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

2022-12-27刘守英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刘 伟 刘守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2版。以党的二十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并且对实现这一中心任务的总体战略,践行总体战略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首要任务和重要举措作出了明确阐释和系统部署,突出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了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变为伟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我们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长期奋斗目标,是新时代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第8页。近代以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状态下,我们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着我们不可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以此为制度基础实现现代化。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谋求中国现代化的构想,但这个构想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人真正成为了孙中山未竟事业的忠实继承者,真正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7页。这不仅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更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第10页。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努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可见,从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社会条件,到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再到提供体制保证和物质基础,直到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我们党长期的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文明普遍性与中国现代化特殊性的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以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工业文明替代农耕文明的现代化历史发端,人类现代化文明发展已经历了200多年。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现代化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共同特征。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革命支持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发展性,既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大的飞跃,又包括经济结构质的改变(比如工业化)。具有制度创新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支持的社会革命性,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深刻变革,又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转变(比如市场化)。具有意识形态演变、道德秩序变化支持的社会精神文明价值引领性,既包括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变化,也包含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历史演进(比如新教伦理)。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提升支持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互动性,既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匡正人类行为的过程(比如污染及治理)。具有分工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支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既是民族国家本身的现代化,又是全球视野下与世界互动并引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以上五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是以不同的方式具体实践的,所谓共性不过是在各国实践的特殊性基础上对普遍特征的概括和抽象。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才能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即体现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的普遍性要求,又切实基于中国自己的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地回答了这一历史性命题,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就基本特征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就本质要求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在满足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共同特征要求的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特殊方式和道路,形成了自身特殊意义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加突出的物质文明进步的发展性。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质态演进上要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成长为现代化国家“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①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第10页。中国式现代化更具制度创新的革命性。人类现代化文明史就其制度变革而言,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中国式现代化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制度和分配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规定了我国现代化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与劳动对立基础上的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具社会精神价值引领的先进性。以往人类现代化文明的精神引领是建立在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围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构建的道德、伦理及宗教基础之上的,相对于封建主义道德、伦理有其历史进步性,但这种进步性有深刻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具人类与自然互动中的和谐性。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基本事实是先污染后治理,均是在人均GDP水平和经济结构演进达到发达程度之后才开始关注自然生态承载力问题,形成了严重的环境赤字。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发展全过程,在摆脱贫困的发展初始水平时便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约束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具开放中的互利共赢性。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为暴力殖民掠夺,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是全球贫富分化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贯彻新发展理念 根本转变发展方式

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进入新时代,目标和中心任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约束和制约条件也发生了系统性改变。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就机遇而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挑战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过去我们是顺势而上,机遇比较好把握;现在要顶风而上,把握机遇的难度就不一样了。过去大环境相对平稳,风险挑战比较容易看清楚;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我们发展水平低,同别人的互补性就多一些;现在我们发展水平提高了,同别人的竞争性就多起来了。”尤其是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国际国内一系列超预期的叠加因素,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目标,必须稳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要把握机遇,必须根本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带动经济高速度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否则,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将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人类现代化文明史的经验教训,深刻剖析我国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对人类现代化文明共性特征要求的回应,更是基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回应;既是适应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体现;既是对以往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新发展理念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其对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意义。没有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没有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坚持高质量发展

怎样才能根本转变发展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三者的有机统一中,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保证和落实高质量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其基本内涵,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的:“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的要点,或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着力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质量发展是供求相互作用不断趋向均衡的发展。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高质量发展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是建立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是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并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提升安全水平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尤其要把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上的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的发展。一方面,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解决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区域协调发展基础上构建有效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高质量发展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运行机制的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就在于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保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总量均衡增长的同时推动结构质态升级。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历史表明,人类现代化文明进程是极为深刻的革命,必须有代表相应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力量来组织并推动。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遇到的阻力和挑战是空前的,更需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探索的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新路,既不同于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同于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引下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方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初心所决定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要求的,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为根本的发展动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一招,也是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一招。现代化的普遍要求之一便是制度创新,包括制度根本性变革和不断的完善,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制度目标来推动和引导制度变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在中国选择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实现现代化不仅不具可能性,而且会把中国引向危机和混乱;以传统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不具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而且会把中国发展引向僵化和低效。只有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才能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的另一普遍要求在于其面对全球的开放性。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其历史开端起直到现在,都具有深刻的全球开放性。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既不能采取发达国家殖民扩张的掠夺方式,也不能恪守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而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大国的崛起,绝不可能是轻轻松松、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炼和斗争。”①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2年第17期,第17页。这是被人类现代化文明史反复证明的客观规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具典型特征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的现代化,面临的发展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面临的国际矛盾和挑战也是极其复杂的。值得注意的是,越是接近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越会面对更加尖锐的斗争,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坚持斗争的精神。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就其总体战略而言,需要以扩大内需培育内需体系为战略基点和立足点,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和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和动能,以新的区域增长点(发展极)培育为战略突破,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战略前提,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从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就其主要战略举措而言,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清晰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所有制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关系。

猜你喜欢

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