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与评价问题的探讨
2022-12-28唐湘艳
唐湘艳
(雅安市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雅安 625000)
一、前言
当下我国外部市场环境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为加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使内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导致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经营也同样正在受到来自于市场环境的严峻挑战。在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与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发挥阶段,各大企业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压力,牢牢把握各种机遇,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纷纷建立内控制度与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企业监管以及约束,通过有效的财务内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稳步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现阶段,国有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出击,将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与评价体系作为目前最主要的一项任务,以规范且严谨的内控体系,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推进,提高企业内部运行效率,并实现风险的合理控制与规避,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进而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将就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与评价展开分析与论述。
二、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与评价理论概述
1.财务内控与评价
财务内控是指:以控制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结合财务的特征,对企业所有财务经济活动展开有效的控制与约束,全面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维护财务资金安全完整等,并在规范的控制管理下稳步实现财务目标,同时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从实质上分析,财务内控属于连续性控制行为,在企业生产运营发展中不断优化与完善,与企业治理、企业决策、战略规划等密切关联[1]。
财务内控评价是指:由评价主体负责对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实施等进行评价与监督,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财务内控环境评价、风险评估评价等,遵循全面性、客观性的原则,组织评价工作,合理选用问卷调查、实地查验、比较分析等方法,再由企业相关部门出具完整的财务内控评价报告,作为判断财务内控是否有效的主要参考依据。
2.国有企业加强财务内控与评价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链条长,层级划分众多且明确,其财务内控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更加广泛,常见的有货币资金控制、预算控制等,应当对各项业务的开展过程展开全面监管与有效控制,保证财产物资的完整性,确保企业的正常运作与稳定运营。如今可对国企加强财务内控与评价的重要性作如下分析:第一,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财务内控规范为准,严格监督企业的会计行为,督促会计人员如实记录会计数据,对其进行仔细的检验与核查,确保其信息的完整性,以防出现会计信息不对称、不真实等问题;第二,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及时把控与合理规避,基于财务内控控制,对企业所有财务活动的开展过程实行全面监管与控制,既要分析外部环境变化对其的影响,也要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分析其中的风险隐患,做好风险的识别、评估等工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防患于未然,及时止损;第三,有利于促进企业竞争实力显著提升,通过建立健全的内控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并以客观且综合的评价对其有效性展开分析与判断,可将内控在资金、成本、预算、绩效等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有力解决效益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保证财务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促进发展战略的实现,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2]。
三、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中的有关问题分析
1.内控意识缺位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财务内控意识欠缺,企业内部尚未形成通过财务内控管理企业业务事项的意识,无法真正刺激企业财务内控工作的展开,也不能为尚未展开的内部控制工作提供环境土壤。部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尚未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对于财务工作的认识仍然仅仅局限于资金往来、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编制等核算职能方面,没有提升到财务管理及企业治理的层面,无法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更有甚者,认为财务工作中部分规范给企业业务带来了束缚[3]。
因此,部分管理人员不支持向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分配企业资源,进而造成了基层财务人员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中积极性、主动性的欠缺,进而连带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甚至出现财务舞弊等行为,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同时进一步拉低管理人员潜意识中财务内控的效果,陷入负反馈循环。
2.相关财务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应当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在国有企业内部的成功构建,离不开一批“财务精、业务熟、能创新”的基层财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实际载体,一支对于财务内控体系有着正确认识,同时具备所需专业技能的人才对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看来,部分财务人员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着诸如管理意识缺位、管理思想陈旧、针对性培训不足、考核机制不配套等一系列问题。大多数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合格、相关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人员队伍,更遑论人才储备,能够满足新环境下财务管理要求的财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这种人才储备的欠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成功构建和发展,阻碍了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中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无法全面替换原有基层财务人员。与此同时,其基层人才队伍又未能对于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形成正确认识,对企业原有业务了解程度亦相当有限。这使得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转化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大阻力,而这一转化过程正是整个财务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进而使得整个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亟待完善
内控制度作为国有企业开展内控工作的框架和指导,与内控工作的实际效果息息相关。目前看来,部分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清晰、人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企业内部股东、监事、董事职责划分只存在于表面,财务内部控制机构人员长期缺位,进而导致企业财务控制体系亟待完善。尚未建立完善的业财融合机制,财务、业务部门之间沟通成本较大,财务内控制度无法落实,以至于后期经营活动中经营风险较大,资金安全缺乏保障[4]。
与此同时,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覆盖不完整、业务适应性尚待提升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加上相关人员未能正确领会《企业内控基本规范》精神,对控制流程不能做到完全熟悉,导致内控制度流于表面,说一套做一套制度放空炮,以至于制度成为摆设形同虚设。有的甚至只是表面上履行了签字手续,但审核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则完全不能得到保证,内控制度也完全不能发挥其控制作用。
4.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尚未健全
