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

2022-12-28夏灿灿湖北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21期
关键词:瓶口证据科学

◇夏灿灿(湖北: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的核心就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推理论证、模型建构和创新思维等。推理论证是科学教学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类方法,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由此可见,证据是推理论证的基础。当前,小学生普遍科学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容易主观臆断,证据意识不强。因此,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有深远意义。以下,笔者以《风的成因》一课为例,详细阐述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活用教材,精简内容,留足探究时间

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系列学习活动,做到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突出重点、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践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灵活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风的成因》一课教材共两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两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大自然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其中后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探究的核心问题。结合研讨部分来看,又把这个核心问题分成了两个层次,先研讨模拟实验中风的形成,再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把握好这个整体思路后,我们再看教材探索部分是怎样建议我们展开探究的。仔细阅读教材会发现,探索部分包括实验装置的制作和模拟实验,而制作相当费时间,一节课就40 分钟,如果保留这个部分,势必会挤压后面实验和研讨的时间。而“风的形成原因”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制作部分是可以大胆舍弃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这种断舍离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时间用在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上,也可以让我们的探究活动更聚焦。

延伸到平常的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我们怎么解决时间不够的问题?怎么解决目标不清晰、难以完成的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双减”政策下,我们能否做到在把握课标的大前提下,“活”用教材,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实现深入探究?

二、优化学具,丰富材料,让证据可寻

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提供研究证据的要求,应是具体、形象、直观的,而不能是粗略、抽象、需要反复分析的。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箱配套的风的成因演示盒和教材中的类似,不仅小,而且学生只能挤在一侧的“小窗”观察,不方便小组多个学生从各个侧面观察。实验中,两个“洞口”的现象也不太明显。另外,由于纸盒易燃,蜡烛火焰稍大一点就容易将演示盒烧着。加之,市面上各类线香、塔香、蚊香均已“无烟化”,烟雾极小,难以看清烟雾的流动。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让学生真正自己找到“有风产生”的“证据”,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实验材料进行了改进。

(一)风的成因装置优化

为了让学生能从各个侧面看清现象,这个装置最好是完全透明的。身边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成了我的首选材料。将4.5L 塑料瓶加工成如下图装置1 所示,去掉瓶底,瓶侧开个小口。为了更清楚地看到烟的横向流动,我在侧边口接上了一个“小漏斗”(从500ml 小塑料瓶上截取的),连接处用胶枪打上一圈热熔胶,以增强气密性。点燃蜡烛,罩上这个自制装置,放在上瓶口的纸片会有很明显的飘动,侧瓶口外线香的烟也会向瓶内飘。同时,我们让蜡烛火焰高度与侧瓶口齐平,还可以明显观察到火焰向侧瓶口反方向飘动。通过初步实验,我们认为这个装置是可行的。

装置1

要让侧瓶口的现象更明显,就要想办法使侧瓶口的风力更大一点,就要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这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增强热源,热空气升得快,冷空气从侧瓶口流进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比如,加长烛芯,让蜡烛的烛芯长一点,火焰会更大,或增加蜡烛数量。利用“烟囱效应”加快空气流动,如,加高上瓶口。增强除两个瓶口以外其他位置的气密性,减少“漏风”。当然,手工裁剪的瓶底,想要做到完美贴合桌面而不“漏风”,是不太可能的。

在思考优化装置1 的同时,我也在摸索用亚克力管设计一套装置,在缩减装置内容量的同时,利用烟囱效应,设计成如图所示的装置2。将燃香的烟、羽毛、纸片等风的指示物,放在上管口和侧管口,现象都很明显。

装置2

(二)燃香优化

为了让烟的流动更容易被观察到,教科版科学公众号中展示的两个课例都用到了黑色背景,一个是在装置后放黑色底板,一个是在装置上贴上黑胶带。我也考虑过借鉴这种方式,但这样做,必定要让小组的学生挤在一侧观察,可能有的学生根本就看不见,这也违反了我设计装置的初衷。那么,不用黑色背景,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没有烟大点的材料呢?经过多次尝试,同组教师想到了在线香上裹上一层蜡油的方法。经过处理后的线香,烟变大了很多,现象非常直观,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烟的流动方向。

(三)丰富风的“指示物”

让看不见的“风”可见,需要借助“指示物”。烟、羽毛、小纸片、蜡烛火焰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观察风,实验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指示物”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开放性地探究,寻找充足证据。

三、巧设问题链,构建梯度式探究,促进思维进阶

当探究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时,可以将该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有层次性的子问题引领下,通过一次次新思考、新问题的交锋与对决,让课堂动态生成,让学习渐入深处。

如,《风的成因》一课中,要让学生解释实验中风是如何形成的,单凭两个管口观察到的“证据”是难以完成的。如果将主问题拆分成3 个子问题(如下图所示),不仅可以降低探究的难度,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还能增强前后的连贯性以及问题的驱动性。

前面,学生由生活场景“发现风”,接着尝试各种“制造风”的方法。此时拿出装置,顺势提出“这个装置能造风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怎样验证这个装置是否造出了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说出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顺势而出。在教师简单提醒安全注意事项后,学生就可以开始在实验中寻找证据了。在收集证据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管口风的方向,并用箭头标注。在完成子问题1 和2 后,再让学生试着解释管口风的形成,就比较容易了。装置内蜡烛加热了空气,热空气上升,从上管口流出,装置外的空气从侧管口流入补充,从而形成了风。学生类比装置中风的成因,就不难解释大自然中风的形成了。

沿着“制造风—寻找有风的证据—解读证据—解释风的形成”这条思维主线,学生的学习不断由浅入深。也正是在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在这场思维盛宴中,教师只是启迪者、点拨者、陪伴者。

在2022 年版课标已颁布,而新教材还未到来之际,我们一线科学教师要领悟新课标理念,用好旧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证据意识。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判断推理、解决问题和质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事物及自然规律,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真态度和实证精神,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瓶口证据科学
神奇的瓶子
吸管钓鱼大赛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小蜗牛储物盒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