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基建、安全思维与莫迪政府的边境挑衅行为
2022-12-24贺先青
贺先青
【内容提要】莫迪政府时期,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频繁爆发对峙事件,对峙强度和时间均明显增加。既有研究从两国互信程度、源自历史的安全观念等多种角度分析了中印爆发对峙事件的原因,但这些分析存在着基于价值理性判断的多元逻辑难以调和、“常量”解释“变量”等问题,对莫迪政府时期中印边境对峙频发以及强度增大的原因缺乏进一步的解释力。基于中印经略边境的事实以及两国边境地区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本文认为,行为的能力和动力是莫迪政府在边境地区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国家在边境采取行动的重要能力支撑,而国家秉持的“安全思维”则为国家采取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梳理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发生的三次中印边境冲突对峙过程发现,冲突地点均位于印度具有一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和优势的地区。此外,莫迪政府具有较强的进攻性安全思维,谋求改变边界现状的动力较强。印度莫迪政府推动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能力与其进攻性安全思维下谋求改变现状的动力,使其在特定地点和时间频繁、高强度地发起挑衅。
一、问题的提出
莫迪于2014年就任印度总理以后,中印两国在边境实控线附近先后爆发了2014年楚玛尔(Chumar)对峙、2017年洞朗(Doklam)对峙、2020年拉达克(Ladakh)冲突等对峙事件(1)拉达克对峙事件是对中印两国于2020年5月以来在两国边界西段爆发的冲突与对峙事件的总称,此次冲突对峙的突出特点是跨时长、对峙地点多、强度大。2020年5月,中印两军在班公错、乃堆拉山口、加勒万河谷地区都发生了数起对峙和小冲突事件;6月15日,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了流血冲突事件,造成印方20多人死亡,中方4人牺牲;8月末,中印两军在班公错南岸、热钦山口、头盔顶等地继续对峙;9月,印军在神炮山地区向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2021年2月,中印第九轮军长级会谈达成两军脱离接触协议,两军开始在班公湖南北两岸同时脱离接触,拉达克对峙事件开始降温。从2020年5月对峙爆发至2021年2月两军开始脱离接触,对峙时间长达约9个月,270天。,冲突对峙呈现出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等特点。频度上,平均不到三年便爆发一次对峙事件。持续时间上,对峙僵持程度高,三次对峙时间分别持续约30天、73天、270天。强度上,拉达克对峙出现了自1975年两国签署边界停火协议以来的首次开枪事件,加勒万河谷冲突更是1967年乃堆拉山口冲突后两国在边境实控线附近发生的最大流血伤亡事件,造成两国关系急剧下滑。(2)冯传禄:《近期中印边境局势及双边关系走向探析》,《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0共第6期,第1-17页。为什么近年来中印两国在边境实控线附近的冲突对峙事件频发,且对峙时间越来越长、对峙强度越来越大?
已有研究从历史事实和价值判断等角度分析了中印边界冲突对峙的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两国边界没有划定、对实控线存在认知分歧是爆发冲突对峙的主要原因。(3)有关成果参见:吴兆礼:《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谈判进程与未来出路》,《南亚研究》2013年第4期,第47-62页;宋亚光:《中印边界、西藏问题与印度对中国外交》,《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2期,第194-202页;张力:《中印边界问题中的实际控制线因素》,《南亚研究季刊》2017第2期,第1-8页; Surya P.Sharma,“The India-China Border Dispute:An Indian Perspective,”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9,No.1,1965,pp.16-47;Yaacov Vertzberger,“India’s Border Conflict with China:A Perceptual Analysi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17,No.4,1982,p.625;Neville Maxwell,“Why the Sino-Indian Border Dispute is Still Unresolved after 50 Years:A Recapitulation,”China Report,Vol.47,No.2,2011,pp.71-82.但这难以解释为什么1967 年乃堆拉山口冲突后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保持着 “冷和平”,(4)曾皓:《中印边界争端解决方法的历史回顾与效果比较》,《南亚研究》2014年第4期,第65页。而莫迪政府时期的中印边境冲突对峙,无论频度、强度还是对峙时间都在明显增强。部分学者基于价值理性的分析指出,两国互信不足、均存在改变现状的意图、印度承继自英印政府时期的安全文化观念等因素促使其在边界地区采取冒险行动。以上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印两国爆发冲突对峙的认识,但是依然难以解释近年来中印边境冲突对峙事件频发、多发以及烈度加大的原因。
从事实的角度看,“能力”和“动力”是莫迪政府在边境地区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一方面,中印对实控线存在认知分歧是既定事实,强化对这些未定边界的实际控制和实际占领是中印两国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必须具备在边境行动的能力。中印边界实控线处于全球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侧,具有地理、地形和气候环境的特殊性,因此,边境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至关重要,这直接制约着中印两国在边境的军事部署、军事力量投送以及军事后勤保障等国家开展行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中印两国如何实现对未定边界地区的控制这个目标,取决于它们经略边界的安全思维。安全思维为国家在边境地区的行动提供了动力,进攻性安全思维主张改变现状,甚至不惜冒险试图遏制、打击、削弱对手。防御性安全思维则主张维护现状,试图通过谈判、防御等手段维护对边界的控制和占领。基于此,本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思维”为核心变量构建分析框架,分析莫迪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频繁、高强度挑衅的原因。
二、中印边境冲突对峙的原因:信任、观念还是认知?
