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场语的融入感
2022-12-27张涛
摘要:伴随着广播电视事业及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递任务,致力于更高效地为观众传递更多的一线信息,展现独特的传播魅力,观众对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文章采用理论结合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模式化现象。尤其是在开场语中,不少出镜记者出现流于形式、套路化表达,语言过于呆板,没有传播现场客观情况,甚至出现以“我”为中心展开报道的现象,难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文章经研究得出结论:出镜记者要完成一个合格、完整、精彩的现场报道,必须由一个好的开场语开始,开场语甚至对现场报道是否成功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提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开场语应当摒弃套路化用语,走出以“我”为主的误区,要有“融入感”,让观众产生“带入感”,旨在为研究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场语的客观性、多样性、生动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场语;方位介绍;融入感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173-03
一、以“我”为主的误区
很多节目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大致如下。
案例一: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是在2020年XX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起点,大家看在我身后参赛选手们已经集结在了这里,等候着比赛的正式开始。那么今天的比赛线路……
案例二:
大家好,我是XXX台记者XXX。这里就是XX市XXX会议的主会场。现在是早上的七点四十五分,距离大会的开幕还有一个小时十五分钟。我们看到我身后的工作人员已经就位了,他们正在等候代表们的到来。在我身旁的同事们也在对摄像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一会儿这里的会议有哪些內容……
案例三:
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深圳最繁华的商业区华强北商业区,您可以看到我的身后是一个非常大的超市,两边全部都是餐馆和写字楼,在我的右手边就是非常著名的华强北商业街了。在这条街的两边都是商场和餐馆,车流量和人流量都非常大,可能是五一节快到的原因,今天这里的车流量都要比平时多一些……
相信大家对于这样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开场白并不陌生,可以说是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已经成为“行业标准”。很多出镜记者,一上来就是“这里是……”“我现在是在……”“我现在的位置是……”之类的表述。再者,就像以上三个真实案例当中的三位记者,紧接着就是“我身后……”“我的左手边……”“我的右手边……”“我的正前方……”这一系列的“套路表达”。这样的表达方式,貌似能较快地将观众带入现场,了解记者所在的位置。但需要探讨的是,是不是每次出镜报道的开场都需要这样介绍?这样的表达是不是规定动作?为什么很多出镜记者都要以“我”为中心,展开报道?如果不这样说,记者们又该怎么说?又能说些什么?
二、出镜记者不能以“我”为中心
每当有新闻事件发生,不管是突发事件,还是重大新闻,不管是主题性报道,还是调查性采访,不管是定点出镜,还是移动报道,都需要出镜记者在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这种需要,既是记者职业本身的属性,也是记者所属媒体的责任担当,亦是广大观众对真相的期待所致。所以,当出镜记者到达新闻现场的时候,第一时间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把现场的真实情况传递给观众。也就是说,真实性是出镜记者最基本的追求。这既符合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出镜记者最起码的职业素养。
所以出镜记者在开展现场报道时,首先要重视新闻事件本身,客观描述现场情况,高效传递新闻信息,表达的是真实感受和新闻采访结果。现场报道客观、真实是一个合格的出镜记者应该坚守的原则。出镜记者的出发点是新闻事件本身,而不应该也不能是记者本人,记者更不能以“我”为中心来进行现场报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具体而言,“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常态,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则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始终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恣意蔓延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1]。
以前文所展示的三个案例来分析,案例一的记者,选择站在比赛出发起点的参赛人员前面,将真正的新闻核心人物放在了自己身后,不应该如此选择出镜位置;案例二和案例三的记者在选择出镜位置时虽然考虑到了现场环境,只是在表述时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让现场的其他人物和环境围绕自己来展开介绍和报道,就不太妥当。
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源于出镜记者没有以新闻核心人物和事件为报道中心,而是把自己放在了摄像机镜头和新闻核心内容的中间,把真正应该展示给观众的信息挡在了身后。记者以为自己到了现场,就要先说话;以为自己在现场,就要站在新闻核心内容的前面;以为自己要完成出镜报道的工作,就要让正在发生的新闻给自己做背景。往小了说,这是记者不细致钻研、反复斟酌,参照了大多同行的做法而为之。往大了说,这样的出镜报道,恰恰反映出有些出镜记者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到了新闻现场以完成工作为目的,以表现自我为乐趣,不顾及现场其他人的感受,不考虑新闻传播的效果,不在乎报道内容的真实与精彩。
其实道理很简单,新闻现场的建筑物、事件和人物,并不是“天然”就在出镜记者的身前身后、左右手边,而是因为记者选择出镜的位置“导致”它们出现在以记者为中心参照物的新的方位上。这个新的方位,是出镜记者赋予的。
记者这样的描述,对于没有到新闻现场的观众来说,听着报道看着画面,能够明白现场情况吗?那些准备出发的参赛者、准备开会的工作人员、路口的超市……难道不应该有准确的定位和表述,才能更容易让观众建立方位感吗?观众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些新闻内容真实存在于什么地理位置,正在哪个方位上发生着、进行着、朝着哪个方向发展着怎样的事件。
那么,要描述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关联的人物、场景等内容应该怎么说呢?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怎样开场,才能既说明情况又能把方位表述清楚呢?不以“我”为中心,应该怎样开展出镜报道呢?
