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光头盔观察、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学系统设计
2022-12-24孙爱平胡健钏安长亮李训牛汪陈跃龚杨云宋宇宇
孙爱平,胡健钏,安长亮,李训牛,汪陈跃,龚杨云,宋宇宇
基于微光头盔观察、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学系统设计
孙爱平,胡健钏,安长亮,李训牛,汪陈跃,龚杨云,宋宇宇
(北方夜视科技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23)
头盔夜视仪由单波段向多波段图像融合的方向发展。本文对基于微光头盔观察、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技术方案、图像配准精度进行分析并进行光学仿真。首先分析悬挂式红外夜视仪与微光头盔组合使用的工作模式以及图像旋转、圆形视场的设计方案;其次根据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设计指标,对其红外物镜及投影物镜进行光学仿真;第三从悬挂精度、光轴一致性及畸变等三方面分析图像配准精度;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及图像配准精度分析说明基于微光头盔观察、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技术方案可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投影物镜;红外物镜;图像融合;图像配准;悬挂式;红外夜视仪
0 引言
夜视仪作为夜间行军作战的重要装备,一直以来是各国研究的重点,围绕着红外、微光等技术研制出不同种类的夜视装备,其中头盔夜视仪是单兵装备发展的要点[1]。微光头盔利用目标反射的低照度(10-1~10-3lx)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光线,通过微光物镜汇聚到微光头盔的核心器件微光像增强器上并转换为电子,电子进行倍增后轰击荧光屏,形成人眼可视的图像[2]。使用二代或二代半技术的微光头盔为被动工作方式,容易受外界光照度的影响,但价格相对便宜,是现役头盔装备中的主流产品[3]。与微光头盔相比,红外头盔是一种利用目标与背景辐射能量的差异而成像,是一种被动工作方式,它工作时不受外界照度的影响,并具有一定的穿透烟、雾、尘等的能力和识别简单伪装的能力。
为了实现微光与红外各自的技术优势,图像融合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为了给士兵提供更多的图像信息,美军开发出一款微光与红外光学式图像融合的头盔夜视仪(AN/PSQ-20),此夜视仪具有微光、红外双光通道,可将目标的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进行光学叠加融合,实现微光与红外各自技术优势的互补[4]。AN/PSQ-20头盔夜视仪采用微光与红外独立镜头的设计模式,造成夜视仪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佩戴舒适性不好[1,5]。
为了减轻佩戴重量及在现役微光头盔的基础上实现微光与红外的图像融合,美军后续开发出一款可拆卸、悬挂式的红外热像仪AN/PAS-29A,此热像仪是一款倍率为1×的红外望远镜。在需要观察微光与红外融合图像时,可把AN/PAS-29A悬挂在微光头盔上,通过微光头盔可观察到微光与红外的光学融合图像。
国内现役装备的微光头盔主要是使用二代或超二代像增强器的产品,没有装备微光与红外融合的头盔产品,也没有见到相关产品信息的公开报道。
本文在AN/PAS-29A红外热像仪及国内成熟器件的基础上开展基于微光头盔观察、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学系统的仿真设计。
1 技术方案分析
1.1 悬挂式红外夜视仪与微光头盔组合工作模式
微光头盔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组合使用型式如图1所示。悬挂式红外夜视仪主要由红外组件和投影组件所组成,二者组成1×的红外望远镜系统。目标与背景辐射的能量差异被悬挂式红外热像仪接收并转换为人眼可视图像,此可视图像以平行光出射的方式投射到微光头盔上,形成微光与红外光学叠加式的融合图像,如图2所示。微光头盔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工作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1 微光头盔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组合方式
图2 微光头盔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融合图像
对于头戴辅助夜视系统,其视放大率要求为1×,则对应的微光头盔及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视放大率需要设定为1×,此时可保证当悬挂式红外夜视仪悬挂在微光头盔上组合使用时的视放大率达到1×的使用要求。
图3 微光头盔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工作示意图
1.2 图像旋转设计方案
由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采用外挂使用方式,可悬挂在微光头盔的下侧,也可悬挂在微光头盔的左右两侧。随着悬挂方式的不同,以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内置的电子罗盘判断悬挂方位,以图像中心为基准进行90°的4个相位旋转,以适应左侧、左下、右侧、右下,共4个不同挂装位置。