莫迪政府时期,中印两国发生边境冲突对峙事件,除了受边界线未划定、对实控线存在认知分歧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既有研究也聚焦于特定冲突事件背后的动因,认为两国缺乏互信、两国改变现状的意图、印度的传统文化与安全观念、印度经略边境的基建实力发生变化以及两国对这种变化结果的认知是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学者们对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的中印边境冲突对峙的原因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认为中印两国缺乏互信是导致冲突对峙事件发生的原因。但中印学者对缺乏互信的原因又持不同看法。印度学者认为,导致中印互信缺失的根源在于中国。例如印度前驻华大使顾凯杰(Vijay Gokhale)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判断印度的新外交政策旨在遏制中国,导致中国针对印度采取进攻性的政策,最终引发了洞朗对峙、加勒万河谷冲突等军事行动。(5)Vijay Gokhale,“The Road from Galwan:The Future of India-China Relations,”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Gokhale_Galwan.pdf,访问时间:2022年3月5日。多数中国学者认为,印度对华认知中充满疑虑和不信任,例如,朱翠萍等指出,印度不少精英人士对中国充满怀疑、不信任甚至抵触情绪是助推中印对峙的重要因素。(6)朱翠萍,科林·弗林特:《“安全困境”与印度对华战略逻辑》,《当代亚太》2019年第6期,第26-46页。谢超认为洞朗对峙是无意识错误认知导致的,具体表现在印度从进攻性现实主义思维模式看待中方防御行为,错误估计了中方实力和意图,中方则更多地从防御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印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单边默契思维。(7)谢超:《洞朗对峙中的错误认知与危机缓和》,《国际政治科学》2020年第1期,第61-89页。冯传禄指出,2020年爆发的拉达克冲突对峙事件,是印度以“受害者”“对抗者”的身份,在对形势预判基础上采取的投机行为。(8)冯传禄:《试析近期印度对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现代国际关系》2020第11期,第35-42页。林民旺在分析拉达克冲突对峙事件时指出,印度国内对边界问题达成了一致的共识,印度高层和印军一线官兵在边境问题上的一致立场也助长印度边防部队在加勒万河谷挑起冲突的底气。(9)林民旺:《最近一轮中印边境西段对峙的回顾与思考》,《世界知识》2021年第6期,第24-25页。实践中,印度的大国抱负与对华相对弱者心态的杂糅叠加塑造了印度在领土和安全问题上的防范与对抗,具体表现为“在领土争端和国家安全问题上过度敏感,时刻对中国进行防范,并偶尔发生对抗”。(10)郭兵云,卓旭春:《莫迪政府对华举措及中国的应对——基于印度大国抱负与对华弱国心态叠加的分析》,《国际关系研究》2020年第5期,第128—129页。
第二,认为印度传统安全观塑造了其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行为。针对洞朗对峙事件,胡仕胜等认为,从历史角度来看,英国殖民者留下的“缓冲区理论”遗产、印度传统文化中的“曼荼罗理念”和“婆罗门至上思想”以及美国人的“门罗主义”等所形塑的莫迪政府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导致莫迪政府对华防范与敌视之心日强。(11)胡仕胜:《洞朗对峙危机与中印关系的未来》,《现代国际关系》2017第11期,第9-22页。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发生后,胡仕胜进一步指出,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以及承继于英帝国殖民遗产的“绝对安全边界”也助推了印度在边境地区的挑衅行动。(12)胡仕胜,王珏,刘传玺:《从加勒万河谷冲突看印度陆锁式安全思维困局》,《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0年第4期,第1-23页;胡仕胜,王钰:《印度对华示强外交的行为逻辑》,《现代国际关系》2020第7期,第25-34页。印度学者帕萨卡(Ashok Pathak)指出了20世纪60年代中印边界战争和冲突的对印度安全观的影响,他指出,1962年边界战争、1967年乃堆拉山口冲突等事件使印度意识到“中国是印度最不共戴天、最凶猛的敌人,任何时候都需要用军事力量和外交予以反击,必须采取先发制人、准备全面且审慎的进攻性对华政策”。(13)Ashok Pathak,“Nathu La September 1967 and Galwan Valley June 2020:Lessons and Future Strategies for India,”https://www.claws.in/static/IB-252_Nathu-La-September-1967-and-Galwan-Valley-June-2020-Lessons-and-Future-Strategies-for-India.pdf,访问时间:2022年3月6日。
第三,认为中国或印度改变边界现状的动机增强。林民旺认为,中印关系的基础正在弱化,印度在边界问题上不断施压要求中方澄清边境实控线,采取行动加强对边境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导致边境对峙事件频频发生。(14)林民旺:《中印战略合作基础的弱化与重构》,《外交评论》2019年第1期,第40-41页。楼春豪指出,印度将边界问题与中印双边关系挂钩,印度倒逼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紧迫性增强,在边界问题上蚕食、渗透、争控日益频繁强硬。(15)楼春豪:《印度对华政策的转变与中国的政策反思》,《现代国际关系》2020第11期,第26-34页。而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ORF)研究员马诺吉·乔希(Manoj Joshi)认为加勒万河谷冲突是中国企图向实控线以西延伸声索线导致的。(16)Manoj Joshi,“ China’s Galwan valley gambit is attempt to extend official claim line,LAC westward,” 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chinas-galwan-valley-gambit-is-attempt-68151/,访问时间:2022年3月6日。叶海林认为,印度对中印边界任一博弈阶段后下一阶段的博弈优势比较关注,这导致印度对中印博弈总支付的理解是零和的,结果是印方主动挑衅与中国的克制忍让,让印度认为其挑衅行为得逞并再次挑起冲突。(17)叶海林:《自我认知、关系认知与策略互动——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博弈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第11期,第12-20页。
第四,认为印度边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引发中国“忌惮”。印方学者认为,印度修建的沿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的德布克—什约克—斗拉特别奥里地公路(Darbuk-Shyok-Daulat Beg Oldie Road ,简称DSDBO公路)为主要骨架的公路网,可将拉达克首府列城驻军快速投送至实控线附近,中国需要对此作出“反应”。(18)Ashok Pathak,“Nathu La September 1967 and Galwan Valley June 2020:Lessons and Future Strategies for India.”哈什·潘特(Harsh V.Pant)认为,“随着印度的边境基建更加成型、边界巡逻更加有效,实控线附近的军事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尽管中国依然在边境地区保持了更具优势的基础设施和存在,但是印度基础设施的发展已经到达了一个重要的临界点,中国因此强烈反对DSDBO公路”。(19)Harsh V.Pant,“How the Galwan tragedy has clarified India’s vision,”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how-the-galwan-tragedy-has-clarified-indias-vision-68124/,访问时间:2022年3月10日。印方学者甚至认为,洞朗对峙是印度拒绝所谓的“中国日益增强的进攻性威胁政策”的结果,而加勒万河谷冲突是中国担心印度DSDBO公路网形成战术优势、掩盖疫情责任、反对印度宪法307条款等展示“军国主义”政策导致的。(20)Vinay Kaura,“Ind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from the Doklam Crisis to the Galwan Tragedy,”India Quarterly,Vol.76,No.4,2020,pp.501-518.
既有的研究从两国信任关系、安全观念、实力认知等多角度解释了中印边界冲突的原因。互信不足揭示了两国关系的现状,源自历史的文化和安全观念从更深层次解释了印度边境挑衅的动因,印度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则揭示了近年来中印边界上发生的明显的变化,但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缺乏互信和改变现状的解释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判断,忽视了国家发起挑衅的能力。基于价值理性的分析往往基于政治立场、身份定位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理解。基于价值理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中印边境对峙的多元化原因的理解,可以明确展示中印之间基于政治立场、对彼此关系认知、价值观、身份等不同所造成的对立,揭示印度或中国“想”挑衅的原因,中印“想”改变实控线现状,印度“想”维护地区霸权和绝对安全,中国“想”遏制印度快速发展的边境基建势头等背后的复杂多元背景。这样的分析虽然可以理解两国关系对立的深度,但是对国家行为背后的能力分析不足,如果没有行为的能力,即使意愿再强,那边境对峙的强度和烈度又何以加强呢?
