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途径
——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
2022-12-26韩笑
书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
作者:孙家学,耿艳丽,邵珠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5-5341-3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定价:39 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劳动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作为我国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不断推动着社会劳动知识结构、劳动效益、劳动形式实现升级。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其劳动观念、劳动意识与社会前进发展紧密相连,而人工智能时代使得大学生与劳动渐行渐远,在此形势下,深入剖析智能时代大学生劳动弱化的原因,表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显得尤为关键。由孙家学、耿艳丽、邵珠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一书,密切关注我国新时期劳动教育要求和发展方向,具体就劳动认知、劳动精神、劳动行为和劳动保障展开论述,对指引学校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内容和方向,不断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每章内容结尾都设置了相关思考题供读者思考,有利于加深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具有较强可读性和启发性。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全书共包括十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梳理我国劳动教育的基本历程,阐述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目的、评价、途径以及内容。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劳动、劳动观、正确的劳动意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理论内容,重点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劳动的相关观点。第四章至第六章阐述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具体内涵和时代价值,引导读者积极弘扬新时代优秀精神,向先进典型学习,争当先进的劳动工作者。第七章与第八章主要介绍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产教融合、校园劳动文化等内容,意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第九章与第十章主要涉及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等相关知识,可以为劳动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理论支撑。
笔者结合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周恩来精神融入应用型大学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2022SJSZ1000)研究成果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全新的高科技技术,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能将人们从各种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解放出来,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行业催生出诸多产业链,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可以借助智能工具完成学习上的既定目标,促使身体和大脑得以释放,而学校劳动教育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形势不断创新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促进生产生活的同时,滋生出各种“劳动过时”的错误观念,对个人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人工智能主要依靠网络和电子开展工作,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强大功能,但是依旧无法满足人类复杂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难以理解人类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导致劳动教育质量欠佳。此外,人工智能只是简单重复人类的机械动作,缺乏思维和思想,无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人工智能的双面性,《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通论》一书就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途径展开论述。在劳动行为方面借助科技进行实践活动,一般来说,高校针对学生实施的创新实践教育主要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此种教学形式确实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但无法使学生快速获得前沿知识。在新技术革命时期,高校应加快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的基本素养,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从根本上变革劳动教育方式和创新教育方式,合理设置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课程难度,提升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将优秀学生直接带入科技前沿实践境地,体验一流科技专家的攻坚克难,自觉肩负起国家科技研究的重大使命,创造一切可以为国家培养智能人才的有利条件。积极面向数字化形态塑造劳动新业态,互联网、大数据、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不断深入人类劳动形态中,只有更快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通过将AI 教育技术引进课堂,专业教师向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知识,学校设立相应人工智能项目,教师通过AI 测评技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利用此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通过层层监督使学生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比如通过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等大面积的交叉融合,综合各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要素,使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形成协同效应,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