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分析(附5例报告)
2022-12-27雍惠李淑茸刘静康晶邵辉刘怀涛
雍惠,李淑茸,刘静,康晶,邵辉,刘怀涛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宁夏 银川 750001)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发展,目前,鼻内镜已广泛应用于鼻窦炎、鼻息肉和鼻腔鼻窦肿瘤等鼻部疾病的治疗中,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鼻内镜手术的局部并发症已得到耳鼻喉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如: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视神经损伤、眼球运动障碍、术区出血、鼻中隔穿孔和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已大大降低。因鼻内镜术后血栓的发生率较低,相关的报道较为少见,没有引起耳鼻喉科医生的足够重视,也因对其认识和诊断经验不足,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可能增加患者术后死亡率。笔者统计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0年1月-2021年7月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739 例,术后5 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LEVT)及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血栓发生率为0.68%。本文回顾性分析该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复习相关文献,积极寻找血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总结和讨论,以期提高耳鼻喉科医生对鼻内镜术后血栓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诊断意识,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女3 例,男2 例,年龄34~65 岁,平均4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0~31 kg/m2。其中,4例BMI >25 kg/m2,4例血脂水平高于正常。术前诊断: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例,真菌性鼻窦炎1例,慢性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及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2 例。上述5 例患者分别在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伴/不伴鼻中隔矫正术,术中出血量100~300 mL,手术时间1或2 h。基础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1 例,病史3年;术前15 d 行负压吸引术1 例;其余3 例均无全身性基础疾病。
1.2 方法
5 例患者均嘱咐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完善D-二聚体、心脏彩超和心肌梗死三项等检查,并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4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100 IU/kg 皮下注射,每12 h 1 次,治疗1 周。其中,1 例心脏彩超提示:可疑下壁心肌梗死,联系心内科建议积极抗凝治疗;1例因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下降,呈休克表现,转入呼吸监护室治疗,转科后给予依诺肝素钠60 mg 皮下注射,每12 h 1 次,舒洛地特注射液2 mL 肌肉注射,治疗1周。所有患者在治疗1周后症状改善,办理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利伐沙班20 mg,1次/d,治疗1个月。
1.3 术后处理
1例术后给予蛇毒血凝酶2 u静脉注射。2例合并OSAHS患者术后转重症监护室治疗,并于术后1 d转回本科。
2 结果
术后4 例患者出现下肢疼痛和肿胀不适,1 例患者出现晕厥、胸闷、气短、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下降。5例患者均急诊完善双下肢静脉彩超和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双下肢静脉彩超提示:小腿肌间静脉支血栓;CTPA提示:周围型PE。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后均安全出院。5 例患者在出院1 个月后复查下肢静脉彩超及CTPA,均提示血栓消失,患者无明显特殊不适,嘱患者继续口服利伐沙班至3个月。随访至今未再次发生血栓,无猝死等情况,均健康生存。
3 讨论
LEVT及PE是外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其在骨科、妇科、产科和普外科的发生率较高,LEVT 急性期血栓可脱落引起PE。有研究[1]表明,15.4%的急性血栓栓塞患者在事件发生后90 d 内死亡。LEVT 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流缓慢,所有可引起上述三大因素的疾病和病理状态,均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2]。下肢静脉彩超及CTPA 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CTPA是诊断急性PE 的金标准[3]。近年来,有研究[4]发现,急性PE 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第3 位威胁人类生命的致死性疾病,且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对于耳鼻喉科的手术,尤其是鼻内镜术后发生LEVT及PE,较为少见,相关报道也较少。
