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驱动的主流文化呈现
2022-12-27胡洁
摘要:近年来,主流文化的宣传与引导逐渐深入亚文化平台,它对亚文化的认同和呈现主要体现在政务媒体的进驻与协同层面。其中,B站“共青团中央”账号的发展无疑最具有典范意义。它基于对年轻人文化特色的认可,以温和亲近的形式对主流文化进行自身政治性的包装,在重塑自我形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亚文化的内部,使两者在形态上趋向融合。因而文章以B站“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视频为样本,采用幻想主题的修辞分析方法,探讨青年群体在观看视频时,如何共享主流文化的幻想。研究主要对视频中的弹幕作具体的分析,一一阐述主流文化所涵盖的传统性、民族性与包容性,在内容呈现的基础上得出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国力日益强盛等幻想类型,这些共同构成了修辞视野下主流文化中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主流文化;“共青团中央”;弹幕;幻想主题;B站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3-0111-05
一、引言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博弈贯穿了人类历史。在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中,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有了清晰的划分,即认为主流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以权威的形态对亚文化进行“收编”,而亚文化作为社会边缘群体的小众文化,尽管具有明显的风格化和反抗意识,但也难逃最终被“收编”的命运。两者处于一种不可兼容的二元对立的动态发展状态。
但随着媒介技术的演进,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具有统一价值导向的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所传递出的小众、独立、前卫更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成为他们标榜自我的风向标。此时,亚文化群体依靠媒介手段创建如B站、A站等具有亚文化特色的平台,以期实现亚文化实践和集体狂欢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两种文化开始展现出一种新型的关系,即主流文化利用主流价值和商业资本对亚文化进行“收编”的同时亦有吸收和包容,亚文化对其进行抵抗之际也并非完全排斥,而是利用“二次元资源”实现自我续存和发展。
基于此,主流文化开始借助亚文化的各种表征符号重塑自我形象,以更具有亲和力的表现形式去贴近当代青年群体,并完成符号表征下的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共青团中央”作为其中的典范,更是将价值观取向融于视频内容之下,借助文化符号来构筑认同。
本文分析B站“共青团中央”发布的视频中的全部弹幕,探讨“共青团中央”在B站空间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B站用户如何通过弹幕建构主流文化认同。
二、文献回顾
(一)主流文化与B站“共青团中央”
主流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具有高度的融合力、较强的传播力和广泛认同的文化形式,是能够在诸多文化中起着主导地位,并具整合和引导作用的文化”[1]。而“共青团中央”作为共青团中央的官方媒体,继入驻微博、微信公众号后,与B站的结合符合主流文化发展趋势,在B站亚文化视域下与Z世代的青年形成对话的空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2021年12月7日,其粉絲数达928.2万,获赞数达1.9亿次,播放数达18.3亿次。
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高级检索功能,以“主流文化”为主题,并含“共青团中央”进行检索,发现其总体发文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具体从文献角度讲,刁金星(2020)从B站总体出发,以二次元文化中主流话语的实践为对象,对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双向破壁融合进行了探究。张艳慧(2018)也从相似的角度对破壁实践中的认同进行了探讨。高雨欣(2020)则从场域理论视角下对共青团中央的传播研究作了详尽的分析。胡雪娇(2021)、缪依桐(2021)、陈悦(2021)、南力瑛(2020)对官媒在B站的传播策略方面作了分析,其中南力瑛运用的相关理论较为保守,在创新性上稍显不足。董璐璐(2018)则将新媒体时代共青团文化与青年文化关系研究置于共青团中央微博平台,为双方在关系上的理解与沟通寻找新方向。陈艺文(2021)、李云松(2021)则以共青团中央的B站账号为主体,对传播现象进行研究。
