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2022-12-28阎春兰裴国凤程国军何冬兰

微生物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专业课病毒

阎春兰, 裴国凤, 程国军, 刘 涛, 何冬兰

(中南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出现于2014年之后,源自上海市一些高校的探索,通过探索开发利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以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问题。这些探索在各门课程形成育人合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很多高校的兴趣并进行实践,也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目前,课程思政这一观念日益深入人心,逐渐在高校中形成了一股课程思政的热潮。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就是依托、借助于专业课和通识课等课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和通识课等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1],通俗地讲,也就是在学校育人的所有科目和教学活动中普及思想政治教育,以学校所有的课程科目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灵魂穿插其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微生物学这门专业课来说,如何充分挖掘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微生物学中有效实施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1 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新的综合教育理念,一种新的课程观,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高校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和全课程育人格局形式,将各门各类的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发展,进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是完善教师功能的需求,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

1.1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求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线,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人才”这一根本问题。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大学生在专业课上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二者的分离教育可能培养出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歪才”,甚至是破坏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刽子手”;而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其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人才需求市场需要高校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寓于各门专业课程的“教”中,实现课程的融合教育,完成高校“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2 课程思政是完善教师功能的需求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列在授业、解惑之前,说明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需要传授学生与人为善、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培养其积极主动学习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重视专业课,忽视德育,缺乏自觉地教书育人的德育意识和育德能力,形成课堂常相见,课下不碰面,教书不育人,见面不交心不交流的师生关系。一直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可以这样说,仅仅只是讲授专业知识的老师不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也是完善教师职能、提升教师素养的需求。

1.3 课程思政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求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促进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将可以引领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内容穿插进高校的全部课程中,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待开发的“课程思政”资源,都暗含有启迪智慧,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拥有社会正义感、富有社会责任感、建立文化自信、充满人文精神、具备奉献担当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等价值范式的思政元素。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即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潜在的课程思政元素,开发其教育功能,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模范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

1.4 课程思政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往往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可以决定素质教育效果[2]。当前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者或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但是不会为人处事者,或道德情操高尚但专业知识不过硬者等,均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需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融入更多现代化的教学元素,促进学生多层次、多元化成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沟通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才”与“德”缺一不可,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微生物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微生物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可提炼出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社会正义感、人文精神、文化自信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多种价值范式,这些“思政元素”可以从学科发展历史、科学家、具体知识点并结合身边事例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挖掘开发。

2.1 从学科发展历史上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微生物学的学科发展历史中,无论是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用自制的显微镜打开了微生物学的大门,还是巴斯德 (Louis Pasteur) 作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利用曲颈瓶实验打破了自然发生学说,挽救了当时法国的啤酒业和桑蚕业,亦或科赫 (Robert Koch) 用科赫法则来研究各种致病菌而成为细菌学之父等,均是西方国家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但在微生物学发展的史前期,即约8 000年前至17世纪70年代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实践,即使并未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依然不自觉地利用着微生物的活动,也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酿酒、发面、制酱、酿醋、沤肥、轮作和治病等,并在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考古中记载和证实了这些活动,如古史传说中的“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酿酒,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酒器足以证明这一点,而《诗经》305篇,“酒”字就共出现了63次[3];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醋酿造的记载,酿醋历史已有3 000多年[4];酱是用粮食和油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半流动、黏稠状态的调味品,而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明酱的国家,将最早发明的发酵酱类食品称为“醢”。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掌握了丰富的制酱技术,并开始尝试添加植物原料以丰富酱品的风味[5]。轮作制度在我国也有较多记载,最早记载轮作的文献是《周礼》[6]。

