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间的关系
2022-12-29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病因不明确和难以治愈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等。随着病情发展也可以导致肠道致残性改变,包括肠穿孔、肠梗阻和肠癌等。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在中国逐年上升,已达到了14/100 000,且患者年龄呈年轻化的趋势。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研究者从实验小鼠模型和肠道微生物区系平衡两方面,对目前炎性肠病的相关发病机理作一综述。文中提到的炎性肠病临床上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两者的主要病症均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以及便血。目前关于炎性肠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肠道微生物、免疫、遗传和环境等因素。研究者考虑到肠道微生物可与遗传易感基因、肠道黏膜免疫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肠道微生物区系与炎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该综述中,作者首先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的分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其中肠道细菌在肠道微生物占据较大比重。其次,作者阐述了健康机体中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随后介绍了用以模拟炎性肠病的四种小鼠模型,包括三种化学诱导(DSS、TNBS和乙酸)和一种微生物诱导(柠檬酸杆菌)模型。同时,作者对四种小鼠模型的造模方法、剂量、诱导的相关机理做了简要总结,为后续炎性肠病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最后,在探讨肠道微生物区系与炎性肠病的关系时,作者认为肠道微生物区系与炎性肠病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炎性肠病的分类、病症和流行病学进行总结,阐明炎性肠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同时,剖析影响炎性肠病发病的因素,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炎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基于炎性肠病小鼠模型,阐明肠道微生物区系紊乱与炎性肠病的确切关联,为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英文)》期刊(AnimalModelsandExperimentalMedicine, 2022, 5(4): 311-322; https://doi.org/10.1002/ame2.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