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2022-12-28刘中兰谢佐琳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村民发展

刘中兰,谢佐琳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改革开放以来,绝对贫困不仅成为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阻碍,而且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大部分绝对贫困发生在乡村地区,因此加强乡村地区的建设与发展、缓解城乡地区的发展差距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依靠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因此,厘清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分析影响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探索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阐述了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并基于当前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同时提出参考性建议,以期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该战略的五大子系统工程。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服务于产业振兴,而产业振兴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生活落后现状,提高群众消费水平,吸引人才流入,为组织振兴提供人才,增强乡村生态环保意识,保护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由此可见,各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产业振兴的过程,开阔乡村产业供给和需求市场,是实现乡村发展的根本措施[2]。

乡村人才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人才基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近年来,乡村衰落与乡村人才流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可知,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29 077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1 652万人,外出农民工17 425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占比为50.6%,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为24.6%;从受教育水平来看,未上过学的农民工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1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0%,高中文化程度占16.6%,大专及以上占11.1%[3]。伴随务工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村民持续外流,在外流村民群体中文化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精英群体占据多数,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4],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乡村的发展活力和韧性。人才振兴在产业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为产业振兴提供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乡村产业振兴需因地制宜且从根本上保障村民的利益,产业的选择和布局需要进行专业评估和选择,为产业振兴发展构筑基本框架;二是构建发展蓝图,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可行性,乡村产业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部分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没有认真考虑村民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将其卷入市场,使得村民不仅没有摆脱贫困,而且陷入各种借贷纠纷;三是探索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明确发展措施,陈俊梁等[5]通过实地调查考察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行性,预测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规避风险,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开发体系。

乡村文化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产业基础和特色。乡村文化是村落和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和纽带,孕育乡村的子孙后代。然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镇文化的繁荣与乡村文化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乡村文化不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没落。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以及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渊远流长的乡村文化凝结了诸多文化精髓,发扬和传承优秀文化是每个村民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可助力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即文化产业是乡村产业的一部分。

乡村生态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环境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生态宜居,乡村生态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大问题,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首要问题。良好的乡村生态不仅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为产业振兴提供优质的环境。乡村生态失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民制造的垃圾、家畜排泄物影响环境,动物粪便异味大,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二是城市垃圾转移乡村,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垃圾处理成本越来越高,为了降低处理成本,城市垃圾被转移至乡村地区,城市垃圾转移不仅没有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反而造成了乡村空气、土壤和河流污染;三是村民开垦山林,过度伐木,早期,乡村发展主要依靠伐木,村民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木料、柴火,大肆砍伐森林,新树的生长速度远不及砍伐速度,乡村出现了成片的荒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6]。乡村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同时,宜居的生态也可打造为一大特色产业。

乡村组织振兴为产业振兴提供成长环境。乡村组织主要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村委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党支部是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7]。有效的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组织决策的科学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同时也能及时发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偏;二是组织的纪律性能够持续稳定推进产业发展。强调组织纪律性能够避免组织内部出现藏污纳垢、偏袒亲属等问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作用,最大程度地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2 乡村产业振兴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乡村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产业旺则人民旺,产业衰则人民衰,产业发展程度与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乡村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一是产业发展创收能力直接决定村民的生活质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解决温饱问题是人们最迫切的问题。为解决温饱问题,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政策改革、政策帮扶、技术投入,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降低农业税、杂交水稻的问世,帮助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如精神满足,原有的产业基础(种植业、养殖业)已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这就需要乡村产业升级,提高乡村产业的创收能力,提高村民的可支配收入。二是乡村产业兴衰影响乡村人才的“流”与“留”。“流”指乡村人才的流出,“留”指乡村人才的留守。根据人口学关于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才从经济水平、教育、薪资、基础设施等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钱再见等[8]认为拉力和推力都能促进人口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当下乡村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导致乡村的学子或有志青年不愿再重返乡村,落后的经济教育和公共卫生条件、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脏乱的乡村生态环境也无法吸引外来人才流入。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加大乡村产业发展,提高村民收入,留住人才和不断吸引外地人才流入。三是乡村产业振兴影响乡村组织发展结构。组织的三大要素是组织目标、规章制度和组织成员。目前,村民是组成乡村组织结构的主要成员,这些人员大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中年人,青壮年和有志青年甚少。而中老年人对信息的接收和解读与青年群体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文件草拟、书写以及办公电子化方面熟识能力较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组织的发展。而通过产业振兴可以吸引高质量人才流入,传播和创造新的组织思想,明确组织目标,改善组织规章制度,完善组织结构,推动乡村组织的不断革新和完善。四是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和生态发展。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打造特色产业,同时产业振兴也能推动文化和生态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繁荣势必为文明发展助力。产业创造的收益为文化的传播和繁衍提供人力、物力,为生态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产业兴则文明兴,产业强则生态强[9]。

