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有效性及对氧化应激反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22-12-27辛家厚杨玲玲汪青松俞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神经内科安徽合肥230031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年24期
关键词:西坦奥拉尼莫地平

辛家厚 杨玲玲 汪青松 俞明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类型,发病主要与大脑皮质缺血、海马回缺血性病变、氧化应激反应等因素相关,临床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异常、记忆力衰退、认知功能缺损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一定负担〔1,2〕。近年来伴随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步上升,脑梗死(CI)后VD发病更为频繁,在我国患病率约324/10 万,据调查,仅有2%患者能够得到正确及时的救治〔3,4〕。临床认为,CI 后VD 治疗关键在于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抑制氧化应激、改善神经元〔5〕。现阶段药物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案,尼莫地平作为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在治疗痴呆及改善认知缺损中效果良好,但单一用药靶点单一、疗程长、见效慢,临床医师多推荐联合用药〔6,7〕。当前学界关于奥拉西坦+尼莫地平联合用药的研究逐步增多,但研究内容单一、不全面,本研究旨在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CI 后VD 的有效性及对氧化应激反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收治的81 例CI 后VD 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7~85 岁,平均(66.5±2.1)岁;患病时间8 个月至8年,平均(4.1±1.0)年。观察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48~84 岁,平均(66.8±2.3)岁;患病时间7 个月至9年,平均(4.3±1.1)年。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脑梗死的欧洲治疗指南》〔8〕中关于CI 的诊断标准;(2)符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9〕中关于VD 的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便于追踪随访;(4)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采用其他方案治疗或存在药物过敏史者;(2)合并颅内肿瘤、脑积水者;(3)伴有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者;(4)存在严重蛋白尿者;(5)配合度差,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2821)治疗,口服,3 次/d,40 mg/次,5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1033)治疗,口服,2 次/d,800 mg/次。5 d 为1 个疗程,持续治疗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评价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痴呆基本消失,认知功能、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改善>20%为显效;痴呆程度有所减轻,认知功能、生活能力明显改善,MMSE 评分改善10%~20%为有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MMSE 评分改善<1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认知功能。治疗前后采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MMSE 包含30 个项目,总分30 分,认知功能与得分呈正相关。MOCA 包括注意和集中、语言、抽象思维等14 项,总分30 分,得分越高提示认知功能越高。(3)痴呆程度、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前后痴呆程度由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价,包括独立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定向力等5 个维度,总分5 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痴呆程度越高。ADL 采用ADL 量表评估,涉及穿衣、吃饭、活动、洗澡等10 个项目,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ADL 越好。(4)氧化应激反应。治疗前后空腹采血,以3 000 r/min离心处理,分离血清、血浆,置于-80℃低温保存。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丙二醛(MDA)水平,以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BT300 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血红比容(PCV)、全血黏度中切(BVM)、全血黏度高切(BVH)、全血黏度低切(BVL),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实施。(6)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睡眠障碍、腹泻、腹胀、头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39 例(95.1%);显效 25 例(61.0%)、有效 14 例(34.1%)、无效2 例(4.9%)〕 明显高于对照组〔31 例(77.5%);显效20 例(50.0%)、有效11 例(27.5%)、无效9 例(22.5%);χ2= 5.357、P=0.021〕。

2.2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对比(±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对比(±s,分)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下表同

组别 nMMSE评分MOCA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015.8±2.823.1±3.01)17.9±2.222.5±2.61)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116.0±2.626.2±3.11)18.1±2.025.8±2.81)t 值0.3334.5720.4285.493 P 值0.7400.0000.670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痴呆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痴呆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痴呆程度、ADL 对比(±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痴呆程度、ADL 对比(±s,分)

组别 nCDR评分AD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02.5±0.41.7±0.31)59.2±2.368.9±3.01)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12.5±0.31.0±0.21)60.0±2.575.1±3.31)t 值0.00012.3851.4988.841 P 值1.0000.0000.138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比较 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DA、SOD、Hcy 水平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对比(±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对比(±s)

组别nMDA(μmol/L)SOD(nU/ml)Hcy(μmol/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408.2±1.57.3±1.21)81.2±5.291.8±6.01)48.9±5.241.9±3.7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18.3±1.46.2±1.01)81.7±5.5113.5±6.81)48.7±4.832.8±4.01)t/P 值0.310/0.7574.486/0.0000.420/0.67515.215/0.0000.180/0.85845.641/0.000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

组别nFIB(g/L)PCV(%)BVM(mPa·s)BVH(mPa·s)BVL(mPa·s)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40 3.9±0.83.0±0.71) 48.5±3.8 41.8±3.21) 7.9±0.67.0±0.61)5.9±1.04.8±1.01) 24.8±3.2 19.8±2.81)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 41 4.0±0.82.1±0.51) 48.8±4.0 36.7±3.01) 7.8±0.76.2±0.41)5.8±0.94.0±0.81) 24.6±3.0 15.1±2.11)t 值0.5626.6710.3467.4020.6907.0770.4733.9810.2908.560 P 值0.5750.0000.7300.0000.4920.0000.6370.00 00.7720.000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 例(12.5%);睡眠障碍1 例(2.5%)、腹泻2 例(5.0%)、腹胀1 例(2.5%)、头晕1 例(2.5%)〕与观察组〔4 例(9.8%);睡眠障碍1 例(2.4%)、腹泻1 例(2.4%)、腹胀2 例(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9)。

