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情民意
2022-12-27
完善碳市场机制 助力北京绿色发展
碳市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实践,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当前,北京市已初步建立制度完善、市场规范、监管严格、具有较牢固基础的高水平碳市场,但是与首都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北京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的协同发展路径尚不明晰。主要是符合全国碳市场准入标准的单位少;在环境权益标的和市场纳入范围等方面,缺乏明确定位;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与全国标准衔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二是金融化程度不高,绿色金融创新不足。三是对企业绿色创新诱导效果不显著。四是城市林草碳汇参与碳市场建设机制不完善。
为此,建议:
一、突出政策协同,做好与国家碳市场的衔接。终止北京碳市场试点,评估、合理处理剩余试点配额。同时,修改与国家碳市场有冲突的管理规定,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保留并发展自身试点的创新产品与优良业务。此外,通过规范核查系统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逐步与国家碳市场标准统一。
二、突出金融属性,增强市场创新质效。加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金融扶持力度,推动针对碳资产的金融类制度改革和创新实践,完善北京市绿色技术创新融资综合服务平台。适当放宽碳市场准入标准,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市场交易,引入投融资类、保障类、信息咨询服务类中介机构。
三、突出市场效应,强化碳市场对创新的诱导作用。科学核算边际减排成本和碳排放外部性成本,构建可预期的碳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碳市场稳定发展和引导“低碳、负碳”领域投资。促进相关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投资绿色低碳技术。
四、突出林草碳汇,探索构建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城市绿地等碳汇计量和标准编制,探索试点开发碳汇项目。建立跨省横向生态补偿与交易机制,推动环京绿色屏障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减排行动,逐渐完善碳汇多元化、市场化价值实现机制。
(北京市委会提供)
规范医院护工管理 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患者群体不断扩大,社会对护理服务有庞大而刚性的需求。进一步规范、培养和发展护工行业,对于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全面推行优质护理,维护患者权益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上海医疗机构中,护工行业的发展和管理有以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行业准入机制和监管体系欠完善。二是规范护工行业标准化路径亟待推进。三是尚未建立促进自身发展的行业协会。
为此,建议:
一、规范监管,促进护工行业健康发展。一是主管部门对护工市场进行规范管理,明确行业资质条件,出台相应的行业规范、资质标准和投诉举报受理措施,引进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让护工行业进一步走向规范化。二是探索制定更为合理的定价体系和价格标准,兼顾护工收入和患者负担。
二、细化标准,推动护工培训规范化。一是规范各医疗场景的培训标准。针对各服务环节,分场景和病种细化完善标准。二是建立护工信息数据库。搭建“护工管理评价”信息平台,将继续教育、考核和评估与人员数据库管理相结合,促进护工行业高品质发展,满足群众健康需求,逐步建成一支高质量的护工队伍。
三、自律自管,引导成立护工行业协会。通过成立护工行业协会,维护护工群体利益,实现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发展。制定护工行业标准化制度,建立护工职业培训机制,通过继续教育等办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护工行业,促进护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海市委会提供)
建立高效清洁能源体系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
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加快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比,建立高效清洁能源体系,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江西省要完成能源结构调整,建立高效清洁能源体系,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江西省煤炭消费占比过高,较长时间无法改变。二是清洁能源资源短缺,不能满足消费需要。三是储能发展建设滞后,系统调节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
一、逐步削减煤炭用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法律法规,依照有关部门发布的落后用煤设备目录,淘汰燃煤锅(窑)炉、煤气发生炉等落后设备。加快推进碳配额管理与交易机制,倒逼企业自备电厂更新设备、技术,大力提升超低排放煤电机组的比重,逐步淘汰高能耗的小热电项目。以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为重点,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减少煤炭使用量。
二、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合作推动“绿电”入赣。有序推进地面光伏电站建设,重点发展以屋顶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产业。加快布局氢能产业链,推动省内制氢与加氢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地热资源开发模式,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能。积极推进跨省能源项目开发与合作,向国家电网积极争取加快特高压线路建设,推动“绿电”入赣,保障江西省电力需求的有效供应。
三、谋划发展储能产业,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尽快出台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新型能源企业在江西省落地发展储能产业。积极探索储能电站应用及商业模式,实施“新能源+储能+调相机”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及“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并逐步推广。
(江西省委会提供)
优化生育政策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2021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支持措施。为全面了解资阳市人口生育发展状况,农工党资阳市总支经过调研发现,资阳市存在人口出生率低、生育效果不佳、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这将导致城市活力下降,直接影响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此,建议:
一、以政策宣传为引导,多维度解决群众对生育认识不足的问题。政府的宣传引导是政策得以实施的关键。各级政府、部门、村(社区)是生育政策贯彻实施的主体,要将生育政策的意义层层宣传到每名普通群众,要让育龄家庭积极响应号召,进一步强化生育意识。
二、以建立一体化健康中心为保障,解决生育的安全问题。以高龄孕产妇生育安全为重点,建立一体化健康管理中心,对有多孕多产史、妊娠期合并症情形的孕产妇实行严格科学管理,对有不同风险的人群提供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服务,全面实行免费孕检并提高生育商业保险额度。
三、以建立托幼试点为突破口,缓解养育与工作的矛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建立多元化的0 至3 岁托幼机构。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普惠性托育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解决育龄妇女哺乳和工作的矛盾。
四、提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协调上学与上班的关系。鼓励中小学校适当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或提供托管服务。严格按照片区就学方式,尽量保证学生就近入学,分担家庭负担,让家长安心工作。同时加强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服务质量的监管,让家长放心。
五、以出台优惠政策为抓手,助力解决家庭“愿意生”和“生得起”的现实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参照四川省其他市州的奖励政策,建议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按每月300 元至500元给予补助,至孩子年满三岁为止。对二孩家庭、三孩家庭刚需购房给予适当补贴。
(四川省资阳市总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