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古代医家治疗阴黄与阳黄用药规律

2022-12-28黄娴吕建林姚元谦黄小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33期
关键词:茵陈栀子茯苓

黄娴 吕建林 姚元谦 黄小英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

黄疸是肝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辨证黄疸为阴黄、阳黄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节[1]。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既可见于肝胆系统疾病,也可见于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代谢病、血液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2]。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多数作者对黄疸用药规律方面的研究往往从医案出发,缺乏全面对古文中记载的有效处方的整理,故本文基于古代医籍所记载的有关黄疸治疗的有效用药处方,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有效处方的相关用药规律,为黄疸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中华医典》[3]收录文献中含有“黄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谷疸”“阳黄”“阴黄”等黄疸相关病名的方药。《中华医典》涵盖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历代医学古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

1.2 研究范围

黄疸之名早在先秦至汉代时期的著作《素问》中就有记载,根据《中华医典》所涵盖的医籍时间,将研究范围设置为汉代至清代民国时期。

1.3 评价标准

规范药物名称以《中国药典》[4]为首要标准,对其中未收录的药物参考《中药大辞典》[5],如“山栀子”规范为“栀子”,“三菱”规范为“三棱”等。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表格分别建立阴黄、阳黄相应数据库,将完成规范的数据整理录入,双人完成数据审核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将搜集整理好的数据录入后传输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方名处输入阴黄、阳黄,分别提取所需方剂,点击方剂分析中相应模块,依次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药物分类、用药规律、配伍规律的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高频药物分析

经筛选后得出治疗阳黄处方217 首,包括197味中药,使用中药1474 频次;治疗阴黄处方30 首,包括58 味中药,使用中药168 频次,打开并进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点击“药物频次”分析,将药物的使用频次进行降序排列,统计处方中使用频次前10 的药物,见表1。

表1 阳黄、阴黄高频药物

2.2 药物四气五味功效分类统计

根据“中医传承计算平台”药物四气五味分析功能,将药物进行分类计数、排列,见表2、表3。

表2 药物四气分布[n(%)]

表3 药物五味分布[n(%)]

2.3 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对处方进行关联,针对阳黄用药,选择“组方规律”,分别设置阳黄、阴黄“支持度”为25、5,“置信度”为0.75、0.7,点击相应模块,得出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结果,见表4、表5。

表4 阳黄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

表5 阴黄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

2.4 聚类分析

点击“聚类分析”,设置聚类个数为5,通过计算分别得出治疗阴黄的核心组合5 个,治疗阳黄的核心组合5 个,见表6。

表6 基于聚类分析的核心组合

3 讨论

本研究时间范围从汉代开始,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黄疸的相关病因病机、分类及治疗。汉代以后医家多参考张仲景提出的黄疸治疗理论[6]。在病因病机方面,张仲景提出“湿”为黄疸的病理基础,黄疸病机多端,古今医学均多以阴黄、阳黄分证论治[7]。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脏在腑。阳黄治在胃,阴黄治在脾”,创立脾胃分治理论[8]。武璇等[9]认为,临床黄疸诊疗以正虚无热者为阴黄,有热无寒者为阳黄,故本研究分别从阴黄、阳黄的角度,论述黄疸病的相关用药规律。

药物的四气五味得自于古代医家对古代斗历天文学说的动态解读,可揭示中医药性味理论独特的建构方[10]。本研究从四气五味出发,得出治疗黄疸药物以寒、温为主,寒温并用,相互制约,防大寒大热之品伤阴伤阳。在五味方面,多以苦、甘、辛为主,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缓能和,故古代医家对黄疸的治疗多从苦寒、甘温、泄热、温阳出发,印证张仲景的黄疸治疗多以清热化湿、温化寒湿为主理论。程良斌教授认为苦寒之品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用药,主张使用苦寒之品以清热燥湿[11]。在高频药物方面,治疗黄疸药物分类均多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为主,高频药物有茵陈、白术、栀子、茯苓。茵陈是治疗黄疸的常用药物,味苦性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善发越陈腐之气,退湿热蕴郁之黄疸[12],配伍补虚药物。盛国光教授认为“肝脏宜补不宜伐”,故治疗黄疸利湿退的同时也要注意补益脾气[13]。阳黄证多以感受湿热之邪,邪正相争,湿热内蕴,故治疗药物多以清热药为主,高频药物包括黄芩、黄连,二者均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芩“主诸热黄疸”,研究发现黄芩水煎液具有利尿和保护肝脏的作用[14],因此临床治疗阳黄热证时可根据临床辨证论治酌情加用。阴黄证多以寒湿为本,阳虚为标,故治疗阴黄的药物多以温里药为主,高频药物包括附子、干姜等,起到温化寒湿、补虚泄实的作用。

