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天文学家
2022-12-27北方
北方
夜已深,树梢间渐渐升起来一弯明月,透过一个大户人家的半旧翠绿色窗纱,照在一个小姑娘身上。她半跪在木桌前的椅子上,手举着镜子,镜子里正好映出月亮。
“咦?月亮又小了,怎么回事呢?”
小姑娘歪着脑袋,露出沉思的表情,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就像天上的弯月。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笃笃!笃笃!”
敲门声响了两下,又停止了。
“小姐……小姐,睡了吗?”
声音非常轻微,可小姑娘马上听出是奶娘的声音,立刻屏住呼吸。
“哎,又来催我睡觉了……”小姑娘小声地自言自语,情不自禁吐了一下舌头。
门外没有动静了,可有经验的小姑娘可不敢轻举妄动——奶娘在门外听声儿呢。她连大气都不敢出了。万籁俱静,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吧?
狡猾的奶娘可没有马上离开,嘴巴贴着门缝教训道:“哼,别以为骗得了我,肯定又看什么月亮了,半宿半宿不睡……姑娘家家的,看这个有啥用?”
可小姑娘就是不开门。奶娘没有办法,只好举着蜡烛离开了房门,睡觉去了。
小姑娘这才舒了一口气,得意地一跟头翻到床上,却高兴得过了头,脑袋一不小心撞到了栏杆上,“哎呦!”
这个小姑娘,就是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算学家王贞仪,她打小就对月亮呀,星星呀格外着迷,脑袋里有无数小问号。
“月亮为什么会发光呢?”
“月亮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变得圆圆的,又变成弯弯的镰刀?”
慈爱的祖母总是抚摸着她的头,轻轻叹口气:“这孩子呀,怎么不爱女孩子描龙绣凤,像个男孩子呢!”
每当这时,小贞仪就不服气地说:“谁说女孩就非要调脂弄粉,我也想当大丈夫,立英雄之志!”
她还特别喜欢数学,有空就写写算算,长大后还耗尽心思写了《筹算易知》《术算简存》等科普著作,介绍筹算的有关知识,是古代非常难得的介绍数学的科普著作。
但王贞仪最爱的还是探索星空的奥秘,每当夜深人静,她就披风饮露,独坐户外,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她一边观测,一边开动脑筋,琢磨着其中的奥秘。
经过多次观测和模拟实验,她终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在《月食解》著作中,她说,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虽然太阳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阳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侧面,成了半圆月或弯月;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地球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可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在天文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认识。
作为一个女科学家,王贞仪的科研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受到很多冷嘲热讽。尤其是一些封建卫道士,说女孩子的正事儿就是做饭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王贞仪并没有被这些闲言碎语吓倒,她在一首诗中写道:“ 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地顶住封建禮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
正因为王贞仪的杰出成就,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把她与班昭并列,称“班昭之后,一人而已。”不仅如此,王贞仪作为女科学家也被国外媒体广泛报道,她的形象被印在外国的明信片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自然》杂志将她选入“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