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22-12-26朱嘉俊马宗良哈英萍
朱嘉俊,马宗良,哈英萍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2.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 海东 810799)
0 引言
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整合供应链能力的竞争。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第84号文《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发展是国家战略层次发展问题,供应链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力量发展到了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阶段[1],为推动政府、企业治理方式创新,支持高校设置供应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通过高校教学改革,为政府和企业培养多层次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根据青高职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共计68学时,“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以物流学、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综合应用性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2]。目前高职教师集中于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整体教改的进行研究,相对比较系统,但是很少深入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考核模式,而课程考核模式涉及教学活动的根本性问题,考核的内容涉及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的。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促进高职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3]。结合在青高职10周的教学经历和心得体会,分析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与考核现状,提出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提出对策,探索并实践“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
1 教育东西部协作背景及学生情况分析
1.1 教育东西部协作背景
在中央和苏青两省的统一安排下,青海省海东市是江苏省无锡市的对口支援城市,2017年12月两市签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在教育、医疗、人才支援等方面进行帮扶合作。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同为当地市属高校,两高校2020年正式开启合作后,陆续在干部挂职、专业教师交流、专项交流学习、科研开发等方面展开交流合作。本次是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向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派出第一批专任教师进行交流。
1.2 学情分析
“供应链管理”课程授课对象是物流1703班,物流1901、1902合班。物流1703班共33人,招收的是青海省海东市及西宁市的初中毕业生,属于5年制高职,以汉族学生为主,少数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的学生,5年制高职的少数民族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县城和市区,普通话能力与汉族学生无显著差别,学习能力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好。物流1901、1902合班共66人,招收的是青海省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黄南州、果洛州以及玉树州的高中毕业生,以藏族学生为主,玉树、果洛等藏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在三教改革之前教师授课使用藏语授课,教材使用藏语教材,考试采用藏语试卷。汉语属于第二语言,因此普通话听说读写能力弱,学生各科目基础单薄,尤其英语和数学基础能力较差,无法跟上正常课程所需要求。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少,但是学习积极性高,对新的知识和新的世界渴望。物流1703班,物流1901、1902合班的学生均具备了现代物流概述、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储备,有利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但是缺乏企业实习经验,加上青海省本土企业较少,尤其是来自牧区的藏族学生对供应链及企业运营没有概念,这增加了“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授课难度。
2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及考核现状分析
根据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应链管理”课程为B类课程。理论知识以讲授法为主,原先课程实训环节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有一款“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训软件,但操作难度大运用效果不好而未使用,结合课后作业环节,以巩固理论知识。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为“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主要来源课堂考勤情况、课中回答问题表现、每学期6-8次作业提交情况和作业质量。“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体系是企业实践应用的总结,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学生觉得抽象、复杂并难以理解,因此学生的配合度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3 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及考核现状分析,该考核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1)考核模式传统,虽然青高职此门课程的平时成绩比例为40%,但是学生对平时成绩重视程度不够,课堂参与度不高,存在不交课堂、实训作业的现象,学生平时不学习,集中于期末考试周突击。
(2)考核内容以记忆为主,学生缺乏思考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考核效果差,18-19学年供应链管理课程第二学期总人数为104人,考试及格率为40.4%,综合成绩及格率为84.6%,19-20学年第二学期学生总数为55人,考试及格率为47.3%,综合成绩及格率为90.9%。课程结束以后,学生难以形成供应链管理的知识体系,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和改革。
4 构建与实现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结合以上学情分析、教学考核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从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摒弃传统考核模式,取消期末卷面考试,采用进行过程性考核模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考核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增加组成平时成绩考核的成分,形成性考核采用小组教学法,完成企业供应链案例的汇报,具体情况如课图1所示。