通过分析标准视频信号,如果全画幅使用,其图像长宽的比例为4:3,只能进行左右、上下镜像处理,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要实现90°的4个方向旋转,需要器件感光部分尺寸和显示部分尺寸的长宽比例均为1:1。基于此设计要求,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红外成像机芯感光面分辨率为288×288,OLED显示面分辨率为576×576,其余像素做消隐处理,如图4所示。
1.3 圆形视场设计方案
此悬挂式红外夜视仪把OLED所成图像投影到1×微光头盔前端,经1×微光头盔后被人眼观察。微光头盔的成像器件是微光像增强器,其感光面和显示面均为圆形,悬挂式红外夜视仪所投影图像为圆形可与微光头盔实现更好的图像融合效果。
基于此红外物镜设计视场为圆形,其线视场为288×288方形区域的内接圆,方形区域与内接圆区域之间的区域(夹层区域)也参与成像,其成像质量不做控制。依据光学仿真分析,夹层区域的图像质量随距离圆心间隔的增大,图像质量逐渐变坏,是一个渐变的过程。OLED所成图像也为方形,此时在贴近OLED保护窗处放置一个圆形视场光阑,此时通过OLED所投射的图像为圆形图像,并通过微光头盔被人眼观察,如图5所示。
2 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学仿真分析
2.1 设计指标
从夜视仪的重量、体积及成本综合考虑,红外物镜选用384×288、17mm的非制冷型长波红外机芯、投影物镜选用800×600、12.6mm的微型OLED显示器。所选器件是市面批量供应的器件,性能稳定、货源充足。红外物镜焦距选择13.88mm,F数选择为1,圆形视场为20°;投影物镜焦距选择为20.58mm,F数选择为4,圆形视场为20°。红外物镜和投影物镜组成1×的红外望远镜,对应圆形视场为20°。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学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2.2 红外物镜光学仿真分析
为了尽可能地减小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体积、重量并适应不同的工作温度,红外物镜采取定焦光学被动消热差设计方式,红外物镜的设计型式见图6。红外物镜光学透镜材料选择Ge和IRG206,镜筒材料选择铝合金,面型选择常用的球面、非球面和二元衍射面,其中二元衍射面放置在第二透镜的前表面上。通过以上组合型式进行红外物镜的光学性能优化设计,使像面在各个温度点下都与红外机芯的靶面相重合。
图4 器件工作有效区域示意图
图5 设计的圆形视场示意图
表1 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学参数
图6 红外物镜设计型式
红外物镜在常温(20℃)、低温(-40℃)和高温(60℃)条件下的传递函数(MTF)曲线如图7所示。红外物镜的MTF在奈奎斯特频率(29.4 lp/mm)处除边缘视场外对比度约在0.5以上,中心视场区域的对比度接近衍射极限,依此判断红外物镜在工作温度范围内像差校正效果较好。
2.3 投影物镜光学仿真分析
投影物镜由两个双胶合透镜及一个直角棱镜所组成,其设计型式见图8。所选透镜材料均为成都光明的环保型无色玻璃,镜筒选用铝合金材料。投影物镜也采用光学被动消热差的设计型式,依此来减少温度变化而带来的调节环节,进而减轻体积和重量。
投影物镜在常温(20℃)、低温(-40℃)和高温(60℃)条件下的传递函数(MTF)曲线如图9所示。投影物镜的MTF在奈奎斯特频率(39.7 lp/mm)处除边缘视场外对比度约在0.7以上,中心视场区域的对比度接近衍射极限。根据1.2节所述,红外机芯实际使用分辨率为288×288,OLED显示所用的分辨率为576×576,则投影物镜实际使用的MTF频率为奈奎斯特频率的一半。据此在常温、低温和高温条件下投影物镜的MTF在19.9 lp/mm处除边缘视场外对比度约在0.9以上。依据以上分析,投影物镜校正后成像质量良好,能满足使用要求。
3 光学融合配准精度分析
3.1 悬挂式红外夜视仪悬挂精度分析
由于悬挂式红外夜视仪与1×微光头盔之间采用外挂式工作模式,并使用平行光路进行图像传输,可避免出现模糊的融合图像。
图8 投影物镜设计型式
图9 投影物镜传递函数曲线
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视放大率为1×,则具有以下关系:
式中:红外物镜的焦距为w;投影物镜的焦距为t;OLED为OLED圆形显示面尺寸;UFPA为UFPA圆形感光面尺寸。
则显示器件与成像器件之间垂轴放大率计算如下:
微光物镜光轴上一物点,经微光物镜成像后其像点3也在光轴上(微光物镜图像中心)。在微光物镜前端外挂一个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由于外挂连接圈精度限制,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光轴与微光物镜的光轴夹角为。假设物点与红外物镜的距离为,与红外物镜光轴的距离为,则物点在红外机芯上所成像点1(此时像点在UFPA上)与红外物镜光轴的距离w计算如下:
式中:w也是像点1与红外机芯中心的距离。
在实际装调时OLED所成图像要进行一次倒像。
像点1在OLED上显示时对应的像点2距离OLED中心的距离T计算如下:
像点2经投影物镜后以平行光出射,则像点2的出射光与红外物镜光轴夹角计算如下:
即=。
则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出射光与红外物镜光轴夹角为,与微光物镜光轴夹角为0,说明物点经倾斜的悬挂式红外夜视仪传输后经微光头盔成像的像点与直接经微光头盔所成图像的像点相重合,即悬挂式红外夜视仪悬挂倾斜的角度不影响融合图像的配准精度。成像示意图如图10所示。
