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路径探析*
——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

2022-12-27陕西科技大学任旭王钰歌倪培苗

区域治理 2022年35期
关键词:评论员舆情队伍

陕西科技大学 任旭,王钰歌,倪培苗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愈加多元化的社交媒体方式,促使受众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中畅所欲言,而在这群网络受众中,高校学子成为其中最为积极活跃的一个庞大群体。鉴于大学生自身辨别能力较为薄弱,针对相关事件缺乏冷静理性的探讨,其极易被煽动、误导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判断,导致网络舆论危机的频繁爆发。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全面的舆情处理机制,以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易班等融媒体平台为基础,全面建设能够积极灵活应变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既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网络平台思辨能力,又可辅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力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一、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现状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正在面临着巨大改变,个人情绪、意见、观点的发表也越来越便捷。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意识和思想交流的主阵地,群体性事件、校园舆情危机等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各高校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在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学生思想舆论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果,但在队伍构成、快速响应、舆情处理中仍存在短板与不足。

(一)网络评论员队伍初建成,舆情处理成效明显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组建,使得各高校在面对小范围舆情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去规避潜在舆论风险。面对突发舆论时,可以在各级组织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做到维持学生日常生活平稳进行的同时,鼓励校内网评员积极创作话题,以多样化、多角度的表达方式呈现,主动制造话题的同时,调动高校学子的积极情绪,预防抵制负面舆论发生,做到突破和实践双向输出,有一定的应对舆情敏锐度。

(二)管理体系待健全,队伍组成亟待调整

当前,高校内已经组建了一批具有发声意愿的大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以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为例,学院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作为宣传窗口,分别占据了微博、微信公众号、B站等时下大学生活跃度较高的新媒体平台高地,并发布了一系列能够引发当下学生共鸣的谈论话题。但由于高校对网络评论员队伍制度体系的搭建缺少科学性、系统性及完整性的安排与规划,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往往相对传统沉闷且缺乏灵活性、创新性,队伍管理者往往由教师兼任,存在时间不充裕、精力不足。上述原因的存在,致使在此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分工不明晰、缺乏完整生产流程、应对紧急舆情反应速度慢、错过热点等一系列问题。

(三)队伍媒介素养低,舆情处理力不从心

从学历上来看,在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构成中,本科学历的网络评论员占整体队伍的51.4%,硕士和博士学历的网络评论员分别占44.3%和4.3%[4]。在超半数的本科生中,大多以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为主。这类学生往往对舆论事件的认识较为片面,对于系统、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虽在发表观点、制造话题、讨论话题时有很大的热情,可因其缺乏经验、在读专业种类繁多、缺少专业化的训练,因此经常基于自身喜好选题,直接导致网络评论员们在输出观点时往往处于一种“非理性表达”的状态,观点信息布局分散。网络评论员积极发声、乐于发声是值得肯定的,但有时非专业的表达可能会导致词不达意甚至事倍功半的现象。高校在面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时,使用缺乏专业训练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往往会导致反应速度慢、处理舆情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不仅会使网络评论员自身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也会使校内外的网络环境受到污染。因此,积极帮助网络评论员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也是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发力点。

二、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完善,内容创新有待提高

一方面,高校对于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制度体系搭建缺少科学、系统的安排与规划,相关规章制度往往照搬各大高校已有基础及校内其他学生组织,相对而言较为传统沉闷且缺乏灵活性、创新性,导致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管理过于死板。组织机构的不健全,致使网络评论员在进行网络宣传工作时无法高效统一起来,在面对网络中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时缺乏共同协作、精准突破问题的能力,造成结果导向性差的缺陷。另一方面,针对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情况,高校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网络评论员在参与网络宣传时往往相对守旧,无法有效利用时下的新热点、网络流行语及网络新潮文化,使得输出内容无法引起受众注意,没有引爆点,有兴趣的受众只有寥寥几人。基于此,对于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应当走在前列,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提出科学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网络评论员勇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唯有在不断地内容制作和舆论引导下,才会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开辟一番新天地。

