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助推盐城市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2-12-26杨文伟朱芙蓉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联网农产品农业

杨文伟,朱芙蓉

(江苏省盐城市农业信息中心,江苏 盐城 224002)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盐城市是江苏省农业大市。近年来,盐城市按照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战略部署要求,坚持把农业物联网应用列为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加快示范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推进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农业农村管理、为农服务融合发展,有力地助推了智慧农业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围绕示范应用,农业生产物联网全域覆盖

近年来,全市通过组织实施智能农业“一镇一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智能农业全覆盖等工程,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已扩展到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1]。大田种植方面,利用智能传感、3S、自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及时管控,实现自动预警、智能决策、精细化作业。设施园艺方面,实现精准播种、智能水肥灌溉、环境监控、病害预警预报,节能降耗,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畜禽养殖方面,智能传感器在线采集养殖环境参数,可依据相应的环境数据,对温度、通风、灯光以及饲料投喂设备进行控制。水产养殖方面,通过对养殖环境的水质、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参数的实时监测,实现监测预警、疫病诊断与控制、饲料投喂等智能化管理。针对盐城市农业不同生产领域,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因业施策,精准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培植了滨海朗坤农旅园、响水九丰农博园、江苏大鹤现代农业、中粮生猪养殖场、正源创辉农业公司等一批应用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应用典型。东台市、阜宁县被评为省智能农业示范县,创成15家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园区(企业)和100家市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在培植典型示范的同时,各县(市、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奖补政策,农业物联网应用主体应用范围从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扩展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小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市累计建成智能农业示范点410个。至十三五末,全市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达到28.5%。

1.2 围绕数据追溯,农产品流通物联网初步探索

通过物联网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感知设备,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采集与监测,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实现对农业生产及流通过程的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和对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2]。盐城市以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成运营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初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为110个镇级监管站配备信息化监管终端,全市中小散户购置1000台蓝牙打证机。组织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能力再提升工程,全市三星级乡镇监管站68个,四星级标准25个,村级服务站121个。大丰区三龙镇监管站、建湖县经济开发区监管站被省厅评为“五星级”乡镇监管机构。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规模主体入网监管行动”,将生产至销售各关键环节纳入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平台,构建追溯大数据库。可现场通过手机将企业信息、产品质检、监管记录等溯源信息上传平台,生成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消费者通过合格证二维码扫一扫了解产品信息,实现农产品“带证明上网、带编码上线、带标识上市”,做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截止2021年,全市入网追溯主体达2.7万多个,实现可追溯产品数量3.1万个,累计在线打印追溯标签1143.2万张,打印标签主体占比86.5%。实现了入网主体日常巡查全覆盖、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生产经营档案电子化管理全覆盖,推动了农产品监管动态化管理和智能化分析。

1.3 围绕平台建设,农业农村管理物联网加快构建

物联网技术所建立起的信息数据库内容丰富、调用精准,给农业农村生产的精准决策与高效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市、县两级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等纷纷搭建农业物联网平台(系统)指导农业生产,如市粮食农情智能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盐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草莓产业大数据平台、阜宁大鹤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建湖现代渔业产业园监管平台等,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数据化,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积极对接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平台,全市整合400多家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接入省平台,促进“平台共用、数据共享、高效管理”。根据“三农”工作需求及产业发展实际,盐城市大数据平台已从生产型向管理型、服务型等领域拓展,“全领域、全产业、全链条”的农业农村管理平台建设格局初步形成[3]。市级“盐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启动建设,主要建设“一池一舱一车一窗一中心”:数据资源池,即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中心;“三农”决策舱,提供农业农村时空大数据一张图和大数据决策分析;业务直通车,涵盖智慧农业和乡村治理2大业务体系,N个应用场景;信息服务窗,通过“我的盐城”APP向公众提供市场行情服务、农业精准气象、农机社会化服务等信息服务;展示会商决策中心。全面整合、共享和利用现有农业农村相关信息资源,实现全市农业农村数据的互联互通、深度应用,提升全市农业农村智能化监管水平。

1.4 围绕专业服务,为农服务物联网创新发展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农业农村服务中应用广泛,通过农业物联网智能化设备、信息化服务平台等,能够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技指导、农机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积极探索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业服务公司服务专业化、经营组织化、技术集成化等优势,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农户提供高效、便利、低门槛的“物联网+”服务。中农网购(江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蜻蜓农服”农业众包服务平台,为中小农户提供智能喷洒、农业物联网、土地托管、农大狮在线培训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实现“产品+技术+服务+大数据”的“一条龙”全程社会化服务。平台入驻各类服务商旗舰店580多家,拥有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平台用户12000多家,累计服务面积近20万hm2,实现交易额9000多万元。积极开展农机智能化绿色化试点示范,示范推广新型智能农机装备与技术,加快传统农机智能化改造升级。银宝集团投资建设333hm2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大中农场建成4667hm2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其中107hm2实现农机作业无人化。盐城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提档升级行动,明确到2025年,全市推广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拖拉机、渔船智能终端等装备3000台(套)以上,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以上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或无人农机示范农场。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扶持力度不强

