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双重驱动

2022-12-25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0期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

许 琳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擘画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明确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激发人才活力是关键,既要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更要汇聚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资源。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资源的生力军,具有创新精神的返乡大学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要求培育一批饱含乡土情怀、具有超前眼光、充满创业激情、富有奉献精神,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壮大农村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提升农村创新创业层次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实践路径,促使“智力外流”转向“智力循环”,有助于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多内生动力。

1.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城市推力

作为研究人口流动问题的经典理论,推拉理论对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有较强的解释力。19世纪80年代,拉文斯坦(E.Ravenstein)提出推拉理论雏形---迁移法则。后来,博格(D.J.Bogue)系统提出劳动力迁移推拉理论,即从运动学角度来看,劳动力的城乡迁移决策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劳动力城乡迁移的力量,包括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另一种是阻碍人口城乡迁移的力量,包括来自农村的拉力和城市的推力。大学生返乡就业本质上是人口流动问题,其返乡就业行为是城市排斥力与乡村吸引力双重驱动的结果。相对之前农村大学生不愿“回流”现象,近两年返乡就业大学生数量有所上升,就城市推力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1 城市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万,这是中国年度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由于疫情和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城市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在城市中,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的引擎。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人员流动和物流,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受到冲击,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等行业的岗位需求也有所缩减,其就业岗位“蓄水池”功能受到抑制,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一项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证研究,2021年我国本科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为74.4%,低于2019年的78.2%。在这样的背景下,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涌入城市就业市场,背负沉重的就业压力,城市中“有业难就”和“有岗空聘”现象并存,“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高校就业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2 城市支持系统不完善,就业存在“相对剥夺感”

社会融入是融入主体与融入客体(融入地、背景与作用因素)共同建构的社会事实。跨区域就业尤其是想在大城市扎根的农村大学生,尽管努力构建城市社会关系和支持系统,但鉴于城市对农村大学生支持系统尚不完善,与本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父母扎根于农村,没有很多社会关系网络,农村大学生在社会资源、信息渠道、晋升机会、群际互动等方面都不存在优势,却要承受更高生活成本和经济负担,容易产生不公平、被侵害以及不满的心理状态,即美国学者斯托夫提出的“相对剥夺感”。相比之下,城市家庭在社会资源占有量上要明显高于农村家庭,所掌握的关系网络和物质资源可以对子女就业或者晋升适当创造条件。在融入城市相对困难的境遇下,有着乡土情结的大学生想摆脱“外地人”的标签,选择返乡就业不失为明智之举。

1.3 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业成本压力大

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就业流动拥有成本和收益两种属性,成本包括为实现流动花费的住宿费、交通费等,收益包括因流动而获得优质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从根本上导致部分农村籍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方面也要弱于城市籍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相比缺乏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却要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对于尚无工作经验的农村大学生而言,创业资金匮乏、社会资源稀缺、传统观念束缚以及乡村发展局限都对其留在城市就业造成了巨大的阻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一系列吸引大学生扎根基层利好政策的出台,使得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成本更低压力更小,收益超过为流动支付的成本,这样他们到农村建功立业的意愿就更强烈。

2.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乡村拉力

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是理性的。农村籍大学生作为一个既不同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人的特殊群体,必然有着不同于两者之间的理性思维,他们就业地点的选择也是权衡自身利益后所做出的决定。就乡村拉力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政策支持是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拉力”

国家鼓励青年到乡村一线建功立业,要求“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通过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队等形式筑牢基层党组织”,出台《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政策,地方政府在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岗位补贴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使得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更强烈。与此同时,国家还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等等基层就业项目,并通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加分、研究生考试加分等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这些政策的支持,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产生了促进作用。

2.2 农村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的提高,拉动大学生返乡就业

我国农村的就业市场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享经济、平台电商和大数据等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体现出门槛低、适应力强和方便快捷等优势。现代化农业设备的推广提升了农村科技化水平,解放了劳动力,释放了消费力,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更迫切。返乡就业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等助力“三农”发展。随着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也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提供了土壤。此外,随着城乡融合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农村的就业环境得到了跨越式的优化,配套的就业资源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大学生返乡就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也呈持续上升的态势,这些都是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拉力。

2.3 地缘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大学生返乡就业的重要因素

农村大学生与当地村民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和“感情基础”,心理上对乡土文明、乡风民情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愿意将振兴乡村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现实志向。对于返乡大学生来说,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重构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宗亲关系可以让他们迅速融入返乡就业的生活,了解当地的就业创业环境。心理学家马斯洛构想的“高协同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而不是对抗的关系。无论是生存型返乡就业还是发展型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地缘和亲缘的优势都可以让他们更好预判农村就业创业的优势、前景与风险,都可以从乡村振兴中受益,乡村也可以依靠个人进步而发展。

3.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提升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物质及文化环境。从大学生就业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就业的新动向。城市推力和农村拉力,是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双重驱动力,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多方协同,多措并举,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和服务体系,真正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3.1 政府政策支持要注重过程服务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依靠增加城市的就业机会,而应当通过发展农村,提高农村生活水平,从而需要并且吸引更多的外流人口返乡就业。

近年来返乡就业大学生增加,根本上是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地发现,就业创业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但是相对大中城市,农村的数字技术、大数据等依旧较为薄弱,大学生在就业中得到农业、互联网、管理、财务等知识和技术“充电”的机会和便捷度也不如大城市。要想增加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等,出台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加大政策全程性支持的力度,政府往往比较关注大学生返乡就业启动阶段,忽视过程和成效。政府可根据大学生返乡就业的进程,视具体情况分阶段、分类别提供职业培训、风险评估、法律咨询等方面支持,并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为大学生开辟更多“绿色通道”。同时,鼓励大学生通过知识入股和承包等方式,激活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活力,进一步促进农业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

3.2 高校要建立与农村互动互通的育人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等同于从“校园”课堂转到了“社会”课堂。为使他们尽快地适应社会,高校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与农村的互动合作,开设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并与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教育相融合,为振兴乡村储备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融入乡村振兴的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涯准备状态与大学阶段的成长规律,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乡村,合理确定职业目标,同时为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针。三是开设乡村就业主题公开课,通过公开课对国家“乡村振兴”等基层计划解读,要把好就业“思想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长观、职业观、就业观、价值观”。四要对返乡就业大学生建立长效跟踪和反馈机制,定期形成大学生返乡就业质量报告,用事实、数据、案例说明返乡就业成效,宣传返乡就业大学生的励志故事,鼓励大学生返乡成就一番事业。

3.3 大学生既要“一专多能”,也要有家国情怀

大学生就业虽然受到社会、高校、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深层原因还是在大学生自身,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眼高手低”的思想,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能力不足,理想与现实脱节。新时代大学生返乡创就业,回归农村实际上选择的是一种职业认同,即以“农业”为职业。无论这种职业选择是被动或主动,均是发生于“乡村振兴”这个大的战略背景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以增强就业竞争力才是根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的培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返乡就业大学生来说,既要注重专业建设,精进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长,也要积极参加学校有关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网络运营等应用型较强的选修或者辅修课程,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此外,大学生要深入农村实习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岗位需求和发展前景,增强运用和分析政策的能力,加速适应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节奏,以发展的眼界调整职业价值观,最大化呈现个人价值,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自觉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村大学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新农村 新一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