本科室1年半的时间内有5例患者术后发生LEVT和PE,发生率较高,笔者分析可能的原因为:①手术创伤:5 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均超过30 min,由于手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术中出血,激活了内外凝血系统,促进血栓的形成;②BMI 及血脂:5 例患者中,有4 例BMI >25 kg/m2(肥胖),其中2例>30 kg/m2;4例患者血脂高于正常水平,肥胖及高血脂可导致血液黏度增加,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研究[5]显示,肥胖患者急性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是非肥胖患者的2倍以上;③瘦素:大部分肥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比非肥胖患者高,较高的瘦素可以使凝血活性的级联反应增加,导致纤维蛋白降解的活性降低,进而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6];④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患者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四肢或肺部出现血栓的风险高,且该风险是持久的,至少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后的10年内都有血栓可能[7];⑤血凝酶:1例患者术后给予蛇毒血凝酶治疗,止血药物的使用会改变血液黏度,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8];⑥高龄:1 例患者年龄为65 岁,属于高龄患者,LEVT 发生率会明显增加;这与患者的血管壁老化、血管内膜粗糙、内皮细胞受损、凝血系统激活和血液黏度增加等有关,也与老年人血流缓慢和血液瘀滞有关[9];⑦妊娠:1例患者术前15 d行负压吸引术,妊娠状态下,体内凝血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平衡紊乱,凝血因子增多,纤维蛋白增加,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进而诱发血栓形成[10];⑧缺氧:2 例患者合并重度OSAHS 病史,OSAHS 患者因长期缺氧,可刺激肾脏和肝脏,产生并释放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升高,加剧红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容易形成血栓[11]。
除上述高危因素外,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还存在以下危险因素,可能与发生LEVT 及PE 密切相关:①全身麻醉:5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手术过程中,患者肌肉完全松弛,静脉舒张,易形成血栓;②控制性低血压麻醉:鼻内镜手术需要在术中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区出血,低血压麻醉会使腿部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减慢,从而增加血液凝固的概率;③卧床时间长:5例患者麻醉时间在1或2 h,麻醉清醒后在麻醉恢复室行麻醉监护1 h,返回病房后需继续监护6 h 才可下地活动,有部分患者因术后头晕、恶心等不适延长卧床时间,且有2例合并OSAHS患者术后转至重症监护室治疗,上述十余小时的制动和卧床,造成患者静脉血回流减慢,加大了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④血容量不足:患者术前常禁饮食超过6 h,术后亦禁饮食6 h,有部分患者因恶心、呕吐致术后食欲下降、摄入不足,造成血容量不足,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发生的风险。由于以上危险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上述患者手术后出现LEVT,在患者下床活动时造成血栓脱落,脱落的栓子随血流运行到达肺动脉,阻塞了肺动脉。但是,仅有1例患者确诊PE后因病情危重再次转入重症监护室加强治疗。5例患者均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痊愈出院。
笔者在术前给予了以下预防措施:①对于术前存在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龄、下肢静脉曲张或既往血栓病史、家族史、恶性肿瘤、骨折、OSAHS、口服避孕药、孕妇和手术等),术前常规给予双下肢静脉彩超及D-二聚体检查,对于已存在LEVT的患者则暂缓手术,积极进行抗凝治疗;②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充分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对于低危患者,嘱术后下肢抬高20°~30°,尽早下地活动,进行主动或被动锻炼,如:足背屈和膝踝关节伸屈等;必要时可间歇使用充气加压泵和分级加压弹力袜等;对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在低危患者的处置基础上,根据其出血风险的高低,采取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措施,如:围手术期加用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等;③术后止血药物使用需谨慎。无论手术大小和手术时间长短,对于术后出现下肢疼痛、下肢肿胀、气短和胸闷等症状的患者,应高度警惕血栓发生的可能。对有症状的患者,需及时完善D-二聚体、下肢静脉彩超和CTPA等,及时、准确地做出诊断,对于已确诊LEVT及PE的患者,需进一步完善心肌梗死三项、脑钠肽和心脏彩超等检查,进行栓塞危险分层,并尽早给予抗凝或溶栓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本科在发生第1 例鼻内镜术后LEVT和PE 的病例之后,医生对于该并发症有了新的认识和诊断治疗经验。因此,对后续的4 例患者能准确、迅速地做出诊断,及时给予抗凝治疗,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诊断PE 的关键是要提高诊断意识,加强对PE 的认识及警惕性。对于存在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应从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或降低术后血栓的发生。虽然,鼻内镜术后LEVT 和PE 发病率低,但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需引起医师的重视,及早实施预防措施,还要提高诊断意识,加强对PE 的认识和警惕性,以减少漏诊误诊,并尽早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