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重要性及策略探究
2022-12-27王秋云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青年小学
■ 王秋云(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青年小学)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习惯,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缺乏一定的执行力。虽然在课前为学生预留了预习任务,但是在课堂中并未进行检查,由此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兴趣及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1.有利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习惯的主要环节,而预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自主探究知识,获取部分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结合自身学习水平去选择学习的重难点内容,以此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其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认识自己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要比直接在课堂中获取知识效果更显著。此外,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积极配合更为重要。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下一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要求与期待,这样,在之后的教师讲解中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地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教学是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与感受的学科,如果学生很难融入其中或无法在学习中获得乐趣,那么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由此影响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准备,使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前对知识进行相应的理解与内化,以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比较容易建立自己的理解,而面对一些很难理解的地方,学生也会主动提出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利于学生在之后的教师讲解中更加专心、用心地听取授课内容。课前预习并非只局限于教材本身,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进行扩展与延伸,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学习材料,或者观看一些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书籍等,通过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的实践性与探究性,从而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教学更加高效、更加顺利。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一般采用大班形式。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及安排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也存在很大不同。然而,通过良好的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在语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能够弥补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首先,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帮助学生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且有时间去进行思考和吸收知识。其次,做好课前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并在之后的教师讲解中与其产生共鸣,提高课堂互动性,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更加专注。另外,学生还能够根据自身预习的情况来标记授课时需要把握的重点、难点,从而使听课更具选择性、针对性。最后,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分析来看,即便语文教师尽心尽力地去教学,反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学生的预习效果依然不佳,语文能力提升也未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学生没有真正将预习作为自身的需求,而导致这一学习行为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因素。
1.教师引导方式不当
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认知偏差,由此导致教师对课前预习的深度与难度把握不够准确,甚至认为预习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教学工作中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学生的执行力不足
学生缺乏对课前预习的全面认识,同时也受到来自生活中一些懒惰习惯的影响,不爱思考、不爱阅读,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由此导致在课前预习过程中过于随意。
3.家长缺乏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要,但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学生是否有作业,但对作业的具体内容很少了解,只要学生放学主动写作业就不再过问其他。疏于监督检查,导致学生的课前预习如浮光掠影,一带而过。
4.客观环境因素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但很多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久而久之,学生将课前预习这一具有弹性特点的要求当成了可做可不做的任务。
三、培养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1.建立预习体系标准
想要真正实现良好的预习效果,就要建立一套具有操作性、高效性的预习体系标准。语文课前预习与其他理科知识的预习方式有所不同,语文课前预习过程要求迅速快捷,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基本的梳理,实现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课前预习的效果。达到预习与学习的融合性、统一性。所以,可以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课前预习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内容。首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单,预习单也就是预习流程,包括预习的具体内容以及预习过程中需要思考以及解决的问题、预习的态度等模块。其中,预习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掌握字音、了解课文中心思想,预习内容的设计模块及应用是为了让学生提前对课堂将要讲授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掌握。而预习思考模块,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预习单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预习态度及预习习惯养成的检测。结合预习单中的内容,家长可以利用特殊的符号对其展开评价,如笑脸符号,而获得符号数量多的学生可给予一定的口头奖励或物质奖励。
2.激发学生的语文预习兴趣
在预习活动中,兴趣是主要的动力,因此在预习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要着重激发学生对语文预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预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意识。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及优势。如通过班会、学习交流会等活动让一些因为课前预习且在学习上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谈一谈他们在自主预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同时,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来宣传预习的优点,使更多的同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听课效率及学习水平。
其次,利用评价激励法激发学生的语文预习兴趣。在教学中,评价激励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对课前预习做得好的学生,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累计加分,以此兑换相应的星级,在期末,对星级最高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比如,教师在预习作业的布置过程中,可通过表扬、鼓励等词语对小学生的预习效果展开评价;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学生预习做得非常好,就可以在其作业本上画一个笑脸,以此来激励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最后,定期检查预习结果。布置预习作业就要检查预习作业,否则学生会认为预习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任务,而产生偷懒心理而不去主动预习,从而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安排在学习新课程的前几分钟,运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进行抽查,同时还应有一个专门记录学生预习情况的记录表,将学生需要改进或值得表扬的地方一一记录下来。
3.提升教师指导预习的能力,提高预习效率
首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让预习促进课堂的高效性。语文教师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这样能够更准确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提高教学效率。而教师对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也会逐渐增强,当学生能够积极完成预习任务,明确预习是可以促进高效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会转变对预习的态度,将其视作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会从预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而自主进行预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其次,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预习的实效性。预习的方法呈多样化,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文体进行资源整合,教导学生如何归类预习。让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因课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而提升预习的效果。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在阅读中所学到的预习方法也可以用到课外阅读中。可见,课前预习也是搭建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桥梁。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所涉及的阅读内容也会越来越广,所以想要提升阅读质量,一定要注重预习能力的培养。
最后,构建预习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激励性与多元化。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所以教师要构建起预习评价体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提升预习效果,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4.加强引导作用,提升学生的预习意识
在学习中,良好的意识是促进学生行动的先决条件,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需要提升学生的预习意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与引导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预习观念,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并给予学生正确的预习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先将学生分为预习和不预习的两个小组,然后让两组学生展开辩论。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预习与不预习的区别,理解预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5.强化预习效果,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课文不能仅限于读与想,还要多动笔,尤其是在对课文重点内容的预习过程中,应该做出标记。例如对自己不懂的字词进行注解,将不认识的字词写上拼音,对重难点句子段落进行标记,甚至对于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做出标记。让学生在新知识的预习中对疑问点进行标记,由此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向,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答疑解惑,这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方式。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及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教师应采取强有力的监督方式,在每节新课前,用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互相检查,也可以利用划分小组的方式进行组内检查,以此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做好统计记录,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反馈,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当然,惩罚要基于不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是老师和家长教育效果的检验。如果家校能够紧密合作,坚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督促检查,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也会成为一种必然。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了解当前语文课前预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整,通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给予学生合理的预习评价等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