其次,关于印度传统安全观的分析存在以“常量”解释“变量”的问题。源于历史安全观念的解释展示了印度复杂的安全文化背景,一定程度上分析了印度在边界挑衅的动力和意愿。但既然文化与安全观念源自“曼荼罗理念” “婆罗门主义”和殖民者的“缓冲区”等理论,那为何1967年以后中印在边界问题上保持着“冷和平”,而莫迪政府时期的中印对峙事件无论从频度、强度和烈度方面均大幅提升?
再次,印方学者关于中国担心印度边境基建进展而发起挑衅的逻辑难以自洽。莫迪2014年执政以来,中印边界上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印度加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印度对边界地区的军事力量投送和军事后勤保障能力大幅增强。但印度的基建进展显然不是中国谋求改变现状、挑起冲突的原因,因为从理性计算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中国改变现状的最佳时机,如果如一些印度学者所指出的,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就有了“国际野心”、或者中国一直就有向前推进实控线的意图,中国为何要等到莫迪政府的基建不断完善以后才发起进攻?因为早在莫迪政府之前,中国在边境地区便具有了比印度更有优势的军事投送和后勤保障能力,也正是2006年中国青藏铁路通车才刺激了印度亟欲加强边境基础设施的愿望。同样,如哈西·潘特指出,中国早就拥有了优于印度的基建,且具有控制边界“战”“和”状态的能力,(21)Harsh V.Pant,“How the Galwan tragedy has clarified India’s vision.”那为何莫迪政府之前的大多数时间里,中印在边境问题上保持了“冷和平”?中国为什么不在印度边防实力不及中国的时候挑起冲突以改变现状?
为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笔者从中印两国经略边境的事实出发,拟构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思维”为核心变量的分析框架。笔者认为,国家在边境地区的行为能力,决定了国家能不能采取或持续采取行动。在具有地理特殊性的中印边界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决定国家行为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秉持的安全思维,则决定了国家想改变现状还是想维护现状,是国家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边境基建、安全思维与国家行为选择
在中印边界地区,边境基建制约着中印两国的军事部署、军事力量投送和军事后勤保障,是国家行为的能力基础。国家安全思维则提供了国家行为的动力,不同的安全思维塑造了国家不同的资源动员形式,进攻性安全思维试图动员一切可用资源实施对对手的削弱和打击,防御性安全思维则倾向于维持现状,不主动出击。边境基建和安全思维是国家在边境地区采取行动的必要条件。
(一)中印经略边境的能力和动力
1.边境基建与行为能力
中印边界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印两国经略边境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首先,核武器威慑效应随着 “恐怖平衡” 的达成而递减。核武器尽管至关重要,但中印都是拥核国家且具备二次核打击能力,均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中印两国将核武器运用于对争议领土声索的可能性较小;其次,尽管信息化作战能力能够提升武装力量打击对手的精度和效率,因而对国家的行为起重要能力支撑,但由于中印边界未划定,对实控线认知存在分歧,实际占领或控制土地在中印边界对峙事件中更为紧迫,因此,能将人力投送至边界争议地区抢占地盘,尤为重要;再次,由于中印边界的特殊地理环境,军队数量优势必须在具备军事力量投送和军事后勤保障能力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军事人员数量再多,也无法深入高海拔且地理崎岖的地区。因此,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可促进军事力量投送和军事后勤保障能力提升,只有在边界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的情况下,国家才能对军队进行“全天候”投送和补给,对国家在边境地区的行动提供更加直接的支持。具体而言,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升国家更加灵活地部署、维持和运用军事力量的能力,确保构建一个有利于己的战场空间,从而保证在决战时刻获得优势。(22)Narender Kumar,“Infrastructure Voids on India’s Northern Borders:Implications for India,”https://www. 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1732495_Infrastructure_Voids_on_India’s_Northern_Borders_Implications_for_India,访问时间:2022年3月16日。相反,边境基础设施匮乏将会影响军事力量的运用和军事计划的执行,导致军队在边境的活动时间减少、调动能力减弱、后勤保障和战略储备较为困难等问题。(23)Ibid.可见,边境基建不仅能够突破地理和气候的障碍,为军事力量部署和军事计划执行提供了操作路径,还能形成对邻国的战略和战术优势,使国家具备在边界地区开展军事行动的能力。
2.安全思维与国家行为的动力
“防御/进攻”是实现国家安全的两种不同思维。思维不同,则国家行为的动力也会不同。进攻型安全思维主张改变现状,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和可用手段来削弱、分化和打击对手。而防御型安全思维主张维护现状,采取“后发制人”、不结盟等行动,通常不会主动遏制对手。从理论角度看,进攻或防御的安全思维滥觞于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中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逻辑是,在无政府体系结构下,理性的大国行为体把生存与安全作为最低限度的、最重要的目标,由于国家无法确知其它国家的意图,国家获得相对权力越多,对手攻击和威胁其生存的可能性越小。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鼓励国家采取一切手段追求更多权力,主张国家采取进攻性行动。(24)[美]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防御性现实主义秉持与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一致的前提假定,认为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是理性行为体、生存与安全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但是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即便是无政府状态之下,安全通常比较丰裕而不是稀缺,因此国家不必采取改变现状的政策来追求权力和安全,国家也不必追求过多的权力,因为这将招致其它国家的联合反对,进而导致国家陷入更不安全的境地。(25)[美]斯奈德.帝国的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于铁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344页。“进攻/防御”的安全思维会导致国家两种不同的安全政策:一是积极改变现状的进攻性政策;二是维护现状的防御性安全政策。实践上,进攻性安全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行为方式:威慑、大棒外交、结盟、军备竞赛、军事(军队)意见得到高度重视甚至居于国家的支配性地位、霸权、遏制、污名化的舆论宣传、挑衅、夸大对手威胁、笃信机会窗口、分化对手、战争等。(26)美国学者斯奈德在论述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不同逻辑时,总结了进攻性安全思维下国家为扩展实力、追求权力的主要行为方式。参见:[美]斯奈德:《帝国的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防御性安全政策具有以下行为方式:国防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严控国防支出;采取积极防御策略,执行“后发制人”;反对军备竞赛;不结盟,不针对任何国家,不建海外基地;维护世界和平,不称霸,不搞侵略扩张。(27)陈寒溪,罗明远:《防御性战略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79页。总之,国家经略边境的基础设施完善情况以及秉持的安全思维,决定了国家的行为选择(见图1)。
图1 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的行为选择的分析框架
(二)中印边境行为选择分析
正如前文所言,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决定了国家在边界地区的行动能力,国家安全思维则决定国家在边界地区的行为动力。能力的大小和动力的差异组合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方式。
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动态发展中,是一个从无到有到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且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与边界线另一侧的国家相比才能凸显意义。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情况以及针对对手的能力状况,可分为三种状态:(1)不完善且不具备对对手的优势。这意味着在地理气候恶劣地区采取行动势必更加困难,采取针对对手的行动能力存在不足。(2)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完全优于对手。国家虽具备在一定的在地理气候恶劣地区开展行动的能力,但受到一定的制约。(3)完善且具有对对手的优势。国家能在边境地区克服自然地理障碍而采取更加强有力的行动。
不同的安全思维表现为两种状态:(1)进攻。国家进攻性安全政策往往指向更积极的改变现状的行动,国家更愿意调动国内外的战略、舆论、法理、同盟等资源削弱、遏制打击对手。(2)防御。执行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国家更愿意维护现状,不愿主动挑衅,更愿意维护现状,采取谈判等手段解决彼此矛盾。对国家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所体现的能力进行程度上的三种划分,以及对安全思维在实践上的两种区分,可清晰展示国家因能力大小和安全思维异同所导致的不同行为选择(见表1)。
