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托马斯·莫尔的共同富裕观及其当代价值
——以《乌托邦》为中心的考察

2022-12-26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关键词:莫尔托马斯乌托邦

张 阳,周 师(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一文先后5次提及“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2]。早在1516年,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一书中就已构想了一个人人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为后世社会革命指明了方向,这“不仅对后来的一连串的乌托邦而且对社会改革的整个趋势都是一种激励”[3]。新时代,深入挖掘和系统探讨托马斯·莫尔的共同富裕观,对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无疑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

一、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任何对事物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托马斯·莫尔的共同富裕观也不例外,它是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以及在吸收借鉴《理想国》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是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形成的

托马斯·莫尔生活在英国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殊死搏斗、利益冲突加剧的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期,资本原始积累促使英国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

其一,封建贵族阶级极尽奢靡浮华之风,不择手段地压榨下层民众,“这些人像雄蜂一样,一事不做,靠别人的劳动养活自己……尽力剥削这些佃农,以增加收入”[4]。为了敛财,国王频繁发动战争抢夺殖民地,将普通民众推入灾难的深渊——他们被迫参与战事,竟弄的四肢不全;因缺乏谋生之道而不得已走向盗窃的民众,罪不至死,却要被执以“极刑”;国家成了保护封建贵族财产和对人民进行压迫的工具,法律成了“把他们的花招规定为必须遵守的东西”[5],底层人民的生活极端贫苦。

其二,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地理大发现促使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疯狂进行原始积累。唯利是图的新贵族和农场主们除了将自己的土地变为牧场外,还采用各种暴力或欺骗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再用篱笆或栅栏把土地圈占起来饲养羊群,致使无数农民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大批的流民、乞丐、强盗,诞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强制流浪者涌入城市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血腥立法,更让底层人民成为被资本家雇佣、工资低廉的“无产者”。对此马克思指出:“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6]。

其三,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来的旅行热促使一些航海家和冒险家奔走于世界各地,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旅行见闻,不仅开拓了欧洲人的世界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而且也为托马斯·莫尔带来了可以直接寄托自己共同富裕愿景的现实素材。

托马斯·莫尔既经历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荒淫暴虐给底层人民带来的不幸,也观察到新兴资产阶级剥削失地农民的无比残酷。他意识到英国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的日益严重性。“羊吃人”和严重的社会不公激发了托马斯·莫尔内心的悲悯情感。他要彻底消除社会现实弊病,要为底层人民发声,并在社会正义、平等和友爱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财富共有、人人平等、公平正义并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幸福的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

(二)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是在吸收借鉴《理想国》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形成的

1.吸收借鉴《理想国》无贫富悬殊“和谐”社会的思想

受文艺复兴影响,托马斯·莫尔不断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其中最深刻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书为《乌托邦》中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基本蓝图和框架指引。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设想了一个消灭财产的私人占有,尤其是消灭上层社会的财产私人占有,没有贫富悬殊的“和谐”社会。“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他们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7]。他认为,财产私有会使人们增加私心,从而导致纷争不断,是个人乃至国家招致灾难和产生罪恶的根源。托马斯·莫尔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财产公有思想,对万恶之源的私有制进行了认真思考和批判。他从柏拉图财产公有理论中引出废除私有制的设想,并将废除私有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从而设计出了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理想社会。《乌托邦》序文部分的一首六行短诗诠释了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与柏拉图《理想国》之间关系。“即今日之乌托邦乃昔日柏拉图理想国之重现,只不过柏拉图的理想国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而莫尔的乌托邦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①。

