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成要素、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2-12-28黄卫群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话语

黄卫群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目前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基础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功能、特征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创新、提升研究。陆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应从更新话语理念、挖掘话语资源和优化话语载体等方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的清晰度与传播的有效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话语权研究,侧重于话语权的内涵、本质以及提升话语权的研究;四是着重于话语困境及解困路径研究,从网络发展、话语自身的缺点等方面对造成困境的原因进行阐述,根据不同原因提出创新话语内容、丰富话语形式、完善话语载体、转换话语表达等破解话语困境;五是集中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重视网络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针对互联网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刻论述,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出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外传播窗口,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转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载体,在教育内容进头脑、主流意识形态领思想、科学价值取向塑三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2]。因此,本文从思想政治话语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着重研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生命力、感召力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成要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话语内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遵循的话语规则、规律和规范,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规范话语表达,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下接教育对象的思想价值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浓厚政治性、理论性、宣传性的政治话语、理论话语、宣传话语等多种话语形态。

第一,为完成一定政治任务而形成的政治话语,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纲领等,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着不同的政治任务,每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时代特点与时代任务的不同,体现着不同的时代气息与时代话语,但总体上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都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目标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时而新。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思想、理念等进行系统整合的理论话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提炼等,其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在其建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首要原则,同时在实践中又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需要,与时俱进提炼新表达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育新人、塑三观、树理想的重要使命。

第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而形成的宣传话语,包括标语、口号、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其具有明晰的思想指向。宣传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宣传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旨在通过口头、书面等不同介质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3]。总的来说,宣传话语以其广泛性、平实性、蓬勃性的语言,反映时代特色,突出社会要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时代化、大众化、普及化,从而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激发人民、振奋人心、凝聚人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

话语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起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其作为一种外部条件,动态地调试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转换与传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系统而言,传播环境就是一种序参量,约束与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具体样态和根本特点。”[4]

良好的话语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传播的必要保证。从当今社会看,大致可以从线下社会环境和线上网络环境两方面入手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序深入发展。

首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大环境筑牢第一道防线,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基础保障。其一,党的全面领导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环境。党的全面领导在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变色,同时也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上的一体化传播矩阵,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本质方向,从而创造良好环境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传播与优化;其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应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变革,新阶段上的一系列新成就使得新理念、新思想落地生根,走入人民群众中间。

其次,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环境主导权拉紧第二道防线,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传播动力。一是主流官方媒体创设清新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主流官方媒体作为党和国家对外传播的发声主体,遵循一定规律,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任务,面向全世界人民,传播中国话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打造网络环境的红色底蕴;二是网络强国战略构建网络空间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5]在网络强国战略指导下,坚持走网络群众路线,不断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网络空间建设,深刻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建设清朗网络空间。

总体上,线下社会环境和线上网络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社会环境是一个宏观系统,一定程度而言,网络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环境从宏观层面决定着其他方面;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消极反作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愈发凸显。网络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获取、传播、交流,但同时在整个大系统中,网络空间以大量碎片化信息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难以在短时间内判别信息的真假、好坏,这使得一些不良信息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起着消极影响。因此,正确把握线下和线上两个方面,辩证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集中构建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的良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

话语主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表现为主体性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其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是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教育者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构建、传播和提升任务,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使命;其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教育者主导作用下的主体地位,尤其是随着社会转型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教育者发生了新的转变,新发展新思想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愈发觉醒,在具体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选择地进行二次转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中介环节,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桥梁,在情感、交往、实践等方面起着粘合剂作用。

在教育者方面,教育者不仅泛指思政课教师此类个人主体,而且还包括党和国家、主流官方媒体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和审定专家等此类组织主体。不同层次的话语主体互相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传播、提升的系统。

在受教育者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导下充分发挥着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两方面。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为个体的能动性。受教育者作为新的主体,以自己重新建构的话语对外进行输出,即“根据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及社会实践,对话语传播主体的话语进行再加工和创造,进行个体化的表达和诠释”[6],以此影响同化周围其他个体;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客体性表现为个体的接受性。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主要是接受教育者所传播诠释的内容,其思想意识会受到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由教育者起着主要决定作用,受教育者则主要是接受、听从、认同。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

