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问与教育的本源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022-12-28李曼丽
李曼丽
(清华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4)
2021年4月19日清华大学110年校庆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言由衷发地讲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总书记也曾经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办好我国高校, 办出世界一流大学, 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 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 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思践悟以把握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这里围绕“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方位与中国道路”的会议主题,分享一点观察,一点建议。
首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基本方位还应该是“回归学问与教育的本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史,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世界一流大学先后有两段呈“井喷之势”:第一段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创校岁月,第二段是现代研究型大学群雄并起的时代。两段历史中一流大学的出现,表面上看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后发的大学不同程度也对前一所“母大学”不甚满意,从而迁校或独立创校而成为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12-13世纪涌现出来的世界一流大学群,其基本特征是对“古希腊理性和学问神圣性”的复归。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那不勒斯大学、帕多瓦大学、萨莱诺大学以及法国巴黎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在中世纪大学群体中均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博洛尼亚大学(1088年建立)是世界上广泛公认的、拥有完整大学体系的第一所大学,被誉为“世界大学之母”。然而,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国立大学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建立的初衷就是不满于早期中世纪大学专注于培养神职人员、专注于宗教经典学问而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建立那不勒斯大学是专门为了培养政府工作人员。正如那不勒斯大学创校者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所言:“这里没有上帝,没有耶稣,只有对知识的追求。” 那不勒斯大学的校训就是“回归学问和教育的本源”,正如拉希达尔所说,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3)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6.。
“牛桥”能够成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精英学府,在育人理念、知识课程观、学习与教学模式等方面也与“母大学”略有不同。在牛津大学建立之前,英国的学子通常是去欧洲大陆留学,尤其是去法国巴黎大学求学。牛津大学的建立固然与英、法两国国王交恶的直接诱因有关,然而据史料所载牛津大学最先接受了人文思潮的洗礼,在牛津漫长的办学历史上,更长久、更彻底地坚持在中世纪时就形成的大学理念,坚持把大学看作是探索普遍学问和真理的场所、自我管理的学者社团(4)Ted Tapper and Brian Salter,“Oxford Cambridge and the Changing Idea of the University.The Challenge to Domination,”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41,no.3(September 1993):322-326.,以理智训练为至高的育人理念,自尊自贵,别具风格,甚至在19世纪中后期引入科学研究的职能后,牛津大学仍置“人”(绅士)的培养于首位,保留学院制和导师制,设置与众不同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发展环境,这一切都使牛津大学充满了智慧、浪漫和神秘的色彩。
剑桥大学(1209 年建校)虽然在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建立(5)王亚萍.剑桥大学的源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9):13-17.,但是拨开神话传说的迷雾,剑桥大学的诞生则更具有平凡性与现实性。中世纪晚期,剑桥为适应英国社会的环境变化与专业需求,也曾经陷入功利化倾向,剑桥大学经由沃德拉克等一批拥有浓厚学术情怀的学者发起旨在纯洁大学教育的“橡子运动(acorn movement)”,减少教育的功利性因素,激发英国大学的精神价值,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大学的纯粹性问题上,为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一个榜样。“牛桥”几百年来并驾齐驱,在欧美傲视群侪,源自于它们比“母大学”及同时期其他大学更具差异化的生命力,大学的主业一直没变,即培养人才、保持学习以及对学问神圣性的不懈追求。
19世纪初-19世纪末,是第二批“世界一流大学群”出现的高峰期,它们的特点是在冲突中重新定位“回归学问与教育本源”。柏林洪堡大学(1810年建立,简称柏林大学)是这一批大学的先导。柏林大学的创校背景是德法战争后两国关系趋于紧张,德国发誓创建一所与巴黎大学风格不同、但绝不输于“母大学”巴黎大学名气的新大学。针对19世纪初期巴黎大学日益官僚、僵化、集权的体制,洪堡认为大学应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学术”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学术是指纯学术,而不是实用技能型知识,而修养就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洪堡还认为,现代大学应该是探研“知识的总和”(Universitas litterarum)的场所,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目的,既不是培养实务人才,也不为获取经济利益。在大学的组织原则上,洪堡还提倡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自由就是科研的自由和学术的自由。(6)陈啸,万晓花.寂寞与自由:高等教育应当坚守的两项原则——重温洪堡大学思想的启示[J].巢湖学院学报,2011,(5):91-95.而在柏林大学建立之前,不论欧洲或美国的大学,都还在沿袭修道院教育的传统,以培养教师、公职人员或贵族为主,不重视研究。洪堡的理念迅速传递至欧、美各地,也成为许多大学仿效的对象。美国大学模仿得最为成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北美第一所摒弃修道院式学院陈规旧制而模仿柏林大学建设起来的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曾深受柏林大学影响,认为科学研究不仅是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且是大学的灵魂。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标志着美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研究型大学产生。由此,美国高等教育转入“研究型大学时代”。
霍普金斯大学充满了改革的生机,结果证明取得了很大成功。吉尔曼的就职演说最能体现“回归学问与教育本源”的大学传统,他说 “最慷慨地促进一切有用知识的发展,鼓励研究,促进青年人的成长,促进那些依靠其能力而献身科学进步的学者们的成长”(7)刘春华.吉尔曼大学思想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9):67-74.。在谈到大学的培养目标时,他指出:“科学最大的需要是观察,社会最大的需要是人,因此,大学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在各自求学的科系中,尽可能地培养成出色的,但又诚实热情和真正智慧的人”。霍普金斯大学由此也获得了“博士制造工厂”的称号,从这里走出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约翰·杜威,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等,就是对他的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最好诠释。霍普金斯大学的办学思想后来被哈佛、普林斯顿、甚至以保守著称的耶鲁模仿,北美迅速出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群,引领科学知识的发展,为世界各地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行业领英人才。
由上可见,两个时代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出现,背后都显示出强烈的共性:“回归学问与教育的本源”,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才会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兴起。
我为此提出一个建议:新时期建设一流大学,应该进入一个对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与改革的时期,教育学科应该及时为改革者提供理论供给。一流大学建设的第一阶段,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和挑战,对于一流大学建设的规划、政策、路径的研究是重要的工作基础。目前,一流大学建设的堵点、难点、痛点逐渐转移到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但是从教育研究的全局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学校层面的改革活力不足。例如,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很重要,他们不是不愿意改,而是不会改,不知道怎么改,需要认真扎实的研究给予支持。近些年,我们专注于清华大学教育改革的研究,并努力与学校改革共向同行,这些基础性工作在深度、力度上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同事加入到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同频共振,为提升一流大学建设的方位定向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建议。
回看世界高等教育史,展望未来,我们发现当前或许又到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蓬勃酝酿的历史时期,众所周知,我国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借助于国际顶尖大学培养的空间越来越小,同时我国南方一带近几年正在建立的新大学群(如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东方理工大学等)也在吸引着公众的注意力。应该说,后发大学或新建大学未必都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青史流芳,而独立成长且自我成就者则在于将“母大学”作为参照,在冲突之中不断地寻找、校准自己的方位,仍具有很大的可能性。无论如何,从前面两个历史时期的大学发展情况看,一流大学的主业从来没有变换过,即培养学生、保持学习和探究的传统,换句话说,只有回归学问与教育的本源,大学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