3 讨 论

CI 后VD 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等特点,主要指局部脑血管梗死导致大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造成微循环受阻影响氧气、营养物质的供应,损伤神经元及组织细胞〔10〕。该疾病多发于低血压、合并复发性脑卒中史、痴呆家族史、高龄等患者,若早期未及时改善脑组织代谢、脑血液循环,容易导致预后不良。研究认为,CI 后VD 病情严重程度与脑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多数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不同程度损伤,且血管阻力下降、血流速度减缓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下降〔11〕。现阶段临床并无治疗CI 后VD 的特效药物,尼莫地平属于短效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适用于多种原因引发的脑血管痉挛及脑血管病恢复期血液循环改善,能高度选择性透过血脑屏障,有效阻滞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避免血管平滑肌收缩。同时该药物还可激发Na+-K+ATP 酶,促细胞内钙离子排出,扩张血管,从而起到缓解血管痉挛及保护脑部神经元的作用,稳定受损脑部区域神经细胞功能及增进脑血液灌流,提升对脑部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组织损伤及缓解认知功能障碍〔12〕。但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尼莫地平治疗CI 后VD 虽有一定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痴呆程度及认知功能障碍,但见效慢、疗程长,长期用药患者容易擅自更改药量或停药,故临床多建议采用联合用药方案〔13〕。

王增英等〔14〕研究显示,奥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脑卒中疗效确切,能够恢复神经元分化及生长发育功能,减轻神经元损伤。本研究结果提示相比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疗效确切且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减轻,与邵明〔15〕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奥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CI 后VD 能够有效减轻痴呆程度,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奥拉西坦是一类环GABA 衍生物,口服吸收迅速,可快速分布于全身体液透过血脑屏障,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见效快等特点〔16〕。该药物能促腺苷酸激酶激活及作用于NMDA 受体、电脑皮层、海马等,提升大脑对氧气、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脑组织代谢及激活神经元,从而改善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此外,该药物能促大脑充分利用氧气、葡萄糖,激活、保护及修复神经元,并对抗氧自由基,可改善痴呆程度及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训练穿衣、洗澡、进食等活动,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动脉粥样硬化是CI 主要病理基础,与血液黏度增高、流速减缓等因素相关。CI 发生后脑部受损区域脑部血流量、氧气供应不足,钙离子大量内流产生神经毒性,诱导神经细胞凋亡及突触传递功能丧失,引发VD〔17〕。因此CI 后VD 治疗中要加强对血小板活性控制,抑制血小板大量黏附沉积于血管壁形成血栓,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以促受损脑部区域供血恢复,减少神经细胞受损及延缓认知障碍。评估血液流变学是了解机体血液循环状态的常用指标,现阶段多用于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本研究结果提示CI 后VD 患者血液循环状态不佳,多血液黏稠、血流速度较慢,给予奥拉西坦+尼莫地平结果提示联合用药方案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受损区域供血状态,与付建忠等〔18〕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与本研究不同的是,其血液黏度调查指标仅选择血浆比黏度、FIB。主要因为尼莫地平联合奥拉西坦能起到协同作用,前者能够抑制血管收缩相关细胞因子PRA、AngⅡ、Ald、ET-1 水平,可解除血管痉挛及扩张血管,促血液流通;后者能够促脑代谢,避免血小板沉积聚集及动脉血管狭窄或严重闭塞,进而改善血液循环。

研究报道,CI 后VD 会导致体内氧化、抗氧化功能失衡,促蛋白酶分泌及氧化产物沉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直接损伤脑神经,进一步加剧认知障碍严重程度〔19〕。MDA、SOD、Hcy 是临床评估氧化应激反应的常见指标,其中MDA 能够间接反映组织受自由基损伤程度;SOD 是氧自由基清除酶,可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阻断自由基损伤;Hcy 是诱发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表达水平上升,将会抑制氧磷酶的活性,参与VD 的发生发展。本研究结果提示奥拉西坦+尼莫地平治疗能够缓解CI 后VD 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这主要源于尼莫地平扩张血管后,能促血液流通,清除损伤脑神经组织中自由基,减少GSH-Px、CAT 等氧化酶消耗,减缓氧化应激反应;奥拉西坦则可通过提高脑代谢,抑制自由基产生及影响糖化酶的含量,进一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达到修复受损脑组织的效果,与王洲羿等〔20〕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三联药物方案。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联合用药并不会大幅增加药物毒副反应,用药安全性尚可,主要与联合用药见效快、患者耐受性良好有关。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样本量选取少、样本选取不典型、研究时间短、未开展多中心研究等。

猜你喜欢

西坦奥拉尼莫地平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奥拉西坦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探讨
依达拉奉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研究
《奥拉星:进击圣殿》
分析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
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
奥拉西坦联合丁苯肽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预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