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句读》:论老子的理性
2022-12-26罗双霞
罗双霞
书名:《老子句读》
作者: 左克厚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年:2021 年 9 月
如果说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用,许多人会强烈反对,试问今天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哪个没有传统思想文化的痕迹?但是真正走进传统思想文化,阅读思想古籍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如果说哲学没有用,可能不少人表示赞同,他们把哲学想象得非常高级,认为哲学只会出现在学术课堂。其实不然,哲学的原义就是“爱智慧”,生活的智慧也好,工作的智慧也罢,就是生活工作中随时随地都能使用的“智慧”。
那么如何将一本晦涩的古代哲学思想著作读懂,并且对工作生活有所启发呢?实话实说,几千年以前的思想典籍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单单指书本里的文字中夹杂着陌生的古汉字。更大的距离是这些典籍的思想内容,想想就让人退避三舍。
翻开《老子》这本书时,开篇便是绕口的语言逻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文中还有不认识的古字,如“其犹橐籥乎”“埏埴”等。但是阅读《老子句读》时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只要坚持阅读,随之而来的是反习惯思维的解读对自己思想的冲击,心里不时有欣喜的感觉。这时不仅能理解原文的意思,而且开始理解这玄妙的“道”。更重要的是觉得很有意思,一个特殊的看社会、看世界的视角被开启,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以前从来不会注意的事物的看法开始改观。
左克厚讲解的《老子》,主要采用的是陈鼓应校对王弼版的文本,但是左克厚也不是绝对认同这个版本。比如“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这里陈鼓应将通行本和帛书本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的改为竹简本。左克厚并不认同,认为应该恢复为通行本和帛书本的文本。
左克厚认为理由有三点:一是无法证明帛书本、通行本和竹简本是传承关系。二即便是庄子学派的人根据竹简本修改帛书本和通行本,是否就是一种错误呢?两家的关系虽然是和谐的,但是两家思想的差别才是它们之所以是两家的根本。更重要的是,竹简本的思想深度明显不如帛书本和通行本。第三个理由是竹簡本产生的影响不及通行本。因此,左克厚采用通行本和帛书本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本来是一本哲学著作,又是格言似的著作,所以这本书非常难懂,其中很多思想跟通俗的思想不一样。因此,在阅读的时候毫无疑问有理解障碍。那么,左克厚的《老子句读》是对《老子》的解读,目的是把这本“天书”变成人人都能够读懂的思想著作。在我看来,《老子句读》有三个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解读深入浅出,也就是对于读者来说难以理解的地方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对“上善若水”的解读。这句话现在已经是广为流传的格言,许多人都把它挂在自己的客厅里、书房里,但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意思看,好像人最高的善应该像水一样,似乎是讲人应该像水学习。这样就会有一个问题,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不就跟俗语产生矛盾了吗?也就是“水之道和人之道正好相反”。左克厚解释道,老子并不是要反对人往高处走,他承认人人应该追求完善,但是这个追求是不是无止境呢?显然不是。任何一个人能力再大总有追求受到限制的时候,这个时候“上善若水”就发挥作用了。就像生活中的父母一样,鼓励孩子往外走,尽力的闯出更大的成就。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闯出很大的成就。父母还会说,实在不顺利就回家,家永远是你温暖的港湾。
再比如,《老子》书中写到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中的“不仁”,乍一看见这两句话的时候,就觉得这位老先生在故弄什么玄虚,明明就是“仁”才好,怎么说得这么不合常理?但是顺着解读看下来,忽然豁然开朗。如果天地、圣人“仁”了,“仁”就是爱,爱就是一种偏爱。天地去偏爱某一个地方,把这个地方的温度提高一点,或者变低一点,那不造成自然次序的混乱吗?对于这个地方的生物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而且圣人的“仁”爱也会形成等级和差别。于是天地、圣人的行为都是“不仁”,让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变化发展。
