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吃”与“达”
2022-12-26王果
文/王果
在很多人眼中, 苏东坡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光是以他名字命名的菜就有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堪称“东坡菜系”。 苏东坡的诗词,跟美食有关的有很多。有一次,苏东坡吃鱼吃得高兴,写了一首诗:“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在吃的方面,苏东坡是认真的! 然而,透过“吃”的表面, 我们会发现一个命运起伏坎坷、 忧国忧民却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东坡肉背后的悯农心
宋朝以前,猪肉很少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东坡肉能够“一骑绝尘”,就是苏东坡用心“带货”的结果。相传,苏东坡曾担任徐州知州,彼时,徐州发洪水,水位上升,凶险异常。 苏东坡不惧危险,撸起袖子亲自带头,用畚(běn)箕(jī)装沙筑堤,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洪水退了, 老百姓感谢他,给他送去了猪肉。苏东坡就指点家人把猪肉做成红烧肉回赠百姓。老百姓一尝,味醇汁浓,香糯不腻,太好吃了,纷纷询问做法。就这样,东坡肉开局即火,成了一道老百姓喜爱的荤菜。
苏东坡在《猪肉颂》 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单这四句,就能看出苏东坡推广东坡肉的因由。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任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并无实权,俸禄很低。可就是这么一个失意人,依然心系苍生,竭尽所能,为当地老百姓谋福利。
三百颗荔枝下的平常心
岭南在宋朝时还是一片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因为气候炎热,瘴气弥漫,疾病肆虐,时人谈之色变,也被称为瘴疠(zhāng lì)之地。
曾少年得意, 以状元之才得中榜眼,官至翰林学士的苏东坡,被一贬再贬, 将近六十岁时被贬到了岭南地区, 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州。
一般人被贬后,难免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但是,苏东坡的心态很平和,没有抱怨,反倒以一颗平常心,去发现生活中的难得之处。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在繁华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荔枝是根本不能敞开肚皮吃的珍稀水果, 就算偶尔吃到,可能也没那么新鲜,然而在岭南,却大可以一饱口福。苏东坡大笔一挥,题诗一首: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翻译过来就是: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都可以吃上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人。
苏东坡能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不公, 就像他在《定风波》中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到这里,豆苗儿们可能会以为苏东坡顿顿美食摆满桌。其实不然。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节饮食说》,告诉家人,从今以后每顿只饮一杯酒,吃一荤菜;有贵客来访也不过三荤;若是别人请客,也先告诉人家不要超标。 他认为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时,全家人通过开荒种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但遇到歉收的年份,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历数苏东坡那些脍炙人口的美食诗,多是在贬谪的路上,或为民俗饮食解说,或为“带货”,或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dān)州。 ”这是苏东坡去世前两个月所写的《自题金山画像》中的诗句。 行将就木之时,苏东坡回味一生得意之处, 居然是被贬的黄州、 惠州以及贬无可贬地处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苏东坡仕途最失意的时候,也是他文学艺术成就最显著的时候。当为官不能有所作为时,就寄情山水,从精神文化方面来激励自己与朋友,通达民众。他豁达乐观的心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