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传承的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2-12-28刘丽丽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服装设计校企服装

刘丽丽

(重庆文理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重庆 402160)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基础深厚,体量大。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纺织服装总产量仍在不断上升,但也正经历着深刻的产业革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总体上呈现出3 个特点:以创新驱动科技发展,带动纺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文化创意为翅膀,塑造中国文化审美,以文化引领时尚产业的发展;以责任为导向,打造时尚生活与绿色生态的产业新格局。作为时尚产业服装设计人才的输出端口,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应审时度势,调整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和持续推进我国服装设计创新发展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在世界时尚产业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

1 时尚产业发展对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

当下,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和服装设计师积极为中国设计发声,肩负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2018 年,纽约时装周的T 台上,模特穿着印有“中国李宁”字样的国潮风设计服装亮相,以及品牌口号“让改变发生”让传统国货品牌“李宁”华丽转身,完成了消费者的迭代升级,受到了90 后、00 后等群体的热捧,也彻底带火了国潮风。业界也将2018 年当作国潮元年,国潮作为一种亚文化迅速在服装行业崛起。国潮现象的出现是必然的,这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必然结果。在服装产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目标,融合时代审美和流行趋势,创造出东西融合而又独具民族文化特质的设计会日益繁荣,这是大势所趋。作为地方服装院校,应精准定位,肩负起文化传承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任。

2 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地方院校服装专业设置主要分为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且随着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招生日渐缩减,很多院校停招,专业人才培养也逐渐向服装营销管理方向倾斜。无论是服装与服饰设计还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大同小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独立完成服装设计、结构制版和工艺制作,熟练掌握流行趋势预测与分析、品牌服装设计与策划等综合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趋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地方院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缺乏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国内一流或者优秀的服装院校相比,学生在就业或者职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据笔者对近年来服装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统计,近70%的学生在就业1~2 年后转行,在行业领域深耕的设计人才更是寥寥,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提高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行业竞争力却是服装教育应该深思的深刻命题。作为地方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服装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文化传承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地域文化,在人才培养上应着力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雷同,缺乏精准定位

国内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基本是雷同的。作为地方院校,应首先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国内东西部、南北方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就服装产业而言不同地域更是天壤之别。如东部沿海地区服装产业链集全,产业较为发达,市场繁荣,无论是高校人才培养还是行业人才需求相比较中西部地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以重庆为例,重庆地区开设有服装专业的高校17 所,其中地方院校15 所,每年为社会输送近千余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一部分流向服装产业发达地区,一部分留在本土服装企业,也有一部分转向其他行业。但本土服装企业却经常招不到或者留不住优秀的设计师,这其中的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才质量、产业环境、职业发展等。如果地方院校能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形势,认真研判本土时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仔细分析服装企业或其他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分,精准定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高效性。

3.2 教学方法滞后,缺乏办学特色

服装设计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框架几乎是类似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都存在同质化现象,课堂教学与行业及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课堂不能及时反馈新的理论、设计潮流和社会热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隘、设计思维固化、设计作品局限等诸多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当岐教授认为无视限定条件下所做的设计没有任何价值,当然这里的限定条件是指在面向服装消费市场时,服装设计的创新是建立在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市场所需和设计定位,权衡材料选择和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适时恰当地推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服装设计在面对消费市场时要研究目标消费市场,同样的,在服装人才培养过程中,服装设计教育也应该具有相应的“限定”条件,这些条件是学校结合地域文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这里的“限定”包括但不限于区域文化、设计题材、流行趋势、产学研实践项目等,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逐渐养成依据限定条件发挥设计创新的能力和素养,也能凸显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3.3 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缺乏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对于国内众多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来说,校企合作是一个始终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永恒话题。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艺工结合、理实一体且与服装市场联系密切的专业,多年来,服装教育与服装行业人才需求之间始终有段距离,企业需要的是能自如应对快速变化的服装消费市场的设计师,而学校教育过程中又缺乏市场环境以及针对市场变化的设计训练,引入校企项目恰好能弥补这一点,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企业需要的是高效的经济效益,学校注重的是高效的人才培养,双方利益的不对等也导致很多校企合作无法真正落地,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校企合作要实现校企双赢,学校应与企业、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乃至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富有实效性的校企合作机制,打造成熟且可持续的特色校企合作项目。

