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智慧农业引领新型农业模式和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2022-12-28石韡韬陆涛何松涛冉艳萍陈枝毛洪斌田智得吴婧婧
石韡韬,陆涛,何松涛,冉艳萍,陈枝,毛洪斌,田智得,吴婧婧*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南宁 530007; 2.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发展农业农村主要是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2]。智慧农业的来源是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智慧经济的重要组分,智慧农业可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依托专业的软件和电脑平台控制和管理农业生产。发展智慧农业可以降低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可利用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共享农产品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实现高效利用生产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经济稳步上升[3-6]。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农业,确保“互联网+农业”得到有效落实,稳步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1 智慧农业的意义
1.1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路
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要依托智慧农业的大力支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的生产资源日益减少,农业成本却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面临资源要素的制约。与此同时,农业作为基础性的产业,面临气候、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风险。国家在智慧农业产业化上给予很多的政策及扶持,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高新科技信息平台的建设。为此,结合党中央《关于实施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广西数字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7]。
1.2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逐步变化,省力化和规模化手段已成为新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进行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除了对农业生产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外,现代社会对农业在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由此,智慧农业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进行精准、高效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能够实现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将科技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环保、绿色和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3 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 “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重要题词,为新时代广西发展指明了方向[8]。“壮美广西”建设的关键点应体现在“生产美”“生活美”和“生态美”这“三美”当中,其中“生产美”更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广西属于地少山多地区,农业生产受到资源的束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是粗放型生产和经验管理,既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又影响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运用互联互通技术、感知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将农业系统与促进经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是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支撑。
2 广西智慧农业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广西在智慧农业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总结了一些好做法好经验。广西农业大数据发展迅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效果。广西在“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创新项目”评选中共有12个项目获此殊荣;有3个县荣获“2018年度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的称号[9]。智慧农业已经在广西农业农村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领农业生产向信息化和高效智能化稳步发展。
2.1 智慧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2.1.1 智慧农业助力蚕桑产业发展
广西是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桑园面积占比为全国第一。蚕桑产业是广西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广西的家蚕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传统的监管方式弊端日益凸显。以集蚕桑良种繁育、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蚕业技术示范推广等为一体的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为例[10],由于桑园规模大、蚕房蚕室多,该生产单位存在种植桑园、繁育蚕种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管理和运营效率低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桑园的种植与蚕室养殖的协调管理相对滞后;二是蚕室的生产环境监控耗时和费力。
智慧农业的开展,有效地助推广西蚕桑产业的迅速发展。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依托智慧农业云平台、广西农业物联网示范项目,构建了智能化、现代化养殖的广西智能桑蚕种养物联网系统平台。通过种植、养殖生产周期的全程智能监控,在蚕室部署智能物联网设备,实现对桑园环境、蚕室环境的实时、自动和精准监控。智能化监控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还降低了因突发情况导致的生产风险。依托物联网系统平台,根据蚕种繁育的生产需求,制定了标准化的蚕种生产流程,保证蚕种繁育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对蚕种繁育的整体生产运营的全程跟踪和追溯,提高了质量监管水平(图1)。
图1 智能桑蚕种养物联网系统平台
2.1.2 智慧农业助力葡萄产业扶贫
广西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耕地面积狭小且分散,依靠自然力量难以实现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该县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谋生,呈现缺乏劳动力,田地几近荒芜的情况,贫困程度极其严重。东兰县贫困地区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是劳动力匮乏;二是生产技术落后;三是专家资源稀缺;四是基地交通不便。
智慧农业的加入为东兰县的产业扶贫注入“造血”功能。东兰县通过开展“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合作模式,依托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借助物联网技术和葡萄标准化生产服务平台,带动农户开展葡萄标准化生产。智慧农业平台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为葡萄种植户提供种植指导、土壤改良以及销售对接服务,帮助贫困农户“种好果,卖好价”,进而带动农户创收致富。通过智慧农业辅助产业扶贫的方式,农户可以快速得到葡萄的销售分成,真正做到了劳有所得,自力更生,进而摆脱贫困。智慧农业助力产业扶贫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图2)。
图2 葡萄标准化生产服务平台
2.2 智慧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2.1 利用大数据预测农业经济趋势,助推智慧农业与扶贫相结合