三、现场报道应该怎样开场
对于现场报道的开场白,出镜记者在介绍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现场的时空时,有些话完全可以不说,或者不用放在开头说,不用直接说,更不必非要说“在我身后……”,而完全可以采用很多别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在很多新闻报道节目中,直播演播室主持人连线出镜记者时,往往会提到“我们的记者XXX就在现场……”“让我们来连线在……的记者XXX”等导入性话语。所以当出镜记者做现场报道时,开场白中如果不是变化了位置,或者位置有更具体的细节,完全可以不必再介绍自己所处的位置。
案例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前央视记者出镜报道
出镜记者:正如你所说,这里将会举行“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欢迎仪式,他们将会在这里下车步入人民大会堂,我们一起带大家来看一下现场的情况。今年我们将会隆重地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那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时刻,中共中央决定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意义非凡!我在现场最直观的首先一个感受,那就是非常隆重的这种庄重和喜庆的氛围。
在我对面的天安门广场,为了迎接建党百年而装扮一新。而在我身后的欢迎仪式现场也呈现出了一个红色的主基调。届时在红毯的两侧会站立共和国的礼兵,而在东门外的广场上,也会非常气势壮观地依次排开紅旗旗阵。
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当中,在台阶的下方,还有一些非常可爱的青少年代表,这些学生都是来自北京的各个高校和中小学,届时他们会以最饱满的热情来迎接“七一勋章”的获得者……那么我在现场还有一个细节发现,那就是现场的这些学生们的带队老师告诉我呢,届时学生们的手中除了鲜花,还会拿着国旗、党旗。而大学生党员在胸前还会佩戴党徽,其实这样的细节也彰显了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好,稍后我们将会迎来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代表,让我们共同迎接他们的到来吧。时间交还给演播室。
演播室主持人:谢谢来自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严於信,欢迎仪式的现场已经准备就绪,等待着功勋党员们的到来。
可以看出,这期直播节目中,演播室的主持人与在新闻一线的出镜记者在报道的语言配合衔接上是很成熟的。演播室主持人在引出现场记者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现场记者所在的位置,现场记者直接接话报道内容就好。对于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大多数的观众是很了解的,而且从电视画面中观众也能看到现场的情况。而观众更想听到的是主持人介绍画面之外的内容,那些画面没有呈现出来的信息。
而在案例四的报道中,央视记者也不能免俗地说到了“我对面的天安门广场……”和“我身后的欢迎仪式现场……”,其实,对于这样的描述,完全可以改成“欢迎仪式的现场就设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而在东门外的天安门广场上……”,这样更容易让观众明白现场情况,进而更准确地了解位置关系。
甚至对于这段现场报道后边的内容而言,这样的位置介绍可以考虑去掉。观众最想听新闻背后的细节,哪怕记者换一个方位和角度,只要画面中有铺着红毯的台阶和青少年队伍,就可以了。
另外,有些出镜报道的开场完全不用介绍记者所处的位置,记者的身边有什么,而要说的是现场有什么,记者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意味着什么等。
案例五:2011年东日本发生大地震央视记者董倩现场报道
这是一个并不大的渔村,人口5000人,其中有400个是渔民。渔船呢有55艘。其实你通过我们的镜头就可以看到这次的海啸给这个地方带来的是什么样的冲击……你看渔港几乎已经全部被毁,渔船现在还是七零八落地躺在陆地上,还有远处满地都是撒满的渔网,还有那个地方就是一个制冰厂,在平时这个鱼打来以后呢,制冰厂马上把冰送出去,然后这个鱼迅速地被鱼贩子送到全国各地。但是这一切在海啸到来之后全部都结束了,刚才我说的这些损失加起来达50亿日元左右[2]。