3 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扶贫工作就此收尾。目前,中国城乡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村民返贫,是未来几年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相辅相成,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历史延续。脱贫攻坚时期发展产业为乡村的发展创造动力,刺激乡村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乡村产业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乡村落后的境况,还大大增加了村民卷入市场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村民再次返贫。目前,乡村产业振兴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3.1 产业单一,趋于同质化

目前,根据产业发展方式、特点、属性,不同学者将乡村产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袁树卓等[10]认为乡村产业除了第一产业外,还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李国英[11]认为可以把乡村产业划分为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手工业、乡村服务业和乡村文化产业。通过整理相关核心文献,发现大部分乡村地区以打造乡村旅游为主。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以下简称“德宏州”)为例,全州336个村委会,3 868个村民小组。这些村寨得益于脱贫攻坚战,很多村子开始开发乡村产业,这些产业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板块。一是乡村种植业和养殖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茶叶、石斛、木耳、松茸、魔芋、三七和养殖猪、牛、马、羊、鱼;二是发展乡村服务业,部分村民在村里经营饭店、农家乐、摩托修理、快递和山顶民宿等;三是乡村旅游业,部分村庄根据村落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文化古寨、喀斯特奇观、玻璃栈桥、花海、天空之镜、漂流、划船等旅游项目。当前,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相较于传统农业更有利于促进脱贫地区经济崛起,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产业同质化问题。在主打乡村旅游业的脱贫地区,千篇一律地涌现花海、玻璃栈桥、天空之镜、农家乐等项目。以乡村农家乐为例,目前在德宏州共有132家农家乐,而其中50%以上的农家乐以养鱼为主,少量的农家乐可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休闲娱乐,但是同质的产业充斥于市场,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就一个村落长远发展而言,产业主要集中在养殖业,乡村旅游项目寥寥无几,吸引力不足;就整体而言,所有村落产业发展趋同,同质化的项目留不住游客,降低游客重游故地的概率,不利于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3.2 产业过度依赖“输血”式发展,自我“造血”能力弱

评估产业发展状况主要根据产业的持续创收能力以及辐射效应。产业持续创收能力强,才能不断创造经济价值,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辐射能力强,有助于教育、文化、卫生和交通的发展建设。目前,乡村发展起来的产业大多来自政府的帮扶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对口扶持,政府以及东部地区为西部乡村地区输入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乡村发展产业[12]。但是长久的“输血”式发展不是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必须提高乡村产业的“造血”能力。大部分乡村产业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性较强,一旦脱离政府以及企业的支持,产业发展活力和自主性就开始逐渐下降,甚至开始衰败。自2010年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建设与发展的资金规模逐年递增(表1)。显而易见,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主要依靠政府支持,一旦脱离政府,乡村产业发展就面临停滞的局面,“输血”式发展非乡村产业振兴的良策。

表1 国家财政用于农林水各项支出 (单位:亿元)