(二)队伍结构不科学,队内分工有待完善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关系到如何科学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如何维护高校平稳发展。稳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结构体系,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往往存在队内人员分工不明确、协同能力差、难以各司其职等问题,队内人员的流动性也为网络评论员的工作成果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进一步细化网络评论员队伍中各成员的工作安排布局,形成快速响应的网络宣传工作体系,才能使网络评论员们在面对工作时更为迅速地进行内容生产工作,更加快速地打通校内舆情消息网。除此之外,党委宣传部、团委及校内有关高校舆情监管的职能部门之间应有统一联动的舆情处理及网络宣传工作思路,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思政教学闭环,以内容生产核心流程一体化为抓手,将组织结构、采编流程、价值转换、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巧妙地与思政教育融合,加速融入高校学子的生活中。

(三)专业知识不丰富,工作效率亟待加强

目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多由学生组成,在工作中经常会呈现出对于事件本身看得不够透、写得不够深、找的事件不对等问题。直接原因在于,网络评论员缺乏传播学、心理学、社会科学、新媒体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融合,在进行网络宣传工作时容易出现感情用事,发表言辞过于激烈的评论,缺乏理性思考导致输出内容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引起广大学子的共同关注及有效共鸣。除此之外,网络评论员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及实战经验,没有丰富的传播学知识作为内核,缺乏对媒体事件的敏锐度、认知力和引导力,对于突发的舆情事件往往手足无措,时常出现反应慢、处理不及时、舆情嗅觉失效等问题。专业培训的缺失,导致网络评论员欠缺思想政治理论的支撑,无法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新媒体技术达到理想的舆论引导效果,难以满足时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四)媒体平台较为分散,网络评论员公信力存疑

各大新媒体平台是高校在实现网络宣传工作时的必经之路。例如陕西科技大学不仅设有易班账号、微信公众号,还活跃在B站、抖音、微博等用户较多的新媒体平台。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其宣发形式大相径庭,抖音更注重视频内容的制作宣传,微信公众号则主要侧重于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宣传工作。如果只是单纯的一稿多发,不仅不符合平台内部机制,也会导致受众审美疲劳,对相关内容制作产生怀疑。由于专业培训的缺失,网络评论员们通常以“口口相传,经验传授”为主要培训方式,导致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理论素养较弱,在表达时容易存在漏洞且缺乏理论支撑,无形之中增加了受众对于网络评论员的不信服度。另外,在面对突发舆情问题时,高校往往采用回避问题、减少沟通的方式,使得舆情中所爆发的负面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沟通解决,学生对网络评论员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缺乏对校方资讯的信任。

三、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问题解决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各个平台的内容产出几乎是每时每刻在不断地进行更迭。在这个巨大的信息洪流下,网络评论员能否有效捕捉相关信息、即时响应并进行内容输出、迅速抢占受众关注度是保证思政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需要各高校紧跟时代脚步,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对网络评论员队伍进行打磨、锻炼。

(一)完善制度体系搭建,提升平台育人时效

首先,高校应当积极主动适应新的网络环境,在校内党委、团委、学工等多个部门进行选拔,打造一批专业素质强、思想站位高、技术掌握熟练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进一步搭建完善的领导团队,并由该团队完善人才选拔制度,进行对标选拔,在学生群体中组建一只素质高、能力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同时,形成一套针对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制度体系政策,明确奖惩机制,完善对网络评论员工作的激励制度,有效调动网络评论员内容制作的积极性。其次,形成校级、院级、班级的三级管理制度,疏通校内各级的沟通渠道,保证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及时有效地得到回应和解决。积极发展培育好学生群体意见领袖,充分利用意见领袖二次传播互动,增强传播效果,使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真正地传入学生耳中。最后,注重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基于议程设置,鼓励网络评论员积极主动去设置话题,引发学生讨论,提高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使学生乐于去了解阅读创作内容。