图1 SCM课程考核模式结构图
4.1 平时成绩考核
平时成绩的课后作业由需要记忆的理论知识组成。线上“学习通”学习积分线由课程视频、章节测验、章节学习次数、课堂讨论、课堂抢答、签到环节组成。结合专业知识设置开放讨论,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严禁抄袭现象。如:分别举出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为核心的企业供应链,画出其中1种类型企业的供应链结构,以图片的形式上传学习通平台。
4.2 形成性考核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实践中“供应链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包括大作业、实训、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小组学习、网上讨论等[4]。“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形成性考核采用分小组完成“案例分析、总结和汇报”的方式,包括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巩固阶段。
4.2.1 课前阶段。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10个著名企业供应链管理案例。在课程开展到第5周的期中阶段,任课教师按照每个班学生学号为学生组队,每个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5-6人,基于前期5周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结合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性格和特长,由教师选定小组“小组长、材料搜集人、材料整理人、PPT制作人、汇报人”角色[5],小组成员商量后选择一个案例。确定每一位角色任务后,小组长负责整个过程的分工和协调工作;材料搜集人负责搜集案例中企业相关背景材料,以及课本未涉及的理论知识;材料整理人紧紧围绕课本所学1-8章内容,整理出案例中所用的理论知识;PPT制作人负责制作美观、得体的PPT,并附上团队协作的合照;汇报人准备10-15min的案例汇报。要求学生调查案例中企业背景、对阅读案例进行分析后整理每个案例后的问题。
4.2.2 课中阶段。课中阶段主要分为案例汇报环节、学生点评和提问环节、教师点评和总结环节。课中的三个环节用时20min,每个班有6个小组,教学计划中安排3个课时作为课中阶段的案例汇报分析环节。
案例汇报环节每组时间为10-15min,案例汇报分为:企业背景调查、案例陈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和案例问题解答这五个部分。汇报人介绍团队分工及任务完成情况、收获和心得体会。任课教师从PPT制作质量、汇报人阐述案例完整性、案例企业实践与理论知识关联性、案例总结的系统性四个方面进行打分。
学生点评和提问环节为3-5min,先由本小组的学生对案例汇报进行反思,指出本小组案例汇报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再由班级中其他同学根据汇报的内容,对其中感兴趣和有疑问的地方提问,由汇报人回答,本小组其他成员做补充回答。此环节是为了检验非汇报小组的学生是否认真听案例汇报,检验汇报组成员对案例认知、理解的程度。通过学生的互动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任课教师现场对点评和提问汇报小组的学生进行。
任课教师点评和总结环节为3-5min,对汇报的内容包括PPT的制作等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等进行复习,结合当前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该如何更好地解决案例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并做最后的案例总结。针对成员参与度和成员个人汇报的表现进行评分。
4.2.3 课后阶段。汇报组成员根据课堂学生提问的问题和任课教师点评不足的地方,利用课后的时间,经过团队的集中讨论再把案例报告的PPT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PPT和实训报告。
5 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的评价和总结
在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中进行“平时成绩50%+形成性考核成绩50%”考核模式的实施。物流1703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回答问题更主动,考核模式改革后本班的学生综合成绩分布情况为优秀15%、良好79%、中等6%、合格0%、不合格0%;物流1901、1902合班的学生课堂氛围热情高涨,课堂参与度提高,考核模式改革后本班的学生综合成绩分布情况为优秀32%、良好52%、中等17%、合格0%、不合格0%。
课前阶段,小组成员研究案例材料,分工合作完成案例PPT制作任务,锻炼了学生搜集及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当今职场最需要的团队协作意识;课中阶段,汇报人进行案例汇报,锻炼了汇报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学生自由点评和提问环节积极提问,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获得成就感,终结性考试成绩也均有明显提高。课后阶段,任课老师给出的修改意见,小组及时完善PPT制作和实习报告,提高了学生使用PPT制作等办公软件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考核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物流专业的热情和兴趣。考核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枯燥的刻板印象,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及商务办公软件的能力。考核模式的改革能促进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多元化考核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主旨,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学情分析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对同类型课程考核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6 东西部协作教育的启示
目前锡城院和青高职已经采取校际结对方式进行领导干部互挂、专业教师互派,锡城院的贸易金融学院与青高职的财经商贸系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方面开展教学研讨。
专业教师互派过程中的“供应链管理”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由点及面给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协作带来以下启示: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协作的形式还可以采取专业联盟、职教集团等深度帮扶的方式。锡城院计划成立“全国邮政职教集团”,采用职教集团的形式与青高职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推动职业教育在招生、人才培养、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加强西部高职与东部企业的深度合作。相关东部企业参与到西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规划,加强西部高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交流、共享合作机制。青海省缺少企业,青高职拟通过锡城院与无锡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