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精神贫困问题略论

2022-12-28弓珊珊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4期
关键词:贫困户农民群众

弓珊珊

乡村振兴战略除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和巩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中难以攻克的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脱贫农民的返贫问题。造成农民贫困的不只是显性物质基础上的贫困,更多的是隐性的精神层面上的贫困。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农民贫困问题就此消失。为防止已摘帽的贫困户返贫,不仅要注重物质基础上的脱贫,更要加强对精神贫困问题的分析研究。

一、精神贫困概念的简述

从概念角度看,农民精神贫困是一个与农民物质贫困相对立而存在的概念,它指的是农民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思维惯性、理想信念不能较好地或者根本不能与其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匹配,使得农民的精神状态落后于农村物质生产方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历史持久性、动态转变性与较强隐蔽性等社会性质。具体表现为农村贫困群众缺乏追求理想物质生活的原生内在动力,对政府或是社会各界的扶贫帮助有着较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对脱贫攻坚工作主体的定位未从外界帮扶转换为农民主动作为。

从哲学的角度看,精神贫困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精神贫困具有相对独立性,当精神贫困现象聚集出现时就会反噬社会物质基础,造成物质贫困。哲学是具有思辨性质的科学,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辩证关系存在,都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造成农民贫困问题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农民自身强烈的脱贫愿望是内因,是原生动力;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外在帮扶是外因,是辅助条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扶远不如贫困群众发自内心想要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作用大。解决农民的精神贫困问题才是巩固脱贫成果和做好防止返贫工作之最根本、最核心所在。

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来看,造成精神贫困的原因是缺乏对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精神指引、思想教化、政策培训与文化熏陶。贫困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对贫困农民进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引导,将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进行语言上生动化通俗化修饰后对农民群众进行讲解,使他们了解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克服其对国家政策帮扶的依赖心理,自觉主动踏上勤劳致富奔小康之路。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硬性指标的不断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村贫困群众已摆脱物质贫困的束缚,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更应警惕精神贫困造成的返贫危机,重视已经出现的部分精神贫困现象。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脱贫意愿不够强烈

曾经的贫困地区大都存在交通不便利、网络不畅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间接导致了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文化交流闭塞、思维模式因循守旧。部分贫困群众有着“命里无时莫强求”的封建迷信思想,认为贫穷是上天注定的,自己是无力改变的,因而一味地等待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帮扶与援助,没有充分意识到由内而外的自主能动性与自发创造性才是脱贫致富的核心动力,农民群众自身才是创造财富的关键要素。

(二)思想封闭落后,思维顽固守旧,排斥新生事物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基础,至今依然处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升级的时期,农业依旧是农村人群的主要甚至唯一经济来源。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文明使得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了故步自封的经验式思维模式,难以接受新兴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工业文明带来的文化冲击。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束手无策,不会创新思维,不会灵活运用思维方法,更是使精神贫困问题加剧。

(三)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价值观念滞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落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水平不高,精神营养不丰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匮乏,思想价值观念落后,缺少自力更生的能力。一些贫困群众在享受到扶贫政策红利之后衍生出“争当贫困户”的畸形价值观,认为有政府政策来兜底,有社会爱心人士来帮扶,逐步滋生出麻痹懒惰、不劳而获的错误心理。这些贫困户存在不同程度上脱贫难、返贫易的问题。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精神脱贫的路径与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精神脱贫的路径与策略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展开实践。

(一)以“智”为突破,加大文化教育产业扶贫力度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个人性格的养成与能力的提升,社会制度的变革与人类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能够拓宽人们的眼界,转变人们故步自封的定式思维。要切实解决已脱贫群众的教育问题,出台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困难群众教育立法机制,切实减轻困难群体子女上学经济负担,拓宽大中小学生助学贷款受众范围,提高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额度。出台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资源配置,完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到数量与质量并进,切实提高乡村教师个人素养水平与教学业务能力。

(二)以“技”为突破,拓宽困难群众经济收入来源

农村贫困户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来源渠道单一。农民群众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模式,农作物收入是部分贫困户唯一的经济来源。贫困地区大多交通闭塞,地形崎岖,青年人口流失率较高,二三产业实体经济发展较为困难,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少。鉴于此,要引导困难群众学习手工业、服务业等相关技能,有针对性地对失业人群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困难群众的再就业,提高广大农民的学习能力和致富本领,以产业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产业化规模水平。

(三)以“育”为突破,转变困难群众守旧思维方式

精神贫困概念的落脚点在精神层面上,要着重在精神教育领域突破。不仅要解决困难群众的子女教育问题,更要培育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内在原生动力,使其树立“勤劳致富靠自己、美好生活凭自己、实现梦想仗自己”的自力更生价值观,树立脱贫光荣的正确心理导向,培育人的自我主体价值意识。乡镇党员干部要努力做好困难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培育“勤能补拙、勤能致富”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家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摒弃落后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结 语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要持之以恒地守好脱贫攻坚的防线,做到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两手抓”,以物质脱贫推动精神富足,以精神富足带动物质水平的提高,切实提高对精神贫困问题的警惕程度,通过政策完善、心理疏导与技术帮扶等方法帮助困难群众克服对贫穷落后的恐惧心理,确保已摘帽贫困户永不返贫。

猜你喜欢

贫困户农民群众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