在基于关联规则的算法方面,无论是阴黄、阳黄药物均以茵陈为中心,阴黄的常用药物组合中所含药味为茵陈、白术、茯苓、附子、干姜、栀子,体现古代医家治疗阴黄药物组合多以茵陈术附汤加减为多。现代研究证明,茵陈术附汤可改善胆汁酸分泌和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急性胆汁淤积型黄疸[15]。针对阳黄病,茵陈、栀子、黄芩、大黄等,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功。在药物组合方面,白术、茯苓药物组合有较高的关联度。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白术在抗肿瘤、增强免疫力、降脂和保肝等方面均有较好的作用[16];茯苓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作用,在药理学研究方面也体现出较好的保肝作用[17]。脾虚易使湿邪内生,黄疸病的湿多起于中焦之脾,白术茯苓可作为药对运用于黄疸的治疗中,体现古今中医治疗黄疸均重视“治肝实脾”的思想。针对阳黄根据置信度排名第一的是猪苓-泽泻药对,体现阳黄治疗以祛湿为关键。对阴黄来说,附子-茵陈药对体现温阳化湿的重要治疗作用。

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分别得出阴黄、阳黄各5 个核心组合,通过分析核心组合得出相关治疗思路。茵陈蒿汤是临床治疗黄疸的经典方剂,被广泛运用于黄疸的中医临床治疗[18],无论是阴黄、阳黄,第一类核心组合均以茵陈蒿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运用。阳黄的第二类核心组合:药物加减化裁可考虑用于久病饥饱失宜,湿热熏蒸所致黄疸证,苦参、龙胆在古代医家治疗谷疸中起到清热消食利水的功效。《金匮要略》记载“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19],栀子黄连清热,苍术燥土利水在现代临床也常使用。第三类核心组合:桂枝生姜解表,白芍柔肝缓急,黄芪理气健脾,茯苓健脾化湿,共奏解表理气、健脾化湿之攻。黄疸的病因病机多为外感表邪,湿热内蕴,桂枝避其热,在治疗阳黄初期兼有表邪时,可以此为加减,起到解表化湿的作用。第四类核心组合:瓜蒂、赤小豆共同组成瓜蒂散,如《普济本事方》[20]中记载“治天行热毒,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须瓜蒂散”,可考虑用于阳黄湿毒壅盛证。第五类核心组合:《金匮要略》茵陈五苓散加减,橘皮理气燥湿化痰,为脾肺二经之气分药,运用其中体现肝病大家关幼波所提出的“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21]。针对阴黄的第二类核心组合:茵陈术附汤合茵陈四逆汤,旨在通过温阳补气化湿,治疗阴黄脾肾阳虚证。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联合西医治疗肝衰竭阴黄证均有较好的疗效[22,23]。在加减方面,除去大辛大热之肉桂,加大补脾气之人参,研究表明人参提取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肝脏的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起到护肝作用[24]。第三类核心组合:丁香温肾助阳,赤小豆利水消肿,瓜蒂清化热痰,来源于《圣济总录》[25]所记载“治阴黄,赤小豆散方”,集温阳利水清热化痰为一体。第四类核心组合:秦艽、茵陈、茯苓利湿退黄,商陆同槟榔、橘皮同用,共奏行气利水之功,茯苓、橘皮可起到补益的功效,补虚与泄实并用,治疗阴黄虚实夹杂、气虚湿阻证。

综上,本研究从古代医籍记载的处方出发,得出一些治疗黄疸阴黄、阳黄不同的用药配伍规律,可为今后临床中医治疗黄疸分类论治提供一定的用药思路及参考。

猜你喜欢

茵陈栀子茯苓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健脾安神话茯苓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利胆退黄夸茵陈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