2.吸收借鉴原始基督教和修道院的共产主义精神

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同情广大劳动者的悲惨遭遇,他欲去除社会弊病、寻求美好社会的设想无不彰显原始基督教共产主义精神,正如《圣经》中记载的关于人人平等、财产公有、共同生活的小型共产主义团体一样,“共有一切”(holding all things in common),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模板,激励着托马斯·莫尔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无独有偶,托马斯·莫尔对修道院在防止农民无产者化和救助穷人流浪者方面的功能青眼有加,对修道院的共同生活精神更是心向往之,那里的人就像圣方济会修士一样,没有私人财产,都是穿着相同的服装,在公共餐厅用餐,生活和娱乐皆有节制。毋宁说,行将解体的中世纪修道院共产主义,以一种畸形的方式为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提供了另类样板和现实参考,与原始基督教共产主义精神一同构成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的思想来源。

二、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的主要内容

“至善的乌托邦成为对欧洲现实的否定性替代品”[8]。面对英国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状况,《乌托邦》应时而出,托马斯·莫尔用一种“幻想的方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字里行间体现了其独到的共富之法,即试图通过废除私有制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人人劳动、福利共享、实施计划生产以及按需分配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乌托邦》共分为上下两部,第一部中托马斯·莫尔谈到了英国社会横征暴敛、战乱频发、圈地运动、贫富差距、流民、犯罪和民间起义等诸多社会问题,并把所有的社会不平等都归咎于私有制,在他看来,私有制是社会中各种丑恶现象(社会的对立、分裂、贫富分化、阶级冲突)的根源。托马斯·莫尔强调,当人人对自己能取得的一切财物力图绝对占有时,就必然带来少数人的富有和多数人的贫困,因此“达到幸福的唯一道路是一切平均享有”[9]“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10]。要解决贫富不均,消除两极分化,消除私有制带来的社会弊病,就必须建立人人能够平等享有一切的公有制社会。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性人物哈贝马斯指出,批判与建构构成了《乌托邦》的主题,但批判本身不是目的,建构才是目的,“乌托邦的核心精神是批判,批判经验现实中不合理、反理性的东西,并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11]第二部主要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度,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公有制。在那里,物产充沛,财富共有,全部土地、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和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均归劳动者共同所有,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私产的,甚至劳动力都由国家统一安排和使用。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没有“不事劳动……却从国家取得极大的报偿”[12]的寄生虫,没有酒馆、妓院和腐化场所,人人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且没有服务于奢侈享受与荒淫生活的不良行业,只生产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此一来,“乌托邦”人每天只需工作六小时就能保证物资充盈。“在乌托邦,一切归全民所有,因此只要公仓装满粮食,就绝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感到什么缺乏。原因是:这儿对物资分配十分慷慨。这儿看不到穷人和乞丐。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13]。

可见,托马斯·莫尔的公有制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早期欧洲社会黑暗现实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变社会现状,面向人类长远未来的理想化方案。他并不反对富,只是反对只有少数人的富,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才是其根本目的,要实现此目的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

在托马斯·莫尔看来,乌托邦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和私有财产,人们的劳动热情大大提高,他们每天只需要工作6小时,即可创造足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财富,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托马斯·莫尔认为,简单的物质富裕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他继承柏拉图幸福论的观点,认为金钱、财富带来的快乐是虚假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应该包含物质享受和精神幸福两个方面。“乌托邦”的宪法即有明文规定:“在公共需要不受损害的范围内,所有公民应该除了从事体力劳动,还有尽可能充裕的时间用于精神上的自由及开拓,他们认为这才是人生的快乐”[14]。

托马斯·莫尔十分重视娱乐对人的精神快乐和自由的意义。因劳动时间缩短仍有大量闲余时间的乌托邦人,除了被要求学习一门手艺外,还可以按照个人爱好搞些娱乐活动:“或是演奏音乐”“或是彼此谈心消遣”[15],或开展启发思考的游戏。人们在娱乐过程中彼此交流,促膝谈心,互相学习,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和美妙。乌托邦人还利用闲暇时间打理花园、探讨学术、演讲、旅行等等,通过丰收的喜悦、探索的满足和闲谈的自豪等不断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托马斯·莫尔还把公民的崇高精神与道德品质视为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尤其重视科学文化教育问题,把培养人的美德作为乌托邦社会教育的重心。在乌托邦,全体公民,无分男女,均可受到良好的教育,包括“所有儿童都被引导读有益的书”[16];学习内容广泛且格外注重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即使在就餐时也要求人们在思想道德上有所长进;教育内容又不仅限于书本,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种乌托邦式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真正有理想、有道德、有智慧的高素质与高境界的人。