表1 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思维与国家行为选择的矩阵
基于对中印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思维的分析,中印在边界地区可能存在以下几种行为方式:
1.印度的霸权主义与大棒外交
若国家具有完善且相比于对手的明显基建优势,秉持进攻性安全思维的国家将具备在边境上行为的能力和动力,国家将采取积极改变现状的行为,追求霸权主义、推行大棒外交。例如,洞朗对峙事件中,印度对不丹的行为体现了霸权主义。从能力上看,印度与不丹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印度在军队数量、机动化程度方面均具有比不丹更大的优势。从动力上来看,印度一直把不丹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以通过签订条约的形式要求不丹政府同意接受印度对不丹外交政策的指导建议,(28)Dorji Penjore,“Security of Bhutan:walking between the giants”,Journal of Bhutan Studies,2004,pp.120-122.直到洞朗对峙,印度依然把不丹视为与中国的缓冲国,(29)Manoj Joshi,“Doklam:To start at the very beginning,” https://www.orf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7/08/ORF_SpecialReport_40_Doklam.pdf,访问时间:2022年3月20日。丝毫不尊重不丹在国际法上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洞朗对峙中,印度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力量优势以及对不丹的交通基础设施控制权,将军事力量通过不丹领土投送至洞朗地区,阻挠中国基础设施建设。
2.中国的不主动挑衅与后发制人
若国家具有完善和相比于对手的明显基建优势,采取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国家将会努力维持现状,虽然具有行为的能力,但主动挑衅的动力不足,国家因此不主动挑衅,但往往对被挑衅采取后发制人的行为。2013年的“帐篷对峙”事件、2014年的楚玛尔对峙、2017年洞朗对峙和2020年拉达克对峙事件中,中国政府均从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始终恪守中印边界达成的各项条约,不主动开枪、保持积极外交沟通、不散布舆论挑动印度民族主义情绪。但是中国在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丝毫不退让,采取行动坚决反击有损中国国家主权的行为。
3.印度的积极进攻与行为冒险
若国家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不具备完全压倒对手的优势,采取进攻性安全政策的国家将谋求改变现状,主动发起挑衅,并试图动员广泛的资源来遏制对手,冒险追求战略目标。莫迪执政以来,大力发展边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一批关键性的战略公路建设,在莫迪政府时期发生的三次中印边境冲突对峙事件中,印度均具备了向对峙地点投送军事力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网络。此外,印度积极利用中国战略劣势、制造舆论获得挑衅的法理和舆论支持,具有极强的改变现状的动力。
4.中印维护现状与谈判协商
若国家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并不具备完全压倒对手的优势,采取防御性安全政策的国家,将积极寻求维护现状,试图通过谈判等手段来解决彼此分歧。1988年至2012年,中印两国都有意维护边界现状,达成双方互不挑衅、不首先开枪等共识,分别于1993年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2003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和2005年签署《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可见,尽管双方都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基础,但都愿意采取维护现状的防御性安全政策来确保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于是双方都在边界地区采取了维护现状的行为,并通过谈判等手段解决双方分歧。
在完全不具备对对手的能力优势情况下,秉持进攻性安全思维或防御性安全思维下的不同选择,在当前中印边界关系上并无实践基础,故不讨论。总之,边境基础设施和国家安全思维分别反映了国家行为能力和动力的变化,决定了中印在边界地区采取的不同行为,下文将重点论述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在中印边界实控线附近频繁、高强度向中国发起挑衅的原因。
四、印度边境基建与莫迪政府边界挑衅的能力
莫迪政府具有急切地弥补与中国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差距的动力,并试图对边界实控线附近的各基地和巡逻点形成“全天候”的力量投送和后勤保障能力,以应对印度眼中的中国边境“威胁”,因此,莫迪政府继承了辛格政府时期的边境基建计划,而且建设速度、资金投入明显加快。(30)关于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政府推进印中边境基建的举措以及动因等问题,笔者曾撰文论述,参见贺先青:《莫迪政府对印中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边界与海洋研究》2022年第2期第114-128页。莫迪执政以来爆发的三次中印边境事件的地点均在印度具有军事力量投送能力和具备一定军事后勤保障能力的地区。
(一) 莫迪政府加强边境基建的主要动因
第一,印度需要快速缩小与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基建差距。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逐渐开始意识到其1962年印中边境战争后不在印中边境印方一侧进行基建的决定犯了战略性错误。(31)“Slow progress in roads along China border:CAG”,The Hindu,https://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slow-progress-in-roads-along-china-border-cag/article17444428.ece,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有印度学者在详细对比印中两国在东、中、西段的基础设施差距后,指出印度边境基建的缺乏导致印度军事部署不足,在冲突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印度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巨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32)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Kailash Prasad,“Sino-Indian Border Infrastructure:Issues and Challenges”,Observer Foundation foundation,https://www.orf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0/08/IssueBrief_23.pdf,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4日;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Sino-Indian Border Infrastructure:An Update”,Observer Foundation foundation,https://www.orf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5/OccasionalPaper_42b.pdf,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4日。印度辛格政府于2006年就制定了修建73条印中边境战略公路的决定,但莫迪政府对这些战略公路的建设进展严重不满(33)“82% Roads Along China Border Unfinished”,https://archive.indiaspend.com/cover-story/82-roads-along-china-border-unfinished-31084,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Only 20 Per Cent of India-China Strategic Border Roads Ready Till Now”,https://www.ndtv.com/india-news/only-one-fifth-of-india-china-strategic-border-roads-ready-till-now-743051,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为快速弥补与中国方面存在的基础设施差距,莫迪政府提高了印中边境基建的资金投入和建设速度,印度投入到印度边境公路组织的预算资金大幅上涨,从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伊始的约276亿卢比上涨到2021年的超千亿卢比。(34)参见“Fiftieth Report of Standing Committee on Defence(2018-19),Sixteenth Lok Sabha”,Lok Sabha,Parliament of India,http://164.100.47.193/lsscommittee/Defence/16_Defence_50.pdf,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Fifth Report of Standing Committee on Defence(2019-20),Seventeenth Lok Sabha”,Lok Sabha,Parliament of India,http://164.100.47.193/lsscommittee/Defence/17_Defence_5.pdf,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Govt to expedite work on 32 road projects along border with China:Officials”,The Times of India,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govt-to-expedite-works-on-32-road-projects-along-border-with-china-officials/articleshow/76513561.cms,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此外,印度边境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相比辛格政府时期,莫迪政府边境基建效率至少提高了一倍以上。(35)“Govt to expedite work on 32 road projects along border with China:Officials”,The Times of India,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govt-to-expedite-works-on-32-road-projects-along-border-with-china-officials/articleshow/76513561.cms,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可见,莫迪政府对于推进印中边境基建、弥补与中国的基建差距有着更强的动力。