(二)优化高校队伍结构,深化队伍内部建设

基于传统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结构搭建情况,进一步规范高校评论员队伍建设,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加大对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引导及投资情况,与网信部门达成合作,引导各高校主动形成确保人员分配、社区功能、制度保障的系统化建设。同时,细化网络评论员队伍的类型,针对紧急舆情、美育教育、时事新闻、思政教育等不同板块进行明确的分类分工。增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第一时间抓取当下发生的时事热点话题并对其进行分类、筛选、策划,从多角度对同一话题进行剖析,保证网络评论员们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高影响力的宣传内容,做到点线面结合、精细化分析和差异化评论,通过后期统筹管理部门对内容的持续定位跟踪,将各平台互动数据进行及时汇总,并综合当日工作日志,从舆论响应的及时性、舆情处理有效性、宣传内容的影响力三个方面,分析传播内容的实际效果,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及时的归因分析,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评论员制度体系搭建,从而建设一支具有影响力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

(三)注重专业培训,增强舆情处理能力

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网络评论员队伍,离不开专业化的培训及常态化的专业训练。高校应针对网络评论员队伍常态化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各高校之间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学习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除地方高校外,各省教育厅也应该有机融合各方资源,经常性地开展学术交流、专家培训及优秀案例分享等。如邀请省市区内工作在实战一线的融媒体平台为各高校网络评论员进行定期培训,使网络评论员们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科学技术,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各高校可根据时下新热点、新话题搜集相关事迹案例,组织网络评论员不断进行实战练习,做到实操与虚拟演练双向同步,培养网络评论员真思考、敢评论、勇解决的工作态度,提升“笔杆子”能力,同时确保网络评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走在前列。

(四)有机融合现有资源,丰富队伍创作环境

高校根据校内实际发展情况,将各方资源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将易班、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等多个融媒体宣传平台相互结合,针对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形成内核一致、内容丰富的融媒体宣传矩阵。同时,积极主动邀请传播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加入校内网络评论员队伍,提高网络评论员队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掌握程度,使优质的内容在理论知识的托举下更具有说服力。一个良好的内容创作氛围,更有利于网络评论员进行内容创作,因此,网络评论员队伍应致力于培养每位网络评论员乐于发声、积极发生的创作动机,不断突破传统的宣传思路,除了图文结合、宣传视频等思政教育形式,更应该与时下所流行的宣传方式相结合,如表情包、短视频、漫画创作等。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该校以校园内标志性建筑及动植物为创意出发点,打造“视觉科大”,创作出四大主题形象表情包,用视觉符号突出陕西科技大学的人文色彩。另外,在传统常规的话题中找到新意,一年当中有着特定的几个讨论话题如毕业季、迎新季、考试周等。如何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引导,真正达到育人目的也值得各高校不断探索。在九月新生入学季,陕西科技大学网络思政平台打造专题活动“科大后浪·欢迎入海”,其中仅仅《科大入海》一条视频达到两万余播放量。由此可见,针对不同时期网络评论员队伍要有不同的内容制作方案,提高优质内容产出能力。

(五)积极设置讨论议题,主动出击增强互动

传播学中的议题设置理论指大众媒体通过有选择性地编辑和提供信息,从而对公众议题和舆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高校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在进行内容宣传时可充分结合该理论,在遵从学生实际心理诉求的同时去主动设置议题,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表达及活跃在网络平台中的语言内容相结合,先发制人引发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地接收信息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去。同时,针对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角度的内容创作,在完善主题内容宣传的同时使议题导向不断优化,确保传播主题能够被学生易于接受并快速响应,做到打破信息屏障,多元化传播、多样化传播。

目前,网络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高校思政引领、舆情处理的重要宣传阵地,高校网络评论员的宣传工作也应走在前列、落到实处。结合校本化特色,完善队伍建设,优化内容输出,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新闻舆论观有机结合,牢牢把握高校宣传的主流思想,使其成为高校思政引领和舆情处理的有效主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舆情处理工作顺利开展。未来,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更应该将思政宣传工作的内容创作生活化、实践化和媒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中,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影响力,使网络思政的育人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既入脑更入心。

猜你喜欢

评论员舆情队伍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