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红色文化在艺术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2-12-28刘澜汀高春妍
刘澜汀,高春妍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里”的皖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闻名全国的将军县,诞生了一百多位开国将军,革命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砥砺前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皖西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性、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与皖西军民在各个时期革命实践相融的特有文化形态。加强红色文化建设,整合、开发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使革命传统与精神薪火相传,在艺术传播中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红色资源,重塑美育功能、打造经典皖西红色文化名片,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着力大皖西建设意义深远。
一、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种类多样、类型丰富
皖西红色革命永垂不朽,这片赤色土大地上诞生了一百多位开国将军,红28军从这里走出并发展壮大,是中国革命军队的重要策源地。长期革命斗争遗存有300多处具有重要缅怀价值的革命遗址、战斗纪念地、烈士纪念馆,种类繁多。文学思想领域以蒋光慈等一批进步知识青年为代表的革命文学思想,用无产阶级的语言表述,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是皖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皖西是红色革命重要发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策源地。土地革命早期,党领导皖西人民在大别山区吹响了中国革命的号角,立夏节起义开启了皖西革命的序幕,六霍起义为武装暴动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聚经验,为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壮大做出了伟大贡献。皖西大地留存有战争时期众多革命活动遗址,这些蕴含革命底蕴的宝贵财富是当代大学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的催化剂,是感悟革命精神的重要桥梁。皖西革命重要策源地遗址遗存丰富,现已查实的革命旧址有346处,征集各种武器、文献、书刊、徽章、货币等革命文物3400余件。在革命旧址中,目前已公布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2处,省级重点保护的革命纪念地12处,市、县级重点保护的革命旧址53处。皖西烈士陵园、金寨革命烈士纪念馆和霍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常年开放,供人们瞻仰、凭吊。
皖西革命先辈为实现革命理想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无惧牺牲的坚定信念与意志是当下和平年代高校“不忘初心”思政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皖西地区唯一本科院校——皖西学院作为皖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用好皖西红色资源,将精神财富切入专业建设,搭建传播平台,延续红色资源的精神密码,为红色基因传承蓄力,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自信,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皖西革命精神,积淀青年学生精神信念,凝聚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县的讲话进一步推动皖西红色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感悟皖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更加坚定“四个自信”。革命战争、保家卫国时期皖西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革命情怀,在当代“不忘初心”信念感召下,越来越成为民族精神凝聚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助力大学生汲取精神力量、激发信仰、打好皖西地区红色文化这张资源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红色文化,给了这片土地上的高校拓展红色文化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来皖西考察后,皖西地区上上下下更加重视红色文化的推介传播,红色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学术界就不同时期红色革命文化内涵、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区域性基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皖西学院以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为契机先后投资100余万元专款用于红色文化专项建设。学校建有红色文化展厅,开辟红色文化电子专栏,向师生推介皖西籍将军及其辉煌战绩,学院学报开辟红色文化专栏,向外推介皖西红色文化。学校从办学理念、“三严三实”教育等方面构建具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定期组织新老党员赴六霍起义纪念广场、金寨革命烈士广场重温入党誓词,参观革命旧址遗迹,积极开展红歌传唱活动。然而红色基因在高校的切入传承,特别是在喜闻乐见的艺术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迟缓且不够系统。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路径传播才能更好彰显其精神价值。
二、皖西红色文化在艺术传播中重塑审美的重要意义
皖西赤色热土,革命火种代代传承。革命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做出了巨大牺牲,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英雄人物,续写了红色血脉的新篇章。皖西高校挖掘红色育人资源,解读红色文化凝聚的革命精神密码,在艺术传播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艺术路径重塑审美,有助于促使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传承与升华,打造皖西优质特色红色教育名片,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教育感化功能、挖掘其助力高校人才培育。
(一)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社会劳动生活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情感表达与审美品质积淀于生活日常,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运用不同形象化的手段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文化再创造[1](P19)。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播展示皖西革命精神,实现红色资源转化,可以极大提高皖西红色资源利用率和拓宽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扩大其影响力,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传播路径宽、速度快、方式多样直接,以艺术平台为抓手嵌入红色文化相关知识,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感受到革命光辉,润物无声接受洗礼与熏陶。如从专业学习角度来看,可以借力美术学、音乐学专业教学团队平台建设,推出红色文化进课程作品展,不断推动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艺术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探索,通过艺术传播培根铸魂,传承红色基因。
(二)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重塑审美
当代青年是祖国兴盛的未来,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体力量。不仅要培养青年人建设祖国的专业技能,更要他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使命担当。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的爱国主义核心内容是为国育才的重要内容,通过嵌入学习可以坚定青年人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探索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艺术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运用艺术路径讲好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中具体、鲜活的革命故事,使青年人能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革命情怀的洗礼,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从思想、行为上培育良好习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促进艺术传播中的思政建设