第二,印度需要提升边境“全天候”军事力量投送和后勤保障能力。印度的边境基建旨在“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将印度陆军大军团所在地、地区主要城镇和空军基地相连,形成较好的军事力量投送和后勤保障能力。例如,就中印边界西段印方一侧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2019年底完工并开通运营的DSDBO公路是印度最重要的“全天候”战略公路之一,该条道路几乎与西段印中边界实控线平行,不仅将拉达克首府列城与拉达克印中边界最北部的空军基地斗拉特别奥里地(Daulat Beg Oldie,简称DBO基地)相连接,还可联通列城与南部的班公湖等地,形成了沿印中边界西段实控线的主干道路交通网络。(36)“Explained:The strategic road to DBO”,The Indian Express,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explained/lac-stand-off-india-china-darbuk-shyok-daulat-beg-oldie-dsdbo-road-6452997/,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列城是印度陆军第14军驻地,印度不仅可将部队通过该条公路快速投送到边界线,还可为边防驻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尼默—帕多姆—达恰公路(Nemo-Padum-Darcha Road)是连接喜马偕尔邦和拉达克地区最重要的快速通道之一,可供军队和相关军事及机械设备快速通过。(37)“Fiftieth Report on Provision of all weather road connectivity under Border Roads Organisation (BRO) and other agencies up to International borders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areas including approach roads An appraisal”,LokSabha,Parliament of India,https://eparlib.nic.in/bitstream/123456789/783598/1/16_Defence_50.pdf,访问时间:2021年11月12日。该通道将喜马偕尔邦到拉达克列城的时间由12-14小时左右缩短到6-7个小时。此外,此前连接喜马偕尔邦至列城的两条道路一年仅有6-7个月时间可通行,而这条道路几乎可全年通行,并已基本开通,可供印度陆军使用。(38)“BRO’s nearly completed Nimmu-Padam-Darcha road 'untraceable' by enemy,will give 365-day connectivity”,Zee News,https://zeenews.india.com/india/bros-nearly-completed-nimmu-padam-darcha-road-untraceable-by-enemy-will-give-365-day-connectivity-2307793.html,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这条公路的战略意义在于,将拉达克地区与印度内陆更广大的交通网快速相连,为印度军队、物资、装备等的“全天候”调动提供了便捷的快速通道。
第三,印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抵御中国边境“威胁”。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积极营造一种在边界问题上的“受害者”形象,强调印度边境基建空虚是中国“侵略”印度边境地区的重要原因。例如,2014年10月,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中国藏南)的“内政部”以“边境地区空旷,中国经常深入印度领土冒险”为由,提议给边境地区每人5000卢比使他们移居印中边境的100个村庄。(39)“Arunachal sounds border alert ——Non-development,migration will lead to ‘Kargil-like’ situation:Minister”,The Telegraph,https://www.telegraphindia.com/india/arunachal-sounds-border-alert-non-development-migration-will-lead-to-kargil-like-situation-minister/cid/1575559,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印度媒体经常夸大中国的所谓跨界行动,指出中国2010-2014年间的“越界”行动多达1612次,对印度防务造成严重威胁。(40)“82% Roads Along China Border Unfinished”,The Archive,https://archive.indiaspend.com/cover-story/82-roads-along-china-border-unfinished-31084,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2018年9月,印度军方在议会防务常务委员会上再次夸大中国“威胁”,指出中国2015年有500起“越界”活动,2017年350次,2018年截至到7月,大约有200多次。(41)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India Is Still Losing to China in the Border Infrastructure War”,The Diplomat,https://thediplomat.com/2018/09/india-is-still-losing-to-china-in-the-border-infrastructure-war/.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称,2019年,中国军队的“越界”活动超过600次。(42)“India opens bridge in Arunachal Pradesh setting stage for China face-off”,The Hindustantimes,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india-news/india-opens-bridge-in-arunachal-pradesh-setting-stage-for-china-face-off/story-QBRkW8PKz0fhbT7WNYdUUN,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5日。印度经常渲染印度边境存在基建赤字,无法抵御中国对印度边境的“侵略”,(43)Sudha Ramachandran,“India’s Worrying Border Infrastructure Deficit”,The Diplomat,https://thediplomat. com/2014/06/indias-worrying-border-infrastructure-deficit/,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6日。因此,印度必须加快边境基建可以提升对中国“侵略”的抵御能力。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对自身边境基建成果非常自信,认为中国对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基建异常敏感,中国需要对印度的基建作出回应,把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解释为是中国忌惮印度边境基础设施建设(44)Ashok Pathak,“Nathu La September 1967 and Galwan Valley June 2020:Lessons and Future Strategies for India”,CLAWS,https://www.claws.in/static/IB-252_Nathu-La-September-1967-and-Galwan-Valley-June-2020-Lessons-and-Future-Strategies-for-India.pdf.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6日。以及中国担心印度DSDBO公路网形成的战术优势导致的。(45)Vinay Kaura,“India’s Relations with China from the Doklam Crisis to the Galwan Tragedy.”India Quarterly,Vol.76,No.4,2020,pp.501-518.可见,印度推进印中边境基建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支撑,把中国视为其边境基建所要针对的目标。但实际上,就连一些印度学者也承认,所谓中国的“越界”行动发生在两国有认知差异的边界地区,而印度方面也存在大量的越界行动。(46)Suneel Kumar,“China’s Revisionism Versus India’s Status Quoism:Strategies and Counter-strategies of Rivals in Doklam Standoff.”Jadavpur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4,No.1 2020,P.81.
