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研究
2022-12-27程明晓
程明晓
一、理论概述
(一)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思想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核心要点,不仅吸收了古代儒家“天人合一”“仁爱”,道家“道法自然”和佛家“众生平等”等思想,也包含了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动物平等论、生态中心主义及生物中心论等伦理内容。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整体,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处于自然界这个生态圈内,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维持着自然界的平衡,共同享有资源利用权,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在对其进行开发的同时,必须保留其可持续的能力,对自然界其他物种及子孙后代负责。同时,人类要有生命责任感,肯定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存在意义,将伦理道德延伸到生态环境关系中去,遵循生态伦理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及敬畏生命原则,实现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多方面,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全面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则是经过“三步走”最终在 2050 年使农村真正实现全面振兴,真正做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有助于解决城乡差别问题,更有助于把发展目光放到“三农”问题上,从根本上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具体有效的策略,让农村发展规律化、科学化,是我国在农业农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二、乡村振兴的生态伦理困境
生态伦理思想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世间万物各有各的位置和存在价值。人类仅仅是自然的一分子,而不是自然的至高者,任何自然界的存在物都有其本身的存在价值,都应受到尊重。然而,在一些地区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单纯把自然界视作利益来源,肆意进行开发,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的严峻挑战,更使乡村振兴陷入生态伦理的困境。
(一)人类中心主义误导
人类中心主义即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中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尤其随着人类不断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逐渐全面化、深入化,整个自然界都成为人类征服和奴役的对象,一切行为都遵循人类利益至上,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在某些乡村建设中,过度索取,并且把不可降解的废弃物倾倒在自然环境中,从而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牺牲自然环境的做法,是受人类中心观念误导的典型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的发展,而一味地破坏只会使生态环境走向恶化,生物走向灭绝,最终自食恶果。所以,只有尊重自然,适度开发才能走向共存。
(二)自然价值理念薄弱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人们充分认识到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发展创造的价值,却总是忽略自然界这个发展过程中利用和实施的对象,认为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为人类服务,却忽略了自然本身的价值,陷入自然价值观薄弱的生态伦理困境。一方面,人类忽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本身的存在。一些地区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围湖造田、过度开发、随意排放污水,为满足私欲,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肆意破坏自然界,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持续,最终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顺应和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我们不仅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方式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把自然界的山林湖草都视作有生命的存在物,尊重和保护自然界这个大生态圈内的所有物种。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近年来,国家大力振兴乡村,为实现美丽乡村而不断努力,然而,部分农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发、肆意浪费自然资源,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浪费未来的资源,把自然界由生机勃勃变成死气沉沉。所以在乡村建设中,要追求自然的可持续性,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浪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乡村生态伦理体系构建的路径建议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必须走出当前的生态伦理困境,充分理解乡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要求,从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一)树立乡村生态文明思想,培育人文生态环境
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人们首先要树立乡村生态文明思想,提升生态伦理发展的哲学认知。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向来推崇和合之道,所以不仅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要把生态伦理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将其用于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升人们的生态自觉和责任感,从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其次,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一味地对自然进行毁坏,就会打破这种和合的境界,最终遭到自然的惩罚;应在经济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克服人与自然的疏离。最后,可开展生态文化创新活动,宣传生态价值和绿色发展,追求原生态的乡村振兴,培育人文生态环境。不仅可在乡村开展生态保护主题宣传活动,进行舆论引导,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观念,还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方案,激发人们参与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乡村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并进
经济发展向来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判断一个乡村或者城镇的发展程度。新时代乡村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进步,更要注重生态伦理文明建设,而实现两者的协同共进,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遵循绿色发展原则,打造宜居乡村。坚持绿色发展原则,要求在实现“百姓富”的同时注重“生态美”。不能为了振兴乡村经济一味推进工业化发展,把经济利益建立在生态破坏的基础上,进行无退路式发展。要贯彻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求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发展特色经济。如今许多乡村认为向城市看齐,打造“城市化”乡村就是实现了乡村振兴,殊不知乡村与城市本就是两个概念,一味地模仿只会适得其反。实现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发掘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乡村。工业化并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唯一道路,生态旅游和特色种植同样可以拉动乡村经济增长。这种建立在尊重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特色经济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为子孙后代发展应承担的责任。所以,只有坚持绿色发展和因地制宜原则,才能真正做到经济与生态两手抓。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更好利用自然,“绿水青山”也才能真正成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