通过运用智慧农业的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生产监控实施科学预测,采用大数据以及经济模型分析广西农产品与国内外产品的差异和市场竞争力。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网络扶贫工程,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脱贫攻坚,加快乡村振兴“六大工程”的建设步伐。
2.2.2 采用物联网和低空影像等技术,打造现代农业智能化管理
加强对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精准划分,包括种子种苗、预测预警、气象服务、优品推介和进出口趋势等环节。以低空影像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施基地生产数字化监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预警灾害和预测产量,既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又能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2.2.3 建立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提升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
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提升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依托现代特色示范区,推动“双高”糖料蔗、果、蔬、粮、茶等基地数字化建设。构建服务于“三农”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包括生产体系、监管体系、追溯体系、信用体系和服务体系。
2.2.4 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新渠道,搭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
建设广西“空中林贸市场”,推动“三品一标”“名特优新”等农产品在网络平台上销售,积极推动“电商+产业+市场+冷链”的农村电商发展新模式,大力实施广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实现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涉农电商平台迅速发展,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基础进一步夯实。
3 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建设不完善
广西农村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智慧农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足。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与中国电信加强合作,搭建了“益农信息社”,利用“农技宝”实现了信息协同,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但是仍有较多地区未能实现高效便捷的网络覆盖,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农业生产场地,网络通信存在信号强度不够甚至无网络信号的情况。网络通信不畅和信息化程度不高是影响智慧农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3.2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农业APP的更新不断改变着农业信息化格局。广西区政府大力推进“电商进万村”项目,通过建立农产品销售平台、微商城,搭建农户与商家之间在网上快速传递、发布信息和营销产品的桥梁,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但是,目前广西部分地区的农民科学素养以及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且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新知识及应用的接受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可见农民知识结构偏低是制约智慧农业发展,影响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因素。
3.3 标准化生产技术匮乏,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自农业部门大力推广实施“三避制度”、滴灌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以来,广西农业已逐步摆脱地少山多、人多田少、气候复杂等诸如此类“看天吃饭”的因素制约[11],进入到“用脑种田”“智慧兴农”的新阶段。但是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较为分散,农业生产方式依旧为农民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没有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部分农民仍然依赖自身的种植经验,对农药以及肥料的用量和施用时间没有标准的生产规范作为参考。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对智慧农业的信息传播意识仍较为淡薄,未能将智慧农业的优势推广普及至农民当中,农民缺乏对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认知,对农业数据统计、农业气象信息和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带来的益处知之甚少,这是智慧农业无法快速推进的重要因素。
4 对策和建议
4.1 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指明了农业向数字化发展的方向,只有“加快信息化发展”,才能“整体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相互融合,打造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和推广精准化农业作业。大力发展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模式,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联合各级有关部门,加强网络通信设施的建设,在农村普及光纤线路以及光猫设备。整合农业农村信息网站、涉农政务信息平台、12316三农服务平台以及农产品产销价格监控预警系统,将服务资源惠及至广大农民当中。建立“六位一体”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农民获取信息的服务平台,通过“农技宝”、云呼叫中心、专家咨询和农资打假投诉等各项服务,为农民提供智慧农业的便利服务,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4.2 加大智慧农业培训力度,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科教兴农的基层骨干力量,肩负着把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繁重任务;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的兴衰。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全产业链的应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及各类“三农”服务网络体系的认识,进而将技术技能在农民群众中推广和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观”的新表述,同时也是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的核心要务。应当利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深入研究智慧农业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开设智慧农业专业课程,培养智慧农业人才。针对农村信息员、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智慧农业培训,以提高农民在电子商务和智能手机方面的应用能力。通过加强智慧农业培训,满足广大农民的科技需求,进而促进广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4.3 夯实智慧农业政策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大力贯彻“要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示[1]。建议自治区政府把智慧农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构建协调联动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统筹布局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智慧农业的各项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运作模式,从而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建设;鼓励各地实施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措施;应当多方面宣传和推广智慧农业建设的典型案例和成功模式;通过展示智慧农业助农惠农的新成果,不断提升智慧农业影响力。深入基层营造学习和应用智慧农业技术的浓厚氛围,以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战略,实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