在医药治病上,我们的祖先早在2 500年前就知道利用麦曲治疗腹病。众所周知,18世纪的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 (Edward Jenner) 发明的牛痘疫苗消灭了天花这一烈性传染病。事实上,在爱德华·琴纳发明牛痘疫苗之前的约半个多世纪,我国已经开始用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中国史籍中对于天花的记载,最早见于距今约1 800年前东晋葛洪 (公元284-343年) 所著的《肘后方》;中国医治天花的人痘接种法,从唐代 (公元618-907年) 开始,在宋代 (公元960-1279年) 已很流行,最终发展并总结出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等四种预防接种方法,体现了中国天花疫苗接种的不断创新[7]。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微生物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为文化自信奠定科学基础。

2.2 从科学家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谈及微生物学学科发展历史中涉及的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的科学家,如前文提到的列文虎克、巴斯德、科赫以及贝杰林克 (Beijerinck)、布歇尔 (Eduar Büchner)、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沃森 (James D Watson)和克里克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等,其实中国科学家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中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汤飞凡是我国第一代病毒学家,也是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是最早研究支原体的微生物学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人,被称为“衣原体之父”。20世纪30年代,汤飞凡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自我试验,以可靠的材料为依据,分离获得了沙眼的病原体——沙眼病毒TE8,否定了当时由日本学者野口英世 (Noguchi Hideyo,1876-1928年) 提出的“沙眼杆菌”这一发现[8],并且在解放后还通过不断尝试和以身试病证明了病原体是衣原体[9]。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是名符其实的衣原体之父。

裘维蕃是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的科学家之一,在真菌生理和食用菌分类及其栽培的基础研究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裘维蕃先生提出“菌物界”这一名词,指出菌物界是一类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一般包括真菌、黏菌和假菌 (卵菌等) 3类[10],目前这一名词及分类方法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定支持。

这些中国科学家们求真务实、辛勤刻苦的付出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在授课中有意识地突出这些科学家的故事,利用他们正能量的事迹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三观。

2.3 结合具体的知识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微生物学中涉及很多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点。以病毒命名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张永振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近2 000种全新病毒,其中一些病毒与现有已知病毒差异很大,按现有的分类规则足以把它们定义为新的病毒科或目,如楚病毒科,极大丰富了病毒的多样性。从蜱中分离的荆门病毒,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与不分节段病毒有进化关联的分节段病毒,揭示了病毒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连续性。该研究团队还发现了RNA病毒和宿主间的复杂进化关系,表现出既有频繁的跨物种传播,又有共同进化的特征以及频繁的病毒基因重组、基因获得或丢失等,使我们对生命进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更多大胆的猜想。在张永振研究员团队发现的千种病毒中,病毒命名都有着浓厚的中国色彩,比如楚病毒、秦病毒、魏病毒、燕病毒、越病毒、赵病毒,还有荆门病毒、温州病毒、龙泉病毒和梁河病毒等,之所以如此为病毒命名,就是要在国际病毒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这些病毒也许一百年、一千年以后还存在,不管谁再发现,它的名字都镌刻着中国符号和民族印记,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11],使每一个从事微生物学学习和研究的人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再比如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发光监测环境污染这一知识点。利用生物发光监测环境污染是一个既灵敏又有特色的方法,其原理是发光细菌的群体感应现象。细菌发光的强度受环境中氧浓度、毒物种类及其含量等的影响,只需要用灵敏的光电测定仪就可方便地检测出试样的污染程度或毒物的毒性强弱。试验中一般采用咸水型发光细菌——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phosphereum) 作为试验菌种。近年来,我国学者从青海湖裸鲤(鳇鱼)身上分离到的一株青海弧菌(Vibrioqinghaiensis) 并作为试验菌株,研制成功了简便、快速、廉价和有特色的淡水型发光细菌冻干菌粉产品,加入复苏液几分钟活化后,半小时内即可测得水质的污染数据,十分方便,该方法已经形成国家标准—《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该标准适用于工业废水、纳污水体及实验室条件下可溶性化学物质的水质急性毒性监测[12]。这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好的案例,可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4 结合身边实例事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微生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食品都是由微生物加工而成或本身就是微生物。在进行专业课程知识传授时,要善于结合身边实例,挖掘相应的德育渗透点。讲到微生物导致的疾病如SARS时,可以提及2003年身处SARS重疾区广东的流行病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是最早接诊非典患者的专家之一,也是最早觉察到非典蔓延的严重后果,并果断向有关部门提出紧急报告的第一人[13],他在SARS病因上经受了检验的科学发现和在抗击非典中表现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勇气就是很好的德育点。而就在刚刚发生在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84岁高龄的他建议公众“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则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这种舍身忘己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赞颂的。在这场不见硝烟却更严峻的“战疫”中,李兰娟院士、李文亮医生、张定宇医生等专家、学者以及一直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忘我工作都是很好的案例,可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志向,明白在当代社会,什么才是当代大学生该追寻的职业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是SARS病毒,其源头到底是果子狸还是蝙蝠[14]?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2005年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发现蝙蝠是SARS样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15],又于2013年从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sinicus)中分离得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从而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16],而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间宿主。科学家们在长达十余年追根溯源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锲而不舍的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也是值得学习的,进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又比如沼气发酵,沼气发酵是能将生物质中蕴藏的饲料、染料和肥料3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保护森林、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降低病虫害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效果的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后代、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插队时,就曾专门自费到四川学习沼气发酵技术,并将之在梁家河实施,办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事情虽小,却是习总书记一直秉持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的最佳体现。通过这样的事例,从细微处入手,潜移默化地引领高校大学生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3 思想政治教育在微生物学中的实施方法