(二)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边境挑衅能力的形成
莫迪政府时期的边境基建完善主要体现在战略性公路和空军基地两个方面。从战略公路来看,2006年,印度制定了第一阶段约3500公里的73条印中边境公路,原定于2012年完成,但直到2014年底仅完成了约500公里,完成度不到15%。莫迪上台以后,加快了印中边境公路建设的步伐,截止2021年3月,由BRO负责建设的61条道路,59条已经实现连通工程,其中已经有42条公路全部完工;剩余2条道路仅有29公里尚未连通。(47)“Connectivity achieved on 59 roads along border with China:Rajnath Singh”,The Economic Times,March 16,2021,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defence/connectivity-achieved-on-59-roads-along-border-with-china-rajnath-singh/articleshow/81515321.cms,访问时间:2021年11月6日。2021年3月,印度议会联邦院(Rajya Sabha)通过了一份拨款需求报告,确定了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新项目,其中包括新建32条第二阶段印中边界公路(ICBR-II)、拉达克地区的关键性公路、更新和新建32个直升机停机坪、和建设47个新的印中边境检查站、12个宿营地等。(48)“MHA’s Demends for Grants2021-2022”,Rajya Sabha,Parliament of India,https://rajyasabha.nic.in/rsnew/Committee_site/Committee_File/ReportFile/15/143/231_2021_3_16.pdf,p.61,访问时间:2021年11月6日。
这些已经完成的战略性公路中,包括2019年底修通的沿什约克河的“全天候”DSDBO战略公路。这条公路形成了沿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的主干道路交通网络。(49)“Explained:The strategic road to DBO,”The Indian Express,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explained/lac-stand-off-india-china-darbuk-shyok-daulat-beg-oldie-dsdbo-road-6452997/,访问时间:2022年4月16日。2020年10月,连接喜马偕尔邦马纳利(Manali)至拉豪尔-斯皮提(Lahaul-Spiti)谷地的阿塔尔(Atal)隧道竣工并投入使用,该隧道的建成让拉达克与印度本土实现了“全天候”联通,冬季取暖设备、防寒服、食物、燃料、帐篷等战略物资可及时投送至实控线附近地区。(50)“Amid tensions at LAC,Army prepares for long winter in Ladakh,”The Economic Times,September 16,2020,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defence/amid-tensions-at-lac-army-prepares-for-long-winter-in-ladakh/articleshow/78130007.cms,访问时间:2022年4月20日。
从空军基地来看,在频繁爆发边境对峙的两国边界西段地区,从2008年至2010年间,印度重新激活了位于拉达克地区的三个军用先进着陆场,并改造升级为成熟的空军基地和先进着陆场,分别是斗拉特别奥里地、富克彻(Fukche)和诺玛(Noyma)。(51)“Nyoma to be Major Air Base Close to China Border:IAF”,Outlook,October 1,2010,https://www.outlookindia.com/newswire/story/nyoma-to-be-major-air-base-close-to-china-border-iaf/695523,访问时间:2022年4月2日。
(三)基础设施与莫迪政府挑衅地点的选择
2014年莫迪政府执政以来,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爆发的三次冲突对峙事件均发生在印度边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2014年的楚玛尔对峙发生于楚玛尔扇形区,印度具有通往该地区的边境公路和直升机停机坪,并且还拥有诺玛先进着陆场。而中国方面没有公路可直达该地区,仅有直升机停机坪对驻守部队提供后勤保障服务。印度方面称,其楚玛尔哨所能够窥视中国领土并追踪中国部队在该地区的运动轨迹。(52)“India,China set to end 16-day Chumar stand-off by Saturday,”Times of India,September 26,2014,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india-china-set-to-end-16-day-chumar-stand-off-by-saturday/articleshow/43467644.cms,访问时间:2022年4月2日。
2017年洞朗对峙发生在印度具有基础设施建设和军事部署优势的地区。锡金段边界是印度唯一能够对中国采取进攻性行动的地区,也是喜马拉雅边界上印度唯一拥有地形和策略优势的前沿地区。(53)“What’s behind the India-China border stand-off?”BBC News,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40478813,访问时间:2022年4月5日。印度近年来武器装备的改善、山地武装力量的部署、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也为印度在洞朗地区采取挑衅行动提供了支撑。(54)Nitin A.Gokhale,“India’s Uncompromising Stand Against China in the Himalayas Is Backed Up With Hard Power,”The Diplomat,https://thediplomat.com/2017/07/indias-uncompromising-stand-against-china-in-the-himalayas-is-backed-up-with-hard-power/,访问时间:2022年4月6日。中方也指出印度在锡金段边界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与军事碉堡等基础设施,而中方只建设了少量基础设施。(55)“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界’进入中国领土的事实和中国的立场”,中国外交部,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220/1207_677232/P020170802541371281020.pdf,访问时间:2022年4月8日。
2020年拉达克对峙发生的地点较多,但基本都发生在印度具有较为完善基础设施的地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DSDBO公路,这条道路的建成使印度具备向此轮中印边境对峙的许多地点进行力量投送和后勤保障的能力。(56)“Explained:The strategic road to DBO,”The Indian Express,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explained/lac-stand-off-india-china-darbuk-shyok-daulat-beg-oldie-dsdbo-road-6452997/,访问时间:2022年4月16日。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时,印度部队已经修通了该条主干道至加勒万河谷的分支公路。此外,在目前尚未脱离接触的德普桑平原,印度不仅拥有斗拉特别奥里地这一成熟且具备军事投送和后勤保障的空军基地,并且已经全天候通车的DSDBO公路还可为该基地从陆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五、印度安全思维与莫迪政府边境挑衅的动力
谋求改变现状的国家倾向于利用对手不利的战略环境来削弱对手。当前,西太平洋方向是中国周边战略的主要方向,是中国的主要安全焦虑来源,而印度所在的南亚地区至多是中国的次要战略方向。(57)叶海林:《中国崛起与次要战略方向挑战的应对——以洞朗事件后的中印关系为例》,第117-118页。印度认为,中国目前的主要战略压力来自于美国,中美战略竞争可为印度提供更多机会和谋求更多利益。对于中国而言,追求次要战略方向的稳定,尤其是谋求与印度关系的和平稳定一直是中国在1962年中印战争以后的主要战略选择。(58)M.Taylor Fravel,Stability in a Secondary Strategic Direction:China and the Border Dispute with India After 1962,pp.1-14.近年来,对印度而言,中国是印度的主要战略方向,遏制中国是其首要目标,例如印度外长苏杰生把中国视为印度外交的麻烦制造者,而其他大国都是印度可以凭借的力量,(59)林民旺:《这本书隐晦地表明了印度的外交战略》,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3NCC9905419CKH. html,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8日。加之印度担忧中巴战略伙伴关系,把中国在印度洋的行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视为对印度的安全挑战和主要威胁,(60)Harsh V.Pant,“ Bommakanti K.India’s national security:challenges and dilemmas,”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95,No.4,2019,pp.835-857.这形成了印度近年来对华进攻性安全思维的主要宏观背景。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的安全思维体现为:在实际行动中积极调动国际国内舆论支持其挑衅行为、强化议题联系增加中国行动成本、加快“准结盟”步伐遏制中国。印度在一系列边界冲突事件中表现出明显的进攻性。
(一)构建边境行动的“合法性”理由
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后,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积极渲染中国“越界”舆论、建构中国“威胁”、加强法理准备等工作,调动国内舆论支持其挑衅行为。