可见,在托马斯·莫尔看来,一个美好的社会不应该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主要的精神之乐来自德行的实践以及高尚生活的自我意识”[17]。乌托邦中的人们,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水平,还有新的思想、新的精神和新的道德,更为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从而构建起温馨的家庭关系、平等的城乡关系与和谐的天人关系。撰写《托马斯·莫尔传》的学者奥西诺夫斯基曾强调:“莫尔在宣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原则时,他描绘了自己的一幅人道主义的幸福社会的图景”[18]。

(三)平等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特征

目睹了劳苦大众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等,托马斯·莫尔指出,剥削是造成少数人享乐而大多数人受苦受难的根源。他试图为底层民众寻求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的完美社会,因此,在美好的“乌托邦”里,“平等”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必需品”。那里没有贵族和地主这些特殊阶级,人人都是平等的个人;全体公民都有平等享有民主权利和参加劳动的机会,都能平等享受社会提供的一切福利;每个人都过着财富公有、按需分配、各尽其责的幸福生活。

当劳动被视为人们生活的一项权利和义务,乌托邦人便“不分男女”“不分等级”的“无不从小务农”,但又不局限于务农,“还得各学一门手艺”“做到几乎没有一个闲人”,所有人都“忙碌从事的又无非益的工作”[19]。托马斯·莫尔主张社会利益的平均分配,即在社会利益面前,所有人都有同样的生活条件,承担共同的社会责任,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男女平等、教育平等、生病了也会在公立医院里得到免费的治疗和照顾,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免费的物质资料。乌托邦远离了等级分明、贫富悬殊、附庸懒惰的黑暗社会,实现了一个平等互助、团结有爱、能够满足所有人生存需要的和谐社会,呈现出全体公民共建共富共享的景象。

托马斯·莫尔通过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的主张,让更多的人获得了幸福,未见懒惰行为,可见,改善人民总体生活状况只是社会进步的表象,实现社会利益的平等分配才是引导人们获取快乐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因素,这也是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追求平等,提倡人人劳动消除寄生阶层,构建平等理想社会的逻辑落点所在。

(四)普遍劳动的计划生产和按需分配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十五、十六世纪的商品经济兴旺,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使英国社会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商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盲目地扩张生产,各国间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托马斯·莫尔注意到了这种无政府状态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想出了实行普遍劳动的计划生产和按需分配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按其设想,乌托邦的男女老幼各司其职,全都从事社会生产劳动,所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都是由元老院来统一安排和分配的,整个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都按照国家的安排有计划地进行。

至于分配方式,托马斯·莫尔选择了按需分配,即“任何一户的制品都运到市场的指定建筑物中。各种货物在仓库中是按类存放。每一户的户主来到仓库觅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所需要的物资,领回本户,不付现金,无任何补偿”[20]。即是说,公民不需要花钱购买任何产品,仅按照需求从公共仓库或市场直接领取物品即可,社会中的所有产品大家都按需索取、共同使用。之所以选择此种分配方式,是因为托马斯·莫尔坚信,只有这样才能消除私心,才能让每个人意识到他们的劳动不是为个人的私利,而是为整个社会的福利而劳动,劳动要服从最高的社会利益。这样一来,社会劳动成为人们的应尽义务,公共仓库“一切货品供应充足”,乌托邦人无须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那种多拿、多吃、多占等“坏风尚丝毫不存在于乌托邦人的生活习惯中”[21]。在乌托邦,每个人虽不拥有什么东西,但却人人富有,人人过着无忧无虑的安静生活,对当下生活满足,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托马斯·莫尔共同富裕观的当代价值

