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喻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2-12-26黄秀华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521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语境

黄秀华(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521)

王永霞(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研究五大分支中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研究方向。转喻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意为“意义的改变”(change of meaning)。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Poetics)》中将转喻视为隐喻的类别之一,因此相比于隐喻,转喻研究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并未引起学者足够重视。到20世纪50年代,Jakobson指出隐喻和转喻是基于相互对立原则基础上的两种不同形态,转喻才从隐喻研究中逐渐独立出来。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基本认知机制,转喻思维体现出我们日常说话、思考、行为的方式,日常生活中转喻无处不在[1]。转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世界方式,对于理解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的认知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比隐喻更基础、更重要[2~3],因此也可以说我们赖以生存的是转喻[4]。鉴于转喻的基础性和普遍性,转喻成为国内外众多学科、学者关注的热点,大量研究成果涌现。本文主要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40余年的转喻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与评价,旨在厘清转喻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转喻研究发展动向,对转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推动意义。

一、转喻研究的回顾

转喻研究的发展及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主题

随着转喻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研究主题也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转喻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转喻的界定及本质。转喻最早的界定是“一个基于临近关系的词格”,但转喻是“概念联系”的观点未受到重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看,转喻的本质是一种概念现象,是理想的认知模型(ICM)的一种形式,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域,转喻映射在一个认知域或ICM中发生。基于“理想认知模型”,转喻较为普遍接受的定义为“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即源域)为另一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的认知操作过程”[2],转喻被视为一个概念现象和认知加工过程。国内外学者关于转喻界定和本质的研究主要涉及转喻的邻近性、凸显性、偶然性和概念化特征[5],学者们对于转喻的本质及其内在运作机制的理解还有较大分歧,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讨。

转喻的分类问题同样受到了关注。转喻的分类一方面偏重于转喻内部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关注语用因素;但传统的转喻分类太过繁琐,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转喻通常被分为两大类:整体与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整体的部分之间互换而产生的转喻[2]。也有学者将转喻分为概念转喻(来源域为目标域提供可及性的认知操作)、语法转喻(转喻这种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体现)及语篇转喻(语篇的组织结构、信息发展、衔接与连贯中衍生中的转喻关系)。从语用功能角度来看,转喻可分为指称转喻(指称转换现象)、谓词转喻(不同陈述间的所指)和言外转喻(每个部分的言语场境或言语行为可转喻地代表整体)。指称转喻属于低层次转喻,谓词转喻和言外转喻属于高层次转喻,并且言外转喻属于高层次的情境转喻。这一分类指出转喻不仅限于表达指称转喻,拓宽了转喻的研究范畴。

转喻研究主题还包括转喻与隐喻的关系。隐喻、转喻两种认知机制体现出语言文化依存性和普适性双重特征,为研究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因此隐喻与转喻并非截然对立[6],转喻也不能完全取代隐喻,二者并不是离散的,而是形成了一种连续状态,相互作用、关系密切且错综复杂。Goosen提出四种隐转喻交互类型:隐喻来自转喻、转喻蕴于隐喻、隐喻内部的去转喻及隐喻蕴于转喻[7]。转喻和隐喻构成了“连续体”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更多地关注二者间的“相似性”,不必对二者在概念层次上进行严格区分,才能对转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转喻与语用之间相互依存,转喻与语用推理及语境研究不容忽视。转喻关注词或其他语言单位,是以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语境是确认和理解转喻的依据,即转喻的生成和理解同时依赖于转喻词之前和之后的语言语境[8]。除此以外,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非语言语境也是转喻生成与理解的基础。言语行为与认知机制间也存在着紧密联系,言语行为的生成依赖于转喻认知机制,言语行为的理解更需借助场境理论。

转喻的(半)自动识别是自然语言现象处理的难题,也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话题。目前,转喻识别主要包括基于规则约束的识别方法和基于统计和机器学习的识别方法,但两者都有一定局限性,在转喻识别精度和算法扩展性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亟待学界关注。已有的转喻识别研究主要是围绕命名实体进行转喻自动识别算法的开发。