3.3 乡村产业及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决定着产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先进程度、产品质量、开拓和占领市场能力、获得利润能力、产品知名度。纵观乡村产业产品,其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产业科技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产品成本高。科技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单位商品所消耗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个别劳动时间越短,产品竞争力越强。而乡村产业如养殖业、种植业科技水平普遍较落后,种养成本高。二是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根据商品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乡村产品前期投入时间、金钱、精力较多,生产成本较高,但是质量不如机械生产的产品,影响产品销售价格。三是乡村产品开拓和占领市场能力弱。中国乡村分布比较分散,乡村内部市场较小,乡村内部供需以自我供给为主,而村民对外部市场了解较少,缺乏开拓和占领市场的能力。四是获得利润能力低。乡村产品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低价销售,获得利润能力相对较低。五是产品知名度小。目前,乡村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产品加工和销售仅局限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相关产业品牌,知名度较低。

以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为例(表2),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逐年提高,但是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农产品商品率居高不下,而成本利润率逐年降低,2017、2018、2019年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20%、-7.80%、-2.80%。随着种植成本的增加,农产品收益并未增加,出现成本大于收益的情况,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表2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产品成本与收益

3.4 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存在滞后性,增加乡村产业风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是一只“无形”手,调控各种资源的配置,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中盲目性和滞后性增加了乡村产业发展的风险。一是市场经济的盲目性造成乡村产品过量。村民对市场经济缺乏理解和判断,盲目跟从,扩大产量,导致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周而复始,挫伤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市场经济的滞后性。生产者根据本年度产品需求状况决定未来一年的产品生产量,而未来一年的供需情况尚不明确,由此导致生产者获取信息滞后于市场供需情况。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2007年,生茶收购价格达34.0元/kg,村民看到茶叶价格上涨,纷纷开始伐林种茶,而茶叶具有漫长的成长期,至少需要3~4年才能投产,当茶叶开始投产时,茶叶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茶收购价格已经跌至1.6元/kg,同时随着茶叶数量的不断增加,茶叶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村民的茶叶卖不出去,迫使村民放弃种植茶叶。经历茶叶一遭后,村民还未认识到市场经济风险,转而又开始种植石斛,遭遇失败后又种植西番莲,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村民一直在贫困边界打转,反复折腾,生活质量没有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却越来越差。最终村民意识到种植业、养殖业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纷纷放弃乡村产业,导致乡村产业衰败。

3.5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吸引力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影响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而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科研与技术服务等,而乡村配套基础设施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发展。一是乡村交通和邮电建设的落后。目前,村落与城镇贯通的道路大部分是凹凸不平的石子路,少部分是水泥路,甚至还存在泥泞路。尽管部分城乡之间道路贯通,但是道路崎岖且较窄,行车较危险,产品运输不便。二是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滞后。大部分乡村学校教师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一位老师需要担任多门课程任务,不仅造成教师压力大,而且影响教学质量。此外,乡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差,尽管每个村寨都配置了卫生室,但是留守卫生室的医生经验不足,只能简单问诊开药,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三是相关服务建设有待完善,公共卫生环境有待改进。部分乡村发展旅游业,但是民宿配套实施落后,卫生环境差,影响游客居住体验感和二次游玩。此外,部分村落卫生环境差,家畜粪便排放不当,臭味弥漫,影响游客对村寨的第一印象。根据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情况可知(表3),乡镇、村的交通设施、能源与通讯设施、卫生处理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市场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滞后于东、中部地区。

表3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主要数据 (单位:%)

4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接续推进乡村振兴,防止脱贫地区返贫。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也是防止脱贫乡村地区返贫的主要途径。为有效解决脱贫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4.1 总揽全局,因地制宜,发掘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优秀的产业可以帮助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而低劣的产业会削弱乡村的发展信心,因此乡村产业的选择尤为重要。目前,乡村产业面临产业单一、同质化的问题,乡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因地制宜,而且需要相关部门总揽全局,完善乡村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构建乡村产业发展蓝图。一是建立省、市、县乡村产业振兴负责机构,总揽乡村产业振兴全局,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低和认知局限性,影响其对村寨的理性认识,尚不能正确评估和预测村寨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预测村寨发展特色以及发展产业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统筹村寨之间的差异化发展,避免村寨之间产业趋同,防止出现跟风效仿、无差异化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的固有价值和优势。首先,产业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附加值高、带动效应强的产业,如特色的民俗文化、浓厚的历史底蕴、奇异的自然景观。其次,产业选择应符合当地未来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走向要与现有产业实现相互契合,实现产业联动,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4.2 盘活乡村资源,增强乡村产业“造血”功能