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共党史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莫里斯·迈斯纳曾强调:“乌托邦关于未来幻想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现存制度的批判,而且还提供了代替现存社会秩序的东西。因而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使人们意识到现状的不完美,而且也促进人们按照乌托邦的理想改造现状”[22]。虽然托马斯·莫尔无法洞见人类社会共同富裕的内在发展规律,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看不到实现共同富裕的依靠力量,害怕暴力革命,找不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但其共同富裕观却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分。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启发了劳动者的觉醒,提出了一些关于未来社会天才般的设想和极具启发意义的主张,这些都为当代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借鉴和实践参考。

(一)推进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为本是托马斯·莫尔构建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根本价值遵循,他在《乌托邦》中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为本展开了一幅人人幸福的美好社会图景,其深刻的人民性不仅为当时的欧洲社会赋予了美好的想象,更为五百多年后共同富裕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他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不仅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共同富裕价值表征的有力明证。

新时代,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面临着新的课题与任务,尤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放在基础性的突出位置,用实际行动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篇章,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脱贫攻坚战略,历史性地解决了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改善民生、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高扬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在发展中坚持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用实践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在各个方面的生活期待,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道路,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推进共同富裕要以缩小贫富差距为重点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倡导财产共有,福利共享,按需分配,其本质在于消除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要正视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通过完善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避免两极分化。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要确保广大人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克服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张力,通过国有企业红利上缴及国有资产权益转化,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红利,有效遏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无序扩张以及贫富两极分化倾向,从而为全体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共有共富共享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其次,要健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还要注重分好“蛋糕”。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初次分配所占比重、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各种合法利益等方式,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缩小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协调机制,进一步优化社会财富结构,创造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环境。最后,要建立有利于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让人民群众更多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要继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制度、贫困地区和特困家庭进行扶持的社会救助制度等。

(三)推进共同富裕要注重公平公正和“共建共享”

《乌托邦》倡导人人平等享有社会资源的思想中蕴含着公平的意蕴,对我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孔子曾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提出,坚持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要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由所有人民共享,要让全体人民在共创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以激发全体人民的伟大奋斗与创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勤劳创新致富”[24],这就要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创新发展能力,同时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创造一个人人参与、人人都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发展环境。这就要不断完善协调社会各阶层矛盾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干预机制,推进有利于发展公平有序社会环境的道德制约和法治建设,要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大力推动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依和谐社会的社会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25]。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成果,是全民族共同创造的总体成果,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鼓励以奋斗促富裕,保证社会成果能够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托马斯·莫尔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展现了“乌托邦”的整体性,不仅阐明了经济发展并不是美好社会的唯一标准,还对“乌托邦”社会理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旨在表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构建美好共同富裕社会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的全方位富裕的理性判断,亦是对“乌托邦”共同富裕社会理想的当代展现。在经济建设上,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奠定稳定的物质基础,创造更多的高质量的物质财富基础;在政治建设上,实施最广泛、最真实、最有效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文化建设上,着重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在社会建设上,提出并践行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推动社会生活向着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在生态建设上,坚持以保护自然为宗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党始终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

注释:

①六行短诗拉丁文原文如下:Vtopia priscis dicta,ob infrequentiam,Nunc ciuitatis aemula Platonicae,Fortasse Uictrix,(nam quod illa li-terisD eliniauit,hoc ego una praestiti,Viris& opibus,optimisque legibus)Eutopia merito sum uocanda nomine.参 见The Complete Works of St.Thomas More,vol.4,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第20页。

猜你喜欢

莫尔托马斯乌托邦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骑笤帚疙瘩的小男巫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莫尔的成全
画与理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托马斯送电器
托马斯的一天
基于莫尔效应的印刷图像防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