转喻的翻译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转喻是基于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体验性是转喻具有可译性的认知基础,转喻翻译有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认知机制。已有学者从修辞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等路径对转喻翻译进行了相关研究:侧重修辞的转喻翻译研究把转喻看作是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和一种特殊的语言词格;侧重文化及语用的转喻翻译研究则基于一些文化图式或语用功能来探讨文化翻译中转喻运用的合理性;侧重认知的转喻翻译研究在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及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对英汉概念转喻句子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证明译者的转喻翻译过程不只是语言形式上的转换,也不仅仅是符号转码的过程,而是在概念层次上的认知操作过程,从而归纳出相应转喻翻译模型及策略,加深了对转喻翻译过程的认知及操作,同时拓宽了转喻翻译的研究范式。但由于其复杂性和研究条件所限,对转喻翻译过程的认知机制实证研究方面相对匮乏。

其他转喻研究主题还包括转喻能力[9~10]、多模态转喻[11~12]、语法转喻[13]、转喻的习得与教学[14]等。

(二)研究视角

视角化是转喻研究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从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及语用学等角度对转喻进行了不同解读。

传统修辞学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15],是一种借用与本体事物有着现实联系的事物名称来代替本体事物的语言偏离现象,其特征是替代,其功能为指称。这种修辞性语言能够突出显示文本的特色。汉语修辞学将转喻命名为借代[16],也将其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段。遗憾的是,从修辞角度对转喻的阐释难以揭示转喻内部结构,无法解释其普遍性、能产性等特点[17]。

从语义学角度,学者们将转喻作为意义关系来研究[18]。研究表明,人类身体感知、运动系统与语言加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思维—语言”之间的联系使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身体部位转喻。“头”“脑”“脸”“眼”“眉”等表达身体部位的词汇可依赖转喻机制将语义扩展到“认知推理”与“智慧范畴”,拓展出情感意义[19~20]。因此,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转喻要以历时的角度来看待转喻在语义拓展中的作用,要考虑语言表达的语境意义,同时也要考虑受文化因素影响的跨语言差异性。

20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转喻被逐渐理解为一种认知过程,转喻研究出现了从修辞到认知的转向。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般语言现象,而是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比隐喻更为普通、更为重要[21],转喻为隐喻的认知机制提供了合理的理据。认知语言学探讨的是广义的转喻。头脑中的概念和概念结构本质上都有转喻的性质。转喻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一种形式[22];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23];是一个“参照点现象”[24],是一种“认知域凸显(domain lightening)的过程”[25]。转喻具有概念性、体验性、基础性、邻近性等特征,概念转喻理论(Conceptual Metonymy Theory)的核心内容就是介绍概念转喻的本质和类型,关注认知机制和认知理据。概念转喻是理解具体的语言转喻的前提、基础。

从语用视角看,指称转喻、谓项转喻、言外转喻中的指称转喻是转喻的语用学研究关注的重点,即“说话人通过描述a成功指称b,二者在心理、文化或者本地语用原因发生联系,这些联系体现在语用映射上”。转喻的语用研究视角多从委婉语、语境进行。相对于规约性指称转喻,半规约化转喻与新奇转喻的产生与理解机制更为复杂,需要语言使用者启动较复杂的体验、认知和信息加工能力。因转喻涉及身体体验和文化经验,转喻中的跨文化差异也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因此,概念转喻理论的研究已经出现了文化转向[26],如一些通用的地名转喻在很多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能产性。转喻的跨文化研究虽然将转喻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但遗憾的是并未广泛展开研究。

(三)研究方法

概念转喻研究最初主要是依靠内省语料来构建其理论假设[27]。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知视域下的转喻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趋势,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实证化,符合认知语言学“基于使用的语言”和“趋同证据(converging evidence)”的研究取向。学者们从之前依靠内省、思辨方式来建构理论、解释转喻,慢慢转变成利用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等技术手段进行转喻实证研究,关注转喻的语义认知加工模式、加工顺序,探讨概念转喻的理解、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以验证、完善转喻理论[28]。

语料库技术应用于转喻研究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大量真实语料,改变对语言直觉的过于依赖,较为真实地反映转喻的概念映射、转喻识别及标注等问题。Hilpert通过 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英国国家语料库)的语料来研究转喻[19]。Stefanowitsch总结了多种抽取转喻的方法如人工抽取及搜索源域词汇等,认为转喻语料库的标注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在无语义标注的语料库中抽取转喻的结果[29]。转喻的识别和标注虽尚未形成统一的框架,但已经对地名转喻、专有名词等一些特定转喻有了识别和标注的方法。然而,较困难的是如何从语料库中高效、准确地识别转喻语料,因此对转喻的自动识别也成为转喻研究的热点问题[27]。运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能够对之前内省法所建构的理论进行完善和修正。

