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2-12-27李芳婷靳家宝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医养老龄老龄化

郭 婧,李芳婷,靳家宝,苏 敏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黄河河务局,河南 郑州 450002)

按照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预计2030—2050年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期,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将达到3.41亿。随着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人口结构的不均衡性日渐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但随着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广泛传播,“享老”“乐老”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养老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准确把握老龄群体的现实需要,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贯彻“医养结合”理念,顺应“互联网+”创新发展潮流,逐步改革和探索医养结合、智能化服务的养老模式,是近年来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市场潜力

(一)聚焦老龄化趋势,老龄人口红利日渐凸显

202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2021年人口变动情况。截至2021年底,中国人口数量为14.126亿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8万人。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数据令人担忧,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已经连续两年下降到1%以下,2012年的人口净增长达到60年来的最低水平。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持续延长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趋势。考虑到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出现了单年规模最大的婴儿潮,持续了大约10年,每年约2500万人至3000万人,这批人现在正逐渐进入退休年龄。未来5-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压力将继续加大[1]。在未来十年,“60 后”将逐步形成退休潮,这意味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2]。人口结构不均衡、中青年群体数量偏少,加之我国近30年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管控,家庭人口结构大多呈现为“倒金字塔”即“4+2+1”模式,存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人口困境,“高龄少子化”趋势继续加大,呼唤新型养老产业迅速发展。

(二)聚焦老龄群体现实需要,医养模式需求大

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老龄群体自身对老年生活的认知发生了巨大变化。消除“无所作为”“无处可用”的老龄化,践行积极作为的老龄化,是挖掘老龄人口社会红利的重要举措。随着对成功、健康和生产性老龄化等诸多理念的深化和补充,积极老龄化成了一种内涵更丰富、更积极的人本主义养老理念[3]。积极老龄化的目的是让老年人拥有更多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权益,在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认识、挖掘、发挥自身的潜能,根据自我意愿,尽其所能地参与社会化生活,提升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其中健康、参与和保障是三大要素[4]。“健康”要素要求老龄人拥有生理、心理健康,以及较好地适应社会的能力;“参与”要素是鼓励老龄人退休后继续融入社会,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与社会活动;“保障”要素对政府、社会和家庭提出了要求,思考如何实现在政治、法律、经济、医疗等方面给予老龄人最大的援助[5]。健康是老龄群体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大前提,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也正是老年人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将两者统筹协调起来,推行以“养”为主,实现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新时代老年服务的准确定位,是顺应老龄化社会趋势,实现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必然举措。

(三)智慧化服务型养老模式具有市场竞争力

由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目前家庭结构的老龄化,这一年龄阶段的群体,既是社会主要劳动力,又担负着沉重的养家任务,无法很好地胜任老年人赡养、陪伴等需求,传统养老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当代老龄群体不仅仅满足于“粗狂型”的传统型养老模式,更在意结合互联网技术的“智慧化”“服务型”的新型养老模式,实现“个性化”养老、“一对一”服务。引入“互联网+”共享经济理念,是打造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共享+医养结合”模式是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分享使用权,便捷获取客户需求,高效分配医疗卫生资源[6]。借助于数字信息化工具,老年人通过网络App或智能穿戴设备,与子女、社区管理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实时联系,是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智能化、共享化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一)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机制仍不完善

很多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与“养病”相互交织,有些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病周期长、治愈难度大,长期需要医生的诊断治疗。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常态化的医养需求,实现“医”与“养”更好的衔接。然而,我国现阶段养老机构属于“多头管理”模式,由民政部门担负主要责任,各级卫生部门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这两个部门共同负责医疗护理机构的准入和监督,而医疗报销的核定准入和报销标准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7]。这样来看,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机制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整合政府、市场等多主体供给资源,形成协同性供给体系,有利于提升养老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力,激发养老产业整合发展的动力。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着重考虑养老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供给途径,其中志愿者群体在养老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低龄老人纳入志愿者队伍,统筹老年人力资源服务于养老产业,有利于充分挖掘老龄化社会趋势中的人口红利,有利于节省养老产业发展的社会成本,形成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二)医养结合型养老人才存在大量缺口