不同层面的问题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了多重挑战,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生命力、感召力不足的现实困境,方能抓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着力点。

(一)话语内容层面:专业用语削减话语解释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特定的话语内容,其内容表达极具专业性、理论性、学术性,这些固有特点削减了话语解释力。具体来说,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宏大叙事,与实际生活和“微观世界”脱嵌;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的专业性,单一式灌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边缘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跨学科研究,多维度跨越融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

宏大叙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微观世界”脱嵌。宏大叙事对于塑造党的形象、国家形象、铸牢意识形态根基能起到整体作用,但忽略了微观层面生活话语的构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微观世界”脱嵌,即疏离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经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束之高阁,缺乏实践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达不到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浅显易懂的要求。

专业性话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边缘化。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中指出:“话语作为认知和认知评判的发展阶段的那些中介环节被剥夺了”[7]。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所固有的专业表达、专业理论不可改变,文件式、教材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新时代新背景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群体说不上去、对保守思想的困难群体说不下去、对青年群体说不进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陷入“失语”“失声”“失踪”的困境,在实践中和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其背后蕴藏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就失去了相应解释空间,其解释力度也被削减。

跨学科融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跨学科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供借鉴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跨学科融合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收借鉴其他领域的优异研究成果,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生出新的话语活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强调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多视角研究,同时也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属性、学科界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着力点发生泛化,在多维领域、语境中无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的特点及指向,丧失其话语解释的重点、要义及底蕴。

(二)话语环境层面:网络用语削弱话语生命力

伴随着数据信息化以及网络普及化,一方面,良好的网络环境极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向传播,但另一方面,网络异化也致使网络用语异军突起。网络用语在语义、造词、语法等方面均不同于传统语言表达,突破了正常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从网络用语中汲取经验进行创新,但同时网络用语迅速发展成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语言,当下人们更多愿意去听、去说网络用语,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命力。

圈层化网络用语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网络用语的内在特定机理和约定俗成,决定了其特定圈层为彰显特色、凸显风格将其他传统话语隔离在外。随着自媒体发展,不同个体在网络上形成社交圈层,网络用语圈层化也愈加严重,表现出排他性的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突破圈层,即使进入网络平台也面临着鲜有关注、活跃度低、圈层封闭等难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起着消极影响。

娱乐化网络用语导致教育对象缺乏主流话语认同。娱乐化是网络用语的最大特点,网络用语在生成逻辑上并没有严格规范及规律可循,大多是网民在网络上以自娱自乐的形式发起,带有强烈的戏谑性。“从语义结构的多元组合到语义内涵的动态变化,网络语言往往通过不断变化的语词含义达到反复走红,反复流行的效果。”[8]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于其规范性、专业性、单一性,难以获得教育对象的认同,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疏离。

情绪化网络用语导致教育对象片面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情绪化是指网络用语常常带有表达者的主观意愿、情感、态度,其中往往蕴藏着表达者当下的心境或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体现为一种人格化语言。网络用语一方面由于其精简且朗朗上口,另一方面又牢牢抓住大众心理,使得不同主体之间极易获得共鸣,从而迅速走红成为日常用语。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于政治色彩、理论色彩过重,使教育对象固化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理解自己,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没有感情色彩,而仅仅是单一地进行说理、说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在与网络用语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话语主体层面:对话失调弱化话语感召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活动中,教育者从事着具体的话语沟通行为,与受教育者在话语文本、话语输出、话语互动上进行多维度对话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出现消极作用的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代际差异,即“各代群之间因出生年代与成长背景不同而导致价值观、偏好、态度与行为等方面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群体特征”[9],这导致教育者与受教者之间缺乏对话机制,出现对话失调的现象,弱化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感召力。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代际差异导致双方共情对话渐失。其一,教育者在对话活动中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自顾于话语高大不够接地气,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缺乏温度、信度与黏度;其二,受教育者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浓厚说教意味,自动拉远了与教育者的心理距离,双方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两方面原因综合则就造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对话平等性、温情化的失范,最终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开展“共情”对话。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代际差异导致双方良性互动渐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互动中传达着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相对陌生、晦涩的理论,受教育者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无法给予合适且及时的反馈,这就导致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纠偏,最后的结果便是难以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动不足则难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感召力。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代际差异导致双方话语鸿沟渐扩。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角色、地位、取向、目标等不同,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代际差异,因此双方的对话机制很难朝着协调平衡的方向发展,其结果就是教育者“说了等于没说”,受教育者“听了听不进去”,也就出现了话语鸿沟。同时,大部分受教育者的话语取向更多偏向于富有娱乐性、趣味性、轻松性的网络用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成一定冲突,进一步使得话语鸿沟渐次扩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优化路径