在这段直播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并没有介绍自己的位置,也没有说渔船、渔网、制冰厂和自己的方位关系,只是带着观众通过摄像机观察现场的情况。因为记者的报道重点在后续的内容中,主要报道这次地震、海啸、核污染事件给当地渔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曾有一位出镜记者报道古城春节庙会,她站在古城主要的街道上说:“我现在就是在某某古城的中央大街上,在我身后已经有很多市民朋友在大年初一来到这里逛庙会、买年货、品美食。”但在画面中可以看到逛庙会的人来来往往,正不断从记者身边经过,来回交织,并没有记者口中的前后之分。然而,记者惯用的“身后”这个词,却把现场热闹的人群与记者生硬地剥离开来。这个记者的报道缺乏真实的感受,记者将自己作为报道者和现场划清界限,让报道失去了现场感。
由此可见,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并不是非要用介绍自己所在位置来做开场白,新闻现场的事物并不是一定要和记者发生坐标关联。而且,如果要介绍记者所处的位置,也可以采用很多新颖、巧妙的方式方法。
案例六:2013年,G20峰会前央视记者现场报道
2013年,G20峰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央视记者做了一个探访圣彼得堡的报道,其中有一个段落,记者走在涅瓦河畔,对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彼得要塞。在这样的场景下,常见的报道开场或许是这样:
“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涅瓦河畔,在我身后就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彼得要塞。虽然隔着一条河,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彼得要塞的雄伟壮阔。当年彼得大帝就是从那里作为原点建设圣彼得堡……”[3]
这样对不对?好像也没有错,甚至很多记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的表达。先交代地点、环境、方位关系,再介绍地点的意义,记者自己也置身于画面中。但这样的报道方式,彼得要塞只是在出镜记者“身后”遥遥相望,记者并没有真正融入现场。而记者是这样报道的:
“这次的20国峰会为什么会在圣彼得堡召开呢?有一个一目了然的原因,那就是圣彼得堡乃是整个欧洲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你看在涅瓦河畔,(记者用手指,镜头随之摇向河对岸)那就是彼得要塞,当年彼得大帝就是把这里作为原点来建设整个城市。他的原意要把这里建设成为北方的威尼斯,所以他从意大利、法国请来了最好的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从这里来创造这个城市……”
记者没有用“我现在是在……”和“我身后……”这样显性的方位词作为开场语,而是选择单刀直入。出镜报道最重要的首先是与会议有关的信息,即使要介绍环境和位置,也是直接把自己放进现场,用“这里”来指代彼得要塞和圣彼得堡,再辅以“用手指”,既展示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又准确交代了彼得要塞与涅瓦河的地理位置,还引导观众在现场空间转换视角,带入感极强,交流感自然。这样的方式,直接把记者、观众和现场融合在一起,突出的是新闻事件的内容解析,产生强烈的现场感,真正体现了记者出镜的意义。
四、结语
诚然出镜记者应该带着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到达新闻现场,应该融入现场完成报道,传递真实信息,表达切身感受,但这并不是要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置于新闻事件和当事人之前,以自己为核心,以自己为重,更不能完全以自己为参照物和坐标,让现场的事物和人物,都从记者所处的角度去介绍、报道、采访。可以说,只有记者在现场报道开场语中不说“我现在是在……”和“我身后……”等套路性话语时,才能获得更多有意义的发现,捕捉更多的细节,进而输出更精彩生动的报道。
参考文献:
[1] 刘静,邓秀军.出镜记者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7.
[2] 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61-62.
[3] 詹晨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94-95,85-86.
作者简介 张涛,本科,一级播音员主持人,太原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管理部主任,研究方向:出镜记者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