3.1 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具有自觉的育德意识和德育能力,提升自身的育人主体性,才能适应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目标指向要求。育德意识和德育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关注与培养的能力,教师自身育德意识的加强和德育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7]。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理应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技能,轻道德以及价值传输的认识偏差,认为教好专业知识就行了,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己无关,未能充分挖掘各门类学科的德育内涵,无法调动各类学科的德育资源,致使学生不能有效解决在学习、生活以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学生受教师的影响重才轻德,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

要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德育能力,一是要加强教育引导,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立德育人职责;二是进行课程思政培训,引导教师们掌握挖掘和寻找微生物学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够有效地将这些思政和德育元素加入到课程中去;三是采取措施,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以及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在以“课程思政”为特点的“大思政”体系下聚集整合各学科教师资源,共同为立德树人服务;四是加强制度导向,将教书育人的要求明确贯彻到微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之中。

3.2 课堂教学的灵活施教润物无声

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巧妙无痕地以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达到德育的目的,不让“专业课程上出思政味”,或“促使专业课程思政化”[1],在点滴之间影响学生,使其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中不知不觉地修正、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追求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每一名专业课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反复揣摩探索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①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作则,以行导人;②注意真诚对待学生,赋予真情实感,以情感人;③注意强化课堂规范与学生习惯养成,做到就事论事,平等待人,以管理育人;④注意授课方式,不直接讲原理或道理,而是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或案例,以事服人;⑤注意发掘课程背景资源,做到以文感化人。

3.3 课程思政元素的收集与整理

如前所述,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德育渗透点是很丰富的,并且会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变化,作为微生物学的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地收集和整理这些思政元素、德育渗透点,并将其运用到课程中。微生物学思政元素可以从以下渠道进行收集:对学科前沿进展的关注,可以从科研期刊、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每年的诺贝尔奖等中获得相关信息;对发生在身边的大事的关注,如重大疾病、新闻时事等;对科学家尤其是微生物学家们的生平、事迹的关注,如人物传记、新闻采访等;总之,讲授专业课的教师不仅仅要做一个专才,还要留心身边发生的实事要事平常事,并将其与微生物学课程联系起来,挖掘其中的德育点,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课程中去。

4 结 语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战线,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一段时间以后,本文就课程思政在“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从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微生物学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以及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微生物学中有效实施进行了探讨,以确保立足于微生物学教学目标,自然恰当、巧妙无痕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达到“课程思政”全程育人的目的,进而为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而努力。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专业课病毒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病毒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感冒病毒大作战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微生物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