面对网络用语的强有力冲击、专业用语的宏大叙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话失调等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一是要着重阐释理论基点,促进“双向破壁”,厚植“四个自信”;二是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实现“出圈传播”;三是要坚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强化人文关怀,达到升温效果。总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释力、生命力、感召力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要任务。

(一)破壁:厚植“四个自信”,增强话语解释力

所谓破壁,是指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性、时代性、多样性,积极寻求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融合,打破横亘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壁垒,让受教育者想听懂、听得懂,厚植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同时也使受教育者主动建立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间的连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破壁”。

第一,反映生活现实以规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脱嵌。一是要注重于反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话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着重于提炼促进美好生活的政策,以及美好生活理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让受教育者看见美好生活正在落地、落细、落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自信,使受教育者愿意听;二是要坚持宏大叙事和生活话语相统一。思想的宏观引领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话语表达,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地气,“以大众化语言讲出受众的‘心里话’,以‘接地气’的受众思维贯通主体和受众之间的话语表达机制,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有效性”[10],与时俱进提炼新表达,形成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而让受教育者听得懂。

第二,构建话题空间以规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边缘化。一是要着重回应群众关切,着力于阐释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必须要致力于阐释清楚不同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什么发生变化,当前时期党和国家要做什么,以及今后党和国家要怎么做等,而不仅仅是通过贴标语等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致力于构建消弭分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实现受教育者从了解、理解到认同的动态建构;二是要用问题设置议程,构建双向度话题空间。要使受教育者厚植“四个自信”,关键在于道路要坚定、理论要鲜活、制度要全面、文化要破壁,教育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进行深层次剖析,以问题设置议程倒逼受教育者在问题中追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厚底蕴,促使受教育者在延展性话题空间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使“四个自信”更加强劲。

第三,明确跨界限度以规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一是要站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科立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为主体内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成就及经验等为重点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首要原则,按照“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1]的明确要求,旗帜鲜明地体现其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铸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根”与“魂”,把握好跨学科交融的限度;二是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性。在其构建过程中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全面覆盖,又要突出重要着力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为指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加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引导受教育者在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二)出圈:构建分众话语,提振话语生命力

所谓出圈,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中,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分众话语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溢出其原本归属的圈层,超越特定的场域、范围、领域,在不同圈层之间得到扩散或发生跨圈交互,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广泛反复传播,引起积极广泛的正面社会影响。

第一,推动分众话语和大众话语互补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大众化。一是要把握圈层个性与共性的一体两面性质。以“圈”而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的过程中,既要防止过度追求适应新兴圈层的标新立异化语言,又要防止忽略不同圈层之间固有的共性,一味追求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和大众话语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适应特殊多样需求,抓住圈层个别化的一面,大众话语则适应一般基本需求,抓住圈层之间相似性的一面。以圈层个别化和圈层相似性的相互衔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全方位多向传播;二是要创新话语形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大众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需要根据不同圈层的特点,融入各圈层的特殊差异性需求,形成“一个圈层、一种表达”的话语,又要保留其中通俗朴实又具有教育性的话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底气。两方面结合更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和大众话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大众化的目的。

第二,构建丰富深刻的思辨空间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深层化。一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阐释以促进受教育者探讨其话语的实质性内容。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的过程中,要注重其表达的逻辑结构,有意识地在其话语表达上设置“不确定性”和“留白”,形成具有“召唤结构”的深刻思辨空间,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深层召唤,摒弃单一迎合受教育者的娱乐化、情绪化表达,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使受教育者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背后所传达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促进分属于不同圈层的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多重探讨;二是要借鉴网络用语促使受教育者主动传播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思想的前提下,通过借鉴网络用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简凝练,着重反映时代特色,突出社会要求,再转化成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话语,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从而促使受教育者主动传播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作为二次传播主体在不同圈层之间进行深层次探究。