3.2 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光轴一致性分析
在理论条件下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的光轴没有光轴偏差,此时无穷远目标发出的平行光线分别经红外物镜、投影物镜后以平行光出射,并以0°视场角入射到微光物镜,则目标的像点¢在微光物镜焦面中心,与无穷远目标直接经微光物镜所成图像相重合。
在实际装调时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具有一定的光轴偏差角,此时无穷远目标发出的平行光线分别经红外物镜、投影物镜后以平行光出射,并以视场角入射到微光物镜,则目标的像点¢与微光物镜焦面中心有D的距离偏差,即与无穷远目标直接经微光物镜所成图像的距离偏差也为D。此时进行光学融合时造成图像配准的偏差,易形成重影模糊的融合图像。图11为光轴无偏差时融合成像示意图,图12为光轴有偏差时融合成像示意图。
D=II×tg(6)
式中:II为微光物镜的焦距。
图10 红外夜视仪倾斜悬挂时成像关系
图11 光轴无偏差时融合成像示意图
图12 光轴有偏差时融合成像示意图
微光头盔成像基于真空电子学的原理,所成图像是连续的。人眼在明亮条件下的分辨极限为1¢~3¢,则微光图像与红外图像配准误差对人眼张角不大于1¢~3¢时,图像配准效果较好。由于微光头盔为1×系统,即投影物镜以偏角投射的光线经微光头盔后也以同样的角度投射到人眼。故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红外物镜光轴与投影物镜光轴偏差不应大于1¢~3¢。
3.3 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畸变分析
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组成的1×系统外挂到微光头盔上,此外挂的精度很低,即投影物镜的中心可能与微光头盔的中心重合,也可能具有一定角度的偏差。微光头盔以视场中心为起点,不同视场位置对应的畸变值也不相同。如果以微光头盔中心视场为基准校正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畸变,使其与微光头盔的畸变相匹配,则悬挂的悬挂式红外夜视仪光轴与微光头盔光轴具有一定角度偏差时,由于畸变值的差异,造成配准精度降低、融合图像模糊。
为了避免此配准误差,则需要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组成的1×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畸变在各个视场点处畸变相互抵消,即红外物镜与投影物镜组合为一个无畸变的1×望远镜系统,如表2所示。
表2 红外物镜、投影物镜在相同视场点处的畸变
4 公差分析
4.1 红外物镜公差分析
红外物镜完成设计后为了满足后续的零件加工和装调需要对光学零件和对应的结构件分配一定的公差,对应的公差分配见表3。在进行公差分析时以焦面位移作为补偿(补偿量±0.5mm)、以几何平均传递函数(MTF)为评价依据、以正态分布概率方式分配实际装配及加工时的公差值,并采用蒙特卡罗分析方法模拟200套加工装配后的虚拟镜头,分析虚拟镜头的MTF变化,依此判断实际镜头的成像效果。
表3 红外物镜公差
如表4所示,通过对200套虚拟镜头传递函数的分析,约有90%的虚拟镜头在中心频率处的传递函数的对比度为0.219,已经能满足设计观察的需要,即表3所分配的公差合理且满足要求。
表4 红外物镜公差分析结果
4.2 投影物镜公差分析
同上5.1所述,投影物镜完成设计后为了满足后续的零件加工和装调需要对光学零件和对应的结构件分配一定的公差,对应的公差分配见表5。在进行公差分析时以焦面位移作为补偿(补偿量±0.5mm)、以几何平均传递函数(MTF)为评价依据、以正态分布概率方式分配实际装配及加工时的公差值,并采用蒙特卡罗分析方法模拟200套加工装配后的虚拟镜头,分析虚拟镜头的MTF变化,依此判断实际镜头的成像效果。
如表6所示,通过对200套虚拟镜头传递函数的分析,约有90%的虚拟镜头在40lp/mm频率处的传递函数的对比度为0.603,已经能满足设计观察的需要,即表5所分配的公差合理且满足要求。
表5 投影物镜零件公差
表6 投影物镜公差分析结果
5 结论
本文介绍了基于微光头盔观察、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法及融合图像的配准精度。通过对悬挂式红外夜视仪技术方案的分析,其技术方案成熟可行。针对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特殊使用方式,分析了引起微光与红外图像失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或消除措施,以达到比较好的光学式图像融合的效果。通过对悬挂式红外夜视仪的光学仿真,为其他进行夜视仪设计和图像融合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1] 任桃桃, 邱亚峰. 头盔式单目低照度CMOS夜视仪结构设计与分析[J]. 红外技术, 2016, 38(8): 653-658.
REN Taotao, QIU Yafeng. Structur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monocular low illumination CMOS night vision device for helmet[J]., 2016, 38(8): 653-658.
[2] 白瑜, 程习敏, 冯成, 等. 拼接式全景头盔红外夜视仪系统设计[J]. 光电技术应用, 2014, 29(1): 26-31.