高校课堂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种好高校责任田,加强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建设,扎牢社会主义的篱笆,净化艺术传播路径的杂草尤其重要[2](P73)。皖西红色文化在艺术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是以具体专业课程为抓手,将红色文化融进课堂,发挥教学团队协作创新,真正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转变艺术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根铸魂,传承红色基因[3](P27)。运用皖西红色文化塑造灵魂,创新传播途径,正确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为党育才,扎实推进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提高育人能力与水平高校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三、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艺术教学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困境
高校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教化中的积极作用,把皖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传承好皖西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皖西学院通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维推进,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如该校艺术学院学生毕业创作以红色创作为主题,从青年人的视角,通过作品积极讲好皖西红色文化故事,增强传播实效性,效果明显。学生创作的红色作品频繁入选省级专业画展、专业实践为我们将皖西红色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传播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皖西红色文化融入艺术课程仍然存在困境,红色文化在艺术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不够深入,资源使用率低,红色文化与专业实践契合度不高,未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研究层次杂乱,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一方面是对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认识不够,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与办法;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方面,对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创新缺乏研究,实际实施中缺乏系统性与创造性。
(一)学生认识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特色鲜明,资源形成时间跨度比较长,和平年代青年人无法切肤体会先辈腥风血雨的奋斗历程,导致他们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感受不深。因此,皖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合渗入难度大,革命英雄人物与事迹未能完美融入教育体系,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难以领悟红色文化的精髓、自觉接受红色洗礼。
(二)红色资源引进程度不高
皖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真正引入艺术体系的却不多,且其内容不能有效地将艺术审美变成触动学生思想的灵魂工程,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认同高度不一致,存在生硬感和陌生感,不能高效发挥红色资源培根塑魂的精神感召与示范引领。
(三)传播中难以形成良性互动
传播效果在于融红色文化资源于教材,教师的引领与素养是关键。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提升传播效果,重塑审美,发挥其铸魂功能,才能融红色精神于血液、入脑进心,基因代代传承[4]。现阶段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完备,教师红色文化育人理念不强,传统强调专业技法观并没有转变过来,为国育人简单归结于提高技能技法,而忽略了道德情操、爱国情怀是根本素养。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作为教师的基本追求,没有更多地关注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融合,传播方式相对单一,课程思政无法完整体现,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效果大打折扣。
四、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在艺术传播中的具体实践
发挥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要创新思路,丰富实践路径,多措并举。把红色文化资源嵌入艺术教学与艺术俱乐部课程教学之中,选取红色典型,助力艺术教育审美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建设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提高学生认识感知能力
习近平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紧紧依靠这个主渠道将皖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单向灌输模式向交流互动模式转变,定期主办革命传统教育讲座、红色主题画展,加入启发式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建设红色文化精品课程、教材,强化专业知识的课堂融入,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元对接的传播模式。打造经典红色课题,着手编著专业红色教材、增强教材实用性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育人功能,让教师喜欢教,学生愿意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艺术传播多元特点,拓展艺术实践
改善艺术教育的条件,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育人合力。大力培育高水平红色文化师资,师资建设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支撑。现阶段,这一领域艺术教师力量非常薄弱,一方面,可派遣教师深入红色遗址采风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另一方面,教师走出去取经学习。湖北红安、麻城、河南信阳等地在红色文化领域研究起步较早,可派出教师考察研习,加强区域高校间合作,合力打造红色文化经典力作,扩大内涵建设。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皖西红色文化影响力,通过实践体验、场景再现等艺术表现来探索。邀请艺术家深入大别山老区创作采风,利用媒体手段,扩大影响。组织大型祭奠烈士活动,出版介绍皖西将军文化出版物。发挥艺术传播多元特点,策划大型演出活动,通过与当地文艺团体、演艺公司及一些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创建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金寨为抓手,派出采访团深入每个将军出生村落,做大量有深度的系列报道,提高皖西红色文化的知名度。
(三)创造、创新红色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应用率
为充分发挥铸魂育人,重塑审美,必须进一步加强“引进来”工作,将更多皖西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艺术传播体系之中,融合创新,打造经典,切实有效发挥其审美育人实效。将皖西境内的红色标语、红色影像、红色故事、各种遗址、展览馆、旧居、烈士陵园、纪念馆等资源优化组合创新,开展沉浸式、渗透式、参与式的实践传播,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受红色革命氛围。建构新的融合体系,增强学生学习红色资源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皖西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含着厚重的皖西地方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高校要立足地域优势资源,构建传播平台,重塑艺术的审美功能,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新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