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2022-12-26贾灵云王远芳朱咪
贾灵云, 王远芳, 朱咪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 产科,江苏 徐州,221011)
妊娠糖尿病是指女性于妊娠前存在潜在的糖耐量减退,但糖代谢正常,妊娠后突然发生糖尿病的妊娠期并发症[1]。据调查,中国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为1%~5%[2]。大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可在分娩后恢复至正常范围,但妊娠糖尿病属于高危妊娠疾病,不仅改变了患者的机体代谢状态,还会增加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甚至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畸形等不良后果,同时增加了子代胰岛素抵抗的发生风险。临床护理路径将护理措施视作横轴,按照时间进行划分,使护理行为规范化,对于提高护理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本研究对102例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开展分析,探究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初诊妊娠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 符合《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指南(2014)》[4]中关于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 于妊娠24~28周时经葡萄糖负荷试验确诊为妊娠糖尿病;③ 首次发病;④ 无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① 妊娠前患有糖尿病;② 有妊娠糖尿病病史;③ 合并严重心脏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④ 习惯性流产;⑤ 为1型糖尿病患者或已存在糖尿病严重并发症。将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0例)。2组间年龄、等资料经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优质护理,至其出院。① 基础情况评估: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于妊娠期密切监测其体征变化情况,辅助其完成相关临床检查。② 健康宣传教育:对患者开展基础健康宣传教育,告知其及家属健康相关注意事项。③ 营养支持:指导患者合理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充足,尽可能减少含糖类食物的摄入,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④ 血糖控制:叮嘱患者每隔半个月测定1次血糖水平,评估其血糖变化情况和疾病治疗效果,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血糖控制方案。
观察组基于优质护理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至患者出院。① 入院后第1天: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师和同病房病友,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鼓励其少食多餐,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午夜后禁食。对患者展开入院评估,监测其体重、身高和血糖水平,对于出现饥饿感的患者给予其含糖量较少的瓜果、蔬菜和豆制品,避免患者于空腹时感到饥饿。此外,指导患者开展适量的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为进食后1 h,以20~40 min为宜,告知患者妊娠期间低血糖的具体表现,提醒其随身携带面包等食物,自我监测血糖水平,并准确掌握血糖情况。② 入院第2天:评估患者的住院情况,分析其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对于未完全掌握健康知识的患者展开二次教育,至少持续20 min,以提升其疾病认知水平,嘱其保证睡眠充足。不定期监测患者的胎动情况,密切关注其体征和血糖指标波动情况,明确告知其监测结果、诊断和治疗情况,以及饮食控制的相关知识。此外,对患者展开心理疏导,疏解其焦虑、紧张、抑郁或恐惧等负性情绪,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并评估患者对于胰岛素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准备糖尿病患者食物清单并向患者发放,清单中需包含维生素、纤维素含量较高的主食,例如小米、高粱米等,确保营养搭配合理。③ 入院第3~7天:护理人员测定患者在三餐进食1.5~2 h后的尿常规水平,按照患者的实际身高和体重计算营养量,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食谱,由护理人员依照其检查结果以及喜好调整饮食计划,增加饮水量,当患者出现饥饿或头晕等症状时及时上报。告知患者胰岛素的合理使用方法,嘱其自行练习注射,提醒患者于用药期间注意注射部位的正确性及用药剂量。此外,指导患者自行测定血糖水平,给予其足够的鼓励和支持,使患者正确认识到具备自护能力的重要性。④ 出院健康宣教:患者出院当天,再次评估其对于自身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知水平,向其强调用药、饮食和血糖监测的重要性,鼓励其自行监测血糖水平,每隔半个月于门诊复查1次。此外,医护人员与患者交换联系方式,当患者出现疑问及异常情况时,便于及时联系。
1.3 观察指标
① 测定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② 统计2组产妇产褥感染、产后出血、羊水过多,以及新生儿宫内发育迟缓和呼吸窘迫的发生率。③ 测定2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FINS)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④ 应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估2组患者的负性情绪,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相应的负性情绪越严重[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血糖水平对比
出院前,2组患者的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入院后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血糖水平比较
2.2 2组胰岛素水平对比
出院前和出院2周后,2组患者的FINS水平均较入院后升高,HOMA-IR均较入院后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相较于同期对照组,其上述指标均更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胰岛素水平比较
2.3 2组负性情绪对比
出院前和出院2周后,2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较入院后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相较于同期对照组,其上述评分均更低(P均<0.05),见表4。
表4 2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分)
2.4 2组妊娠结局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1例,羊水过多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产褥感染1例,产后出血2例,羊水过多3例,新生儿宫内发育迟缓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1例。观察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9.23%(10/52),有统计学差异(χ2=5.696,P=0.017)。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属于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女性生育年龄的逐步增长,妊娠糖尿病的发病形势日益严峻,已经发展成为产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增加了孕妇的病死率[6]。与健康孕产妇相比,患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身心压力较大,如果未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则对其子宫收缩及血流量均会产生直接影响,以致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由此可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分娩结局以及保证母婴安全均具有关键性作用[7]。
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调节患者的饮食结构,控制其饮食中的热量和葡萄糖水平[8]。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其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更低(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临床护理路径干预通过健康指导使患者养成自行监测血糖等的健康意识,依照其实际情况调控血糖水平及饮食习惯,结合其护理需求和临床证据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可保证护理措施的标准化和可靠性,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和出院2周后,观察组的FINS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HOMA-IR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对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水平具有确切效果,还可减轻其负性情绪。临床护理路径依照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及整体状态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案,可保证护理措施的目的性及计划性,在规避不良风险的同时给予患者用药、心理和健康护理指导,可确保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进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患者于分娩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9]。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为中心,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于护理期间给予患者心理及健康等多方面的护理指导措施,提高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认知状态,帮助其正视自身疾病,促使患者于护理期间积极配合,进而消除其紧张、不安和焦虑等情绪[10]。
综上所述,妊娠糖尿病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于调控其机体血糖水平以及改善胰岛素水平具有确切效果,还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减轻负性情绪,值得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