(二)幻想主题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幻想主题作为一种修辞批评范式受到关注。它是指群体成员在彼此交流之际,本身就存在对各自幻想主题的想象性解释,在这一过程中,双方的幻想逐渐连接并趋于相同。这里的“幻想”与普遍意义不同,更多指从心理层面和修辞视野中对事件本身所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想象式解释[2]。从整体上讲,幻想主要包含幻想主题、幻想类型和修辞视野三个方面。
因而,本文从幻想主题、幻想类型以及修辞视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对幻想主题进行划分与提取,即从叙事层面对宏观意义上的话语内容进行建构。其次是对幻想的类型进行划分,即将相同或相似的幻想主题合并为一类,相似的主题在“复诵”中重现,这是分析不同交流者之间象征性趋同的重要参考;最后是对修辞视野进行重构,在分析幻想主题与幻想类型的基础上,定义不同交流者共通认知与阐释事物的模式,并构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符号聚合理论则是研究群体传播如何通过幻想的分享而逐渐趋同的理论,是欧内斯特·鲍曼根据罗伯特·贝尔斯的小团体传播研究而提出的[3]。
该理论通常用来辅助幻想主题方法,两者的结合实质在于分析幻想者们彼此交流的戏剧性信息,在共享幻想世界的现实话语时,去了解该群体内部的交流过程及内在世界[4]。
基于幻想主题分析方法及符号聚合理论的相关性研究不多,大多集中在话语文本的分析层面,如董天策、杨龙梦钰(2021)就此方法分析了知乎HPV疫苗话题讨论下,健康风险认知中的“女孩疫苗”话语,同时他们还以B站《中国历代疆域变化》视频中的弹幕为主体,探讨了其中网络民族主义认同建构下对国族的想象。鞠玉梅(2021)则以《南华早报》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文本为例,对港媒“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进行了主题分析法与语料库分析法的双重解读。荆伟婕(2019)则对中国主流媒体在Facebook等国际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消息及受众互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国外媒体对中国的幻想主题和修辞视野的建构,并以此为契机,对中国故事的话语策略提出合理的建议。吕山(2021)则将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妇女网作为研究对象,对媒介再现的女性工作者形象进行幻想主题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幻想主题的研究主要是借由文本来对事件进行意义的再阐述,这种归纳性的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本文。
三、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B站“共青团中央”视频作品中的弹幕文本。该视频由“共青团中央”于不同时间段上传。截至2021年12月7日,每个视频的播放量均超过900万次,站内排行1~10不等(见表1)。而本文之所以将其作为样本,除去巨大的播放量加持外,主要还有以下原因:第一,“共青团中央”本身具有权威性。“共青团中央”作为政务媒体,所发布的视频内容即主流文化价值的宣传要旨。与同期的政务媒体和主流媒体相比,它进驻B站早,且关注的粉丝基数庞大,在构建形象认同方面,率先打造“皮皮团”的官方卡通形象,与青年群体达成情感认同上的连接。第二,该视频弹幕构筑了主流文化符号。“共青团中央”在这六个视频中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主流文化的动态趋势,是对主流文化符号的认同式建构。
因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共青团中央”弹幕文本,阐明B站用户在观看政务媒体的视频之际如何建构符号认同,并通过幻想主题分析这一研究方法,探究B站用户成员在观看“共青团中央”的视频时存在何种幻想,并借由弹幕发布了何类想象性话语。本研究于2021年12月7日抓取B站“共青团中央”视频作品中的弹幕文本,共计17959条。
在对幻想主题的提取与区分中,本文主要依照林静伶[5]的观点对幻想主题进行摘取。其一,探析B站青年用户所共享的幻想主题。通过相关弹幕的相似性复现,明晰此类复现是如何借助交流不断内化反演,推断可能存在的幻想主题。如视频中的特殊地点、特定场景都有可能在弹幕交互中产生新的含义,为幻想主题的构成提供契机。其二,分析用户发布的相关弹幕词条。对弹幕文本有基本的判断,在抓取后深入考察视频发布的背景及用户产出的修辞空间。其三,寻找幻想主题的类型。根据上述分析,参考研究提问表,对复现的语义进行基本类别的划分。其四,在划分类别的基础上确定幻想主题,由不同的单一主题整合为幻想类型,建构其中的修辞视野。分析B站用户对这六类视频的观感,以及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认同。
本文主要依照董天策、杨龙梦钰[6]的文章,并根据研究需要修改建立了幻想主题分析的研究提问表(见表2)。
“共青团中央”的几个视频中包含了几个不同的场景,不同场景中主流文化符号的构建则向B站的青年用户展现了内在的价值取向。而本文运用幻想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共青团中央”视频中的主流文化在亚文化圈层中的弹幕文本呈现,探讨主流文化如何在亚文化圈层中进行认同建构。
本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共青团中央”视频中的弹幕的幻想主题与幻想类型包含哪些,主题与类型架构下的修辞语境是怎样的?
第二,修辞语境下的弹幕文本形塑了怎样的认同建构?
