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历史、理论和价值维度解析*
2022-12-26陈宝国蒋小瑜
陈宝国 蒋小瑜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互联网开放性、共享型思维方式的认同,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业态新形态,最大化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满足个人多样化需求,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具有革命力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共享经济成为新增长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2》,2021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约36881亿元,同比增长约9.2%;直接融资规模为2137元,同比增长约80.3%。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共享经济市场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17118亿元、12368亿元和4540亿元。由此可见,共享经济已渗透到群众生活方方面面,逐渐成为提升数字化转型实效的重要环节。
共享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实现闲置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方式,其引领的经济形态变革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学者们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共享经济的发展动因、商业模式及影响三个方面。从共享经济的发展动因来看,学界中普遍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因素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哈佛大学教授科恩认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动因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理念的改变以及共享经济模式带来的社会福利。我国学者杨帅[1]分别从消费观念、技术要素、信任危机及环境变迁四个方面对共享经济的形成原因展开分析,认为互联网技术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信任机制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则为共享经济带来市场需求。基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来看,学界主要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及其与传统模式的异同处进行研究。罗宾·蔡斯详细概括了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Richardson等[2]则分析了政府在传统商业模式与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及变化。基于共享经济的影响来看,学界普遍认为,共享经济在产业升级、政府职能转换、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Botsman等[3]认为,共享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宋逸群等[4]认为,共享经济对个人、企业、产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王芳等[5]认为,共享经济与生态文明蕴含着相同的自然整体观、承担着相同的责任伦理观、遵循着相同的发展理念。共享经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
从国内外文献来看,关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动因、商业模式、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但是对于共享经济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维度及综合影响缺乏整体性研究。本文将致力于共享经济的三重维度,分别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及价值维度三个层面展开对共享经济的探究,进而推动共享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健康发展。
1 共享经济的历史维度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每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共享经济也不例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经济危机的促发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为共享经济这一消费模式注入新的动力,日益推动其成为革命性的浪潮。共享经济的产生并非凭空产生,其产生与发展有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
1.1 共享经济发展的动因
1.1.1 先进技术的应用
随着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文明对工业时代的资源配置起到颠覆性影响,信息的来源、载体、集成与传播渠道等各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与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共享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互联网+共享经济”使得商业运作、公共服务及社会治理等都发生改变,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深化,5G、区块链、元宇宙等技术的创新及应用,将为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进一步的支撑。
1.1.2 经济危机的促发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至今还有影响,生产过剩就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种过剩并非绝对过剩,而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人口失业,生活质量下降,购买力与消费意愿也下降,部分产品过多,长期积压无法销售,也未能实现其价值补偿,因而共享消费模式便逐渐成为人们的选择。
1.1.3 结构性失衡的推动
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部分产品供给超出市场需求,从而出现生产过剩,部分产品供给远远超出市场需求,由此导致结构性失衡,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经济运作模式缓解产能过剩。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济增长由追求速度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着力解决。面临如此国内国外背景,共享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具有化解产能过剩、优化资源配置、抑制贫富差距等优势,逐渐吸引世界各国目光。
1.1.4 消费理念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人们的消费理念也从重视物的所有权转向重视物的使用权发生改变,这一理念与共享经济所提倡“共同拥有而不占有,获得胜过个人所有”的理念不谋而合。共享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民宿共享、出租车共享延伸至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由“你的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逐渐转变为“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
1.2 经济形态的演进
经济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生产力水平的经济活动及其特点。经济形态的交替及演进体现着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每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共享经济也不例外。
共享概念早已有之,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共同狩猎,共享物资、工具等,这也是最原始的共享。在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人们的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身需求。在这一共享过程中,共享行为往往具有圈子属性,通常发生在密切交往的地缘或者熟人之间,同时共享行为具有非互惠性。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渐渐形成以商品交换为生产目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商品经济社会。物质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私有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共享概念虽被边缘化,但并未消失,只是在私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下隐藏。商品经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也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从个人生活层面而言,可支配收入高的社会群体有大量社会闲置产品,而可支配收入低的社会群体则无力购买。这也成为共享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前提。随着信息技术大规模应用,人们也渐渐利用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将原始社会的无偿共享转向为以获取利益为指向,为有需求者提供私人物品的暂时使用权或者采取出有一定劳务的商业模式。这时共享行为就转向了共享经济这一模式,由非互惠性转向互惠性,使得参与共享的群众迅速扩张,共享范畴及范围也随之扩大。故共享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体现。
2 共享经济的理论维度
基于共享经济历史维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共享经济适时而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共享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从生产力视角而言,共享经济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基本形态的产生与发展分别对应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自然经济形态下,人们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仅限于自给自足,在满足自身需求下有多余的物资为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社会正向信息时代迈进,共享经济作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便应运而生。从生产关系而言,共享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必须共享食物、共享工具等,这就是最初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享关系。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良,社会生产力的疾速发展,私有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着眼于价值创造。随后,科学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社会生产出现剩余,迫切需要一种新型消费模式来缓解社会压力。共享经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私有制语境,改变了商品所有权与使用权高度统一所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情形。共享经济虽未打破私有产权,但它却打破了私有产权与使用权之间的垄断关系,促使了使用权的共享,其在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的特征,表现出由资本主义向共产社会过渡的特征。
从共享经济的理论维度上来看,共享经济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生产力) 支持下实现的,涉及到多个参与主体之间利益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6],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3 共享经济的价值维度
共享经济作为新业态新形态,将人类社会的资源最大化利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观,其倡导的共享利用、集约发展、灵活创新等理念,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都产生深远影响。
3.1 经济之维
共享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新动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供给侧与消费侧角度而言,共享经济推动总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助力内需释放潜力,并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多元化需求。同时,共享经济有助于推动高质量高水平经济动态均衡发展的实现,这将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其次,共享经济具有社会覆盖面广、供给多元化、引领带动性强等优势,有助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是提升数字化转型实效的重要环节。
3.2 政治之维
共享经济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共享发展理念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在助力实现“六稳”“六保”方面作用凸显。同时,共享经济助力服务型政府构建,并催生新型政府管理模式,更好推动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中,政府也要不断完善决策信息与智力支持系统,进而能够增强决策透明度及民众参与度;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同时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更好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公信力及推动数字化政府更好转型升级[7]。
3.3 社会之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加强生产供给与消费使用之间的深度融合,更好实现供需对接的高效匹配,并将两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推动社会福利不断提高。共享经济快速发展所借助的互联网平台有利于使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并改变以往陌生人之间的疏远距离,重塑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改善了以往存在于代内及代际的不公平现象,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均等化[8]。因此,共享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分配公平,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3.4 生态之维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尤查·本科勒认为,“公地悲剧”是共享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所谓“公地悲剧”是指对于一块地,每个人都有使用权,但个人却无法阻止其他人对其使用,每个人都过度使用自己的土地,导致资源枯竭。而共享经济的出现可提高资源重复利用率,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经济这一形态的出现使得消费模式发生重要改变,从“一次性”到“循环利用”的消费理念的转变,对传统消费模式造成巨大冲击。共享经济中所蕴含生态性、在经济实践中的可操作性[5],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减少社会产品总需求,减轻产品生产的资源消耗,创造了绿色高效的消费模式,使得环境质量更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路径。
4 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其客观规律,共享经济也不例外。共享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国内疫情和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考验,共享经济在稳定民生,助力“六稳”“六保”以及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作用凸显,其所蕴含的共享理念与我国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不谋而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其蕴含的共享基因,真正做到共享的主体为人民,将共享经济的优势与我国的制度优势结合起来,探索其与公有制相结合的形式,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享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