3.4 重知识教育,缺乏文化素质内涵的培养

面对目前服装市场对设计人才的新要求,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存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当前高校正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教学正成为文化内涵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地方院校应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优化和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内涵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4 基于文化传承的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地域文化,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在服装专业的诸多课程中蕴含了非常多的思政育人元素,而这些思政元素很多正是来自于地域文化,如地域服饰文化、传统纺织织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间艺术等,将这些文化元素与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充分融合,通过教师讲解、实地调研、设计实践、校企合作等环节让学生不仅领略到地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服装设计的方法和脉络,提高服装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无论面对何种限定条件,学生都能得心应手,逐渐形成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基于文化传承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需要课内外、校内外的联动,同时也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团体、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具体构建思路如下。

4.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特色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课程进行归类,构建服装结构与工艺类、技法类、设计类、素质拓展类课程群。以服装结构和工艺类课程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制版、工艺制作的能力,强化课程中的样衣和成衣制作等实践环节,为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设计创意的文化内涵夯实专业基础;技法类课程以时装画技法、服装面料设计等课程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服装设计类课程以服装设计基础、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服装创意设计、品牌服装设计、服装配饰设计等课程为核心,突出服装设计的主体特色,以文化传承为目标,以区域文化为载体,并结合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交叉的新视角与新思路,从科学技术、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打造精品实训项目,以项目设计带动学生创新设计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逻辑、有重点、有层次地构建富有特色的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素质拓展类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审美意趣的培养,特别是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运用跨学科思维解决综合性、复杂性的设计问题。

4.2 以文化传承为特色,构建精品实践项目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文化传承为目标,以区域文化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项目。教学团队要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入调研,特别是传统服饰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优秀民族文化,从美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服装设计理念和内涵展开探讨,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特别是服装设计核心课程以及服饰图案设计、面料设计、服装配饰设计等,启发学生对这些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并结合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市场流行趋势及时代审美,创造出具有设计创新和商业转化价值的产品,为构建富有实效的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我校为例,服装设计专业依托我校服饰创意与设计工作坊、乡村振兴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通过梳理教师科研项目、乡村振兴项目以及相关的校企合作基地项目等,结合服装设计教学内容,构建服装设计、图案创作、文创产品设计、配饰设计等不同方向的设计实训项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充实了学生的设计创作过程。

4.3 以市场为导向,打造校企合作交流平台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教学成果与文化交流平台。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手工艺人等优秀文化传播者请进课堂,通过专题讲座、技艺传习等活动让服装专业教学和育人真正地接地气,让学生感受优秀的地域文化,创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商业价值的设计作品;通过参观、学术交流等形式向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宣传和推广学生课程作业、毕业设计、项目成果等设计实践作品,共同研发校企融合项目。并且对于地方而言,很多文化或者实践项目来自民族民间或者乡村地区,恰巧缺乏专业设计力量的介入,通过这种校企、校地合作模式,不仅让地方院校的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也能构建地域文化的活态传承体系和路径。

事实上,学生设计实践项目与校企融合项目本质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打通下游消费市场是实现学生作品转化为产品,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关键,也才能从本质上让校企合作真正落地。

5 结语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的服装设计师也是未来服装行业及市场的迫切需求。基于文化传承的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宏观上是从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全局出发,从地方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层面来讲,也是基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聚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并充分利用课程作业、毕业设计、校企合作等实践项目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构建具有创新意识和教育前瞻性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校企服装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道具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