第二个重要的特色是理性的解读。越往后阅读就越会发现,左克厚在解释《老子》肯定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古今之义娓娓道来,理性思维贯穿全书。
现在人们解读《老子》的时候,往往都是以养生、心灵鸡汤,或者“以禅解老”这些错误的观念进行解读,左克厚认为这些解读都是有待商榷的。为什么“以禅解老”不好呢?因为《老子》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它不是一种禅,不是纯粹讲心灵修养的,主要是讲社会政治治理。这样的解读会导致《老子》失去了它自身的特色。所以左克厚认为应该采取理性解读的方式。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攫鸟不搏”,在这句话中野兽是恶的代表,是最强大的;婴儿是善的代表,是最软弱的。这里讲德行深厚的人像一个婴儿一样,而凶猛的野兽不会伤害婴儿。这里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猛兽不会伤害婴儿?问题不在于猛兽可不可以伤害婴儿,而是猛兽伤害了婴儿以后,夜深人静的时候猛兽是否还能安然入睡?这是一个比喻,伤害一个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弱者,会引起施暴者的良心不安。这就是为什么柔弱往往很强大。
第二个例子“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一章老子是在讲“养生”的问题。他认为有十分之三的人天生有长寿的基因,有十分之三的人天生短命,剩下的十分之四是可以通过自己“养生”达到长寿的,但是却有十分之三的人,由于自己的行为不当导致自己死亡。“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是说,真正会养生的就像一个人,行走在陆地山川而遇不到“兕”和“虎”这样的野兽,不会被伤害;在战场上遇不到武器和敌人。这是为什么呢?左克厚解释道“因为他们有一种正确的身体观。他们把身体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他们会按照自然的方式去养身。”他们自然地吃,自然地喝,自然地睡,以自然的方式去做事,以平常心去对待身体。这样的结果是为了养生做一些错误的行为而导致死亡的人想不到的。没有错误的行为,必然不会有错误的结果,必然不会由于错误的行为导致死亡。
《老子句读》中大多反常识的解读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再比如“五色令人目盲”,刚看到这句话会觉得奇怪,为什么看五彩缤纷的颜色会使眼睛失明?五彩缤纷的颜色不正是人们想看到的吗?这里左克厚讲出老子深邃的思想,美好的东西往往具有一种诱惑性,容易让人沉迷。过于沉迷于其中必然会带来坏结果。这就是平时人们很难注意的,人们习惯性认为坏的事物才会带来坏处,想不到恰恰应该警惕美好的事物。
第三个特色是《老子句读》中体现的现代性。在《老子》书中经常出现“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这个思想常常被误会,以为老子是让统治者什么都不要做来治理国家。“无为而治”的本质是对统治者的权力加以限制。因为统治者拥有无尚的权力,总想使用自己的权力,颁布一些根本不符合百姓情况的政令措施,往往使百姓苦不堪言。老子是从“无为而治”里引出法的思想,统治者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立法。通过阅读《老子句读》,也就是左教授的讲解后会知道,老子的本意是让百姓自为,给百姓自由,就像改革开放一样。为什么能让老百姓自为呢?因为老子对人有信任,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人自己可以管理好自己。
另一个“小国寡民”的思想,这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他提供了“小”的价值观。左克厚在书中解释道,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战火纷飞,因为统治者都想求大统一,也就是求“大”,这实际上是在鼓动战争,兼并统一。鼓动战争求“大”,受害者是老百姓。老子深刻认识到追求“大”的危害性,于是提出“小国寡民”。
在《老子句读》中提到,“中国文化里一直有一种追求大的倾向”,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主流价值里,楼要越来越大、学校越来越大,最好什么都越来越大。这样的结果导致整个社会都在不合时宜的搞形式主义,而忽视个体,忽视具体的“小”。百姓真正受益的是具体的、个体的、小的问题的解决,越是具体的、小的问题越接近本质。认识到“小”的价值,也就是关注个体,这才是成熟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小”的价值观是对现代社会的“大”的价值观的文化批判,用“小”的思想来批判现代社会的盲目求大的错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