四、研究发现
根据视频内容与抓取的弹幕文本,结合幻想主题分析法,本文的幻想主题分析框架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框架,本文的幻想类型分析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幻想类型一: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幻想类型一主要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想象构建中产生的。通过对舞台等场域的灯光布景,还原兰陵王入阵的舞曲。《旧唐书·音乐志》载,兰陵王“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7]。
作为中外千古传颂的经典舞曲,其渊源流变正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真实写照。此时,古今照应,在灯光与烟雾缭绕的战场模拟下,佩戴假面的鼓手举起鼓槌,应声而击,铿锵错落间,身着华服落座的女子举起酒盏,将酒一饮而尽,气势磅礴的形态模拟大战将近的紧迫,配合着鼓声,女子举起琵琶挥手弹之,与鼓乐相得益彰。面具的佩戴仿照古文,华服的色彩红白相间,案几的毛笔落文与书卷透露出古时战事的样态。中国鼓、琵琶、面具、华服、毛笔字、书卷等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影像的呈现下仿若将用户带回邙山大战之时的现场,战士们边舞边唱的“入阵”曲更是气宇轩昂。
在满屏的弹幕互动下,诗词的意蕴借由弹幕形式一一飘过。“江南天子皆词客,河北诸王尽将材”(编号3),“乍歌乐府《兰陵曲》,又见湘东玉轴灰”(编号15),“骁勇无畏披面者,音容兼美陵王也”(编号19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编号421),“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编号57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编号1340)。对视频的观感由诗词出发与传统文化叙事产生共鸣,由此引发诸如“看到弹幕很多诗词觉得好感动”(编号567)的话语。感动是基于情感连接所产生的认同,是情绪外現的佐证。
而《探窗》这首曲目则是以古风歌曲的意蕴为基础,在中华传统故事背景的烘托下运用戏曲元素进行的戏腔演绎。其场景设置与中国古代元素相契合,红色的圆环立于舞台中央,亭台楼阁般的设置模拟古时的意境,同时搭配特有的戏腔声调,三个衣着汉服的翩翩女子缓缓勾起手指,动人地唱出了古代状元郎与戏子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委婉温柔,却尽显悲伤。这三名戏腔演绎者作为国风乐曲的演唱人所进行的国风创造,本身就是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再展开,现代的古风曲加之戏腔,浓厚的戏曲韵味瞬间将视频之外的人们拉入了其中,镜头内与镜头外的联动则是借由弹幕来表达的,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编号240) ,“喜欢梅派青衣的唱腔”(编号359),“如听仙乐耳暂明”(编号458),“今日无事,勾栏听曲”(编号568),“再来亿遍!!!!超好听,太神仙”(编号682),“这才是戏曲在新世纪的正确打开方法[大哭]”(编号789),“千年的传承,我感受到了”(编号848),等等。
除了对乐曲本身和演绎者的赞美外,弹幕中也有对乐曲中的故事有所感伤的词语,间接阐释出古人的四大美事,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编号1021)。在故事的再构造下,美事意即遗憾,抒发了才子佳人未必能修得圆满的境况,“哀”的情节也得到了展现。
除了上述清一色对乐曲的赞美外,弹幕中也出现了与之不同的论调,即对镜头语言设置的不满,如“建议摄像师自挂东南枝”(编码767),“哈哈哈,这摄像师,是谁唱的我都看不清”(编码866),“摄影师明天来军事频道上班,太棒了”(编码1230),等等。摄影师眼中的场景设置与镜头诉说在弹幕外的人们看来是对意境美的亵渎,这种诟病带着些许戏谑和嘲弄,但本质上,这些话语还是希望对传统美进行视觉符号的再重构,其背后真正隐藏的是基于古代意境美的幻想再赏析。但从总体上还是可以看出,在弹幕文本与场景再现的合理情节下,诗词符号与场景符号连为一体,错落时空中的生产叙事是历史场景的再刻画与描绘,古风乐曲的文化展演在此时被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场跨越时空的演绎正是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认同写照。
(二)幻想类型二:中国国力日益强盛
幻想類型二是基于现实视角红色文化场景符号的再构建下产生的。通过新闻发言台的场景与吴谦的话语结合,官方叙事下吴谦的情绪化叙事表达感染着视频前的观众,一句“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了。这盛世,如您所愿”触动着用户群体,哽咽的语言符号包裹着70年间国力由衰转兴的面貌。
基于共同的人物符号,人们与现实的“吴谦”所表达的话语接合起来,记忆建构下的中国已不再国贫民弱,一句句“这盛世,如您所愿,山河犹在,国泰民安”(编号4),“吴大校哽咽了”(编号376),“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编号542),表达着人们心中共同的记忆符号,复诵产生的共鸣效果强化了这一印象,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也由此产生。