在当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中,承担内部控制、评价责任的审计、会计部门往往在行政结构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均隶属于企业管理层。这种情况显然无法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展开奠定相应的基础,不利于后续企业内控评价工作的顺利展开,也无法保证内控评价工作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有甚者,部分国有企业内控控制评价工作完全与其目前薪酬管理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相脱节,这种情况造成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流于表面问题的进一步严重化。除此之外,部分国有企业在其日常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仍未能形成相应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也未能建立对应的举报、投诉渠道,这种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展开。
四、国有企业财务内控中相关问题的对应策略
1.建立财务内控意识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的基础,内控意识的欠缺会直接对国有企业内控体系的成功构建和内控作用的有效发挥产生消极影响。而国有企业管理层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对内控意识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内控意识在企业管理层面真正得到建立,内控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充分重视,内控系统才可能真正贯穿于内控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划分、内部结构优化等诸多环节。而正是由于内控系统贯穿于以上诸环节,内控制度外部框架才能在国有企业内部真正建立起,一个全面参与、分工明确、配置合理的内控体系才能成功构建,内控体系也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与此同时,应在国有企业内部广泛开展关于企业内控体系的宣传和培训。参与方仅仅局限于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内控体系是远远不够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内控体系必须是一套企业内各部门广泛参与的内控体系,一套贯穿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全过程,覆盖各种业务事项的内控体系。因此,国有企业对于内控体系的宣传培训不能仅仅停留在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之中,而应当覆盖企业内部所有涉及部门,尤其是相关业务部门。
2.建立财务内控团队
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内控组织框架的构建、内控制度的完善、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等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鉴于其构建工作的繁杂性与内控体系本身的专业性,一支专业能力合格、相关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人员队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构建国有企业财务内控团队时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尤其是在其制衡性、适应性与科学性充分结合的基础上,注重科学控制方法的应用。
在国有企业内控体系当中,广大干部群众既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对象,又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主体。作为内控体系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干群体系对于内控体系的认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内控体系能否真正建立以及在建立之后能否发挥其预期效果。因此,要通过相关培训与宣传工作,使内控体系能够植根于企业内部,贯穿于各个环节,真正做到“全面重视、整体参与”。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积极对内开展培训宣传工作,通过全面覆盖、多角度切入、多层次展开的宣传培训工作督促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加速企业内部人员职能转换,加强企业内控人才储备,进而不断满足日新月异的企业管理需求,提升管理效能。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应当在对外招聘工作中着重引入一些具有丰富内控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其内控经验服务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发挥其传、帮、带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还应明确内控体系中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尤其需要明确轮岗时间、轮岗范围等制度内容,以使得内控体系中关键岗位人员可以在体系内有序流动,全面丰富相关人员本领域经验,加强人才储备。
3.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2009年7月正式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由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附则等七部分共50条组成,很大程度上为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部门也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因为大多未能全面涵盖本单位业务流程,甚至其中部分条款由其母公司或其他部门照搬而来,不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要求的全面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5]。
作为国有企业实际内部控制工作中的支撑框架和直接指导,财务内控制度与整个企业财务内控体系息息相关。各国有企业应在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来说,一个完整的内控制度应包含资金收支审核制度、成本、预算核算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多个制度。各个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制定其中一个或多个内控制度,以规范企业内控工作流程,降低内控风险。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在自身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岗位结构、明确岗位职责,避免内控工作中权责不清等情况的出现。
4.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通过在国有企业内部全面展开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企业管理层能够更快速发掘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的潜在问题,规避由于企业内控制度缺陷造成的经营风险,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内控工作的不断完善提供重要保障。各个国有企业应当尽快在充分结合企业远期发展目标、当期经营状况、外部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企业具体内控需求,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细分相关岗位职责、强化业务流程规范,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顺利展开[6]。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内控评价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保证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在此基础上,各国有企业还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与其目前薪酬管理体系与绩效评价体系相关联,以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控体系的后续反馈环节,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内部闭环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剧烈动荡,贸易摩擦和壁垒加剧,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全球生产分工格局受到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面临着断裂的巨大风险。国有企业正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全面市场竞争之中,其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愈加复杂,也迎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情况下,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巨大意义,立足于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其财务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增强企业内控意识、加强内控人才储备、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内控评价等措施,有效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财务内控与评价体系,从而进一步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提供保障,并努力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展现国企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