叉融合的着力点,信息贯通其中。金波教授强调,在学科发展历程中,图情档学科具有天然的技术应用特质,其理论、工作内容、方式与流程等都随着技术应用不断更新,要重视新技术的应用为学科开拓的新理论、新方法、新空间,在新背景下不断重塑学科体系。党跃武教授认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图情档学科中的新力量,应将自身打造成新文科建设的新标杆以及“四新建设”的新样板。

把握好专业独特性是进一步发挥和扩展专业优势的前提。柯平教授提到要围绕本专业发展历史来确定独特的专业定位,同时应紧紧把握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两大特征——资源特征与管理特征,体现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与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的区别,围绕国家战略与需求深入挖掘信息资源的特色和价值,发挥专业特色,为行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王余光教授认为,办本科专业贵在坚持,一个专业的良性发展需要稳定性。吴建华教授认为在专业建设中应进一步凝炼专业方向,处理好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与本学科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拓宽视域,认识到数据和信息的工具角色,同时,还应逐步形成本校专业特色,突出自身区别于其他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鲜明特点。范炜副教授认为,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应该视数据为支持手段,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有关、有用,推动信息序化与转化这一工作核心的实现。

3.3 创新人才培养,壮大学科生力军

人才培养成效是检验学科建设质量的标准之一。新文科背景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和期望。专家们认为,新时代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从立德树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发力。

在立德树人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育人根本在于立德,学科建设要重视专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和思政导向。陈传夫教授指出,人才培养要有价值观的引领,并接轨时代,考虑如何服务社会,培养与社会各个领域需求和国家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党跃武教授指出,专业办的好不好、强不强,关键在于能不能让学生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既成人又成才,成为具有专业特色和学校烙印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立足“四新建设”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教育,要真正办人民满意的信息资源管理教育。夏立新教授则用“审视、建设、赋能、关注”四个动词总结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认为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审视专业,从而与思政目标相向同行,从专业认证角度来进行学科建设,从课程资源、课程团队、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来赋能,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贯通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教育。

在课程建设上,与会专家均认为,培养符合国家与社会期望的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既要加强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在课程创新上着重发力。金波教授提到课程资源、课程团队、课程教育模式的创新要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目标相结合,培养知中国、爱祖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创新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对课程的内容、体系与结构进行创新,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社会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人才培养。夏立新教授强调课程要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相结合;吴建华教授认为课程应该与学科核心内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

在师资建设上,教师自身的资质和水平对学生与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创造力。王余光教授认为师资队伍的声誉、成长与优秀度也会对专业认知与专业声誉产生显著影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发展需要优良的师资底蕴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吴建华教授则指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组织现在还不够健全,相关高校应组织起来建设专业联盟,架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组织,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扩大专业的影响力。

3.4 促进交叉融合,灌溉学科生命力

在面临当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与社会挑战时,需要复合型的知识体系作为支撑,对新需求新问题给出相应解决方案,因此,学科的广泛交叉与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学科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对于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而言,可以通过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增强学科内涵、学科竞争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彰显专业优势。如柯平教授认为,信息资源专业可以从三方面展开学科交叉,包括将其他学科知识引进并应用于本专业,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推广以促进其他学科,以及信息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开拓新知识领域。张久珍教授则指出,在进行交叉融合时要做到有的放矢,既要实现学科内部的融合,也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合作研究,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张斌教授提出图情档学科应保持开放的态度,以汇聚多领域的力量把专业做大做强,应尽可能地在本科教育中按一级学科设计培养体系,设置跨学院的实验班来探索实现学科交叉的路径,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吴建华教授认为,大类招生中应该仔细考虑专业所属大类,斟酌选择大类方向,吸引尽可能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同时,还应关注跨学科问题的解决,形成跨学科研究视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共享知识与数据,构建起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系统性格局。金波教授则认为图情档学科应重塑学科体系,注重数据赋能,促进学科范式从信息资源管理向数据科学的转型。

总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开创学科新领域是学科交叉的题中应有之义,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还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守学科专业内核,让学科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灌溉学科生命力。

3.5 强化交流合作,辐射专业影响力

专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多方广泛的知识交流与科研合作。如张斌教授指出,应探索与社会各界共同办学,了解社会各界的需求,加强对实践和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培养撒向各领域的人才。王余光教授指出,在学科建设中应该注重学术交流,尤其强调国内同行之间的交流、了解与借鉴,在此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促进学科共同发展,并通过富有专业特色的科学研究,寻找共同的学科语言。张久珍教授指出,可以从加强实验室建设、跨学科的合作以及对外交流来实现与外部学科的双赢,提升图情档学科声誉、吸引力、地位与关注度。吴建华教授认为,应组织建立或巩固已有高校联盟,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高校之间的联系,集聚业界、学界优势资源,协作开发并共享课程资源,合作组织专业教学,走联盟式发展的道路。此外,还要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间的社会实践交流,以加强对应用型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培育能满足各领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滋养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生命力。

强化对外交流也是辐射专业影响力的必要途径。专家们认为,对外交流中应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在提升学科的声誉、吸引力、地位与关注度的同时,激发新的研究课题,形成新的研究契机,以此反哺教学,促进共同发展。金波教授提出,面对新形势要有国际眼光、世界情怀、人类共同体意识,积极融入国际化浪潮,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两种方式,参与国际学术组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发中国声音、亮中国名片、传中国文化、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4 结语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论坛”是一场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学者的盛会,展现了各位专家对新时代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切身经验及最新思考,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的前沿思想,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总结论坛专业的报告内容,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拥抱数智时代,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应用。数智时代信息技术已开始新迭代,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也应对接时代。本次会议专家均认为,数智时代为信息资源管理开拓了更多的应用场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应总结经验,保持积极与开放的态度,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与新技术的应用,以更主动的姿态开拓新领域,发现新研究点,拓展学科内涵。同时,技术的应用对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来说不是根本,如何利用技术更好地建设并发展学科更为重要。应坚持以技术为用的思想,思考技术与学科融合的着力点,并关注新技术应用给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带来的新变化,为学科发展与学科交融提供新的源动力。

第二,拓展专业优势,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应牢牢把握专业核心内涵与特色。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已然具有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和应用优势,因此,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新文科建设需要辩证看待和把握“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充分挖掘专业优势、发展专业优势。守正是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创新之基,立足于专业核心内涵才能把握专业定位;创新是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思考中的言下之意。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在于资源和管理,应以此为基础,厘清信息资源管理与其他专业的区别,寻找专业独特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路径。

第三,创新专业未来,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应从学科内涵、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多路径出发寻求高质量发展。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要立足于学生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对人才的期望,以学科内涵为基,通过跨学科合作、内外交流、实践实训等方式来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复合型的新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如陈传夫教授所言,当前信息资源管理的专业优势是相对的,未来将面临更大的竞争,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不断地增加内涵,不断地巩固优势,不断地夯实基础并结合行业形成专业特色,才能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保持活力,才能在未来的数字社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管理文科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美军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概况研究与启示
浅谈信息系统与信息资源管理在H公司电工产品战略上的应用
刘排教授简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大数据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研究
基于云平台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初探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