行为实验主要测量反应时和采用眼动技术。Gibbs用实验数据来说明转喻的概念性质,重点是解释转喻的理解和加工方式[30]。Frisson运用两个眼动追踪实验揭示被试在加工转喻过程中眼球运动的轨迹,对比转喻表达与字面表达的加工时间:实验一发现处理包含场所转喻的句子与包含相同字面表达的句子难度相似。相比之下,没有转喻的表达反而会有些困难。实验二发现与其他修辞加工不同的是,在特定表达下,转喻表达与字面表达同时会被加工。这一研究验证了Glucksberg的平行加工理论[31]。Herwegen等对比了典型发育儿童与患威廉氏症群体对短故事中新颖隐转喻(novel metaphor and metonymy)的理解,验证了心理年龄对新奇隐转喻理解能力的发展轨迹具有一定影响。我国学者陈香兰[8]首次以眼动实验对比方法探讨转喻的认知机制以及有无信息提示对转喻理解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转喻加工的“平行模型”与转喻解释的“图式理论”和“过程启动”假设。

转喻的神经技术研究目前相对较少。Rapp等采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比健康受试阅读字面、转喻、无意义组的反应时情况,探索转喻的脑部及神经处理机制[32]。研究发现,三者间无明显区别,左侧额颞网络在阅读转喻时有显著变化,左中颞中回和左右侧额下回达到了最大值。激活的左额下回较真实地反映了转喻处理过程中推理和提取的心理过程。Joue等人的研究表明颞顶联合区在加工理想认知模型(ICM)内部不同部分间的转喻时被激活的程度远大于加工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33]。

二、存在的问题

从修辞视角研究转喻,更容易纠结于其语言现象,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认知机制。语用学视角下,常规转喻、半规约化转喻及新奇转喻的理解和加工要求语言使用者具有较复杂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在实际研究中,社会文化因素及语境因素常常被忽略。隐喻、转喻及隐转喻的划分过于主观,存在边界模糊现象。

转喻研究实验与理论研究范式相比,相对滞后。转喻的实证研究虽能为揭示转喻的认知机制提供大量实证客观数据支持,但一些实验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语境等变量,从而导致部分理论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未能达成完全一致的结果。因此,对于比隐喻更抽象的转喻,实证研究存在很多问题。要借助客观的可重复的标准来对转喻进行识别和标注,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

三、未来研究展望

鉴于转喻的基础性、普遍性及复杂性,转喻研究会持续成为未来研究中的热点,并呈现出一定跨学科趋势。主要研究方向及趋势如下。

第一,理解转喻表达需要经历意义创建(sense creation)和意义选择(sense selection)两个过程。意义的选择与创建受限于社会文化背景及语境因素,尤其是半规约化及非规约化的指称转喻识解更需引入语境因素,认知-语用角度来研究转喻更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转喻认知过程一定以模型或者框架为操作基础[34]。概念转喻与语篇及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可在情感转喻、语法转喻等方面开展转喻研究。同时转喻的非语言表征值得关注,转喻研究可具有多模态转向。多模态转喻研究涵盖广告、电影、漫画、手势语、音乐等多种体裁,转喻的目标域主要由视觉模态来表征,因此,多模态转喻研究可关注源域、目标域表征所涉及的模态和体裁之间的系统性联系,探索非语言转喻构建的异同。

第三,转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可以避免得出相对主观的结论。转喻具有心理学及神经语言学的实验基础,使用转喻作为一种心理策略的认知观点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运用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实验方法来探索转喻的心理实现、神经认知机制以及转喻的过程加工,利用神经科学技术如脑功能成像技术如ERP可探索转喻加工过程中精密的脑及神经激活情况,都是未来转喻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四,认知语言学研究包括隐喻、转喻及隐转喻研究。汉语转喻研究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立足于世界语言多样性深入开展英汉转喻的认知对比研究。

四、结论

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语言形式,同时也是认知手段。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日益关注转喻研究,转喻的基础性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改变了其隐喻的“穷妹妹”和“灰姑娘”地位(Cinderella-status)。本文从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转喻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与评述。结果发现,转喻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阶段,具有明显的研究视角变化,也呈现出显著的学科融合或跨学科趋势。本文的论述还是较为宏观,因此未来有必要对转喻研究作进一步系统的梳理,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学隐喻语境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