慢性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首要因素,而老年人又是慢性病易患群体。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54亿人,占18.14%。有研究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面临着两种慢性病共患疾病(同一患者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典型慢性病)和随年龄增长身体失能的双重威胁,慢性病患病率为79.97%,且慢性病共病给老年人及其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按照国际标准,仅仅针对自理能力较弱的老年人,3名老年人就需要配备1名养护人员。数据统计表明,现阶段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养老从业人员总数不足100万人,其中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的人员占比不足10%,更为稀缺。以养老产业现状来看,我国医养结合型养老人才的培养,应从现有从业人员着手,这样才能更适应社会老龄化发展的需要[8]。与此同时,老年病学发展迅速,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需要打破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屏障,完善从业人员培养机制及职业能力认证体系,构建业务水平动态评估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解决现阶段从业人员缺乏临床经验、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另外,养老从业人员工作繁重琐碎、待遇偏低、社会认可度低、担负责任大等实际问题成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软肋。因此,如何减少从业人员流失、保证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是当下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三)医养结合智慧化服务水平仍需提升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医养一体化、常态化有助于动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反馈疗养效果,调整个性化养护方案,也就是更关注养老服务的持续性和跟进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逐步融入养老事业,为全面收集老年人的健康信息、慢性病状况、养老需求情况等养老服务前瞻式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让老年人获得全覆盖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然而,智慧化养老服务仍面临技术衔接机制兼容性不足的问题,缺乏顶层规划设计,尚未完成智慧化养老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因此,需要加强智慧化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供给机制整合,形成智慧化养老产业链条,构建标准化的电子信息数据库,增强智慧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复制性,使从业人员、子女等养老多元主体能够实时了解老人的情况,降低养老风险,实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安全化、人性化[9]。

三、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凝聚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强大社会合力

高度整合现有的养老机构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有助于形成完备的系统化的医养结合模式,由统筹协调部门统一规划调配区域内政府、民营养老服务资源[10],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协同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11]。在聚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时间储蓄养老模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时间储蓄养老模式是指志愿者为他人自愿提供服务并积累服务时间,当本人需要接受服务时,可以兑换自己的服务时长,获取相应的服务[12]。借助这一模式,对志愿者进行基础的护理知识培训,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有利于弘扬尊老爱老和互爱互助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有利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拓展养老模式中的人力资源途径,使低龄老人继续发挥社会价值,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精神慰藉,贯彻落实积极老龄化的理念。随着时间储蓄养老模式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深度融合,掌握基础护理知识的老年人在接受医疗养护服务过程中,将无形地对医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推动新时代养老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化的医养人才服务队伍是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提升老年人医疗养护水平的关键性因素。首先,贴合养老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疗养护人才,需要鼓励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涉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专业医疗课程,并使之与养老产业紧密结合,如老年病学、老年护理学及康复学、老年心理学、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学等[13],积极推进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推进养老模式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需要构建起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培训平台,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加强养老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倡导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一医多能,培养具有多学科临床经验的全科老年养护人才。其次,制定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的人才准入标准,从严评估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要求持证上岗;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需要的医疗养护等级,明确医养人才在具体养护个性化方案中的职能和定位,定期考核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动态跟踪修正。再次,增强医养从业人员的职业吸引力,调动其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的积极性,改革探索更符合现实需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允许从业人员多地执业、自由执业,从而提高医养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14]。

(三)加速提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智慧化水平

推动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个性化服务水平,形成便捷供应模式。利用云计算、数据传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电子健康数据库和数据管理中心,通过智能穿戴提供日常生理监测服务,并将其同步到电子健康档案中,搭建大数据智慧化管理平台,智能分析和处理已获取的数据信息。同时,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量表)和认知功能评估量表等,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其所需要的医疗养护等级做出评估[15],按照自理程度划分为完全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三个等级,专业医护人员要按这一标准进行评估,分类存档,分级服务。针对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在提供养老服务时应重点解决“健康养护”的问题,要尽可能地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耗能,关注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及后续的健康动态监测评估工作,通过中医保健和体育健身等方式,实现高质量有品质的医养服务。针对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重点解决各种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衔接问题,以恢复老年人自理能力为目的,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构建老年人连续性服务链,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上传共享平台,使护理师、康复师、健康管理师及其家人能及时参与到老年人的康复养护之中,推动养老服务智慧化,实现老年人医养需求的准确、实时对接。

新时代完善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关系老年人是否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关系养老产业创新发展,关系“健康中国”战略顺利推进,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养老产业发展中必须要研究的重点课题。应当从社会保障层面到国家战略层面,系统深刻地认识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深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更加具有操作性的对策,把握新时代养老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提升老年人幸福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16]。

猜你喜欢

医养老龄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医养当兴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