第一,夸大中国“威胁”并达到污名化中国的舆论效果。印度经常夸大中国的所谓“越界”行动,如前文所述,印度媒体、官方经常炒作的所谓的中国“跨界”行动并夸大其词,声称中国的基础设施完善,到达边境地区的时间更短,印度处于长期的基础设施赤字,造成较大的防务问题。(61)The Archive“82% Roads Along China Border Unfinished,” https://archive.indiaspend.com/cover-story/82-roads-along-china-border-unfinished-31084,访问时间:2022年4月20日。印度积极营造在边界问题上的“受害者”形象,在其国内塑造中国“威胁”的形象,形成中国在边界地区所谓“侵略”的舆论,调动民族主义情绪为印度在边界地区采取行动提供支撑。
第二,通过智库、学界的“中国边境基建威胁论”为印度的挑衅行为提供专家意见支持。曾于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处任职、担任印度智库观察家基金会的研究员的拉贾帕兰(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从2010年起就连续撰写和发表关于中印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报告,认为印度与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差距,并表示中国在西藏的基础设施项目为中国提供了进攻能力,印度边境基建的缺乏导致印度军事部署上面临不利,在冲突中更是处于不利地位,印度必须加快边境基建的步伐,否则新德里在未来与中国的任何对抗中都将面临严重困难。(62)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Kailash Prasad,“Sino-Indian Border Infrastructure:Issues and Challenges,”Observer Foundation foundation,https://www.orf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0/08/IssueBrief_23.pdf,访问时间:2022年4月26日;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Sino-Indian Border Infrastructure:An Update,”Observer Foundation foundation,https://www.orfonlin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5/OccasionalPaper_42b.pdf,访问时间:2022年4月26日;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Need for Strategic Border Infrastructure Board,”Observer Foundation foundation,https://www.orfonline.org/research/need-for-strategic-border-infrastructure-board/,访问时间:2022年4月26日。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 India Is Still Losing to China in the Border Infrastructure War,” The Diplomat,September 21,2018,https://thediplomat.com/2018/09/india-is-still-losing-to-china-in-the-border-infrastructure-war/,访问时间:2022年4月28日。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以后,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学者尼库加·迪普·辛格(Nikunj Deep Singh)将强有力的基建与更加大胆的战略政策联系起来,认为印度在中印边境基建是为了应对与中国的战争,因为这能够增强军事投送能力。(63)Nikunj Deep Singh,“Strong border infrastructure and bolder strategic policy,”Observer Foundation foundation,https://www.orfonline.org/expert-speak/strong-border-infrastructure-and-bolder-strategic-policy/,访问时间:2022年4月28日。印度智库梵门阁(Gateway House)研究员萨米尔·帕蒂尔(Sameer Patil)也撰文声称,“中国入侵印度边境,加强边境基础设施至关重要”。(64)Sameer Patil,“India’s border infrastructure push”,Gateway House,https://www.gatewayhouse.in/indias-border-infrastructure/#_edn3,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日。印度智库对中印边界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与炒作,为印度强化在边界地区的行动提供了“专家”意见,为印度在边界地区采取冒险行动的“合法性”背书。
第三,印度以国内立法形式强化了对争议地区的声索。2019年8月5日,印度联邦院通过两项法案,废除印度宪法370条款,重组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分设“查谟与克什米尔联邦直辖区”和“拉达克联邦直辖区”。法案通过以后,印度内政部长阿米塔·沙阿(Amit Shah)声称,“非常清楚,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领土完整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毫无法律争议,而巴控克什米尔以及阿克赛钦都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一部分”。(65)“PoK and Aksai Chin are also part of Jammu and Kashmir:Amit Shah,”The Economic Times,August 6,2019,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politics-and-nation/pok-and-aksai-chin-are-also-part-of-jammu-and-kashmir-amit-shah/articleshow/70548871.cms?from=mdr,访问时间:2022年5月4日。印人党查谟和克什米尔主席拉音达·雷纳(Ravinder Raina)甚至宣称,“370条款已经废除,是时候团结挫败中国在东拉达克、阿克赛钦等非法占领地区的议程,将这些地区从中国手中解放出来”。(66)“Time To Liberate Aksai Chin,Gilgit Baltistan,Says Kashmir BJP Chief,”The Outlook,https://www. outlookindia.com/website/story/india-news-time-to-liberate-aksai-chin-gilgit-baltistan-says-kashmir-bjp-chief/362470,访问时间:2022年5月4日。这项法案的修改使得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增强了印度在边界挑衅的动力。
(二)以议题联系增大中国行动的成本
在中印边界对峙过程中,印度将其它领域的议题与边界对峙问题联系起来,试图吸引国际上其它力量制衡中国,增加中国行动的成本。
第一,印度将中印边境冲突与南海问题挂钩,塑造中国不遵守国际法的形象。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以后,印度舆论一方面污蔑中国在南海和中印边境都采取了进攻性的手段,谋求改变现状,塑造自身“受害者形象”,另一方面调动民族主义情绪,强调“拉达克不是中国能够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南海”。(67)“Ladakh isn’t South China Sea,will not allow status quo to change:Official,” The Hindustan times,https://www.hindustantimes.com/india-news/ladakh-isn-t-south-china-sea-will-not-allow-status-quo-to-change-official/story-iBZonBNAE0qo3MywqQdADJ.html,访问时间:2022年5月4日。印度通过增强南海议题与中印边界议题的联系,以谋求与中国有南海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端的部分东南亚国家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调动国际舆论对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冒险行动寻求合法性支持,还可与美国等域外干预力量形成配合,在国际舆论上制造对中国的不利言论。(68)“Can South China Sea help India rein in China in Ladakh?” India Today,https://www.indiatoday.in/news-analysis/story/can-south-china-sea-help-india-rein-in-china-in-ladakh-1698667-2020-07-09,访问时间:2022年5月4日。除舆论外,印方还配合以实际行动,2020年8月,加勒万河谷冲突发生以后,印度派遣海军军舰前往南海,增强对中国的施压。(69)“Post-Galwan Clash,Indian Navy Quietly deployed warship in South China Sea,” The Times of India,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post-galwan-clash-indian-navy-quietly-deployed-warship-in-south-china-sea/articleshow/77834259.cms,访问时间:2022年5月5日。