BAI Yu, CHENG Ximin, FENG Cheng, et al. Design of segmented panoramic helmet-mounted infrared night vision[J]., 2014, 29(1): 26-31.
[3] 王思博. 三通道微光夜视仪光学系统设计[D]. 长春: 长春理工大学, 2014.
WANG Sib. Optical of Three Channels of Night Vision Instrument[D]. Changchu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2014.
[4] 史训豪. 夜视仪在单兵观瞄系统中的应用[J]. 科技风, 2019(10): 18-19.
SHI Xunhao. Application of night vision device in single soldier observation and aiming system[J]., 2019(10): 18-19.
[5] 李力, 李训牛. 直升机飞行员头盔夜视系统视觉及舒适性优化技术分析[J]. 红外技术, 2017, 39(10): 890-896.
LI Li, LI Xunniu. Analysis of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for a night vision system for helicopter pilot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visu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fort[J]., 2017, 39(10): 890-896.
[6] 许为. 航空夜视镜的人机工效学问题[J]. 国际航空, 1991(12): 52-53.
XU Wei. Ergonomic problems of aerial night vision goggles[J]., 1991(12): 52-53.
Optical System Design of Suspended Infrared Night Vision Based on Low Light Level Helmet Observation
SUN Aiping,HU Jianchuan,AN Changliang,LI Xunniu,WANG Chenyue,GONG Yangyun,SONG Yuyu
(..,650223,)
Helmet night vision systems are developed from single-band to multi-band image fusion.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technical program and image registration accuracy based on low-light-level helmet observation and a hanging infrared night vision device. Opt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was also conducted. First, we analyzed the working mode of the combination of hanging infrared night vision and low-light-level helmet, as well as the design scheme of image rotation and circular field of view.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index of hanging infrared night vision, optical simulation of an infrared lens and projection lens was carried out. Third, the image registration accuracy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viewpoints: suspension accuracy, optical axis consistency, and distor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image registration accuracy analysis, a technical scheme based on low-light-level helmet observation and suspended infrared night vision is feasible and can achieve the targeted effect.
projection lens, infrared lens, image fusion, image registration, suspended, infrared night vision
O439
A
1001-8891(2022)12-1278-09
2020-07-03;
2021-02-24.
孙爱平(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红外整机系统设计及光学系统设计。E-mail:50973525@qq.com。
胡健钏(1991-),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红外整机系统设计及软件设计。E-mail:hjc200930@ssina.com。