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开启数学教育新征程

2022-12-28刘克臣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标数学课程

刘克臣 _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呢?

1.“变”在哪儿

“数学新课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变化,由三维目标发展为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由原来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课程内容凸显结构化,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要求;强调教、学、评一致性,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突出育人的整体性。

以上变化中,用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本次修订的一个革命性变化,是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01年之前,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双基”;2001年版课标明确了三位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2011年版课标丰富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在“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四基四能”目标。纵观课程目标的发展,本质都是在做“加法”,而以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数学课程目标则是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新建构,实现了质的飞越,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和高中课标(2017年版)提出的“三会”完全一致,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三会”作为目标促成了整个数学教育目标的统一。

围绕“三会”的数学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一个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数学新课标”总目标中提出22项具体要求,将其分出层次,可以构建数学学科独有的三层目标体系。该体系自下而上呈生长性。“四基四能”作为基础性目标支撑起数学核心素养这座大厦;由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阶段性,在小学阶段明确了11个核心素养表现(这11个核心素养表现由2011年版课标中的10个核心概念和本次课标修订新增加的“量感”组成,称为核心素养表现)作为中间目标;“三会”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框架为一线教师的概念理解和实践操作指明了路径。

2.为什么这样“变”

第一,课程目标的变化是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发展角度看,20年前的核心问题是“有学上”,现在是要解决“上好学”、提升教育品质。用数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的出发点就是着眼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学科发展而言,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教学关注的多是结果(结论),淡化了过程,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实现。例如,数学的眼光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它强调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研究的对象,关键在过程。因此,将“三会”作为课程目标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目的是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由原来六个模块整合成现在的两个,图形与几何由原来的四个模块整合成现在的两个。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合并,而是突出了内在的一致性,有利于明晰其中的大概念,从而实现用少量核心知识的学习对更多知识的深度覆盖。同时,综合与实践领域调整比较大,明确了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其中,含有新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改变了传统综合与实践只重运用的历史,项目学习则开启了数学建模的大门。

第三,“数学新课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学业质量评价模块,这样的变化突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解决了以往教学中教、学、评的目标和要求不一致问题。第一次完整回答了教学的三个核心问题:带领学生去哪里(目标)、怎么带领(过程)、是否到达了那里(评价)。

还有一些改变是在结合实际、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的,如衔接问题。这种人为造成的“断层”给教学带来很多困扰,也严重影响教育品质的提升。

3.“变”了怎么办

教师对新变化要有正确认知,要认识到基于教育发展的变化是好事。但也要看到,新变化绝大部分是对2011年版课标的继承和发展,有些概念变了并不等于完全抛弃,如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中依然能清晰地看到“四基四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只不过用核心素养描述比原来更清晰、明确,更加突出育人导向。有些没变的需要考虑与核心素养对接,如以往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研究“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就是在培育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的素养。因此,教师要本着“守正创新”的态度学习和践行新课标,让其真正成为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引擎。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课标数学课程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