第三,打造一体化全媒体传播平台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普及化。分众话语的构建仅仅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层面的创新问题,新的话语表达还需要借助良好传播平台,打造一体化全媒体平台是取得理想传播效果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构建从上至下、从高级到低级、从理论到生活的一体化全媒体传播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传播提供基础保障。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优质、与时俱进的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集中构建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的一体化传播矩阵,打造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一体化传播格局,使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的普及化、全员化传播;二是要牢牢掌握全媒体平台主导权,生产优质内容加大宣传引领,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传播提供内生动力。紧跟网络强国战略打造全媒体平台的人民底色,增强全媒体平台人民底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全媒体平台建设,传播好中国话语、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群众化、普及化。

(三)升温:强化人文关怀,提升话语感召力

所谓升温,是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坚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在话语的创新转换中要强化人文关怀、注重以人为导向,适应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话语的粘合剂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温度、信度、黏度,关键就在于要把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是否满意、是否高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检验标准,通过共享话语、构建反馈机制和情感空间来提高话语感召力。

第一,构建情感空间以实现双方“共情”对话,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温度。一是要构建足够情感空间,促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情感认同。“‘情’的持续和‘意’的进展表现为‘胶着’在一起的一个过程,‘情’是‘意’的启动者,并和‘意’一起发挥作用,而‘知’在‘情’‘意’之后……所以,知-情-意-行实际上是‘情-意-知-行’。”[12]因此,增进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情感认同从根本上影响着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内心里的自觉认同,以此使受教育者积极与教育者交换看法、观点、意见等,自觉主动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教育者要主动走进受教育者,激发深度“共情”对话。教育者需要走入受教育者内部,以真诚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的身份打动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认为教育者懂自己,主动与教育者进行深层次交流对话,尤其是精神情感层面的互动,以此促进双方之间的情感共鸣,加深双方情感力量的深层交互,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能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受教育者在情感上的深度感召。

第二,畅通对话反馈以促进双方良性互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度。一是要关注受教育者的“不知”状态,保证对话链条的连续性。教育者应少使用程序式语言,在实践中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跌宕起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通过表情、姿势、声调和语气的变化将话语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13]。并且,教育者应提前了解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现实需求等,针对受教育者已知内容可让受教育者进行充分展示,以此增强受教育者的话语信心;针对受教育者不知内容重点进行再解释,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印象,从而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对话空间,贯通对话链条,促使双方互动;二是要让受教育者直接进行反馈,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输出内容与受教育者接受之间的偏差。倾听受教育者的反馈,除了直接的面对面沟通对话以外,还可采取调查问卷、个人书面意见等形式,但这些都必须摒弃形式主义,不能将反馈与利益挂钩,要让受教育者敢说话、说真话。在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之后,有针对性地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及表达方式进行转变,纠正未反馈之前的话语偏差,以受教育者的反馈意见为指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话,促进良性互动。

第三,坚持共享话语以弥补双方话语鸿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黏度。一是要坚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融合受教育者的多样性话语。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话语取向,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转变,强化对话过程的关怀、关心、关切,使受教育者充分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温度,以此增进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信度、黏度。同时,教育者要吸收接纳受教育者话语中的优异成分,以受教育者的话语作为案例导入开展延展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人文精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可接受性;二是要构建平等对话关系,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教育者要承认双方的平等对话关系,要尊重受教育者理性发声的权利,“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和他者性的转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体共生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主体间的共在、共生、共享”[4],引导受教育者合理使用话语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传播。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着力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生命力、感召力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次,要创新话语表达,着力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众话语和大众话语相互补充,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连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持续出圈”和“双向破壁”;再次,要强化人文关怀,注重以人为本,加强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能量,在全社会形成构建、传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良好氛围。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守好传播主阵地,适应时代新要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解释力、生命力、感召力,担当聚民心、育新人、展形象的重要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话语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生活教育”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