第二,印度强化经济脱钩,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试图增强中国边界反制行为的经济成本。2020年加勒万河谷流血冲突发生以后,印度发起了针对中国的经济战,多次宣布禁止中国手机应用,并以国家安全理由,修订《2017年财务通则》,禁止印度所有政府机构从中国等邻国采购商品和服务,禁止华为和中兴参与印度5G网络建设。(70)参见“Complete list of 59 Chinese apps banned by Indian government”,CNBC News,https://www. cnbctv18.com/technology/complete-list-of-59-chinese-apps-banned-by-indian-government-6230301.htm,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Restrictions on Public Procurement from certain countries”,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https://pib.gov.in/PressReleasePage.aspx?PRID=1640778,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275 more Chinese apps on India’s radar,list includes PubG,Resso”,The Economic Times,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tech/internet/after-ban-on-59-chinese-apps-275-more-on-radar/articleshow/77188360.cms?from=mdr,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 “Eye on China,quality curbs on 370 items”,The Times of India,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business/india-business/eye-on-china-quality-curbs-on-370-items/articleshow/77209769.cms,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印度将经济议题与边境冲突的政治外交议题捆绑,为中国制造一种全方位压力,试图胁迫中国在边境问题上采取退让政策。经济议题与政治议题的关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加勒万河谷冲突以后,印度人明显减少了对中国APP的下载使用。(71)“Galwan clash made Indians reduce Chinese app usage even before govt ban:Nielsen Media,”The Hindu,https://www.thehindu.com/news/national/galwan-clash-made-indians-reduce-chinese-app-usage-even-before-govt-ban-nielsen-media/article32039949.ece? 访问时间:2022年6月6日。
(三)加快“准结盟”强化对华威慑
印度除了调动其国内民族主义舆论构建挑衅中国的“合法性”以外,还积极寻求向美国等靠拢,增强其挑衅行为的动力。尽管印度并未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双多边互动中签订军事盟约,但是印度的“准结盟”步伐显著加快,尤其是在与美日澳等国的双多边互动中明确表示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关注。
第一,美印安全互动的制度化程度不断加深,针对性日益增强。美印两国于2014年莫迪上台后,逐渐建立起了机制化的交流渠道,并推动防务关系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以来,两国相继签署了《美印防务合作新框架》《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通讯兼容与安全协议》《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根据这些协议,美国可向印度出售敏感军事装备,向印度出售更多战斗机和无人机,双方还可共享地理空间数据信息,印度也将能够从美国获得帮助进而取得一系列地形、航海和航空数据,这些数据被认为对导弹和武装无人机确定目标至关重要,双方还将深化军事演习合作,(72)“Joint Statement on the Inaugural India-U.S 2+2 Ministerial Dialogue,”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https://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30358/Joint+Statement+on+the+Inaugural+IndiaUS+2432+Ministerial+Dialogue,访问时间:2022年6月7日;“Joint Statement on the Second India-U.S.2+2 Ministerial Dialogue,”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https://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32227/Joint+Statement+on+the+Second+IndiaUS+2432+Ministerial+Dialogue.访问时间:2022年6月7日。2022年8月以来,美印多次向外界表示将在印度靠近中国边界的地区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目前该演习时间定为11月15日至12月2日在离中国边境约100公里的北阿肯德邦(Uttarakhand)的奥利(Auli)举行。(73)“India plans military drill with US near China border”,The Times of India,https://timesofindia. indiatimes.com/india/india-plans-military-drill-with-us-near-china-border/articleshow/95107899.cms.访问时间,2022年10月28日。
第二,转变对“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下文简称Quad)的态度,将中印边界争端主动带入Quad,打造“准结盟”多边合作机制以遏制中国的实力。洞朗对峙后,美日印澳四国于2017年11月重启了四边安全对话,但由于中印妥善处理了洞朗对峙事件,印度尽管在日益加强与美日澳三国的互动,但同时也不愿激化与中国的对立。苏杰生曾表示,印度不将Quad视为对某一单个国家的回应,而是对共同目标的反应。(74)“'Quad' Gets an Upgrade as Foreign Ministers of India,Japan,Australia,US Meet,”The Wire,https://thewire.in/diplomacy/quad-gets-an-upgrade-as-foreign-ministers-of-india-japan-australia-us-meet.访问时间:2022年6月15日。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以后,四边安全对话不断升级,议题具有更强的针对性。2020年10月,第二届四国外长会议在东京举行,苏杰生在开幕词中除了重弹维持自由开放的印太、强调四国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等“老调”,还突出“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75)“Opening remarks by EAM at 2nd Quad Ministerial Meeting in Tokyo,Japan”,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https://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33097/opening+remarks+by+eam+at+2nd+quad+ministerial+meeting+in+tokyo+japan,访问时间:2022年6月15日。首次将中印边界争端带入Quad。2021年2月,第三届Quad四国外长会议上,再次强调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76)“3rd India-Australia-Japan-USA Quad Ministerial Meeting,”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India,https://mea.gov.in/press-releases.htm?dtl/33540/3rd+indiaaustraliajapanusa+quad+ministerial+meeting.访问时间:2022年6月15日。2021年3月,Quad领导人首次线上峰会召开,除了对传统的“自由开放的印太、基于规则的秩序、气候变化、基建、海上安全、抗疫合作”的强调,四国领导人更是达成共识,形成美日澳出资金和技术、印度搞生产的疫苗合作计划,试图在国际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闭环上去中国化。可见,拉达克冲突事件爆发以前,印度对参与Quad遏制中国还比较隐晦,或者对中国的反应有所顾忌,2020年中印边界对峙和冲突发生后,印度逐步将中印争端主动高调地带入Quad,参与Quad遏制中国的意图逐步明朗,试图在与中国的边界博弈中获得更多的国际力量的支持。
六、结论
印度不断完善的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印度在边境挑衅的能力,印度的进攻性安全思维则为印度采取挑衅行动提供了动力。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一批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印度对边界实控线附近的军事力量投送和军事后勤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此外,莫迪政府秉持进攻性安全思维,通过构建遏制中国的合法性理由、强化议题联系增强中国行动的经济和舆论成本、加快“准结盟”步伐等为印度的(持续)挑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总之,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的能力与进攻性安全思维下印度谋求改变现状的动力,促使印度在其想要的地点和时间频繁、高强度地发起挑衅。目前,印度依然在加快推进新一轮的边境基建计划,一批战略铁路线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中,此外,印度官方、媒体所持之进攻性安全思维也没有改变,印度对中国的污名化行动有增无减,防范与猜疑心仍在不断加重,印度与美日澳等国双多边互动的针对性也日益增强。如印度不摈弃进攻性思维,随着其边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网络不断完善,印度在边境的挑衅行为或将更加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