农业物联网传感器硬件的布局、软件平台以及控制设备的搭建投入资金大,且运营维护成本高,相对于比较收益,普通农户无法承担实施成本。而全市对于物联网的设备补助以及政策鼓励相对比较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入意愿不强。

2.2 物联网应用水平不高

目前,全市农业物联网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应用上,在农产品经营、农业农村管理服务等方面仍处在探索阶段。农业物联网总体应用水平不高、规模不大,低水平重复投入多。同时,“重建设、轻应用”,物联网设备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应用场景不明显。

2.3 数据资源共享不足

各农业经营主体间信息化系统重复建设,数据采集标准不一、接口不兼容,容易形成数据孤岛,不能够直接与省市平台互联互通、对接共享。目前,市级“盐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还未正式开放运营,农业市场主体没有一个能够获取信息的综合性共享服务平台。

2.4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需要既懂农业、又懂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市级、区级农业主管部门,还是企业内部,都存在人才缺乏的现象。而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新技术学习、应用能力比较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短时间内不能够熟练掌握、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

3 路径探索

3.1 全面组织发动,营造发展氛围,加大农业物联网推广力度

成立智慧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系统信息化职能机构,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全面统筹协调农业物联网发展,推进全市智慧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1.1 加强顶层设计 市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结合《盐城“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农业物联网发展专项规划。同时,制定农业物联网建设绩效评价指标,加强日常监督考核,保障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的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县域可依据实际出台适合本地区发展行动计划。

3.1.2 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市县政府出台农业物联网基地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发、智能终端装备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奖补措施,如建立农业物联网建设专项资金,将物联网相关设备和产品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等。充分整合省级现代农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体系、“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智慧农业建设,为平台开发、基地建设、装备应用提供资金支撑。

3.1.3 加快人才培养 结合盐城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快培育一批智慧农业紧缺复合型人才。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益农信息服务、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等活动,重点对物联网设备管理与使用、数据采集录入、平台操作应用等技能开展培训,提升农业市场主体应用信息化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水平。

3.2 强化典型示范,促进提档升级,提升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

结合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工程建设,培植打造一批包括生产型、经营型、管理型、服务型等类型的数字农业农村基地,争创一批国家、省级牌子,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智慧农业发展[3]。

3.2.1 推进生产型基地智能化转型 围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种业等领域,优先选择基础条件优、规模化程度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力度,提升智能化生产管控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3.2.2 推进经营型基地网络化升级 依托“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实施,鼓励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加强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基础数据采集监测,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建立农产品出村进城大数据库,实现“产、供、销、管”各环节数据集成化与可视化。

3.2.3 推进管理型基地数字化赋能 加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主体信息、农业农村业务信息等基础数据采集整理,打破数据“信息孤岛”,构建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基于各县(市、区)已建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探索建设决策管理、生产指导、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等业务场景,有效提高农业农村管理数字化水平,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3.2.4 推进服务型基地高效化融合 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质装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农业生产、农技指导、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水平,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及产品的市场化应用。

3.3 坚持实用导向,推进对接共享,加快农业物联网应用步伐

3.3.1 建设大数据平台 依托“盐农云”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市各类农业农村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分析、决策应用和共享展示。积极推动“盐农云”二期工程建设,持续优化平台功能,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加快推进盐都、大丰等县级大数据平台建设,全面建设特色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系统。全市市、县综合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农业物联网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治理应用提供技术支撑[3]。

3.3.2 完善数据采集机制 拓展物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增强数据采集能力,为物联网应用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依托全市已建的各类农业信息化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提升平台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应用范围方面,不仅要面向农业生产过程,也要包含农业农村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服务内容方面,不仅要覆盖粮食作物、果蔬、畜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也要涵盖特色农产品、饲料作物等;监管范围方面,不仅要强化监管追溯环节,更要拓宽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3.3.3 增强数据应用能力 对接省“苏农云”、省农业物联网管理服务等平台,推动数据共享和高效管理。在江苏省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和数据资源目录框架下,推动盐城农业农村特色数据系统对接省平台,拓展数据对接范围,提高数据对接质量。联合科研单位、涉农信息化企业、高校院所等开展数据分析研究,提升数据挖掘应用、综合建模分析能力,为农业物联网技术进步提供发展支撑。

猜你喜欢

联网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身联网”等五则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技术》简介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