而场景中对武汉军运会的展现本身就体现出中国能举办世界级军运会的实力,对其精彩赛事的解说与视觉呈现则将目光集中在中国选手潘玉程身上,他作为中国军人,代表着中国形象,其破世界纪录的创举为中国迎来喝彩的同时,也增强了屏幕内外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如“再来亿遍”(编号35)、“真.大长腿”(编号272)、“绳子:请你尊重我”(编号398)、“如果爱情,不对,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编号779)、“中国NB!”(编号1577)、“前方核能!”(编号2030)等弹幕中对潘玉程的精彩表现所演化出的情绪表达是对中国选手实力的认可,也是对人才培养下的国家实力的认同。
在抗战老兵的影像剪辑中,不同时期的老兵讲述他们的入党动机,有“打鬼子的”“保家卫国的”,还有“为人民服务的”,一帧帧、一幕幕所凝结的岁月写照与话语构建,使老兵形象饱满之余,也为红色文化符号的表意提供了事实。如“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编号152),“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编号290),“英特耐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也一定会实现!”(编号321),“致敬英雄,致敬最可爱的人”(编号766),“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编号823),“这是最后的斗争”(编号2902),等等,这些朴实的话语编织出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国力日益强盛这两种幻想类型在B站用户群体的复诵创造中共同构成了修辞视野下主流文化中的国家认同。在这里,国家认同不仅是个体性与社会性思想意识的再结合,更是修辞视野下群体成员接受主流文化引导的认知、情感与行动意义的再统一,正是话语的正向表达凝聚起了成员的向心力,在主流符号的流通中不断建构国家、民族与个体间的认同意识。可以说,这种认同意识是合法性机制下不同思想碰撞出的具有合理性的认同,不同场景之下,各个人物在扮演自身角色的同时融于故事性的主题之中,在特殊性社会事件的催生下,传播变得合理且自然,而弹幕视频中所形成的场域空间则为其中的群体成员聚集与话语构建提供了“温床”。基于视频内容,结合自身认知所共通的文化符号也深受其中意涵的影响。此时,传播的效果达到了顶点,语言、思想、情绪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这种价值判断凝聚了多种对明暗议题的比较,在主流框架的构筑下呈现出贴合主流观念的一面,它连接着过去的文化传统、抗争历史以及当下现实,认同的维度也包含多个层面。
综合观之,在B站“共青团中央”营造的场域空间中,所形塑的主流文化恰恰与国家认同结合为一体,在修辞社群的互动交流中发挥出最大的认同效应。
五、结语
通过对“共青团中央”视频与弹幕的分析,可以看出,B站用户对政务媒体“共青团中央”所传递的主流文化内容在总体上是基于认同角度所展开的互动。由于B站弹幕本身的设置选项上可根据生产者过滤掉不恰当的话语,所以弹幕本身在包含性上尚存不足,没有办法了解在政务媒体所勾画的空间视域下是否有不和谐声音闯入。同时本文的样本量过少,对“共青团中央”的整体性把握上有所欠缺,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有所改进。但从总体角度来看,“共青团中央”在B站亚文化圈层设置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传递无疑是成功的,激发了人们探讨播放量与弹幕量形成认同支撑的有力佐证,其中所形塑的国家层面的认同也是值得褒奖的。
参考文献:
[1] 王秋波,刘贵丰.让主流文化成为真正的主流[N].学习时报,2012-01-28(1).
[2] 李雯,邓志勇.幻想主题修辞批评略论[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57.
[3] 董天策,杨龙梦珏.国族的想象:作为修辞实践的网络民族主义:对B站《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弹幕的幻想主题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1,43(4):6-29.
[4] 鲍曼E.G.幻想与修辞学:社会现实的修辞批评[J].演讲季刊,1972,58(4):396-407.
[5] 林静伶.语艺批评:理论与实践[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83-85.
[6] 董天策,杨龙梦珏.健康风险认知中的“女孩疫苗”话语:基于对知乎HPV疫苗话题讨论的幻想主题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10):39-45,52.
[7]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4.
作者简介 胡洁,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