实现乡村“输血式”发展转变为“造血式”发展,振兴乡村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的核心命脉。所谓“输血式”发展是指当地主要依靠政府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企业的支持,该发展方式的弱点是若脱贫地区没有形成可持续的造血机能,一旦脱离政府及企业支持,极有可能出现产业衰落,脱贫地区返贫。而“造血式”发展则指当地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自身发展,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提高产品质量,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当地群众就业和创业,逐渐发展为产业集群,提高利润水平。乡村产业是“造血”细胞的来源,产业兴旺可不断增多“造血”细胞,提高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乡村产业自我发展。合理规划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乡村产业“造血”能力。总体来说,中国乡村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乡村第一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难度大,“造血”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第二、三产业是增强“造血”功能的主要动力,应加快发展乡村第二产业,

提高农村工业发展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增强“造血”能力。

4.3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乡村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部分乡村产品前期投入大、耗时久、品质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弱。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引入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大部分乡村种植业、手工业仍然停留在人力、畜力时代,耗时久、效率低、成本高、收益少,不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而通过革新生产技术,以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时间成本,提高收益。二是合理定位产品,促使产品价格差异化销售,避免以次充好。乡村很多产品为纯手工制作,做工精细,产品精美,而部分产品用机器采摘,品质相对一般,对于品质层次不齐的产品,可进行差异化定价,不仅可以保证优质产品的价格,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三是开发当地特色产业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提高获得利润能力。首先建立当地特色品牌,依靠品牌产业进军市场,逐渐开拓市场,提高市场知名度。其次,加强产品技术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客户对产品的忠诚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宽产品获利空间。

4.4 合理布局“短平快”与中长期产业,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经济活动主体要主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这就要求村民不仅知道市场存在,而且了解市场的特性和风险,并学会利用市场规则,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村民可承受的风险能力较弱,而卷入市场会增加风险。市场自身存在的特点是无法消除和避免的,早期村民盲目发展产业,出现丰产不丰收,挫伤了村民发展乡村产业的积极性和信心。为尽可能降低和减弱产业发展带来的风险,必须合理布局乡村产业。一是立足乡情,布局“短平快”产业,降低产业培育风险。所谓“短平快”产业是指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产业,此类产业不仅较大程度上可对冲市场经济信息滞后性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能在短期内让村民看到实效、获得收益,有利于提高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二是合理规划中长期产业的建设,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所谓中长期产业即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收益高的产业,此类产业可带来较大的收益,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同样面临较大的风险。中长期产业发展状况和走向决定着乡村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产业选择必须审时度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三是以短期产业促进长效增收,以短促长,长短结合。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布局“短平快”产业和中长期产业,利用“短平快”产业实现群众的长效增收,弥补中长期产业投资大、周期长的短板,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4.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化发展

基础设施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环节,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不断流入,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是扩建公路,开通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首先,扩建城乡公路至关重要,道路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完善的交通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运输速度,节省运输时间,而且有利于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其次,开通城乡之间的公共交通体系能够助益农家乐、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目前,由于城乡之间交通种类较少,一般需要游客自驾到村寨休闲娱乐,不利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而公共交通体系的完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客流量。二是提高乡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投入。在文化教育方面,乡村适龄儿童较少,学生数量不足,但是同样需要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议整合邻近教育资源,将儿童数量不足的村寨进行合并管理,不仅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在医疗卫生方面,应加强乡村医生培育,扩大乡村医疗队伍,改善乡村医生短缺的现状;同时还应提高基层医生的工资待遇,使乡村留得住人,而且能吸引人。

猜你喜欢

村民发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